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最早由胡裕树提出,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本文结合三个平面,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出发,对“怎么这么/那么X”这一构式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相关语料以及日常话语交际语料,从而进一步更深入、更直接地对此勾式进行系统化地研究和探讨。
2. “怎么这么/那么X”的句法特征
胡裕树(2011: p. 153)在《现代汉语》中系统地介绍了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平面,并对三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展开了研究,三者之中,句法作为基础,在语法探讨中要善于综合运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1]。施关淦总结了各语言学者三个平面理解的不同观点:一派指出三个平面指句法、语义和语用;另一派指出三个平面指语法、语义和语用。施关淦则赞同语法、语义和语用的观点,邢福义认同胡裕树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小三角”和“三个平面”之间的关系。同时,杜克华(2018) [2]、雷敏(2019) [3]、李强(2021) [4]分别对“怎么”、“这么”等构成结构进行了研究,而本文将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出发,对“怎么这么/那么X”这一构式进行三个平面的分析。
(一) 组配构件“怎么”的研究
1) “怎么”的研究历史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对疑问代词的研究是从《马氏文通》设立“询问代字”开始的,其中的“代字”即现在的“代词”,“询问代字”即“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的分类也随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吕叔湘(1985)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认为“怎么”最早出现在宋代,到唐代“怎么”一词的作用相当于疑问代词[5]。王力(2019: p. 227)在《中国现代语法》中不仅阐述了把“怎么”归类于疑问代词的原因,而且说明“怎么”用在疑问句中一般是询问做某事的方式,但当“怎么”用来询问某事的原因时相当于“做什么”“为什么”[6]。丁声树(1961: pp. 160~161)将“怎么”的用法概括为四种:任指、虚指、询问和反问[7]。胡裕树(2011: p. 291)将“怎么”归类于疑问代词,疑问句中用来询问事物的方式、性状,在非疑问句为虚指[1]。黄伯荣、廖序东(2011: p. 21)则从功能和意义将“怎么”划为疑问代词中的代谓词,可以表达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疑问用法可表达设问、反问和询问,非疑问用法可为任指和虚指[8]。邵敬敏(1996: pp. 3~9)从“怎么”句中功能角度分析,一般作状语询问方式或原因,有时作定语和谓语[9]。肖治野(2004)在《“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中重点分析了“怎么”在非疑问用法中的反问用法[10]。
2) “怎么”的用法特征
结合学界的研究,“怎么”主要表现为以下用法特征:
a) “怎么”表达疑问
“怎么”作为疑问代词,通常表示疑问。吕叔湘[5]、王力[6]都对“怎么”表达疑问进行了分析论述,主要询问方式及原因。“怎么”用于疑问句中时主要用于询问方式,被活用时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如:
①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歌德《迷娘》)
② “夫人!我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汉娜又继续说:“今天早上我到夫人房里,却发现您不在床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巴巴拉·卡特兰《俏佳人》)
b) “怎么”表达非疑问
在非疑问句中,“怎么”表任指、虚指和反问[11]。任指指范围内的任何对象,常与副词“都”“也”一起用,如:不管他再怎么看你不顺眼,你也不要自己否定自己。虚指指未知和不需要说出的对象,“怎么”表虚指常与心理动词使用,如“他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感觉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反问则表达一种感叹的语气,体现对事物的不满、责备等情绪。如:
③ 今天晚上,怎么老是作梦?这可有些怪了。(张恨水《夜深沉》)
④ 他仔细辩认了一下:没错!这是上次他用自己的一百元钱打发回家的小翠!这女孩子怎么又出现在这里呢?孙少平赶忙穿过马路,径直走到小翠面前,急切地问她:“小翠!你怎又来了?”(路遥《平凡的世界》)
⑤ 只是她的眼神为什么显得那么愁苦年纪不大嘛,怎么这么一副消沉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里挺沉闷的。(张洁《沉重的翅膀》)
在例⑤中,“怎么这么”体现出一种内心深处的一种责备、疑惑。可见,在构式“怎么这么/那么X”中,“怎么”往往表达一种非疑问的感叹语气,本文也主要围绕“怎么”表达非疑问展开研究。
(二) 组配构件“这么/那么”的研究
1) 表示时间距离
“这么”和“那么”是两个在指示性上相互对立的词语。如果描述的事件是当前发生的,则该事件发生与说话人的指称距离相对较近,通常使用“这么”;相反,若是过去时间发生的,事件与说话人的指称距离则相对较远,通常用“那么”[2]。可见,在时间距离上,“这么”具有近指性,而“那么”具有远指性,且两者具有互补性的特征。
⑥ 毕刀突然想起了最重要的事,问郑玉朗:“你们两口子,折腾了我这么一下午连带一晚上,到底是什么事,你可还没告诉我呢!”
