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考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摘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入学途径和学习方式,提升高职招生在国家考试招生体系中的认可度与价值。从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职教高考的录取方式、招生对象以及考试方式呈现出了多元综合化的特点。同时,职教高考制度也在考试途径、生源结构、考试内容、考试评价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从央地权责、职普公平、考试结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clearly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examination and enrollment method of “cultural quality + vocational skills”,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entrance and learning method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dmission methods, enrollment object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and comprehens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lso faces a series of new challenges in the examination way,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the exa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e path from the aspects of central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general fairness, examination structure, vocational abil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so on.
文章引用:杨硕, 刘云飞, 翁灏铭, 陈珊. 职教高考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6): 848-8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15

1. 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依附于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来进行,录取顺序处在录取批次的末端,导致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这种状态导致高职院校备受社会偏见,削弱了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2019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高职百万扩招”,使得更多包含着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在内的社会群体成为高职考试的招生对象。相关政策出台赋予了职教高考多元综合化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2. 多元综合化的职教高考制度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理应有符合其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招生考试制度。而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的招生录取长期依托于普通高考来进行[2],高职院校的生源往往来自于本科层次选拔过后的末位生,单一的高考选拔方式难以甄别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满足全面评价各类人才尤其是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和潜力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来自于录取排名的靠后位置,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地位在社会中不受待见,淡化了职业教育在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职教高考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选拔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自2007年起,教育部开始鼓励江苏、广东等四省在示范性高职院校里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发展,逐步建立起了更加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3]。近年来,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递增,中职生升学意愿也随之上升,如果职业教育不遵从中职就业升学“两条腿”的办学方式,中等职业教育将陷入一个艰难的处境。为此,尽管职业教育一直秉持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着重强调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但许多省份也着手为中职业学生搭建了升学路径。职教高考制度未明确提出来以前,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一直以来都是以高职分类招生考试的方式举行的,而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省级统筹管理体制,故高职分类招生考试在省级统筹管理体制之下展开的。但由于我国不同省份之间地区差异较大,不同省份之间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实施路径、考试名称也不为相同。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对于我国高职招生考试分类出现的多样化特征,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徐国庆将高职招生模式划分为普通高考、三校生高考、自主招生、中高贯通和中本贯通以及五年制高职五种类型[4],张志新将高职升学模式划分为“八种模式”,即普通高考、技能高考、分类考试、“单考单招”类、对口升学、“综合评价招生”类、中高贯通和中本贯通类以及申请类[5]。陈江将其划分为“六模式十二类型”,即普通高考、单独招生、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免试入学六种模式[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部分省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简章,目前高职分类考试具体有以下八种类型(见表1)。具体包括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对口单招、自主招生、春季高考(技能高考)、“综合评价类”、“贯通”类以及免试入学类。

Table 1. Typ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s in China

1. 我国高职分类考试类型

类型

生源

特点

普通高考

普通高中毕业生

① 全国统一招生,平行志愿录取

② 考试内容以文化课为主

③ 全国省份实行

分类考试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

由各院校自行组织,报考地区限制本省

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文化素质 + 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毕业生实施“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测试”,其中文化素质统一命题

对口单招

中职毕业生

① 各省院校自行组织,报考地区限制本省,限制报一个专业类别,每个省份专业类别不一致

② 我国除台湾、澳门、香港地区,全国其余省份均已实行

自主招生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

① 各省院校自行组织,报考地区限制本省

② 考试内容分生源而异,院校自行组织,自主命题、考试、录取。

春季高考
(技能高考)

中职毕业生

① 各省院校自行组织,报考地区限制本省,限制报一个专业类别,每个省份专业类别不一致

② 山东省于2022年将春季高考正式改为职教高考,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

综合评价类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

① 考试内容分生源而异,普高毕业生采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职业适应性测试/面试”形式,三校生采用“文化素质评价 + 职业技能测试”形式

② 由院校自行组织,报考地区限本省

贯通类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

① 年一贯制,中职升大专无考试,五年一贯制教学,为同一个办学主体

② “3 +2”模式,即3年中职,2年高职分段培养,中升高需通过考核

③ “3 + 4”模式,即3年中职,4年本科,中升本需通过考核

④ 由院校自行组织,限制本省内院校

免试入学类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

① 免试入学。面向技能拔尖人才实施,无需考试,申请、审查后直接入学;

② 注册入学。无需考试,通过考生申请、院校审核、考生确认三个环节直接入学;由具有注册入学资格的院校自行组织

③ 由院校自行组织招生,限申请本省院校

*中职毕业生指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包括中专、职高与技校。

为学生提供符合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多元综合化招考方式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招生的重要趋势。职教高考的多元综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录取方式多元综合化

