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1985年H. W. Kroto [1]发现了包含60个碳原子富勒烯结构以来,研究者对碳纳米材料的探究从未中断过。除碳元素外,人们也致力寻找发现其它元素构成的富勒烯结构。N. G. Szwacki [2]在2007年报道了与C60巴基球相似B80的结构,zhai [3]等在2014年发现了40个硼原子组成的类富勒烯笼状结构。在元素周期表中C是第四主族的元素,B是第三主族的元素,比C少一个电子,N是第五主族的元素,比C多一个电子,如果用一对BN原子替换C富勒烯结构中的一对C原子,将会形成与碳材料等电子的体系。因此第三主族和第五主族元素形成的BN、AlN体系也受到普遍关注,如BN纳米管、AlN纳米锥、六角形AlN纳米线、B12N12、B20N20、B24N24、B28N28和B36N36笼等[4]-[10]。
AlN和BN团簇具有相似的几何结构,大量研究证实由四元环和六元环构成的B12N12和Al12N12有较强的稳定性[11] [12] [13] [14] [15]。在AlN体系中掺杂不同的原子可以有效地调控其稳定性和电子性质[16] [17] [18] [19]。Taniyasu等通过掺杂Si和Mg原子,合成n型和p型氮化铝二极管[20];Niu等发现AlN体系中掺杂碱金属原子Li、Na、K改变AlN纳米结构的电子结构,提高其非线性光学特性[21];Shakerzadeh研究了第三、四、五主族元素掺杂Al12N12团簇对其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调控[22]。将AlN体系中的Al原子用第四主族的元素取代时,由于第四主族的元素比第三主族的元素多一个电子,那么在一个Si2N2单元上会多两个电子,研究表明这两个电子以孤对电子的形式分布在一个Si原子的外侧[23] [24]。一般认为富电子体系在能量上不占优,因此相关研究也非常少。本文详细计算研究了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10个结构的极化率和第一超极化率,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构,讨论了AlSiN笼状结构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
2. 计算方法
系统处于弱均匀电场时,系统的能量可用下式表示:
,
,
其中E(0)表示没有电场时体系的总能量,μ0、α和β分别表示偶极矩、极化率和第一超极化率。
极化率和超极化化率的计算如下式:
其中
极化率反应了体系的线性光学特性,α是3 × 3的二阶张量,有6个独立变量,分别是:αxx、αxy、αyy、αxz、αyz、αzz。超极化率反应了体系的非线性光学特性,β0是3 × 3 × 3的一个三阶张量,有10个独立变量,分别是:βxxx、βxxy、βxyy、βyyy、βxxz、βxyz、βyyz、βxzz、βyzz、βzzz。
本文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考虑到传统的B3LYP模型在描述长程交换时存在不足,不能提供可靠的极化率和超极化率的结果,我们还采用了混合交换相关函数的CAM-B3LYP方法进行了比较计算。基组选用了三劈裂基组6-311+g(d),其外层轨道分裂成3组基函数,分别由3个、1个和1个Gauss型函数来拟合,并加入了极化和弥散函数。计算采用Gaussian09程序完成。
3. 结果与讨论
3.1. 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稳定性
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几何结构来源于文献[23]的报道。如图1所示,给出了AlSi11N12的两个低能异构体,Al2Si10N12和Al4Si8N12的四个低能异构体。AlnSi12−nN12团簇由四元环和六元环组成。AlSi11N12中Al原子由四元环和六元环共用,能量较低的结构AlSi11N12-1中,Al原子与两个N一个Si原子构成平面四元环结构,次稳定结构中,Al原子突出两个N一个Si原子构成平面。Al2Si10N12的能量最低结构中两个Al原子位于同一个四元环中,其它三个低能异构体中,Al原子位于同一个六元环中。Al4Si8N12的能量最低结构中四个Al原子位于相对的两个四元环中。
Figure 1. The lower energy isomers of AlnSi12−nN12 (n = 1, 2 and 4) clusters [23]
图1. 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低能异构体[23]
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能量在表1中列出。从中1可看出B3LYP和CAM-B3LYP方法计算的团簇的能量非常一致,CAM-B3LYP计算的能量仅仅比B3LYP计算的结果高0.39 Hartree。从表1还可以看出AlSi11N12、Al2Si10N12和Al4Si8N12异构体之间的能量差仅约0.01 eV,说明不同异构体在能量上几乎是简并的。
Table 1. The energies of AlnSi12−nN12 (n = 1, 2 and 4) clusters calculated using different models (unit: Hartree)
表1.不同方法计算的AlnSi12−nN12 (n = 1, 2和4)团簇的基态能量(单位:Hartree)
|
B3LYP/6-311+g(d) |
CAM-B3LYP/6-311+g(d) |
AlSi11N12-1 |
−4084.772 |
−4084.389 |
AlSi11N12-2 |
−4084.762 |
−4084.377 |
Al2Si10N12-1 |
−4037.768 |
−4037.380 |
Al2Si10N12-2 |
−4037.759 |
−4037.370 |
Al2Si10N12-3 |
−4037.758 |
−4037.369 |
Al2Si10N12-4 |
−4037.754 |
−4037.365 |
Al4Si8N12-1 |
