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哺乳动物,雌性在诞下幼崽后会通过分泌乳汁为其提供生命初期所必需的营养。因此,在人类成长历程中,婴儿阶段大部分时间同样需要依赖于母乳吸收营养,少数可以辅之以动物鲜奶、米粥和麦片等[1]。具体来看,对于母亲而言,母乳喂养可以进一步增强母婴情感交流、降低女性罹患卵巢癌、乳腺癌的概率[2];而对于婴儿来说,母乳中含有许多支持婴儿健康发育的生物活性成分[3],可以有效降低腹泻、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期肥胖概率,提高其认知能力[4]。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机构普遍均持有这类“母乳最优论”观点,认为“所有喂养方式中,纯母乳喂养对于6个月及以下的婴儿来说是最佳的。即使是在添加辅食的情况下,也建议将母乳喂养持续到幼儿2岁及以上”。根据2021年《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的占比仅仅只有29.2%,比世界平均水平及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低13.8和7.8个百分点。市场经济下奶粉广告的大肆宣传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这一现象。奶粉发明的初衷本是为了用于哺乳育婴堂里没有母亲的孩子[5]。但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大量商家不断生产奶粉,并为了提高销量大规模散发营销信息。奶粉成为了母乳的最大“竞争者”,添加奶粉也逐渐替代了母乳喂养,一部分商家还会进行虚假宣传,导致家长产生“奶粉优于母乳”的错误认知[6]。
但站在更加广泛的社会的角度,社会支持的缺乏或许更能有效解释现代社会母乳喂养率持续降低的原因。现代社会哺乳期职业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分为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物质支持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具体指物质上的直接援助,是客观、可见的实际支持。女性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的设置都被包含在内[2]。现代女性不必仅仅拘泥于家庭这一活动范围,工作和社交的需求都不断促使女性活动空间进一步扩张。社会性母职要求女性在育儿中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当母亲的活动范围扩张时,婴幼儿也会随之同步。当女性携带婴幼儿外出时,婴幼儿哺育时间、地点并不固定。但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范畴内,在公共场合进行的哺乳行为涉及隐私。当母亲携婴出行需在公共场合哺乳时,在感受到身体隐私被窥视而感到困窘不安的同时,还可能遭受“有伤风化”的谴责[7]。虽然产后泌乳是天性,但哺乳行为早已经是社会文化形塑的产物。哺乳行为早已经与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结构深深挂钩,公众哺乳尴尬和公共母婴设施缺失的双重影响,可能导致女性对哺乳产生负面感受,进而降低母乳喂养概率。
作为一个文明的国家,母婴室已经变成了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亮丽风景线,直接体现了对妇女和儿童的关心和尊重。对母婴室的设置,折射出一个城市的进步和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质量上的高低。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于2017年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重庆母婴设施建设,支持母乳喂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2020年,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日常管理维护等纳入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以下简称“国优”)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改变中国妈妈的现状,必须从基础设施开始,能够在公共场所中的规定区域设立专门且人性化的母婴室,直接展示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充分地体现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保护和公平正义,而且还能够不断地完善城市的生活功能,真正让更多女性愿意成为母亲、愿意母乳喂养、愿意带着孩子参与公共生活。
2. 文献综述
母婴室,通常指服务于哺乳期婴儿照料的公共服务场所,国外常称其为“Lactation Room、Nursing Room或Baby Care Room”。与“母婴室”大致相同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还包括家庭卫生间、无性别卫生间以及哺乳间等[8] [9]。但不同概念侧重点不同,家庭卫生间和无性别卫生间则更加注重家庭整体性,陪同者亦可以共同承担婴儿护理任务,相比较而言,母婴室和哺乳间则更多地供给于母亲,为母乳喂养提供空间和物质支持。