郑玉朗仿佛没听见似的说:“都这么晚了,先送你回家吧。”(毕淑敏《预约财富》)
⑦ “很明显。假如说现在你要离开山谷,那会怎样?”
“死去,即使能够再苟活那么一两天。”(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
在例⑥中,可见当时所处的对话环境时间正值夜晚,说话人与所处的时间“夜晚”相距很近,所以用这么。而例⑦中,“那么一两天”表达的时间距离与说话对象所处的时间相距较远,所以用“那么”。
例④和例⑤中,“那么”所在的小句明显表达的是过去时间。因为两小句中都有表达时间的标记词。前者是“以前”,后者是“刚”。对于例⑥,我们通过分析上下文,也不难看出,“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也是过去时间的情况。因此,这三例的时间距离则相对较远。原作者选用“那么”自然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同样这里的“那么”也不宜换成“这么”。
2) 表示空间距离
“这”“那”具有明显的指示性,体现出一定的空间距离[3]。而空间距离对“这么”和“那么”的制约,则明显不如时间距离那么显著。单纯受空间距离制约比较少见,在分析空间距离时,往往也需要借助时间距离来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⑧ 阿黛尔和费尔法克斯太太也走过来看画。“别挤在一块儿,”罗切斯特先生说,“等我看完了,你们再拿过去看,别把脸挤得离我这么近。”(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⑨ “可是,你能走那么远吗?累着了可不是玩的!”
“慢慢的走,行!”虽然这么说,瑞宣可并没故意的慢走。事实上,他心中非常的着急,恨不能一步就迈到了坟地上。(老舍《四世同堂》)
例⑧中,从“挤到一块儿”可以看到两人脸贴的很近,所以从空间距离上体现出距离近的意义,所以用“这么”。而例⑨中,需要到达的目的地距离说话人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实际直线距离相对比较远,所以用“那么”进行修饰。
3) 表示心理距离
虽然我们得知,“这么”和“那么”在语义特点上具有互补的关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使用中,“这么”和“那么”并不是完全相互不可替换的,使用“这么”或者“那么”也没有严格的界限要求,而这真是由于心理作用的制约影响而形成的[12]。在对话语体中,表示近指的地方往往由于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推远其距离而使用“那么”,同样,在某些表示远指的地方受心理距离影响,拉近其距离使用“这么”。
⑩ 杨大妈笑着说,“要说咱们服的辛苦,比起志愿军可差多着呢!”
“也不能这么说!”郭祥说,“跟敌人一枪一刀地干,那个好办;大妈,你这个仗可不容易!”(魏巍《东方》)
⑪ 斯莫盖赶紧说道:“那么,那就是说,公司那方面的事你可以考虑了。”
“我没那么说。”
“你也没有没那么说。”
亚当不吭声。汽车里只听得到白白开着的马达卜卜声和空气调节器的嗡嗡声。(阿瑟·黑利《汽车城》)
虽然受主观性的影响,说话者所表达的心理距离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这么”和“那么”往往也可以替换,例⑩中的“这么说”可以替换为“那么说”,例⑪中的“那么说”也可以替换为“这么说”,而句子本身的意思基本不变,所以存在使用“这么”和“那么”兼容的情况,只是说话人的心理距离稍有差距[4]。而本文所研究的“怎么这么/那么”中的“这么”“那么”,受说话人主观性的影响,大多数都体现出心理距离的差距,后文也将结合语境作更深入的探讨。
(三) 组配构件“X”的研究
1) 动词充当“X”
“怎么这么/那么 + 动词”使用较多的有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能愿动词等,表达引导非疑问句的反问用法。
a)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引入这个句式中多表达对动作的否定,常见动词有做、说、看、骂、谈论、研究、报道等。如:
⑫ 他平时很老实,怎么那么说话。
⑬ 他爸怎么这么说他,他明明这次进步很大了。
例⑫中是对“平时很老实”进行一种对比和反差,体现出一种责备的态度,例⑬中同样体现出对“他爸说他”这一事件的不满和疑惑。
b)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在使用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时,用“这么”或者“那么”往往都可以,常见的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恨、爱、想、认为、喜欢、担心、害怕等[13]。如:
⑭ 你怎么那么爱吃零食,能不能多吃点有营养的。
⑮ 不就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吗,他怎么这么害怕!
