1. 引言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然而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乡村振兴成为了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点,接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更加迫切的历史任务 [2] 。2021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明确要求 [3] 。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 。
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学术研究日趋增多,如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 [6] 、政策供给特征 [7] [8] ,乡村治理 [9] [10] 、电商赋能 [11] [12] 、教育服务 [13] [14] [15] 、金融赋能 [16] [17] 、红色文旅资源 [18] [19] 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前人对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较多,但基于信息可视化与计量化分析的研究却鲜见报道,因此笔者运CiteSpace软件对2016~2023年间乡村生态文明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构建知识图谱梳理我国在乡村振兴领域中的基本研究状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并在未来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后续乡村振兴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为了对乡村振兴领域进行比较系统客观的分析,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检索词,时间区间不限,检索时间为2023年10月3日,经过人工去重筛选,结果文献为5343篇。
2.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bliometrics)是情报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在1969年由英国情报学家Alan Pritchard首次提出,主要用于科学出版物统计、理论问题发展、老化与序列分析等 [20]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CNKI核心数据库中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文献为样本,推演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历程,总结该领域的阶段性发展,并把握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而帮助研究者了解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分析相关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能观察到该学科的发展速度、动态及成熟程度 [13] 。由图1可知,自乡村振兴的政策提出后(2017年),相关文献发表总体呈不断增长趋势。2017年发表核心文献仅有16篇,2019年文献增长到773篇,说明乡村振兴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20年略有回落,但也达到668篇;此后,发文量再次呈井喷式增长,2023年预计发表文献达到1170篇,表明在政府政策导向下,乡村振兴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长盛不衰热点问题。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core collection papers with the research theme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2018 to 2023
图1. 2018~2023年以“课程思政 + 高职院校”为研究主题的核心合集论文年发表量
3.2. 研究机构及合作关系分析
机构合作网络能体现研究领域内各机构的发展情况和合作紧密程度 [21] 。由表1可知,高校以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排序前3位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分别发文为86篇、60篇和53篇,三所机构发文量共占前十机构总发文量的45.43%。其余研究机构在发文量上没有较大差异。从发文机构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研究机构均地处北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图2所示,基于CNKI文献数据对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数据中存在286个节点,多达320条连线。

Table 1. Ranking of top ten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表1. 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机构

Figure 2. Mai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graph
图2. 主要研究机构及合作关系图谱
3.3. 主要发文作者及合作关系分析
由表2所示,CNKI中发文量前十的作者,分别累计发文量在12~20篇,其中文丰安、左停和贺雪峰的发文量位居前三。借助作者合作网络可以观察研究者在某领域学术交流中的贡献、地位和影响,展示出领域内主要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网络图中,研究者之间连线的颜色深浅及粗细程度表示合作的年份及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 [22] 。如图3所示,根据连线颜色和发文作者的突现强度,可以发现主要发文作者之间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学术群,乡村振兴前期的研究是以龙花楼、李裕瑞、屠爽爽、张英男等人组成的科研合作圈;中期形成以贺雪峰、叶敬忠、谭同学、王亚华等人组成的科研合作圈;后期形成以左停、张琦、李小云、唐丽霞等人组成的科研合作圈。此外,研究者有序地分布在合作网络中,表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内大多数研究者以团体模式进行研究为主,且有明显的权威和中心;整个图形的连通性较好,表明领域内的信息交流和合作较为紧密,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学术体系。

Table 2. Ranking of top ten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表2. 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作者

Figure 3.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sample literature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图3. 乡村振兴样本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
4.关键词共现与研究热点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网络
关键词通常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核心和精华,体现文章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常常通过分析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来确定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及趋势 [15] 。本研究通过分析近5年该领域的5343篇文献的关键词绘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由图4可知,共有关键词节点190个,852条连接,密度为0.0475。按照出现频次大于90的关键词(见表3),提取7个重要关键词,依次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Table 3. Centrality ≥ 0.01 keywords
表3. 中心性均 ≥ 0.01关键词
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表示相关文献在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上的相似度,在一定程度也反映研究热点(如表4) [23] 。通常认定Q值 > 0.3代表结构显著,S值 > 0.6代表聚类具备较为理想的信度 [24] 。由图4可知:测定获得的Q值具体参数是0.33,S值测定获得的具体参数是0.63。聚类群依次为(#)“#0乡村振兴”“#1乡村旅游”“#2乡村治理”“#3城乡融合”“#4精准扶贫”“#5脱贫攻坚”“#6新时代”“#7产业兴旺”。8个研究类群相互交叉重叠,继承和衍生关系密切,折射出我国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如图5)。
4.3. 关键词时间线聚类图分析
时间线聚类图展现了现了各聚类文献主题的时间跨度及各特定聚类研究的生命周期 [25] 。由图6可见,2017年起,具备“乡村振兴”概念的改革出现,其中大部分是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治理”或“城乡结合”来开展研究,2021年以来,“职业教育”“文旅创新”“共同富裕”等理论更是融入改革中。

Figure 6. Keyword clustering timeline graph
图6.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4.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的突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领域内一段时间突发的研究热点,并由此把握前沿趋势 [26] 。由图7可知,乡村振兴早期研究重点为乡村旅游(突现年份自2017年至2019年)、城镇化(突现年份自2018年至2019年)、产业兴旺(突现年份自2018年至2019年)、农民工(突现年份自2018年至2019年)、乡村(突现年份自2018年至2019年)、农村改革(突现年份自2018年至2019年)、精准脱贫(突现年份自2018年至2019年)等,其中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关键词突现出现了两次,城镇化和产业兴旺的突现强度明显高

Figure 7. Analysis of keyword emergence (top 12)
图7. 关键词的突现分析(排名前12)
于其他关键词,表明这一时间段乡村振兴的研究集中在具体建设措施。关键词“精准扶贫”自2018年突现持续至2021年,“脱贫攻坚”自2020年突现持续至2021年,“贫困治理”突现时间自2020年至2023年,其中“脱贫攻坚”的突现强度为15.1,排名第二,“精准扶贫”的突现强度为8.89,排名第二。由此可见,基于乡村振兴的脱贫和扶贫的研究在近几年较多,对未来几年的研究可能影响较大。
5. 结论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16~2023年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进行了可视化展示,挖掘与分析发文量、关键词等变量间的潜在数据信息,将乡村振兴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直观地展现出来。
(1) 从发文数量的年代分布来看,2016年以前我国有关乡村振兴的文献仅仅1篇,增长缓慢,2017年后才开始快速增长,表明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不断深入;
(2) 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机构以北方的高校和科研院为主,北方的主要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密切,合作对象固定且集中,但是跨地域合作欠缺。从主要发文作者来看,左停、龙花楼、贺雪峰等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研究者有序地分布在合作网络中,表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内大多数研究者以团体模式进行研究为主,且有明显的权威和中心;整个图形的连通性较好,表明领域内的信息交流和合作较为紧密,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学术体系。
(3) 关键词是研究领域的研究核心,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与其所起的桥梁作用成正比 [24] 。本研究备受关注的内容有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等,根据关键词聚类将其分为8个聚类,聚类之间关系较近,彼此之间相互交叠,折射出我国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纵观时间线聚类图。从突现强度和时间来看,自2017年起,相关研究始终集中在“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城乡融合”“脱贫攻坚”。截至2023年10月,“贫困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持续研究的方向 [27] 。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结合年度政府政策实施情况,可以发现,乡村振兴的研究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总体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趋势。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XSP2023JYZ05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服务团队》。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