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摘要: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在全球化语境下坚守自身文化特色、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对话的重要基础,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同时恰当、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可进一步提升本国的文化自信。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且通过对大量翻译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和总结了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情境特点。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reflecting a country’s self-confidence and pride in its own culture and embodying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a nation to adhere to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cultural dialogu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eanwhile, appropriately and flexibly us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transmit Chinese culture broadly can further enhance the country’s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cases, it explor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apply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文章引用:孙星宇, 秦鹏, 李乐宇, 曲玥, 许惟嘉. 文化自信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6): 346-35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6472

1.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本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外交流过程中文化的传播具有核心的推动作用。新时代下,如何更为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进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国国民的文化自信,成为一大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文化传播与交往的过程中,翻译不仅仅充当语言转换的媒介,更是文化传递与交往的纽带。而建立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翻译,将无疑为优秀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提供高速“快通车”。因而在翻译领域,研究和落实并精准传播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领域的两大主流翻译策略,对其合理、灵活地使用和实践,将会为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翻译实践注入强大的动力。

2. 文化自信视角下落实“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自豪感的简单表达,更是一种深层次地体现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历史传承和发展方向的深刻认知和坚定信念;它既是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深入理解与对话,也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民族文化特性和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尊重[1]。文化自信不仅是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也是一种对外积极包容的自信态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的转移[2]。新时代下,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翻译,无疑将成为为中国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自身发展和形象塑造的“强心剂”和“助力器”。

然而,中西方长久以来的文化差异,小至生活习惯的不同、习俗的不同,大至信仰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都将为翻译实践的具体落实添置重重困难。对于此类“文化转向”,“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领域的两大主流翻译策略,对其合理、灵活地使用和实践,将会为“文化转向”的过渡提供桥梁。但同时这一任务也会对译者的文化与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译者同时具备对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见地认识,并且拥有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中华文化特色,外国民众也可以准确领略原文的文化内涵与精髓。所以,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落实“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机遇与挑战并在的。

3. 归化与异化策略概述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中,由于译入语和译出语使用国家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语言思维上存在差异,翻译者在一些文化限定词的翻译上有时会陷入两难:应让译文更好地贴合原文还是应该让其更好地把原文意思传达给读者?而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所谓归化策略,即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样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而异化策略是指迁就译出语的语言特点,吸纳其表达方式,尽可能向作者靠拢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对于这两种策略,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根据原文实际情况,灵活结合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进行翻译,才能达到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也能向读者传达原意的效果。对此,尤金·奈达以《圣经》翻译实践为中介,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了翻译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的“等效翻译”理论。“等效翻译”理论概念是“功能对等”,因此,也称“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3]。因而,我们可以用“奈达等效原则”倡导的原则对译文进行检测,并分析如何更好地运用以上两种翻译策略达到动态对等的效果。

4. 归化与异化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具体运用

4.1. 归化策略的具体运用

归化就是在译文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尽量减少译文与源语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让源语所反映的世界更贴近译者的生活,实现源语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对等”。归化法是一种以目标语言为基础、以其自身特点为基础的翻译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把注意力放在译语读者身上,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译语来传达原文的信息[4]。简单来说,归化就是让读者更深入了解原文意思的一种策略,其通过运用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解释原文意思。这样的翻译更贴合读者所处的语言环境,能够让译本更具可读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对译文的误解。关于归化策略在外宣文本里的运用,我们通过对各类中华文化词汇的翻译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归化策略的情况:

1) 在译出语中缺乏相应表达时,一般采用归化策略。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报告中四字成语的翻译。其原因在于四字成语主要源于中国古代,这样的词汇对于外国人比较陌生,所以在翻译时应采用归化策略进行解释性翻译(意译),以便读者理解。

例1:“千秋伟业”

译文:lasting greatness,“千秋伟业”一词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如若死板直译,会为外国读者接受提取信息设立理解障碍。

例2:“厚德载物”

译文:embracing the world with virtue,“厚德载物”(《易经·坤卦》)该词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也指有德行的君子,应该以深厚的德行,来容载世间的万物。其中“载”字意译为“embracing”,to accept an idea, a proposal, a set of beliefs, etc., especially when it is done with enthusiasm. 此译既便于外国读者理解内涵,又客观展现了中国具有包容精神,为当今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2)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各国对同一概念的认知也不太相同,因此这样的认知差异也会导致归化策略的运用,以避免引发歧义。如东西方对龙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东方人认为龙象征着吉祥,于是有了“龙凤呈祥”类似的成语;而对于西方而言,龙一般象征着邪恶,在一些神话中充当着反派角色。而这样的差异导致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通常也借助意译的手法进行转化。

例3:“害群之马”

译文:black sheep,关于这样的翻译我们可以从各国所处不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上进行分析。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指一事物给其周围同类事物带来破坏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英文却用了“sheep”。其原因在于在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所以在牧羊人看来,black sheep黑羊价值较小,不受待见,另外,在羊群中的黑羊会吓唬白羊,因此也就有了“black sheep”来表示中文中害群之马的意思。如果将其直译成“the horse dangerous to the group”可能会引发外国人的疑惑,首先他们本身也有表达该意思的词组,另外“马”在他们的文化中一般不会用在负面意思的表达上。