不同学科对于母婴室相关研究的探讨具有不同的切入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及设计学等学科侧重于从母婴室本身出发,深入研究其分布现状、建设情况和空间设计等。众多研究发现母婴室常依托于商业主体自发自建,站在供给的角度,李云[10]等以深圳市南山区公共场所母婴室配置情况为例,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基于携婴者行为方式和空间选择特征,对公共场所母婴室配置水平、居住地–目的地母婴室空间匹配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发现“商业主体对于母婴室建设的投入显著高于非营利性公共场所,因此表现出高等级商业地区母婴室集聚的现象,而在社区层面携婴者的需求和母婴室的供给具有不平衡性”;而站在需求的角度,董欣[11]进一步解释了商业设施的母婴室分布更为集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婴儿的生理特点极大限制了携婴群体出行的时间和目的地的选择范围,由于大型商业设施可以携婴群体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活服务,因而常作为携婴者的活动目的地,对于母婴室的需求决定了商业设施建设母婴室的必要性;蒲文娟[12]对6座城市内共计81家商业空间中的母婴设施从数量、区位、面积、设施、功能支持、标识以及用户感受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了网络与媒体资料,该研究得出了“商业空间中母婴室设计存在指引标识体系不完善、面积小、分区不明、设施不全等问题”的结论。
而心理学、社会学及法学等学科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对于母婴室相关研究的探讨则集中在使用感受、价值构建和权益保障等方面。Van [13]等学者认为,在母婴室内进行母乳喂养,对提高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母乳喂养排他性和工作满意度都具有积极影响。母婴室质量更高,女性的压力会更小,更能感受到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也更高;刘钰潭[14]等基于行动者网络,以母职实践搭建理论框架,力图探究母婴室怎样联结行动者、形成转译、进而构建社会网络。母婴室可以在女性使用过程中构建出母亲的空间归属感、信任感、共情感,通过引发其角色认同和群体共情强化母职内涵;在权益保护方面,学者雷诚[15]则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母乳设施实践具有数量匮乏、配置不均衡、缺乏分类建设标准、质量普遍不高以及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刚性约束等问题。
我国目前对于母婴室的探讨,仍然较多聚集于新闻评述,这类评述即使是对母婴室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及阐述,但缺乏严谨性和学术性,难以更加深入剖析母婴室建设的内在提升机制。少数针对母婴室的学术研究,也多立足于母婴室空间设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母婴室建设困境。与国外相比,母婴室这一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规划和建设的进度较慢,目前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场所展开,不具备完善的相关规范条例,在管理上也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国外有关研究可提供参考,但由于基本国情和社会价值存在本质差异,国外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此,本研究拟选择重庆市中心城区作为典型案例区,从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从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母婴室实际建设现状和育儿妇女母婴室使用现状需求两个角度,对重庆市中心城区母婴室现状及困境进行深入调查,以期探究其优化策略,推动重庆市母婴室供给性质朝普遍化方向发展、供给水平朝高质量方向发展。
