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基础会计》融入德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Basic Accounting” into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DOI: 10.12677/ae.2024.1461038, PDF, HTML, XML,   
作者: 石宇宏, 杨馥榕*: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中职学生《基础会计》德育路径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Basic Accounting” Moral Education Path
摘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事务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新政策的号召,着力建设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结合时代发展与要求,以专业课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路线,引导学生“想”、“做”、“说”,通过创设生活化德育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德育体验活动、创造学生分享德育学习成果或经验的机会、巧妙运用生成式德育教学等路径融入德育教育,尽可能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想”、“做”、“说”中增强体验,产生成就感,进而在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满足成长发展的需要,逐步成长为新时代的好青年。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accounting affairs maj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utline of Citizen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ssu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new policy and focus on building students’ social mor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family virtues and personal morality.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ak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udent activities as the route, we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do” and “say”. By creating a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situation, enriching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 activities,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share moral education learning results or experience, and skillfully using generativ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we can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moral education, attract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enabl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experience and generate a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thinking”, “doing” and “saying”, and th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to constantly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meet the need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grow into a good youth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石宇宏, 杨馥榕. 中职《基础会计》融入德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012-10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38

1. 引言

目前,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课堂融入德育教育系列文章均以教材、德育教育主题实践、小组合作讨论等路径进行德育教育,很少展示德育教育示例,且中职《基础会计》融入德育教育研究领域尚为空白。为进一步丰富中职会计专业课堂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从通过创设生活化德育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德育体验活动、创造学生分享德育学习成果或经验的机会、巧妙运用生成式德育教学等路径进行研究,从中职《基础会计》视角出发,展现多元化的德育教育示例,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事务专业课教师提供德育教育参考依据。

2. 德育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2.1. 含义

德育主要是培养人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活动[1]。广义的德育包含了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以下围绕学校德育展开研究。)学校德育是以学校为单位,是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按照新时代培养人的总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必要的教育影响,其普遍存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影响着学生的德育成长。

2.2. 表现形式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德育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层面[2]

2.2.1. 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亦称“国民公德”,简称“公德”,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3]。新《纲要》中,把社会公德放在首要位置上,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2]

很多中职生没有较强的道德意识,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不顾及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些现象与行为都是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表现[4]。可见,大多数学生可能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忽略了他人应有的权利和感受,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社会公德意识的缺乏。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形象,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鼓励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中职《基础会计》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社会公德元素,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内容,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探讨。如学生在学习“营业外支出”科目时,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在重大灾害下,为什么很多经营困难的企业还要进行社会捐赠”“捐赠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什么”“联系自身,你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公德的关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公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个人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当具备的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5]。新《纲要》中,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4]

在实际生活中,会计、审计等财务岗位几乎每天都与金钱“打交道”,掌握着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往往面临着很大的“诱惑”。这些诱惑极有可能会导致会计相关人员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危及到未来职业发展。中职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备军,是我国教育培养体系下最早一批进入社会工作的职业人才,教师牢牢抓住学生职业教育的启蒙期,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在接触专业之始,为学生埋下“职业道德的种子”,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生根发芽”,让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就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中职《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会计专业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和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关注。如教师在讲解“货币资金核算”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入关于企业出纳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等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2.2.3. 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约束家庭成员行为、解决家庭问题的道德规范,也与国家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结合新时代要求,家庭美德主要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6]

家庭是中职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教育条件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家庭教育缺失会使中职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缺乏责任感、不懂感恩等,不利于中职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家庭美德,通过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美德的内涵并付诸实践,鼓励学生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结合中职《基础会计》教材(陈伟清、张玉森编写的第5版《基础会计》),每一章的导入都以围绕小强家的包子铺来展开。这个包子铺就像一个微型的家庭企业,每个章节都展示了小强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关注并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准确记录和报告家庭的经济业务。每一章都体现出了小强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如小强家的包子铺开始扩张,小明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关注家庭的经济活动,记录和报告家庭的经济业务,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到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进而融入家庭美德教育。此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家庭美德元素,并适当补充典型案例,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递家庭美德的价值。

2.2.4. 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一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道德特点和道德倾向,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的外在表现[7]。结合新时代要求,个人品德主要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2]

目前,一些中职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平素脏话满口,言行举止粗鲁,没有礼貌[8]。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而且也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放在重要位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在中职会计课堂中,教师应当注重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如通过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和上课不迟到等行为。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际上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一环。通过不断地引导和强化,学生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将个人品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3. 中职《基础会计》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3.1. 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新《职教法》明确强调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以便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9]。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向中高端转换的时期,需要大量具有素质和技术技能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起点,更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3.2.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需要

中职学校普遍在德育工作中存在“重技能轻品德、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德育工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往往按部就班,依赖专门的德育课程或以班会的形式去进行“说教”,而没有将德育教育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也无法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要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德育教育的宣传工作,倡导每位教育工作者在都应践行德育教育,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3.3. 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学生普遍存在“功利性学习”的现象,其认为在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以求谋生。学生对传统不予以分数化、技能化的德育课程存在轻视、侥幸心理。在德育课程中,他们往往是图个“乐呵”,或是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容易出现“游离听、被动听”的现象。由于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中职生一味只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德育教育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关注点入手,把《基础会计》专业课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渗透点,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

4. 中职《基础会计》融入德育教育的路径

4.1. 创设生活化德育教学情境

中职学生个性鲜明,不愿受过多的约束,对学业往往具有消极、畏难的情绪,普遍缺乏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填鸭式教学比较消极,对真实情境、互动教学比较感兴趣。因此,为了更好让学生体验德育情境,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以真实的生活背景为基础,创设生活化德育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走进情境,思考问题。