−3943.754 |
−3943.361 |
Al4Si8N12-2 |
−3943.750 |
−3943.358 |
Al4Si8N12-3 |
−3943.749 |
−3943.357 |
Al4Si8N12-4 |
−3943.745 |
−3943.352 |
3.2. 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线性光学特性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极化率在表2中给出。从表中可以看出B3LYP计算得到的极化率比CAM-B3LYP的算的结果大8%左右,但不同方法计算计算的不同异构体的极化率大小顺序一致。从表2还看到,不同异构体之间,能量较低的体系极化率较小,异构体的极化率大小与稳定性反相关。
Table 2. The polarizabilities of AlnSi12−nN12 (n = 1, 2 and 4) clusters calculated using different models (α) (unit: a.u)
表2. 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极化率(α) (单位:a.u)
|
B3LYP/6-311+g(d) |
CAM-B3LYP/6-311+g(d) |
AlSi11N12-1 |
353.931 |
326.791 |
AlSi11N12-2 |
359.371 |
332.085 |
Al2Si10N12-1 |
351.295 |
324.678 |
Al2Si10N12-2 |
358.912 |
327.981 |
Al2Si10N12-3 |
354.375 |
226.802 |
Al2Si10N12-4 |
360.226 |
329.176 |
Al4Si8N12-1 |
345.653 |
317.951 |
Al4Si8N12-2 |
350.790 |
319.902 |
Al4Si8N12-3 |
348.233 |
320.245 |
Al4Si8N12-4 |
355.380 |
322.066 |
3.3. 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非线性光学特性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第一超极化率极化结构在表3中列出。B3LYP方法计算的超极化率比CAM-B3LYP方法的计算结果大3.5倍之多,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如此之大,也说明了传统的B3LYP方法不能很好的描述第一超极化率,其原因是B3LYP方法不能很好地描述长程交换相互作用,而混合交换相关函数CAM-B3LYP修正了传统B3LYP方法的缺陷。计算体系的极化率时,B3LYP和CAM-B3LYP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B3LYP方法严重高估了团簇的第一超极化率。
表3中还可以看出,具有高对称性的Al4Si8N12-1 (Ci对称性)团簇的第一超极化率为零,其它非对称性的富电子体系具有较大的超极化率,且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超极化率的大小与体系中Al原子的分布息息相关。AlSi11N12团簇体系中的AlSi11N12-1团簇的超极化率更大;Al2Si10N12团簇体系中的Al2Si10N12-2团簇的超极化率最大;Al4Si8N12团簇体系中的Al4Si8N12-4团簇的超极化率最大。计算结果显示富电子的AlSiN笼状结构显示了较强的非线性光学特性。
Table 3. The hyperpolarizabilities of AlnSi12−nN12 (n = 1, 2 and 4) clusters calculated using different models (β) (unit: a.u)
表3. 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的第一超极化率(β) (单位:a.u)
|
B3LYP/6-311+g(d) |
CAM-B3LYP/6-311+g(d) |
AlSi11N12-1 |
2252.209 |
640.619 |
AlSi11N12-2 |
390.517 |
492.996 |
Al2Si10N12-1 |
2015.009 |
628.843 |
Al2Si10N12-2 |
3819.592 |
1028.123 |
Al2Si10N12-3 |
2599.888 |
593.958 |
Al2Si10N12-4 |
2578.225 |
890.497 |
Al4Si8N12-1 |
0.000 |
0.000 |
Al4Si8N12-2 |
3693.190 |
1031.952 |
Al4Si8N12-3 |
3636.581 |
1112.170 |
Al4Si8N12-4 |
5606.736 |
1571.378 |
4. 结论
团簇的极化率和超极化率可反应体系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本文采用B3LYP和CAM-B3LYP方法计算了AlnSi12−nN12团簇的极化率和第一超极化率。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团簇的极化率结果比较一致,但在计算超极化率时B3LYP方法给出的结构较高。结果表明不同化学计量比的Al-Si-N体系的线性光学特性基本一致,极化率大小与AlnSi12−nN12团簇结构的稳定性顺序相反。高对称性的Al4Si8N12-1团簇的第一超极化率为零,其它非对称的富电子AlnSi12−nN12 (n = 1,2和4)团簇体系具有较高的超极化率,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23-JC-QN-0085),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2JK042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