3.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的范围是重庆市中心城区,主要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9个市辖区。重庆市不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它更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较大。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递增,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市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比例为17.08%,居全国第二位、西部地区第一位,全市出生率仅为8.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2‰,人口发展形势仍不乐观。重庆市中心城区经济发达,其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母婴室的设置提供了经济支撑。因此,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范围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代表性。
3.2. 数据来源及方法
1) 实地观察
课题组于2023年7月~10月开展实地考察,通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及各地针对母婴室建设相关政策设计实地考察表,考察内容包含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母婴室地理位置、基本配置、舒适配置以及打分项四个部分,最后采用多阶段随机走访的方式展开。
2) 问卷调查
课题组于2023年7月~10月开展线下调查,调查对象为居住在重庆市中心城区的育儿妇女。问卷调查的内容共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具体行为与认知以及态度与看法三个部分,共计24个问题。由于缺乏精确的重庆市中心城区育儿女性总体统计资料,因此在问卷调查时,采用了近似概率抽样法,分别选取了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母婴群体较为集中的多个地点作为主要问卷发放地,在每个调查地点,访问员都为随机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00份,经过甄别后去掉无效问卷3份,最终获得297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00%。
在收集到的297份有效样本中,样本的平均年龄为30.10岁,25~30岁的样本占总样本的57.58%;样本的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64.98%的样本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专科/本科;样本职业最多的为商业、服务业人员,其次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分别有93和73人;子女数量为1个共有185分,占比达62.29%,其次为2个,占比为35.69%;最小子女年龄为6个月(含6个月)、6~12个月(含12个月)以及1~3岁(含3岁)的比例分别为19.87%、42.09%和38.05%;主要喂养方式以混合喂养为主,占总体样本的37.71%,仅母乳喂养或仅奶粉喂养占总体样本的比例均为25.59%。
4. 实证研究结果
4.1.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母婴室实际建设现状分析
通过随机走访的形式,课题组选取了8个地点作为实地考察点,并根据实地考察评价表进行打分。从结果来看(表1),有1个区域的母婴室评分低于200分,绝大部分母婴室评分位于200~300分之间,仅有渝北区龙湖时代天街处母婴室评分超300分。不同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内部设施配置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个母婴室都能保证婴儿尿布台、冷热水洗手台和婴儿用品的基本设施配置,在本次调研选取的8个公共场所中,有25%的母婴室配备了带有安全扣的尿布台,12.5%的母婴室配备了提供热水的洗手台,母婴室内均不含有尿不湿自动销售机。可以看出,母婴室内部设施配置较为随意,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不同公共场所的配置以自主性建设为主,缺乏对建设标准的严格管理和执行。
Table 1. Score for on-site inspection of some public plac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including mother and baby rooms
表1. 重庆市中心城区部分公共场所母婴室实地考察评分
区域 |
地点 |
地理位置(100分) |
基本配置(200分) |
舒适配置(60分) |
打分项 (40分) |
总分 (400分) |
备注 |
江北区 |
新世纪 百货阳光购物中心 |
30 |
130 |
20 |
20 |
200 |
距离电梯较远、标志不清晰、地面为瓷砖、婴儿尿布台无安全扣、不提供热水、 仅有帘子作为遮挡设备 |
江北区 |
远东百货 |
60 |
80 |
10 |
20 |
170 |
标识较小,寻找较为方便, 婴儿尿布台无安全扣,不提供热水 |
南岸区 |
广阳岛 |
40 |
170 |
30 |
20 |
260 |
景点内有多个母婴室、但距离较远, 婴儿尿布台无安全扣 |
九龙坡区 |
万象城 |
80 |
170 |
20 |
20 |
290 |
每层均有母婴室,且均位于电梯或厕所旁,不提供热水 |
渝北区 |
