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College Museums
摘要: 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教育文化气息。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关联性和契合性,探索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利用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树立艰苦奋斗的人生信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自信。高校博物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呈现出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载体的学术性,教育方式的潜隐性等鲜明的特点。结合上述价值和特征,高校博物馆应以高质量的艺术藏品坚定人生信念,以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化价值理念,以丰富的艺术藏品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提升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Abstract: College museu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useum, with a strong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flavor. It has intrinsic relevance and fi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useums and utilizing it to establish the life belief of hard struggle, transmi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mo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While playing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museums presen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such as the wide range of educational objects, the academic nature of educational carriers, and the latent nature of educational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college museums should firm up life beliefs with high-quality art collections, deepen value concepts with diversifi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ith rich art collec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useums.
文章引用:潘盈. 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203-120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63

1. 引言

202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作出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这是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通知》明确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必须不断得到强化。因此,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内嵌于高校博物馆这一重要问题,探寻提升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向度具有深远意义。

2. 高校博物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之一,它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高校博物馆指的是高校在其教育资源的支持下,凭借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以学校师生收藏或社会捐赠而设立起来的在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馆,是高校在科研与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结晶。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具备现实的合理性。“截至2021年,已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高校博物馆有100余家,且仍有多所学校在新建、改建或者扩建。”[2]在此前提下,充分挖掘高校博物馆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将高校博物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2.1. 以高校历史为基础,树立艰苦奋斗的人生信念

高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高校博物馆是连接高校历史发展和现实发展的桥梁,是传承校史文化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任务,高校博物馆通过特有的藏品对公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在用高校历史文化教育人民的过程。

我国高校博物馆以其自身优势,利用本校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以图片、影像、实物展览等方式向公众和高校师生展现高校发展历程,帮助参观者树立艰苦奋斗的人生信念。“北京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于2009年8月31日正式开馆,记载着学校从创建到发展、从单科性的铁路管理传习所到多科性大学,并加快奔向研究型大学的奋斗历程。学校从1909年创建之日起就肩负‘收回路权’‘实业救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3]校史馆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展示了北交大人在中国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艰难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办学取得的丰硕成果。还珍藏了抗战时期交通大学在贵州平越时所使用的煤油灯以及参与了青藏铁路建设等的珍贵资料。这些馆藏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示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历程,使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普及铁路知识、交通运输发展史,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信念。在参观过程中,除了让社会公众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促进北交大人和参观者对“交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传承。

地处高校的博物馆在历史文化底蕴上具有先天优势,随着博物馆日益发展壮大,应该进一步将高校历史底蕴传达的精神信念融入高校整体教育氛围以及博物馆的日常教育中,并努力使高校的校史文化通过高校博物馆教育推动校史精神的传承,进而帮助参观者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

2.2. 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博物馆精美的主题展览让人们收获了视觉盛宴,而多样化的活动是让参观者在“眼动”的同时也能“手动”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运用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结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参观者的创意、博物馆的环境氛围,使参观者在亲历亲为中收获更好的价值观教育效果。”[5]

许多高校博物馆依据馆藏资源和教育特点,结合场馆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活动,由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上海师范大学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开展传统篆刻和碑帖传拓体验活动,通过亲自体验,使参观者了解书法知识,抒发传统文化热情,增加爱国之情,同时丰富了在校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办“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专题图片展”,宣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以达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高校博物馆举办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展览和活动的兴趣将吸引前来的文化参观者转变为艺术创造者,让参观者有了更多了解博物馆的选择。除此之外,参观者可以在实践活动的亲力亲为中感受文化,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用文化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以文物熏陶为主线,促进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展现出的文化认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6]“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5000年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各民族人民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风俗习惯的认同。”[7]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往往能够挖掘馆藏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汲取思想智慧,运用准确详实的语言文字进行教育阐释,再经由多元的教育体验活动感受文化魅力,不断引发参观者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提升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是四川省内一座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专业博物馆,该馆主要收藏了一批反映西南地区各民族风情、民俗以及当地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物。其中以藏族、彝族、羌族三个四川省世居民族为代表,以及收藏有土家族、傣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等民族的生产生活工具。置身其中,参观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也会被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典型文物标本,这些展品具有观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特点,为参观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完整而明晰的线索。参观者通过实物了解历史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博物馆把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通识相结合,让参观者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植根于参观者心中,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创造者。

3. 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对参观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博物馆完成其教育属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高校博物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使命的源泉和动力。由于高校博物馆的特殊属性,因此兼具高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两个方面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3.1. 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是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近年来,随着社会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对教育、研究、欣赏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博物馆,他们对文化艺术领域有着强烈的追求和渴望。然而参观者由于年龄的差异,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平、知识接受程度都有所差异。这对高校博物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高校博物馆要有针对性做好参观者讲解和展品陈列工作,“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输出,要根据参观者的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教育体系,这也是博物馆同其他类型的传播载体所不同的地方。”[8]

