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School Bullying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p.2024.147450, PDF, HTML, XML,   
作者: 金 婕: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张梦宇: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安徽 亳州;金 雪: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关键词: 社会性别校园欺凌Gender School Bullying
摘要: 在校园管理问题中,校园欺凌是备受关注且难以根除的问题,找寻其源头以及解决途径是社会、学校以及教师各级各层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发现性别相关理念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实际体现和重要作用。审视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校园欺凌事件的形成机理以及性别观念对其的影响,进而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师发展、教材编写等层面提出相关应对策略,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Abstract: Bullying in schools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school management and is challenging to eliminate. Identifying its origins and solutions is a cru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ociety, schools, and teachers at every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theory, the role of gender-related concepts in school bullying is explored, examining how these concepts influence bullying and proposing strategies at the social, school management, curriculum,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 level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文章引用:金婕, 张梦宇, 金雪 (2024). 社会性别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探究. 心理学进展, 14(7), 34-4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7450

1. 引言

一直以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是备受瞩目的,社会政府、学校管理体系、教师群体各级各层合力找寻校园欺凌事件的解决路径。校园欺凌的方式是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心理、身体和言语三个方面的欺凌;根据欺凌的危害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违反纪律、违背道德和违反一般法律和涉嫌犯罪等四种类型(程斯辉,李汉学,2016)。从影响上来说,校园欺凌是一种持续时间长、重复次数高的负面行为;从实施主体来看,其实施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胡春光,2017);从利弊比较的角度来看,校园欺凌是一种系统性的滥用权力行为,对陷入霸凌事件的任何人都是一种伤害。

研究发现,欺凌行为的个体特点因国家或区域而异,且与个人的性别、个性、同伴关系等因素有关。CEPS2014-2015追访数据显示:相较于女生,男生更容易表现出欺凌他人的行为(张云霞,骆学锋,2023)。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2018)进行的研究显示,在类型上,校园欺凌事件中身体及性欺凌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形式;在性别差异上,男孩更容易欺凌别人;在欺凌方式上,女生倾向于使用社交类欺凌方式,而男生更容易遭受肢体霸凌。

近年来,国外学者逐渐倾向于以治理视角审视校园欺凌问题,重点探讨学生在遭受欺凌时能不能迅速获得援助,并寻求有效方法以减少欺凌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我国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时,忽视了性别视角的重要性,这导致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重视,并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来制定防范措施和治理策略。

2.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2.1. 社会性别视角在校园欺凌改善中的必要性分析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开始对认为男女之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生物决定论提出的性别等级观念产生了深刻质疑。作为回应,女性主义者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简单来说,“社会性别”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性别身份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陈莹,2005)。“性别”的泛化使性别的含义从单纯的生物性别演化为包含了社会层面的社会性别、心理层面的性别身份和行为层面的性别表现。在男性性别作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存在长时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处境之中,而在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同样是被压迫、被奴役的一方。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国内校园欺凌事件中有关性别的欺凌行为主要以性少数群体欺凌为主。社会性别视域下的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中施暴者依据传统的社会性别准则与期望针对不符合标准的他人的敌对行为,是对同辈个体进行欺凌的负性事件,通常发生在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的情况下。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去看待校园欺凌事件,能够从性别出发探寻部分校园欺凌事件的源头,重视性别观念对学生生活的影响,毕竟,性别平等观念是学生尊重他人的重要认知之一,能够尊重他人性别表达、性别认同,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真诚以待。

2.2. 基于性别表达的校园欺凌

性别表达,又称性别气质,指个体通过社会角色或一般行为模式向外界展现或表达性别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性别表现与外部世界对其的生理性别期望或者社会上的传统性别标准相吻合,那么他的性别表现就是正确的,反之,他的性别表现是不一致的。

初中是青少年第二性特征发展时期,他们对性别表达的认同程度较高,并且对主流社会的社会准则具有较高的遵从性,因而,在学校里,性别差异者更易受到语言攻击,甚至可能发生身体上的暴力袭击。性别表达不一致者更易被欺凌,但是,性别表达一致同样也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危害和导致不良的行为,比如,在传统的性别期望中,男人应该是侵略性的,女人应该是忍耐性的,而男人为了与性别的性格相匹配,更可能实施暴力,而女人则更容易受到暴力。(Gordon et al., 2018; Iwamoto, Cheng, Lee, Takamatsu, & Gordon, 2011; Jewkes & Morrell, 2012)

