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研究
Research on Research Travel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71143, PDF, HTML, XML,   
作者: 刘小雅: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重庆
关键词: 素质教育研学旅行中小学Quality Education Research Trave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摘要: 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研学旅行结合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方法,探讨了素质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关系,深入剖析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在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研学旅行的课程化是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常态化开设的必要途径,需要进一步推进对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具体路径加以优化。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rip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are gradually becoming a focal poi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ombining research-based learning with travel experiences, these trips aim to enhanc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rough practical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us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pproach,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education and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rips, delving into the deficiencies of such trips in the contex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also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s.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rips is crucial for their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nd is a necessary step towards normalization. Advancing the specific approach to quality education-oriented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rip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requires further optimization.
文章引用:刘小雅. 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80-1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43

1. 素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思想[1]。简而言之,不是过于单一地追求学术成绩,更强调学生道德品质、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协调发展。就拿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训练和艺术鉴赏等活动来说,素质教育借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兴趣,提升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的理念是为社会持续培养出既有专业的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格综合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 研学旅行的含义

研学旅行是一种将读书学习与旅行相结合的教育的活动活动形式[2]。通过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课堂的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社会调研、文化体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研学旅行的目的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包括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更加了解现实社会、历史和文化,开阔视野,丰富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 素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素质教育为研学旅行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研学旅行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3]。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多方面的均衡发展[4]。而研学旅行正是实现这一教育核心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体验和学习,将学习与旅行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踏出学校课堂亲身参与到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比如实地考察、社会调研、文化体验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

研学旅行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这种真实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借助研学旅行不仅能在旅游中放松自己,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社会、历史和文化,拓宽思维,丰富知识。

2. 中小学研学旅行对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影响

() 研学旅行对教育的质量的影响

1) 研学旅行对教育者的影响

研学旅游的发展使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变化。从以教育者为中心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探索,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者,同样也是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启发者和指导者。

研学旅行丰富了教育者的教学的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活动,教育工作者能够采用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研学旅行同样也提升了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在组织和指导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2) 研学旅行对教育对象的影响

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研学的过程中中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将知识从课本搬到了社会生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研学旅行也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这促使了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3) 研学旅行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是立体化、多方面的。

一是研学旅行中通过提升教育内容的质量、品位和特色,增强了教育的活力。研学旅行鼓励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旅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突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是研学旅行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育无法充分实现的。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认知层面,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融合,继而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是研学旅行还强调德行教育的重要性,它要求在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更加注重德行的培育,避免淡化德性素质修养的假研学。这种教育形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德性、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 研学旅行对教育的水平的影响

1) 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研学旅行对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它要求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同时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评价。

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学旅行通过群体旅行和集中食宿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这种体验式学习活动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实现方式,更强调直接经验和反思,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互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情意体验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定位是实施整体评价的基础,研学旅行课程应具备校外教育活动的独特性,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研究性学习为目的,以体验性旅行为手段,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包括学生的品德方面、学业方面、自我身心方面、审美素养和劳动与社会实践等维度。

研学旅行的评价标准体系需要多维目标设计,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比如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这要求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而不单单只是是学术成就的浅层次评估。

2) 素质教育评价模型构建

评价模型应当综合考虑研学旅行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实施过程的反馈机制、评价指数的量化指标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研学旅行通过提供实践性、研究性和教育性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在行前、行中、行后和应用四个阶段获得间接和直接经验,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这种体验式学习的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评价模型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研学旅行的实施取向强调了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这要求评价模型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与完善。因此,评价模型需要包含对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持续监测和评估机制。

研学旅行的评价指数为素质教育评价提供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例如,北京市润丰学校通过单元备课、课堂合作对话、反思评课等教研模式,构建了理想教育文化,推动了课堂教学变革。这些评价指数可以作为评价模型中衡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参考。

研学旅行的推广和实施需要政策支持和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这表明评价模型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教育内部因素,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政策导向。

3. 当前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不足

() 学术内容不足,难以深入学术探究

在实施研学旅行中,对学术内容的注重程度普遍欠妥,致使学生无法达成深度的学术研究。大部分教育机构在规划科学实地学习行程时,主要是安排学生参观科技博览,却往往忽视了博览的内容其实更偏向科普宣传,缺乏足够的深度和挑战,这对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无法产生足够的刺激。只是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使得学生对学术知识仅停留在肤浅的接触和理解,缺乏深入的洞察和实践机会。

() 个性化关注不足,难以满足学习需求

在研学活动中往往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这使得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尽管许多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显得极度热情,但由于集体导览的统一安排,他们往往得不到个性化的指导和深度的讨论,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学习和发展空间。

() 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反映实际效果

评估体系的欠缺使得无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大部分教师在研学旅行结束后,仅依赖简单的问卷调查和口头反馈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这种评估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它无法全方位地展现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也无法准确反映他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效。

4. 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小学研学旅行优化的长效路径

() 强化内容深度,探索实践机会

学术内容不足在研学旅行中已逐渐显现为一个较大的问题。过于肤浅的内容和教导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育机构需要提升科学博览的学术性质。这意味着与其仅让学生观看展览,不如借此机会让他们与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参与到各类实验中来。这可以通过规划专题讲座,邀请学者进行讲解,以及设置挑战性实验等方式实现。这种实践探索会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知识,理解其真实意义。

这样将会大大提升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深化理解科学原理。同时,挑战性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是学校课堂教学无法提供的。未来的职业市场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灵活适应、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人才,而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改进研学旅行的方式来达到的。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执行这样的策略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找到适合的专家和学者并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会是一大难题。其次,增加实践式学习会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也可能会增加费用,对于一些家庭而言可能负担较重。不过,从长期来看,这都是值得投入和尝试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研学旅行这一教学方式中,真正得到高质量的学术收益,将真实的科学研究进行到底。

() 个性化引导,满足多元需求

当前的研学活动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和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规划研学行程时,尽可能地保留一些“自由探索”的时间,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教育机构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参观的展览或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咨询,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然后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这样的改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随着个性化学习的逐步实现,学生们将更有动力参与学习,更有可能找到他们真正热爱的学科领域,并在其中实现个人的最大成长。

然而,如何在保持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执行能力,也可能会增加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为此,教育机构可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教育技术,来更有效地管理这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以一种有效且公平的方式,评估这些个性化学习体验得出的学术成果。

建议针对评估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估方法作为执行策略。这包括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估,引入观察记录、学生自评等多元评价手段,以便更全面地把握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和成长。

() 自评 + 综合评估,全面评价学生表现

通过综合评估方法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弥补评估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将使评估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其一,教师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生作品展示等。通过综合收集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数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这些方法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增加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二,鼓励学生参与自主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进行反思和评估。这样的自主评价不仅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为了提高自主评价的质量,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让学生进行互评,以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统一评估标准的主观性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明确评估维度和标准,并确保评估过程中的公正性和一致性。其次,学生自主评价可能存在主观偏见或者过于主观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评和互评,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 结语

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实践形式,对于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儒, 何莉. 教育强国建设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效途径、制约因素与路径优化[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 35(2): 52-60.
[2] 董宇博, 丛一, 杨光, 等.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融入研学旅行实践的时代价值与策略机制研究[J]. 江苏商论, 2024(3): 71-74.
[3] 徐高福, 许梅琳, 张楠, 等. 基于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基地场景特色研学实证研究——以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为例[J]. 林业调查规划, 2024, 49(3): 214-218.
[4] 季海菊.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 詹泽慧, 季瑜, 赖雨彤. 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 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 35(1): 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