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的建立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它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筛选的重要使命,同时还有益于稳定政治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关键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急需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大国工匠”,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因此,职教高考的建立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不断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升学就业渠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除了每年6月举行的统一招生以外,各省根据地方现有情况建立不同的招生方式与招生规则(见表1)。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与江苏省于2022年正式实施职教高考,是我国最早正式实施职教高考的两个省份,都以“文化素质 + 动作技能”为考核内容,其中江苏省明确规定参加职教高考的中职毕业生必须参加中职学业水平考试。此外,职教高考只限于中职毕业生参加,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得参加,保证了中职毕业生参加职教高考的公平性。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江苏省提出普通高中毕业生根据其学业水平测试结果,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招生院校的校考成绩择优录取[7],山东省提出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 素质测试或面试”的方式考核。同时,两个省份均保留了中职毕业生获得参加技能大赛奖项而免试的升学途径。不同省份不同的录取方式侧面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通过不同方式的招生来扩大高职生源,提高中职毕业生对升学的积极性。

2.2. 招生对象多元综合化

职教高考作为一种涵盖生源面广的考试招生途径,其生源类型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中职、中专及职业高中的在校生,还包括了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自2019年起,国务院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应进一步拓宽,不仅面对常规的中职、职高和普高毕业生,而且还积极吸纳退役士兵、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社会各类人群。庞大数量的生源群体被纳入到了职教高考的招生版图当中,这一举措恰好顺应了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趋势,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高速发展下对继续教育和提升职业技能的迫切需求,符合了职教高考制度多元综合化的特征。

2.3. 考试方式多元综合化

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职教高考由以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向职业院校自主命题、自主招生的方式进行转变,赋予了各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主权。在这种转变趋势下,职业院校凭借其所处的职业教育一线地位,能够根据职业院校所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敏锐把握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更新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立出能够精准筛选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考试招生方式。相较于传统考试模式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职教高考多元综合化的考试方式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更加着重于对学生在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上的实际表现,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检验其自身能力的升学途径。

3. 职教高考的问题与不足

3.1. 考试途径方面

3.1.1. 缺乏全国统一的招考通道,考试缺乏稳定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主要由省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和组织实施,这一职责划分容易导致高职院校招生受到地域限制[8]。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S省通过的职业教育考试或者取得的相关技能证书,可能仅仅在S省本地有效,学生一旦离开S省,将会面临着两个省份之间的考试内容标准差距过大、专业技能在工作上不匹配等一系列阻碍跨省谋求学位或者工作岗位的问题。换言之,除普通高考外,相关招生考试只适用于省内,缺乏辐射全国的统筹规划,这些现状不利于扩大生源数量与保障生源质量[8]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有以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但各省面向中职生的考试在名称上没有统一表述[9]。比如,安徽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南省和吉林省将考试称为对口招生;黑龙江省、山西省和辽宁省将考试称为对口升学;贵州省、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称为高职分类考试;山东省、天津市则称为春季高考;湖北省称为技能高考;陕西省称为职教单招,等等。同时,各省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组织形式、招生专业、招生层次上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性不利于建立国家统一层面的职教高考制度[9]

3.1.2. 招生考试组织管理松散,组织难度大

从当前各省组织考试招生的情况看,除上海市、广东省、海南省、吉林省等地对单独招生的考试内容做出规定或者以中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替代以外,其余省份多由高校完全自主确定单独招生的专业、计划数、考试方式和内容、考试时间、评分标准、录取模式等[9]。现如今在“中考分流”的大背景下,同一省份的不同市区也存在着单独招生的计划人数不能充分满足新学期入学人数的情况,“招不够”和“招不满”这些怪相时有发生。现有职业技能考试实施方案注重专业性、系统性,过于追求理论性,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考生获得一次完整的单独考试招生成绩须参加职业技能操作考试、职业技能理论考试、文化课考试3次考试,考试次数过多让考生疲于应考,现有的考试分操作考试 + 理论机考、操作纸笔 + 理论纸笔、操作机考 + 理论纸笔、操作考试 + 理论纸笔等多种形式,考试时间从30~180分钟不等,具体实施非常复杂,考试组织难度大[10]

3.2. 生源结构方面

3.2.1. 普职融通机制不健全,制约职教高考的生源结构

大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包括中职毕业生、普高毕业生以及社会人员。虽然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实施了合作办学,但在现实中还是存在制度不健全、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11]。鉴于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人民大众针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欠佳,致使人们缺乏对职业教育高考的了解和关注。近年来,职业教育高考作为一种新兴的实践制度,正处摸索之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现状更推动了此种局面的发展。同一时期,普通高校在扩招生源,相应地高职院校生源规模就会缩小,为了不出现“招不到生源”这一尴尬局面,众多高职院校只得进行免试入学,生源质量着实堪虞;此外,技术技能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总体待遇上相对较低、晋升的渠道相对偏窄,分流后的“中考落榜生”将学习职业教育视作无奈之选,普职融通便有了更多的阻碍。