2.3. 基于性别认同的校园欺凌

性别认同,指个体对个人性别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可能与生理性别相同,也可能与生理性别不同。性别认同是指性取向、社会性别、性表达等方面的因素,而性倾向和性身份与生理性别相矛盾者均为性少数。由于恐同、恐跨、性取向歧视等,性少数人群因自身的弱势更易遭受校园欺凌。(郭凌风,刘文利,2019)

3. 社会性别视域下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3.1. 社会刻板印象的偏见

传统的两性文化以“男权至上”为核心,在我国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性别本质论的角度来看,男女在群体特性、行为模式、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女性有别于男子的生物学特性,使得妇女处于“第二性”的从属地位,从而导致了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甚至出现男尊女卑现象。性别的阶级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欺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被歧视是一种常态,那么被欺凌的危险就会增加。

当今社会尽管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但是,性别歧视仍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既对成年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对校园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性别刻板印象中,男性形象总是勇毅、坚强、理智,而女性却总是娇弱、感性、冲动。如果学生无法满足这种性别特征,那么教师就可能会对其产生消极的看法。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面对性别意识、性别发育和性成熟等问题,为了保证自己性别角色的正当性与权威,维持性别刻板印象从而导致欺凌事件发生,例如,校园里的男性缺乏男性特征时很容易被人欺凌。此外,在不同传播媒介的长期作用下,青少年常常采取一些简单、暴力的欺凌行为,以求获得社会认可与心理定位。成年人的弱肉强食、社会的负面情绪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同时,再加上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青少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这些暴力文化的影响。

3.2.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未成年人首先要学会相关社会规则,基本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而家庭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初始地方,家长们要将道德知识传授给青少年,引导他们的行为规范,并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监督与管理。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从家庭结构类型上看,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在学校里被欺凌(陈洁,王鑫,郭欣,2021);从父母行为来看,在孩童时代所发生的或所经历的暴力对成人后的性别暴力具有重大影响。男性的暴力倾向可能是对父母暴力行为的遗传,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使用暴力、挥拳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不良影响可能伴随其一生。

3.3. 教师性别意识匮乏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性别意识缺失,可能是导致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教师的生存环境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个体独特经历,因此,教师个人对于社会性别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并在他们的日常教育中得到了反映。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差别待遇会让欺凌弱小的人觉得被欺负是理所当然的。同时,被欺负者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别认知,进而丧失自信,甚至被欺负也会觉得理所当然。老师因为自身的性别意识不够,无法对暴力问题进行恰当调整和处理,从而导致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甚至变成了施暴者。所以,在对待学生的学习和品德方面,老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并且要树立榜样,营造一个同心协力、刚正不阿的班级氛围。(黄亮,2017)

3.4. 学生青春期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其情绪并不稳定,且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身体成长过程中激素分泌的相关调节作用对学生的行为也有影响作用,男性由于荷尔蒙分泌更倾向于恃强凌弱,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使用语言欺凌和社交欺凌他人。学生们在面临欺凌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种认识误区,把欺凌当成一种树立自己威风和提升个人魅力的一种方式,而被欺凌的人害怕再一次受到欺凌,或者因为自尊心的原因,他们不愿意告诉别人,也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总体而言,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对学生心理存在一定影响作用,此时自我认同感的完善发展对学生外在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自我认同感低的学生相较于自我认同感高的学生更容易陷入人际疏离感,从而可能遭受欺凌。

3.5. 教材中缺乏先进性别观念

在学校里,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的,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花费时间最多的阅读材料。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是社会主导阶层、主流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直接体现,这对于学生的身份和归属感有着很大的影响(张丹,克里斯汀·德特黑,2018)。在中小学教材中,男性主要集中于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角色,女性则主要集中于文学家、普通劳动者等社会角色,其中教材中赋予男性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女性。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角色认同和归属,从而形成不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在教科书中,男人多是社会地位较高的角色,而妇女多是普通社会角色。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可能受社会性别定型观念的影响,其角色定位、归属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错误的社会性别观念。