重庆北站 (北广场) |
80 |
160 |
20 |
20 |
280 |
位于检票入口处,婴儿尿布台无安全扣 |
渝北区 |
龙湖时代天街 |
80 |
190 |
20 |
20 |
310 |
导航牌清晰明显,每层均有母婴室且位于厕所旁,设有防滑地面,安装电子门 |
沙坪坝区 |
覃家岗 社区服务中心 |
70 |
110 |
20 |
20 |
220 |
位置较为偏远,但有明显的导航牌,地面为瓷砖,婴儿尿布台无安全扣,工作人员可提供尿不湿 |
沙坪坝区 |
西南医院 |
70 |
140 |
20 |
20 |
250 |
每层均有,指示牌较多且清楚,铺设瓷砖,婴儿尿布台无安全扣 |
4.2. 携婴公共场所活动特征分析
1) 母婴室是携婴者在公共场所解决突发情况首选
母婴活动行为具有活动时段不定性、活动状况突发性、活动行为繁琐性3个典型特征。本次调查结果表明,49.49%的受访者表示一周内带孩子前往公共场所的频次为4~6次(含6次),极少有育儿妇女几乎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4.38%)。对活动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往往是携婴者对母婴室最直接的使用动机。在“您通常在哪里解决孩子的哺乳、换尿布等突发情况”的中,73.74%的携婴者会选择“寻找并使用母婴室”,25.93%选择“寻找隐蔽的地方解决”,仅有0.34%的携婴者选择就地解决。可见,无论是寻找母婴室还是隐蔽的地方,家长在遭遇突发情况最为注重的便是快捷、方便以及隐蔽。所以,在建设母婴室时应着重考虑携婴者到达的便捷程度(图1)。
Figure 1. Solution to emergency situations in public places for baby carriers
图1. 携婴者公共场所解决突发情况解决办法
2) 医院和公园是携婴者重要活动目的地
在确定的时间婴幼儿的活动可承受范围较小,其生理特点限制了携婴群体出行时间与目的地的选择范围。对于不同类型公共场所,育儿妇女携带婴幼儿外出的频次具有显著差异。调研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育儿妇女对母婴室具有较高需求的公共场所场包括所医院、公园、商场、地铁站、游乐场所等。其中,对“医院”的需求程度最高,其次是“公园”、再次是“地铁站”、“游乐场所”和“商场”。这反映出城市内部交通节点作为居住地与公共场所目的地之间的连接空间,对母婴室需求较大。
上述5类公共场所不仅是重庆市中心城区携婴者最主要的公共活动目的地,同样母婴室配置需求也最大。医院、商业开发主导类型(包括商场和游乐场所)供需关系相对接近,然而,现状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园、地铁站这两类型公共场所的母婴室配置率极低,完全无法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图2)。
4.3. 母婴室使用群体偏好特征分析
1) 哺乳是携婴者使用母婴室的主要目的
在调研中,关于“您认为在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是否有必要”,73.06%的被访对象认为非常有必要,剩余26.9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有一定必要。同时,在被问及“您在公共场所有育儿需求时,是否会选择母婴室”,97.31%的育儿妇女回答是。在所有选择使用母婴室的哺乳期妇女群体中,哺乳、给宝宝清洁以及给宝宝冲奶粉或其他备餐是该群体选择使用母婴室的主要目的,其中,哺乳的频次高达289次,其次是给宝宝做清洁,高达236次,与之相比较而言,宝宝需要大小便、带宝宝短暂休息以及哺乳期妈妈集乳等自身原因作为母婴室使用目的的频次更少。
Figure 2. Frequency of baby carriers reaching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places within a week
图2. 一周内携婴者达到不同类型公共场所频次
2) 不易寻找是导致携婴者不使用母婴室的最主要原因
在所有调查样本中,育儿妇女在公共场所有育儿需求时不选择使用母婴室仅有2.69%。而对于所有不使用母婴室的哺乳期妇女,母婴室不好找、内部空间狭小和卫生条件差,无法放心使用是其选择不使用母婴室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36.84%、26.32%和15.79%。携婴者是否能在5分钟之内到达母婴室,母婴室面积是否随公共场所人流量相适应,母婴室有窗户进行有效的通风以及是否保持了充足的光线是母婴室合理建设的基本的指标。当前,重庆市主城区母婴室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表2)。
Table 2. Usage of maternal and infant room
表2. 母婴室使用情况
您在公共场所有育儿需求时,是否会选择使用母婴室? (单选) |
是 (97.31%) |
使用母婴室的目的?(多选) |
频次 |
哺乳 |
289 |
给宝宝冲奶粉或其他备餐 |
214 |
给宝宝更换尿布或衣服 |
196 |
宝宝需要大小便 |
50 |
给宝宝清洁 |
236 |
带宝宝短暂休息 |
62 |
哺乳期妈妈集乳等自身原因 |
74 |
其他 |
149 |
否 (2.69%) |
不使用母婴室的原因?(多选) |
|
不需要 |
0 |
不知道母婴室 |
0 |