3.2.2. 职业教育学生难以打通向上通道,存在身份固化倾向

依据培养目标,中职生与专科生就业可选择的往往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岗位,即多数是成为蓝领工人,存在职业规划中社会阶层的地位不高的现实;与工资少、福利少、培训与晋升机会少的“坏职业”相比,求职者往往向往“好职业”,即工资高、福利多,学习培训晋升机会多的工作[12]。学生不论在升学上或者在就业上都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升学方面,职教毕业生的学科基础相对薄弱,难以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竞争优质院校;就业方面,职教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类别大多为一些处于社会中层或下层的职业,物质待遇偏低。

3.3. 考试内容方面

考试内容仍偏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考核存在弱化倾向

职业教育关注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侧重教授工作实践知识,为具体职业服务[8]。《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考查“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以区别于普通高考重文化素质测试[1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职业技能测试分值超过总分值的50% [9]。事实上,一些中职学校重视文化课教学,甚至学生一入学就区分“升学班”“就业班”,对“升学班”的课时安排向文化课倾斜,挤压专业课[10]。这就造成所谓的“升学班”越来越像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公共课程的学习时间长,学生一整天坐在教室里“皓首穷经”地钻研可能考到的知识,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早读和晚自习等过分压榨技能实践课程的形式。职业学校追求高升学率,这本身并不是坏事,但一旦采取机械式的应试教育,就会脱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最终走向极端。

3.4. 考试评价方面

职业技能考核方面受考官主观因素影响大,科学性不足

目前,实践性职业技能考核评估和评价仍难以完全量化,高度依赖于考官的观察和评价来确定考生的成绩[11]。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在职业技能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某项专业技术的应用是否符合规范,操作者是否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等,这仍然取决于评估人员的观察和判断。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1. 职业技能考核对考官的个人水平要求高。考官需要熟练掌握此专业的操作技能并且能判断出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要求考官具有跨专业的指导和判断能力。2. 职业技能考核可能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失去公平性。考官可能受到权钱贿赂而给与考生较高的分数,或者凭借个人主观意愿给考生打分。这些问题都需要有较长的时间来完善。

4. 现代化职教高考制度的实践路径

4.1. 深化央地权责划分,完善考试组织工作

4.1.1. 深化央地权责划分,实现顶层设计统一

我国现行职教高考组织实施工作的政策均为省级统筹,且相关招生考试均适用于省域内,缺乏辐射全国的统筹规划,以至于中央简政放权与强化地方主责之间存在偏差[14]。综合现有研究的共同特点,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提出职教高考应该实现顶层设计的统一。因此,深化央地权责是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最重要的核心,是解决职教高考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另一方面,应切实贯彻院校招生自主权的问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关于院校招生自主权的问题,在职业教育省级统筹以及考试命题权由中央下放至各省的现实情境下,高校虽具有招生自主权,但通常履行的是执行招生政策、编制调整招生计划、组织招生录取、开展招生宣传以及在上级主管部门“委托”下承担阅卷等部分考务工作等职责[15]

4.1.2. 完善考试组织工作,建立职教高考畅通机制

各省份在考试名称、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评价等均未统一,难以做到省份与省份之间职教高考成绩的等值性,也就难以实现职教生各省之间的互通,学生缺乏公平的选择权。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深化央地权责,做好系统支持。此外,职教高考技能考试是体现职教考试制度区别于普通高考的特色招生考试,也是考试组织工作中的重难点。如何体现技能考试的公平性,主要从标准化考场与场务制度建设、职业教育能力标准与职教高考题库建设等完善考试组织工作[16],为学生提供公平的考试环境,提升职教高考的可信度,从而建立完善的职教高考畅通机制。

4.2. 实现全国范围统一,落实职普公平的就业政策

4.2.1. 以实现全国范围统一录取为前提,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普通高考招生计划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加速弯道超车的机会。正如鲶鱼效应,相比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应先着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吸引生源的关键,职教高考制度需要突出区分、选拔及优秀。缺乏选拔性的职教高考制度难以树立权威性,也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等职业教育“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导向也会失去意义。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录取,既能突出职教考试的权威性,也能提升中职院校及学生的竞争性,通过升学渠道形成反拨效应,即运用考试选拔机制反作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与学,从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达到解决生源结构的根本问题[17]。如:2024年江西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属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资源优化整合实施方案》,旨在实现提升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8]

4.2.2. 完善职普等值同效的“旋转门”机制,落实职普公平的就业政策

首先,基于职教高考制度,建构职普等值同效的“旋转门”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基础保障[19]。其次,中职学生作为职教高考参与的最多主体,其选择升学意愿的重要原因是获得工资更高的工作,然后是增长见识、满足父母的期待、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等[20]。由此,政府应完善政策法规,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升学、考公考编、就业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做好打破传统偏见、给予职业教育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示范作用。