生活化情境就是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从学生身边来选取生活素材,根据素材创设出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这种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上互动的轻松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10]

要想设计好生活化德育情境,关键在于设计好生活化德育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把学生学习主体性放到第一位,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按照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身心发展顺序来设计德育问题,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教师让学生掌握“销售费用”这一科目时,预先提供甲公司案例各项经济业务,让学生独立计算甲公司销售费用;接着引导学生体验“甲公司会计人员将个人消费计入到公司的销售费用中”生活化德育情境,从“你如何看待甲公司该会计人员的行为”再到“作为外部审计人员,你会如何处理这一现象”等系列生活化德育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对德育问题的探讨,实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思考一些具有启发、引导性的预习任务,预先进入情境。如在讲授原始凭证时,让学生课前了解“家人根据什么来记录家庭收支”“是否出现多记或少记的现象”等生活化德育问题,让学生预先感受情境、思考问题,“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课中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所知、所感、所想、所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观点,始终以生活化德育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进一步参与,如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多记或少记的现象”“企业多记或少记业务会怎么样”等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探究。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互评、分享观点,形成“生生谈德育”的良好氛围。课后阶段,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下学”,为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的德育拓展任务,如让学生收集家庭中出现的原始凭证,如购物发票、银行账单等,并自主设计一份符合家情的财务收支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责任,产生成就感。

4.2. 丰富学生德育体验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做、体验中学、体验中进步。

对于演讲,教师既可以规定德育主题演讲,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德育主题演讲。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应该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演讲活动。在规定主题的演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主题。在让学生自由选择德育主题进行演讲时,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选择感兴趣德育主题进行演讲。如教师可以固定“课堂前五分钟”,固定“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会计”演讲主题,固定“一节课一个学生上台”规则,让学生按照学号依次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对于辩论活动,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德育辩论主题,也可以将课堂中的还未探讨完的德育话题进行辩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划分“正方”与“反方”,鼓励各方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按照“赛前准备、赛中‘自由发言–相互提问’、赛后评价总结”的模式进行辩论。在辩论活动中,教师要充当裁判和场外解说员的角色,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始终确保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在辩论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来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

对于扮演活动,教师根据典型、有趣的案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重现案例场景。教师既可以选择即兴扮演,也可以经过有准备地练习、在课上演示[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进一步体验德育情境,思考德育问题,进一步能体会到角色所肩负的责任,增强体验感。为了扩大扮演群体,教师不仅要设计“主角”角色,而且要设计“观众”角色。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化为两部分群体:一部分群体是在特定情境中扮演相关的会计人员,即“主角”角色;另一部分群体扮演外部审计人员或者社会监督者,即“观众”的角色。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预热工作”,让学生提前去了解角色背景和工作职责,鼓励让学生设计一些“小陷阱”或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临场发挥,给“对手”加戏,让角色“活起来”。

4.3. 创造学生分享德育学习成果或经验的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学生的优秀作业,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等在课堂中展示向学生展示,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设计的优秀家庭收支表。通过展示作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参与感。这不仅可以帮助分享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也可以使其他学生从分享中获得新的思路和方法,积累更多的实用经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向优秀学生看齐。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应学习的地方”或者提出更好的建议,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在点评、互动中互相学习。

此外,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优秀作业、有明显进步的作业进行整合,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分享,展示给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等群体,激发学生的分享欲望和积极性,来努力让学生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完成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如在讲授会计凭证这一章节时,教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取“填写正确、内容完整、格式规范”的原始凭证,以“最美原始凭证”为主题,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分享,并设计一些讨论、送花等互动环节,让分享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创造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或经验的机会的教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

4.4. 巧妙运用生成式德育教学

生成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通过营造开放、动态、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11]。生成式教学具有偶发性的特点,往往产生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因此,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德育渗透点,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且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德育教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问的德育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即兴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特定情境,增强情感共鸣,丰富内心感受。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置教学疑点,引导学生向教师提出德育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学生学习“编制利润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地将“投资收益”设计在借方,让学生根据相关会计资料独立编制利润表。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按照惯性思维,把“投资收益”项目默认在贷方,从而导致计算错误。接着,引导学生提出“为了减少计算错误,投资亏损是否应该单独列一个项目”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再次进行点拨,直至让学生意识出现编制错误时,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呢”“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启发,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5. 总结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各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新纲要》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教学设计,找到教材与德育教育的融入点,以问题、情境为引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所知、所想、所感、所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创造体验互动,让学生在“想”、“做”、“说”中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长见识、体悟道理,逐步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产生积极的德育影响。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忠华. 新中国德育地位的嬗变与省思[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6): 90-97.
https://doi.org/10.16477/j.cnki.issn1674-2311.2023.06.009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 朱贻庭. 伦理学大辞典[N].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33-34.
[4] 崔素静. 以公德立身做现代公民——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中职生社会公德路径研究[J]. 新课程, 2022(44): 52-54.
[5] 贾玉敏. 当前中国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2.
[6] 张璐. 习近平关于家庭美德重要论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230/d.cnki.gnmsu.2020.000271
[7] 李蓓风. 新时代公民个人品德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438/d.cnki.gyadu.2022.000683
[8] 文奕.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思考[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9): 181.
[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http://www.moe.gov.cn
[10] 杨秀莲. 创设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9): 10-12.
[11] 范平. 基于“三全育人”导向的高职课程生成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与职, 2020(23): 108-112.
https://doi.org/10.13615/j.cnki.1004-3985.2020.2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