不太了解母婴室的用途 |
2 |
不好找 |
7 |
内部设施简陋,没有需要的设施或设备 |
1 |
卫生条件差,无法放心使用 |
3 |
私密性不好,人流量大 |
1 |
内部空间狭小 |
5 |
设计不够温馨舒适 |
0 |
其他 |
0 |
4.4. 公共场所母婴室需求分析
1) 母婴室应具有清晰明确的标识提示信息
母婴对公共场所母婴室的可达性和便捷性要求较高,位置规划不合理和指引标识不明确将增加携婴者寻找母婴室的时间成本,造成低使用率,严重影响母婴室功能的发挥。从所收集的问卷信息来看,当被问到“您希望把母婴室设置在公共场所何处”时,“无论哪里,有明确标识就好”出现频次最大,其次才是出入口附近、母婴用品店旁等具体位置选择。可见,具体的区位对携婴者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在场所内快速准确地获取标识提示信息,帮助携婴者在短时间内到达并使用母婴室(图3,图4)。
Figure 3.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set up the mother and baby room in public places? (Multiple Choice)
图3. 关于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的位置,您希望设置在哪里?(多选)
Figure 4. What kind of prompt do you think will help you find the mother and baby room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Multiple Choice)
图4. 您认为哪种提示有助于您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母婴室?(多选)
2) 母婴室应增加功能要求,满足携婴需求
由于婴幼儿并不具备独处以及自理的能力,所以他们往往需要家长提供辅助。通常,给婴儿哺乳和做清洁是携婴者使用母婴室的主要原因,此现象说明母婴室的设置至少要有哺乳和清洁的空间和设施,才能满足绝大多数携婴者的基本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当下对于母婴室空间功能需求有所增加,部分携婴者使用母婴室给婴儿休息、准备辅食和解决自身集乳问题等,使用母婴室的行为内容由单一逐渐转向多样。基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图5、图6),母婴室的设置除了要充分考虑到哺乳和清洁需求外还,应该增设休息、备餐、集乳的区域和配置暖奶电器、儿童卫生间等其他设施,满足携婴者不同需求。
Figure 5. Which functional spaces would you like the mother and baby room to include? (Multiple Choice)
图5. 您希望母婴室包含以下哪些功能空间?(多选)
Figure 6. What facilities do you think the mother and baby room should have? (Multiple Choice)
图6. 您认为母婴室内应该有哪些设施?(多选)
3) 母婴室总体使用率高,体验感欠佳
母婴室的使用效果可以从携婴者的使用经历和体验满意度两方面来考量。在使用经历方面,关于“您是否知晓母婴室的职能及基础设施”,98.31%的被调查者很清楚或较了解母婴室的职能及基础设施,仅知道母婴室存在只占1.69% (图7)。
Figure 7. Are the carriers aware of the func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 mother and baby room
图7. 携婴者是否知晓母婴室的职能及基础设施
在使用体验方面,将针对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母婴室具体状况评价选项中的“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根据调查的各个项目的分数计算代数和,再除以总样本数得到各个项目的分数,可知育儿妇女对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的私密性、设施质量以及内部空间最为满意(图8)。但在“母婴室数量太少”、“排队人过多”等问题上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比分别为100.00%、96.97% (图9)。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某些公共场所仅配备1~2处母婴室,因建筑内楼层众多且缺乏明确的标识指引系统而导致使用者寻找难度大、母婴室利用效率不佳。
Figure 8. Scoring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maternal and infant rooms in public plac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图8.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母婴室具体状况的得分
Figure 9. What are the main obstacles you encounter when using the mother and baby room? (Multiple Choice)
