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向“低龄化”趋势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快乐因子”越来越少,心理健康问题却层出不穷,给政府部门管理、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按照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和后续等不同阶段,运用法律政策等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学生自身、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协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mon and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trend of “younger age”. The “happiness factor” of adolescent students is decreasing, bu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ontinue to emerge, bringing new challenges to government management,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explores different stag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prevention, occurrence, and follow-up, using legal policies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how students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schools,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can play their respective roles and work together to maintain their mental health.
1. 引言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关乎国家大局、培养担负民族振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年所需的要求,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为全面增强和改善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与其他十六部门共同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b),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通过某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发现,该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每天接诊量都超百人,比2019年翻了一番,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同时通过学校调研,也可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正深陷心理问题的困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例如:父母关系、家庭变故、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园欺凌、学业压力等。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有: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不仅会降低个人幸福感,还会影响人际交往、学习成绩和职业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涉及学生自己,同时也会加重家庭的财务负担,引起家庭矛盾;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潜在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的环境,让学生喜欢并享受其所处的环境。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守护孩子的茁壮成长。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多项法律条文的设立均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更是从个人与家庭、社会和政府多个角度部署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作为工作目标,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举措》从制度层面进行优化设计,《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为支点,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共育联动体系。多项法律法规明确了防治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为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合力,合理有效防治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了法治化方案。
2.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在于有效预防
2.1. 学生自身角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理论(百度文库,2023)指出,个体的认知过程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认知的方式,个体对自身的情绪、行为和思维进行评估和解释。因此,学生自身要增强心理健康素质,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并提升解决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学习缓解压力的技巧方法,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合理分配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多参与课外活动和公益活动(陈欣然,2023),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得到自我肯定、自我充实和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沟通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当自我无法缓解和释放内心压力的时候,学会向家长、老师、同学和朋友“吐露”自己的心声,要有求助意识。
2.2. 家庭角度
2.2.1. 现状分析
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功能理论也指出,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如果家庭的各项基本功能在运作过程中没能得到实现,那么则会引起家庭成员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不少家长存在“重智轻体”“重智轻德”等倾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县级以下的很多家庭更是没有心理健康的意识,然而,据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存在心理问题,然而家长却对其认识模糊、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2.2.2. 方法建议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定期举行家庭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情感沟通是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庞守兴,2015)。良好的沟通模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度的严厉或放任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鱼莹,2024),合理适度地教育孩子;教会孩子识别校园欺凌或其他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教会孩子合理有效抵制校园欺凌的方法,增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沟通,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可以是他们的“心事回收站”;更加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不要产生校园欺凌的行为,使其意识到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孩子良好的交往意识,培养孩子与人为善的观念。根据家庭体育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体育教育、亲子沟通、锻炼行为、心理健康四者之间关系紧密,家庭体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可通过亲子沟通、锻炼行为的作用路径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杨阿丽,何成龙,2024)。家庭体育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2.3. 学校角度
2.3.1. 现状分析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同时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行为以及同伴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行为以及同伴关系等均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以及心理问题类型也繁多的情况,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多地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列入校本课程,并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a)。然而。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普遍存在,例如: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导致无法提供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张海燕,2024)。
2.3.2. 方法建议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百度百科词条,2023)。开展心理健康教师专项业务培训,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王雨,2024),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天津政务网,202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群体,例如,近期经常出现校园欺凌案例,从学校角度来说,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二是开展预防欺凌专题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学生欺凌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三是制定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排查。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对可能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于基础设施薄弱或者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城镇农村区域,可以由直管县或者市委派心理健康教师定期进城镇农村进行心理讲座或辅导。
2.4. 政府、社会角度
2.4.1. 现状分析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生心理健康关乎国之大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近来,教育部、多地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内容涵盖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多个方面,例如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建设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县(市、区)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然而,可以对体育相关内容继续补充。
2.4.2. 方法建议
科技、科协、教育、卫生健康等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设置科普栏目,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在该法中“体育”一词多次出现且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体育锻炼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该法的颁布使体育锻炼成为家庭教育中的法定内容,家庭体育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政府可以继续推进立法为家庭体育教育保驾护航,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指导下设立“家庭体育日”以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杨阿丽,何成龙,2024),发挥政府的指导和保障作用,激发和推动家庭体育活动。
3.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积极应对
从学生自身来说,当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要觉得难以启齿,或者羞于向家长朋友透露,而应该积极应对,寻求缓解心理压力的办法,向家长朋友寻求帮助,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
从家长层面来说,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而不是放任不理或者一味地指责;例如:当孩子因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时,可以设立合理的学业目标,培养孩子劳逸结合的意识,树立自信心;当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时,首先,安抚学生的情绪,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在平时生活中,教会孩子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其次,向老师和对方家长了解具体的情况,协同老师和对方家长商量共同的解决方法;最后,如果学校出面也未能妥善处理,则可采用法律武器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开导。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关心学生。社会学习理论(唐德海,梁庆,2015)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积极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学习并改变自己不良的心理健康态度和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学生榜样,激发个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开展家访活动,引导学生家长掌握心理学相关常识,培养健康心态。同时,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此外,学校应将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衔接融合,制定校本化应对策略(天津政务网,2023)。一是按照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二是对经调查认定实施欺凌的学生,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门教育方案并监督实施,同时针对欺凌事件的不同情形予以相应惩戒。三是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对遭受欺凌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帮助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从政府层面来说,各级政府可以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城镇村落,对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家长定期进行指导。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向家长、校长、班主任和辅导员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定期调研,汇总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问题类别,评估防治心理问题政策或规定的有效性,并进行政策优化完善。
4.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在于持续关注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具有反复性,不是一劳永逸。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持续关注。家长应保持与孩子的沟通桥梁畅通。学校可以通过丰富课程,例如: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劳动课程等降低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风险,学校还应针对引起心理问题的校园欺凌等健全相关的校规校纪,提供报告机制支持学生、家长和教师报告校园欺凌。政府应着力在资金投入、机制健全、队伍建设、平台拓展等方面持续用力,统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和组织管理,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系统化、均衡化发展。
5. 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和主体,我们要有整体的观念,坚持系统治理。上述相关政策中明确的五育并举、健康教育、健康监测、预警干预、人才队伍、健康科研、心理服务、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举措,为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方向和要求。为合理有效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个主体联合发力,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齐头并进,有效预防、积极开导和持续关注缺一不可,只有发挥多方合力,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生活在阳光下,才能看到更多孩子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