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The Concept of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690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达, 吕 迎, 马 野, 湛 兰, 马 振, 葛春雨: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关键词: 居安思危大学生劳动教育教育机制Be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摘要: 进入新时代,从历史传统、国内外形势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状况来看,必须通过居安思危理念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精神、素养和能力。但居安思危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存在诸多困境,政府、社会、高校和家庭还未形成有效培育居安思危意识的合力,“居安”地位普遍化,“思危”意识无法较好融入大学生中间,为此,必须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协同教育机制,加强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树立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劳动观念,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让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清现实,找准自身定位,为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充分准备。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tradition,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and the growth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abor spirit, literacy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into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amilies have not yet formed a joint force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The social and famil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s the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into labor education, establishes the labor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and improves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clearly recognize the reality, find out their own positioning, and be fully prepared for futu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文章引用:张达, 吕迎, 马野, 湛兰, 马振, 葛春雨. 居安思危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42-1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08

1. 引言

居安思危理念是指在安定的环境中,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觉,思考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内涵一种自觉的压力和动力,孕育着清醒、警觉、奋进和坚韧,对涵养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怀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直面现实问题和迎接未来的挑战都是十分必要的。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群体,一方面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可爱可信。但客观上他们的知识体系构建尚未完成,社会阅历尚不丰富,情感心理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存在“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并未取得理想效果,造成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没有明确方向和规划,进入社会后不具备科学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素养,影响自身职业发展和就业稳定性。进入新时代,应努力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的协同居安思危理念教育机制,以期为高校有的放矢将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2. 居安思危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主要遵循

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始终保持如履如临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时刻准备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只有真正做到既解近忧、又怀远虑,才能不断化险为夷、转危为机[1] [2]

劳动教育强调“教劳结合”,通过传授劳动相关理论、指导劳动实践技能、培育正确劳动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居安思危理念不是单纯的传统文化教育,它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智慧,提醒世人在平安稳定的环境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对自我完善、主动作为和持续发展的追求。由此,劳动教育与居安思危理念在教育内容、目标层面的融合具有一致性与必然性。协同育人视域下两者的有机融合,既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新视野和实效性,助推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有利于居安思危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坚实了其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只有将居安思危理念高质量融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之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一) 居安思危理念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居安思危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饱经磨难的历史,先人很早就对居安思危理念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古代《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提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伟大思想家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箴言,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在一个安乐的、顺境的环境中间生存的话,不可能有大作为,只有具备忧患意识,经历重重挫折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可以说,中华文明能够5000年薪火相传,中华民族能够越过历史的沟沟坎坎、经历一次次生死存亡的考验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时至今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指导理念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好劳动教育,要通过居安思危理念强化劳动教育,不断破解大学生急难愁盼劳动观。时刻注意研判工作中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关系、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劳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3]。因此,居安思危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育人理念,为当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保障。

(二) 居安思危理念能够涵养大学生劳动品德

《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在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丰富学生居安思危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居安思危意味着在安逸的环境中保持警惕,预见并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劳动成果,并时刻保持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另一方面,居安思危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不易之后,他们会更加珍惜劳动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此外,居安思危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不会选择逃避,而是会勇敢地承担责任,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精神对于涵养劳动品德、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深入领悟“居安思危,实干兴邦”的实践指导意义,设法使其内化为积极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和技能水平,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贡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三) 居安思危理念能够培育大学生劳动情怀

居安思危理念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珍视劳动的价值,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通过劳动,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更能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时,拥有这种理念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将劳动视为一种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负担或被动地接受。他们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劳动,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高尔基曾说: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居安”往往意味着熄灭,而“思危”往往意味着燃烧。因为社会不会怜悯任何人,不要把个人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大学生要主动作为,成为帮助别人的人。拥有居安思危理念的大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到劳动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居安思危和劳动情怀相辅相成,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更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四) 居安思危理念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居安享乐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突破现状、勇于创新、居安思危的人们。只有创新才是适应变化、发展壮大的有效办法。如果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或者对待客观的变化自怨自艾,都没有什么出路。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世人:在事业和工作相对轻松的时候,要居安思危,反思继续发展的空间,追求更加卓越的境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满足于现状或者吝惜于发展所要投入的成本和惧怕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无疑会因小失大,陷入当前的境遇而止步不前甚至逐渐消亡。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年龄阶段,如果能够积极拥抱居安思危理念,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地超越现实,克服意识和行为上的安逸与惰性,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3. 居安思危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盛世之下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政府参与高校劳动教育不够深入,高校主体对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有待提高,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不足,家庭及学生自身对开展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从政府层面看:1) 缺乏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对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时缺乏明确的居安思危理念指导。尽管劳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方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地合作,但劳动教育更多地还是被界定为学校的职责范畴,地方政府统筹作用发挥的并不充分,对于居安思危理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够[4]。2) 资金投入不足。劳动教育需要相应的场地、设备和师资等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改善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如果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大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就可能受到限制。3) 监管不到位。政府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监管可能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大学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敷衍了事、走过场等现象。4) 社会氛围不足。居安思危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若政府未能积极营造居安思危教育社会氛围,就会导致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的推广受到阻碍[5]