3) 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差异也会促进归化策略的使用。由于英语是静态语言,动词使用率低,而中文是动态语言,善用动词,因此在汉译英翻译的过程中汉语的动词经常翻译为名词或者相应的形容词,借此简化表达,提高译文的语言流畅度,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例4:“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译文:there is a notably stronger sense of cultural confidence,其中动词“增强”以名词词组“a stronger sense”代替,使得译文在表达上更加贴切译入语表达方式,也更加自然。反观,如若翻译为“the confid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mproves notably”,就有些生硬与累赘,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4.2. 异化策略的具体运用

异化是指背离了当地的主流价值,保持了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或指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有意突破译者的习惯。它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的文化内涵,并使目的语文化更加丰富,并使目标语的语言表现形式更加丰富[5]。相对于归化策略而言,异化策略就是把读者带到“国外”领略不同于本土文化的语言的翻译手段。其利于增加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机会,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以翻译为媒介进行跨文化交际。关于异化策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异化策略的情况:

1) 当词汇虽为中国文化限定词,但其本身的意思易于读者理解或直译能更好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情况下一般采用直译、逐词翻译的翻译方法来落实异化的翻译策略。这样的做法旨在以“动态对等”为风向标,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让读者也能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其意思,领略译出语文化的特色。

例5:“精准扶贫”,“平安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英译版)

译文: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eaceful China Initiative,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此类词汇因为没有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理解上不存在较大困难,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使用过多技巧,基本是通过在译入语中找对应意义的词进行组合翻译。这样的翻译能够让外国读者较好地理解其意思,更利于中国文化限定词的向外传播。对于译者而言,这类翻译也相对简单。

例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译文: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Theory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这些词条基本都是逐词翻译与直译,原文没有过多的解释,但这样的翻译保留了源语本土国家的文化特色,凸显了原文独特的文化魅力。

2) 当外宣文本内容在英文中缺少相对应的表达或者概念,但又不能很好地通过译入语进行意译时,一般采用直译、逐词翻译或者音译的翻译方法实现异化策略。这一条与上面采用归化的第一点形成互补。这样的翻译保持了原文的特色,也是异化策略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7:“红船精神”(“二十大”报告英译版)

译文:Red Boat Spirit,这样的翻译虽然对外国读者而言可能不知道具体指什么,但是读者能够通过字面翻译明白其宣扬的是一种名为精神,可以通过稍加查阅就能知道其具体指什么。这样的翻译言简意赅,直译的同时极大地保留了源语的特色,展现了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中国现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

例8:“风水”“汉服”“白酒”

译文:Fengshui, Hanfu, Chinese Baijiu,由于英文中没有相应的概念,所以不能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能通过音译进行翻译。不过这样的翻译能够凸显中华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利于彰显其中的文化自信。

3) 关于已经约定俗成、外国读者已经习惯的表达方式,仍采用异化策略进行表达。这些词汇相比第三点中出现的文化词而言更为外国人所了解。

例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十九大”报告英译版)

译文: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e country, two system,这样的翻译弘扬了中国特色文化,同时由于类似这样的词条出现在外国人的视野中比较久,国外民众已经习惯了此类表达。

4) 另外,异化策略除了在翻译文化限定词与句子上有较大作用,在翻译的形式上也有所体现。例如,汉语喜欢以排比,连续的短句来加强气势。而在翻译外宣文本过程中,也保留了这一特色,在准确传达意义的同时,使得中文表达的形式得以体现。

例10:“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二十大”报告英译版)

译文:this country is its people; the people are the country,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源语对称的形式,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彰显了汉语豪迈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译文翻译的对称形式很好地保留了中文原有的气势,也更利于文化传播以及彰显文化自信。

4.3. “归化”与“异化”的创新性交融整合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技巧的创造性整合充当了协调“以我为准”和“以目的语为主”两大取向的工具作用,而此策略体现到具体的翻译方法上即为——直译加注释,既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迎合外国民众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可避免文化信息的缺失,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

例11:五位一体(“二十大”报告英译版)

译文: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i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advancement.

“五位一体”的含义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指明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此丰富的内涵如若不加释义,定会让外国读者难以理解,无法准确把握中国的发展目标和路径。而通过将“五位一体”作为文化限定词汇采取异化翻译,对内涵采用归化解释,将在增强内容可读性的同时,更好保留中国特色。

例12:四个全面(“二十大”报告英译版)

译文: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to make comprehensive moves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deepen reform, advance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 Party self-governance.

“四个全面”的含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在“归化”和“异化”翻译技巧的整合运用下,译本既完整展示了“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5. 结论

针对同一问题,采用“归化”和“异化”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的使用更多地取决于译者翻译的目的与动机,二者都可为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纽带”。而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是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对外翻译的不二之选。

参考文献

[1] 汪晖.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J]. 鄂州大学学报, 2023, 30(3): 39-41.
https://doi.org/10.16732/j.cnki.jeu.2023.03.012
[2] 王克非. 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4): 45-48.
[3] 杨莉莉. 再论翻译标准: 对奈达等效翻译论的接受与反思[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2): 143-144.
[4] 赵光婷, 李碧芳.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之争[J]. 海外英语, 2017(7): 137-138.
[5] 王伟.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J]. 时代金融, 2013(26): 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