图9. 您在使用母婴室时主要存在哪里障碍?(多选)
可以看出,重庆市中心城区携婴者对母婴室的使用比例尚可,大多数人都有使用过母婴室的经历;但体验感受欠佳,卫生状况和内部设施完善程度仍需加强,且有超过九成的使用者认为城区母婴室数量少不易寻找。
5. 建设困境总结
我国目前针对母婴室的研究主要在围绕实际使用问题与室内设计优化展开描述性研究,缺少从社会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等视角对于此种公共育儿空间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与解释性、探索性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现状具有以下问题。
5.1. 母婴室数量少且寻找不易
虽然重庆市已经发布了一系列促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政策,但总体来看,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的母婴室数量仍旧较少,建设进度较为缓慢。且母婴室普遍具有排队人过多、等待时间长的阻碍,现有母婴室数量并不满足使用需求。同时,部分公共场所虽然建设了母婴室,但是缺乏清楚明晰的识别标志,容易致使育儿妇女难以准确找到母婴室准确的分布位置,从而增加其寻找母婴室的时间成本,因此造成母婴室使用率低的现象。
5.2. 缺乏维护与管理
根据实地调研结果,首先,重庆市主城区部分母婴室存在卫生状况差的问题,缺乏定期清洁、消毒以及设施维护,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和卫生隐患;其次,部分母婴室存在设施维护不及时、设计不够私密,缺乏隐私保护措施的问题,使得母婴在喂奶、更衣等过程中感到尴尬和不舒适;同时,部分母婴室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各地区、各场所的母婴室标准不一,使用者容易感到困惑。
5.3. 功能布局不合理
通过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实地调研以及针对育儿妇女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母婴室没有进行很好的功能分区,且内部设施参差不齐。仅有个别位于繁华商区的母婴室内部设施齐全,并且内部环境布置得温馨舒适。绝大部分母婴室的设施都不完善,例如婴儿尿布台缺乏安全扣、不提供热水、没有免费的一次性消耗品。
5.4. 器具设计缺乏人性化
调研发现,首先,许多母婴室中的家具并未按照要求进行圆角处理,许多直角暴露在外,对使用者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其次,像哺乳椅、换尿布台这样的主要器具都难以保证使用的舒适感,妈妈们在长时间地维持哺乳姿势后胳膊会产生酸痛感,许多哺乳椅都没有考虑到此种状况而设置扶手,换尿布台的布置方向、安全设施也都考虑不够全面。第三,器具不够智能化,使用者在抱着宝宝的情况下再去推拉门扇或窗帘多有不便,而且很有可能影响到宝宝的安全。
6. 政策建议
6.1. 完善母婴室建设公共政策体系
政府作为责任承担者主体,应牵头制定涵盖包含母婴室在内的母婴设施责任主体和治理内容的相关标准,消除权责灰色地带和治理空白区域。在进一步增设重庆市中心城区母婴室的同时,也应该对现有母婴室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面的摸底排查,完善母婴室评价体系,对不合格的母婴室进行整改,提高重庆市中心城区母婴室综合水平;建立用户反馈渠道,接受用户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母婴室的使用政策和服务质量。
6.2. 加大母婴室使用宣传,引导市民科学使用母婴室
在母婴室自身建设、管理和公众宣传的基础上,应该拓展活动内容;引导有需求的新生儿父母正确使用母婴室设施,如在各母婴室内配备相关语音视频指导新生儿父母高效使用哺乳椅、换尿布台、洗手台等设施并在使用结束后撤离个人物品和整理使用过的物品,以长期满足母婴的使用需求;对母婴室设施的功能进行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尊重育儿家庭的观念;对全市公共场所的母婴室进行实地考察,制作评价海报,供公众选择时参考。
6.3. 明确标识母婴室地理位置,避免寻找母婴室时间成本
应该进一步规范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的母婴室标识,以提高母婴室的可到达性。不明确的标识会增加寻找母婴室的时间成本,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使用母婴室的行为。在公共场所的地图上清楚标明母婴室的位置和开放时间十分具有必要性,用中英文书写标识,并放置在明显的位置,让更多的母婴室被合理使用;加强各公共场所的员工相关培训,了解母婴室的分布位置和服务流程,以便提供必要的协助。
基金项目
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311799049)、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jscxx2023-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