4.3. 优化考试内容及结构,实施差异化的专业技能测试

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职教高考既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又要关注职业技能的考核。一方面,不论中职中专还是高职专科选择职业院校的主要原因,除了职业院校能教会学生某项职业技能,方便就业以外,其次主要原因是与学生自己的考试成绩相匹配。需要对各个学科内容进行长时学习,现有参加职教高考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化成绩不太好才选择中职[21]。所以,职教高考具体选择哪些考核科目,相应的科目如何测评出学生的学业水平?就要求合理优化考试结构,确立符合职业教育学生向上发展需要的同时兼顾中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如广西开展本科与专科分开考试的探索较早,由学校提出选考科目的政策设计具有前瞻性[22]。另一方面,由于各地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发展速度不同等原因,职业技能考试存在的问题也各异,短期内做到统一标准也难以实现,可以考虑从技能考试的标准化考场建设、考务制度建设、职业教育能力标准、试题库建设等方面优化考试的科学性。如:2022年,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编写了《山东省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专业类别考试标准》该项能力标准既是山东省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以及2021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测试考试资源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由省政府统筹省内各职业院校集中开发19个专业大类的技能测试考试大纲、考试标准、考试题库等考试资源[20]。均可作为其他省份的参考“工具箱”。

4.4. 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

职教高考制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考试评价系统是最后的核心环节,是保障学生升学公平的重要节点,同时也体现职教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现有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优缺点各异,暂时还无法支撑起高质量、系统化的制度体系。需要不断探究能满足能力评测的工具、方法等。现有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如:2017~2018年,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试点方案》时采用了COMET方法,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试验性测评,证明COMET能力测评结果与相关效标相比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以较好区分不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不仅为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建设提供依据,而且受到企业及学生的认可[23]

5. 总结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变,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是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而职教高考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选拔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科学的、公平的职教高考制度,打通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因此,致力深化职教高考改革已迫在眉睫,完善选拔机制,确保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也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6): 9-16.
[2] 蒋丽君, 边新灿, 卓奕源. 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以新高考改革为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7): 97-101.
https://doi.org/10.16298/j.cnki.1004-3667
[3] 姜蓓佳.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政策的变迁历程与发展特点——基于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的二维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7): 31-40.
[4] 徐国庆.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 教育研究, 2020, 41(4): 95-106.
[5] 张志新, 徐小琴, 杨巍. 我国“职教高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技能”成分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30): 37-43.
[6] 陈江.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样态: 问题与策略[J]. 高教探索, 2019(2): 97-102.
[7] 李淑娟. 职教高考制度建设的区域实践——以江苏、山东、河南三省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6): 20-25.
[8] 鄢彩玲. 关于建设我国“职教高考”制度的建议与思考——德国经验借鉴[J]. 高教探索, 2021(8): 98-102+116.
[9] 姜蓓佳. 职教高考制度构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10] 李金波. 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构建“职教高考”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11): 96-102.
[11] 陈虹羽, 曾绍玮. 类型教育视角下职教高考制度建设的逻辑要求、难点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21(10): 13-20.
[12] 陈博旺, 刘杨. 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职教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4(7): 43-49.
[13] 冯小红. “职教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J]. 中国考试, 2022(4): 10-16+25.
[14] 姜蓓佳, 徐坚. 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动因、意义与行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2): 54-62.
[15] 姜蓓佳. 省级统筹高职分类考试改革: 意蕴、问题与对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4): 176-181+200.
[16] 谢鸿柔, 姜蓓佳. 我国职教高考技能考试的组织实施问题研究[J]. 职教论坛, 2023, 39(3): 39-44.
[17] 吴根洲. “三教”统筹与职教高考制度再设计[J]. 职教论坛, 2023, 38(11): 23-29.
[18] 江西教育网. 省属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资源优化整合工作答记者问[EB/OL].
http://jyt.jiangxi.gov.cn/art/2024/3/28/art_30363_4833836.html, 2024-03-28.
[19] 张更庆. 职教高考制度: 内涵特征、建设困境与突破路径[J]. 职教论坛, 2024, 40(1): 111-118.
[20] 李政, 杨梓樱. 中职生的升学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10660名中职生的调查[J]. 复旦教育论坛, 2023, 21(1): 44-53.
[21] 沈有禄. 谁上职校? 为什么上职校? 有何差异?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8(3): 60-61.
[22] 邱懿, 薛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现状、问题与展望[J]. 中国考试, 2021(5): 33-39+55.
[23] 赵志群, 黄方慧. “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背景下职业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6):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