从社会层面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的参与力度还不够,普遍停留在给予学生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劳动机会的层面,有劳无育的问题普遍存在[6]。部分企业过分关注劳动力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大学生居安思危意识的养成。因此社会各界应广泛参与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来,同时可将高校毕业生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与部分地区“人才荒”问题,形成了供需耦合。

从高校层面看:1) 部分高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教育方面,仅将劳动教育作为辅助性课程,使得居安思危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的效果和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2) 劳动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没有树立居安思危教育理念,忽视劳动教育的内涵,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实践育人能力。3) 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课程体系建设水平较低,从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来看,所选的教育方式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灌输”,很少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学生课业繁重或对劳动教育内容被动接受缺乏兴趣,4)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导致居安思危教育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无法得到准确评价,也无法促进劳动教育的不断改进,无法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从家庭层面看:家庭教育对劳动教育的态度模糊。这一代大学生的家庭大多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更遑论让这些家长对其子女进行居安思危理念式劳动教育。“养尊处优”“啃老族”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宿舍脏乱视若无睹,挥霍消费理直气壮,就业前景无所畏惧!被歪曲的“佛系潮”,被热捧的“享乐风”,被遗忘的“奋斗史”,大学校园内劳动精神的下滑的确值得关注和思考。另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主要是由于没有忧患意识的原因所导致,因此,加强大学生居安思危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

4. 居安思危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是一个富有深意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教育创新尝试,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与尊重,更能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此外,全面推进居安思危理念建设,也是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并寓此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以此推动居安思危理念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融入。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

首先,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居安思危理念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高校劳动教育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居安思危理念工作格局。其次,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资金,支持高校推进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建设。例如,政府可以出台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以此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合作,加强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合作效率,还能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另外,政府应制定明确的监管政策和标准,确保高校在居安思危理念建设方面有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高校师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居安思危理念的认识和重视。帮助他们增强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最后,官方媒体要积极宣传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舆论引导。可以通过发布相关报道、专题讨论、访谈等形式,深入剖析居安思危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理念。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还可以对居安思危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和推广,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 发挥社会的资源优势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企业、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总之,社会要积极承担起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的责任,通过舆论引导、加强合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贡献力量。

(三) 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将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培育当中的“主战场”。对于高校来说,推进居安思危理念建设,有助于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应对能力的人才,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首先,重视居安思危理念的指导地位。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他们普及居安思危的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同时,还可以将居安思危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另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育还与学生的独立精神有关。从学生维度出发,劳动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等精神特质[7] [8]。强化高校师生对劳动精神的认同,重塑“思危”的指导地位,充分调动高校师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热情,为居安思危理念的融合性改革提供思想保障。

其次,健全高校居安思危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9]。一方面,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这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和预测,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提高校园的安全防范水平。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为推进居安思危理念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理论成绩评价外,还应关注学生在面对危机时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心理素质、应对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逐渐形成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了解他们在危机情境下的行为特点,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在危机应对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管理措施,提高居安思危理念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高校可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居安思危理念建设。例如,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其它高校等开展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方法和策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风险、增强应对能力。还可以探索将居安思危理念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与智慧结晶[10]

(四) 发挥家庭的责任意识

首先,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讲述一些真实的故事或者历史案例,让孩子了解世界并不是永远安全和平的,有时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培养他们对未来的警觉性。另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世界新闻,让他们了解社会的不公平、环境恶化等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思考如何为改变现状做出贡献。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但不要过度干预,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展示出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孩子们通常会受到家长的行为的影响,所以家长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同时,大学生自身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当今大学生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变化的世界里,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基础。有助于自身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推进居安思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居安思危理念的价值和意义,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材料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SJGY20210840)。

参考文献

[1] 唐方裕. 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J]. 党建研究, 2022(1): 51-54+59.
[2] 任理轩.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N]. 人民日报, 2023-01-04(09).
[3] 王俊岭, 杨俊峰, 孙亚慧.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3-08(05).
https://doi.org/10.28656/n.cnki.nrmrh.2024.000711
[4] 时伟.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架构与实施[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6): 85-90.
https://doi.org/10.16298/j.cnki.1004-3667.2022.06.13
[5] 林克松, 熊晴.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 8(6): 46-52.
[6] 郑春玲, 傅雅俊.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3): 32-35.
[7] 何云峰, 齐旭旺. 新时代如何在大学生中有效培育劳动精神[J]. 教育文化论坛, 2024, 16(1): 24-32.
https://doi.org/10.15958/j.cnki.jywhlt.2024.01.003
[8] 何云峰, 魏冰娥. 大学独立精神的溯源、表征及其实现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9(3): 83-90.
https://doi.org/10.19563/j.cnki.sdjk.2021.03.007
[9] 石柳柳.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党政干部学刊, 2024(1): 25-32.
[10] 沈镱武. 茶文化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J]. 福建茶叶, 2024, 46(1): 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