3.2. 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学术性

高校博物馆关于教学和科研类别展品多为高校学科科研的实物、标本。高校专业人员集中、智力资源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以其直观生动的教材和教具,将原本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展现为立体的画面和实物,通过动态和静态标本、文物和音频、视频或专业人员讲解给高校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以助力,使参观者对信息的理解不止停留在表层,而是更加深入的了解藏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促进了人与藏品间的深入互动交流。和一般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显著优势就在于学术价值。高校可以对文物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文化发展,为博物馆提供学术科研的成果支持。而博物馆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丰富的资源。高校博物馆可以结合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博物馆的优质资源,通过专业的教师在高校博物馆内开展“大思政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实现实践创新。

3.3. 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潜隐性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不具有明显教育意识的形式或内容进行引导和熏陶,使受教育者对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教育充满期待与好奇并自然的接受教育。”[9]而这里所说的高校博物馆教育正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高校博物馆通过活动策划、环境营造、情感熏陶、互动体验等方式,以轻松的感受触及参观者,引导参观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同展品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一部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传递的信息丰富多样,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能够在参观者心中留下更持久的印象。

4. 提升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策略

高校博物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了重要使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渐内化成为高校博物馆的内在价值,同时这也是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进一步探索提升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策略,须在厘清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征的前提下,以深厚的校史文化底蕴坚定人生信念,以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化价值理念,以丰富的艺术藏品提升文化自信。

4.1. 以深厚的校史文化底蕴坚定人生信念

高校博物馆进行校史文化教育就是将馆内设施和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通过展示学校在发展过程、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参观者产生爱国爱校的情怀,树立艰苦奋斗的人生信念。

高校在艰难困苦的建校历程和波澜壮阔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就,“通过对校史的介绍让参观者更加了解高校发展情况,提升了高校和高校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极大的增强了在校师生和校友的荣誉感以及参观者的爱国情怀;通过校风、校训、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校歌等的展示,对参观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热情,尤其是高校再不懈奋斗、努力求索过程中形成的‘高校精神’更是激励着参观者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迎难而上;优秀校友事迹发挥校友的榜样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高校学子和社会参观者投身于自身专业领域和祖国事业的发展。”[10]通过展示高校的成就,展现了高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发展实力,馆内藏品是高校发展成就的历史性见证,成为参观者学习的榜样,这正是高校博物馆积极运用校史文化底蕴帮助参观者树立和坚定人生信念。

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性上有所突破,除了在高校博物馆内为学生讲述高校校史文化和优秀毕业生的励志成长故事,弘扬爱国爱校和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另外,可以通过选拔社会人才兼职高校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使社会参观者在社会服务中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坚定人生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4.2. 以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化价值理念

高校博物馆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就要在日常的博物馆教育中加入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不断拓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升高校博物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高校博物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传播,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师资力量举办系列化主题讲座。讲座以高校博物馆及馆内藏品为载体,讲座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主题性讲座,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划分成若干主题讲座,深化参观者对价值理念的认知,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除了为在校师生举办活动,博物馆还应当为社会公众开辟出具有该群众特征作用的活动,同周边中小学、企业、社区等开展合作,让博物馆成为社区型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水平的发挥。例如:举办高校博物馆进社区活动,将博物馆内的教育资源带入周边社区,开展亲民的价值观念教育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的同时,对居民进行价值观念的教育。

无论是校史文化底蕴的传播还是多元的活动,都是高校博物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另外,高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线上参观、情景再现等符合现代人需求的途径开展教育活动,将价值观念渗透于其中。

4.3. 以丰富的艺术藏品提升文化自信

通过丰富的艺术藏品,向参观者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物馆教育的内容之一。高校博物馆应当在展陈策划、主题选择等方面为以馆藏品为核心提升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作为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和主要平台,同时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博物馆通过大量的藏品向参观者展示民族和学校的历史文化成果,这些物化的文化演进让参观者找到文化归属和认同的路径,充分发挥增强文化自信作用。由于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参观者需求的多样化,而目前高校博物馆的收藏的针对性和陈列形式还比较受局限,同时缺乏对参观者需求特点和文化传播针对性等方面的研究。但高校博物馆要通过讲解藏品内涵实现文化教育,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展陈策划、贴切的主题选择,让参观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在愉悦的氛围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对于提升文化自信而言,优秀的文化所提供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场馆设计所带来的文化氛围都对参观者的文化接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让参观者走进高校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有针对性的展陈策划和主题选择,满足不同受众的体验需求,使参观者的文化认同进一步转化为文化自信。

5. 结语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全面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担着重要使命。高校博物馆蕴含着多重价值,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命有重要意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定人生信念;丰富的艺术藏品提升文化自信;多元的活动深化价值理念。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博物馆,以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为依据,以其特点为导向,提出发挥其独特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路径。力求通过提升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理娟.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刍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7(5): 163-170.
[2] 刘明骞.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评述与展望[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 6(6): 10-18.
[3]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主编. 走进高校博物馆科教博览[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3.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1).
[5] 邓怡, 雷庆. 高校博物馆场域下的文化育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0(3): 116-120.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57.
[7] 马抗美, 吴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23, 44(1): 209-214.
[8] 何东蕾. 试论基于博物馆文化特征的博物馆教育[J]. 中国博物馆, 2022(2): 107-110.
[9] 高永红, 邓娟. 博物馆隐性思政育人功能释读[J]. 黑河学刊, 2022(4): 64-70.
[10] 张婷. 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8: 22-23.
[11]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 求是, 2019-6-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