4. 社会性别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解决途径

校园内外均可能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通过对其成因分析,可以发现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都缺乏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去对待校园欺凌问题,因此各层面仍需努力,合力发挥相应作用,才能全方位审视校园欺凌,从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更好地阻断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

4.1. 社会层面: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推进性别平等

推动两性平等、根除性别歧视、营造两性平等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勒庞的群体理论表示,个体在进入群体后会弱化自我特性,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影响。因此,当社会群体都强调两性平等,尊重他人性别表达时,“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欺凌者,使其考虑自己行为是否妥当。其次,校园欺凌事件大多是群体性欺凌,欺凌者会构成一个群体,在应用心理群体理论时要对群体进行正确分析,以及对群体进行正向心理引导(禹薇,2024)。另外,当前的研究与相关报道倾向于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被欺凌者身上,但是,事实上,欺凌他人者也可能是父权文化下的牺牲品,他们同样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和相应的援助。

4.2. 家庭层面:优化教育理念,注重家庭性别教育

在儿童早期阶段,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与道德意识(周韵曦,2024)。首先,家长注重规训子女是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其次,家长在家庭中不能营造压抑的氛围,不可忽视自身观察能力,也不能忽略子女异常反应,重点观察子女异常反应。当孩子们遭受欺凌事件时,在心理上他们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信任,继而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在生活状态中可能会出现孤僻、厌学、自卑、抵触外界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幻听、躯体化等生理反应(关璐佳,2019)。最后,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爱护孩子但也要严厉,既要避免孩子成为受害者,也要防止其成为加害者。家长对子女的爱和关注愈多,子女愈倾向于依恋,愈少发生越轨行为。

除了家庭自身的氛围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外,家长的性别教育理念也尤为重要。家庭是儿童进行性别社会化的首要场所,父母的性别概念对儿童的性别概念有较大影响,同样,父母的性别观念会投射到父母对孩子的角色期待,如男孩应该是勇敢的,女孩应该是被保护的等。因此,父母必须树立正确性别观念,认真对待子女的性别教育,尊重孩子的性别认同。

4.3. 课程设置层面:发展全面性教育,推进学生认知全面发展

全面性教育是在课程的基础上探究与性相关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含义。该教育的目标是为青少年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以保证他们健康、幸福、有尊严地生活(Herat, Plesons, Castle, Babb, & Chandra-Mouli, 2018)。其中,突破性别偏见,减少校园霸凌,提倡广义的两性平等,重视并尊重个人权利和性别认知,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性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与短期的专题研究、讲座相比,其对学生性知识的掌握、性健康的发展以及两性认识有更大的帮助。学生对校园性别暴力的了解程度越高,发生校园性别暴力事件的可能性或许会降低。我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性教育进一步拓展学生认知,强化学生对自我与他人的正确认知,从而使其拥有同理心。

4.4. 教师发展层面:加强教师性别观培育,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有关社会性别概念的学习以提升教师对两性平等的认识。首先,在学校层次上,要把两性平等的观念纳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习之中。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日常行为与教育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根据非指导性教育理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不做定性评价的态度与行为,会鼓励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而不是随意评价他人。其次,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在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会随着老师的期望而做出相应改变。老师们要改变传统的性别期望,不要想当然地以为男孩应该学习理工科,女孩学习文科。尽管二者之间存在着生理上的不同,但毫无疑问,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抛弃性别的差别,不能对男孩或者女孩有任何偏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进行有效的提问。最后,在班级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指定班干部的方式来体现社会性别,或者综合考察、选择,并且在男女比例上体现男女平等。

