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与对策——以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为例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Model of Multi-Par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o-Engineering—Taking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Majors of S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6106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松, 魏 强, 吴灿灿: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关键词: 新工科协同育人地矿类地方院校New Engineer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Local University
摘要: 为深入了解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特点,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阐述了新工科对育人模式的要求,分析了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结合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应该:(1) 加强市场调研,协同制订培养目标;(2) 建立动态机制,协同培养模式调整;(3) 重视实践教学,协同共建实践模式;(4) 加强院系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研究结果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Abstract: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s construc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for education mod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comb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pecialty in Suzhou University, puts forward that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majors of Suzhou University should: (1) strengthen market research, work out training objectives in collaboration; (2) establish dynamic mechanism, adjust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3)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mode practice teaching, cooperation and co-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mode; (4)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and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The result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for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陈松, 魏强, 吴灿灿. 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与对策——以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198-12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62

1. 引言

自21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工程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关于国内工程教育的改革及相关讨论从未停息,一系列有关“再造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研究应运而生。新时代背景下,新经济新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应紧密与产业发展相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创新发展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将国际工程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实践与发展,“新工科”这一概念自2016年在中国教育界一经提出就成为热点。2017年教育部就“新工科”相关工作达成共识,并随即召集国内工科具有优势的高校共同讨论“新工科”建设计划和具体建设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新工科理念的系统分析,总结当前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与优势,结合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特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借鉴。

2.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最主要的特点和要求是打破传统高校单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探索政校企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汇聚社会多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传统的工科类专业教育模式是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的壁垒。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人才培养与产业化和生产实践脱节或衔接不够。另一方面,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等要求逐渐提高。因此,造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企业有需求,但招不到实用的技术型人才;而高校在育人模式改革方面又缺少办法,人才出口不能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对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有了重大的推动,新工科不是基于传统工科融合升级的新型工科,新工科应该主要体现在工程教育改革领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结构和新体系。因此,有关新工科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也应该重点集中在这四个领域,在新工科建设中涉及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教育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2] [3] [4]

当前,在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探讨中,具有以下共同之处:一是,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不同工科专业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不同,要紧扣新形势下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二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同工科的发展态势也有所差异,因此新工科要重新调整专业方向,凝练专业特色。三是要以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和内涵,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举措,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双能型实践平台,探索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5]

通过走访调研、文献阅读发现[1] [6] [7],我国在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方面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是通过项目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依托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开展科技研发,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主要方式是高校选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通过指导研究生或高年本科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第二是通过共建实践基地的协同育人模式。这种模式汇集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充分利用合作单位场地资源、仪器设备资源和企业导师的实践经验。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中,实践场所、教学设备、师资等由双方协商共同承担,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实现育人成效最大化。第三是通过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完成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这种模式和订单式培养、冠名班等较为类似,主要以培养行业某一领域紧缺的技术人才为目的,双方商讨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最终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3. 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现状

宿州学院2004年升本,随即开始专业结构调整,由传统的师范教育为主转型为工学、管理学为主的、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它具有地方高校的典型特征,紧紧围绕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形成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地质工程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2008年开设测绘工程、2011年开设资源勘查工程、2016年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地矿类专业群建设初显成效。

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地质工程曾分别获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一流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立项建设。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7年,依托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及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宿州学院立项建设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长期以来与地方传统地矿类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新工科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与企业无缝对接。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会邀请企业、同行专家进行研讨,但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受专业标准、学时比例等因素影响,专家的不少建议不能在方案中得到体现。二是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能力不够。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等逐渐提升,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要具备动态调整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三是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及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在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中与企业共建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建课程和教材。

4. 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

根据当前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内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较为成熟的做法,对学校地矿类专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思考。

(1) 加强市场调研,协同确定培养目标

新工科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打破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的鸿沟,真正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对地矿类专业人才的需要。邀请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加入人才培养教学委员会,共同制订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最初阶段,就应加强协同,才能最终培养可以直接对接企业的工程性人才。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如皖北煤电集团、淮北矿业集团、中煤三建)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这为协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可行性。

(2) 建立动态机制,协同培养模式调整

工科类专业受市场变化影响显著,尤其地矿类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受宏观调控及市场因素影响明显。基于此,市场对地矿类人才的能力、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固定化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处于被动状态。而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机制,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动态调整机制是指根据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将人才培养能力分成不同模块,建立不同的培养体系,并将这种体系纳入专业培养模式之中。这种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可以以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组成,在培养方案中给予体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提升地矿类专业的办学和市场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重视实践教学,协同共建实践模式

新工科要求企业由被动用人角色向主动育人角色转变,尤其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施工工艺是高校所不具备的。以《钻探工程学》这一课程为例,高校的教学思维还集中在教材和课本,这种教学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企业先进的技术手段、施工工艺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的思维。因此,地矿类专业人才在实践教学基地上应加大与企业共建力度,协同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之前局限在集中实践或毕业设计阶段的共建,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集中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种层次和规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与企业的协同共建实践教学模式。

(4) 加强院系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工科强调专业群要面向产业群,在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以产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造传统专业,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交叉中凝练新的学科增长点,设置新专业,跨学科组建专业群,以此促使专业群更好服务产业群。因此,新工科的建设要以产业和行业需求为目标,也是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少专家提出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群的布局应该与产业集群相协同[8]。宿州学院2014年就提出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建应用专业群,但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不同院系之间协同交流不够。

以地矿类专业为例,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复合型地矿类人才的需求要求专业群要优化升级,突破传统壁垒,跨学科、跨产业整合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关注学科间、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地矿类专业以地球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地质资源开发、地质矿产勘探和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地矿类专业培养要加强与环境、生态、土建、水利、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协同,以促进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数字地球、透明地球等方面的建设,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5. 结论

新工科建设应重点围绕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学科专业结构、重构教育教学体系等方面来实施。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以下相同点,即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方向,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举措,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双能型实践平台,探索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宿州学院地矿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主要有四点:(1) 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多方协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多方协同构建培养模式;(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多方协同构建实践模式;(4) 加强校内院系协同,培养复合型实践人才。研究结果对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1) 安徽省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矿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x117;(2) 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地矿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1jyxm1500;(3) 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地质工程,2019年。

参考文献

[1] 魏专, 温辉, 滑广军.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以湖南工业大学校外实践基地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8, 5(10): 22-23, 36.
[2] 黄德群. 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 2018, 39(5): 18-21.
[3] 盛建龙, 叶义成, 刘晓云, 等. 基于新工科的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5): 83-87.
[4] 赵新华, 叶秀芬, 栾宽. 开放式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新工科”高水平人才[J]. 黑龙江科学, 2018, 9(19): 53-56.
[5] 杨飒, 杨小东.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4): 73-75.
[6] 姜春林, 吴时兰, 叶安珊.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产学深度合作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8, 5(23): 24-27, 48.
[7] 李建军, 崔丽珍, 赵瑛, 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实施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12): 64-66.
[8] 钟德仁, 郭亮, 国海. 新工科背景下产业群与专业群协同路径[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3(2): 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