另外,由于我国性教育的专业师资匮乏,教师在面对性相关问题及以性为基础的校园欺凌问题上,也存在较大的不足。所以,要加强专业师资的培训。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在培养未来的师资队伍时应做出全面、科学、有力的回应,培养能够真正尊重学生发展的优秀教师(肖建国,李宏刚,陈权,2023)。除了要发展专门的教师外,还要给予其它学科的教师社会性别平等观等方面的专门训练,协助他们应对各种情况下的性别歧视,自觉地将平等、尊重、友爱和多元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教育中,从而提升教师防范和干预校园欺凌的技巧。

4.5. 教材设计层面:树立正确性别观念,强化学生男女平等意识

教科书是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材料,也是学生了解两性文化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着单一性别倾向以及女性形象存在着“家庭化”、“传统化”等问题(崔冲,吴黛舒,2019)。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可以根据所用教材,结合自身经验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所以,要在教科书的编制上下功夫,才能让学生在对教材所传达的信息处理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平等性别观念。首先,要增强教科书编写者对两性平等的认识,高标准地选择和修改教学材料,根据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于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的教科书。其次,从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性领域入手,突破了教科书中性别角色的固定领域,改变男性角色多存在于社交领域、女性角色多局限于家庭领域这一现状,高社会地位和底层劳动者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强调任何正面、负面角色不应该与性别相关。最后,改变男女之间“生性如此”的陈旧观念,强化女性冷静、客观、理性的性格特点。在角色选择和考虑时,重点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代伟大女性,保障两性角色的数量和质量相当。

5. 结语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从未停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相关法律条文也在不断完善。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互动的重要场所,对校园欺凌事件要格外关注和预防,加强学校相关教育,营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的校园氛围,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教育机制,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社的共同重视是预防和阻止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的重要因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洁, 王鑫, 郭欣(2021). 父母缺席对大城市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 青年研究, (2), 82-93+96.
[2] 陈莹(2005).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1), 36-41.
[3] 程斯辉, 李汉学(2016). 学校欺负类型及其应对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 (2), 6-11.
[4] 崔冲, 吴黛舒(2019). 教材中性别角色的实证分析: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 全球教育展望, 48(4), 105-118.
[5] 关璐佳(2019). 社会性别视域下学生校园欺凌现象分析.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5), 210-211.
[6] 郭凌风, 刘文利(2019). 性少数群体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危险和保护因子. 中国学校卫生, 40(1), 156-160.
[7] 胡春光(2017). 校园欺凌行为: 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 教育研究与实验, (1), 73-79.
[8] 黄亮(2017). 我国15岁在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PISA2015我国四省市数据的分析. 教育科学研究, (11), 36-42.
[9] 肖建国, 李宏刚, 陈权(20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研究. 人民出版社.
[10] 禹薇(2024). 心理群体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发生机理研究. 教学与管理, (9),35-39.
[11] 张丹, 克里斯汀·德特黑(2018).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教师性别意识及认知差异——以上海市小学课堂为例. 全球教育展望, 47(8), 69-81.
[12] 张云霞, 骆学锋(2023). 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影响——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4), 10-16.
[13] 周韵曦(2024). 铲除校园欺凌预防应先于惩治. 中国妇女报, 2024-03-25(005).
[14] Gordon, A. R., Conron, K. J., Calzo, J. P., White, M. T., Reisner, S. L., & Austin, S. B. (2018). Gender Expression, Violence, and Bullying Victimization: Findings from Probability Sampl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4 US School Distric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88, 306-314.
https://doi.org/10.1111/josh.12606
[15] Herat, J., Plesons, M., Castle, C., Babb, J., & Chandra-Mouli, V. (2018).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A Powerful Tool at an Important Crossroa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Reproductive health, 15, 1-4.
https://doi.org/10.1186/s12978-018-0629-x
[16] Iwamoto, D. K., Cheng, A., Lee, C. S., Takamatsu, S., & Gordon, D. (2011). “Maning” Up and Getting Drunk: The Role of Masculine Norms,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among College Men. Addictive Behaviors, 36, 906-911.
https://doi.org/10.1016/j.addbeh.2011.04.005
[17] Jewkes, R., & Morrell, R. (2012). Sexuality and the Limits of Agency among South African Teenage Women: Theorising Femininitie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HIV Risk Practis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4, 1729-1737.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11.05.020
[18] UNESCO (2018).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and Trends,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