例⑭是对“爱吃零食”行为的否定,说话者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例⑮的“害怕”是一种不积极的态度,用“怎么这么”加强了反问语气,表达对这一事件的不认可态度。
c) 表示能愿的动词
能愿动词用在这种结构中通常表达一定的否定、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常见的可以进入此结构的能愿动词有:可以、能、能够、会、值等。如:
⑯ 他怎么那么能吃,感觉整个锅的排骨都被他啃光了。
⑰ 亮亮怎么这么会唱歌,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学音乐专业的。
例⑯中“怎么那么能吃”根据后半句的用意思,从而表现出一种调侃和嫌弃,但有可能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该语句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对语境依赖强,所以应该从语境整体来理解。例⑰也表达了对“会唱歌”的满意,用“怎么这么”的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了对“孙瑶能干”的认可。
2) 名词充当“X”
一般情况下,在“怎么”引导的句式中不能直接加名词,但近年来,随着语言内部的自我更新与发展,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果句子主语是“人”,那么与其有关特性的名词便可以用于句子中,用“程度副词 + 名词”的形式表现出其蕴含的特征。如:
⑱ 他怎么这么山东。
⑲ 她现在都三十多岁了吗,我怎么感觉她怎么那么小孩啊!
例⑱中因为“他”具有山东人的某些性格特征或外貌特征,用“这么”加强了感叹的语气。例⑲是说“她”的打扮看起来像一个小孩,具有孩子的气息,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的用法。
3) 形容词充当“X”
本文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搜索到的“怎么这么”不重复实例有163例,其中形容词130例(占80%),可见形容词放在这个构式中的例子极其常见,形容词放在这种句子结构里主要是凸显该形容词的性质特征,而该句子结构中的形容词通常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表词,褒义词及中性词通常强调凸显该形容词的情感色彩,而贬义词则通常表达说话者内心的不满情感。而相对于“这么”来说,“那么”所表述的抒情性更为强烈[14]。如:
⑳ 我怎么这么好看!
㉑ 都几点了还不到,他怎么这么慢。
㉒ 你怎么那么随便,这样会让别人看不起你的。
㉓ 现在都二月份了,天怎么那么冷!
例⑳为常见的网络流行语,“这么”加强了抒情的语气,表达了强烈的感叹。例㉑和例㉒中的“慢”“随便”在这里是贬义词,用到了“怎么”表反问的否定用法,表达了一种指责意义。例㉓中的“冷”体现出一种对天气的不满和抱怨。
3. “怎么这么/那么X”的语义特征
(一) 主观性
“怎么这么X”用于日常交际中,表达说话者对某一事件或事物的评价,评价体现说话者对事件的认识、立场和看法,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性的情感。
(二) 程度高
这么通常表示指代功能,并没有程度义的凸显。当“这么”或“那么”和性质形容词和心理动词结合成“这么/那么X”表示程度性状时,便构成一定的程度量值[15]。当程度高且表示的语气较强时,句尾常带有感叹语气。当对某一事物的程度性状与心理的预期比较产生高于、低于或等于预期的结果,从而形成说话者程度性状的认识。通常在使用“怎么这么X”时,外界程度量总是较大幅度地超过预期程度,在具体语句中表现出一定的高程度性。
(三) 超预期
由于对客观事物的发展预期超出事理本身的逻辑或对常态的偏离,人们往往会使用“怎么这么/那么X”这种构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现出其程度已经超出了心理本身的预期。
(四) 负面性
“怎么这么/那么X”往往表达现实与预期的偏离程度,整个构式表达既可以是正向的偏离,也可以表达负面的偏离,从而表达说话人内心深处的褒贬色彩。但由于人们的交际习惯,“怎么这么/那么X”语义通常以负面为主,表达一定的贬义色彩[16]。
4. “怎么这么/那么X”的语用特征
(一) “怎么这么/那么X”的流行原因
1) 语言的经济原则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语言的经济原则使得人们在创造新的语言用法时,更倾向于使用已有的语素或词汇,使其进入新的构式中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汉语表达的延伸性和优势性正符合该要求。如“他怎么这么东北”,读出来简洁上口,又表现出一种人物具有的某些东北的性格特征或行为表现。
2) 类推机制的影响
索绪尔认为:人们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过程中,便会具有模仿思维的习惯,语言的创新性也会相应地获得发展。语言的类推作用是指在语言在一定规则影响之下,词形或者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而类推作用往往能够铲平语言发展的障碍,推广新规则的使用范围,具有调整和整顿的作用。当人们想要表达相关的情感而没有语言进行组织时,就会把信息代入到模槽“怎么这么/那么”中类推形成新的语言表达,从而进一步凸显内心的情感色彩。
3) 社会发展的推动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的使用和传播作为流行语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为流行语的流行创造了外部条件。与此同时,新现象、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也推动语言产生新的需求,推动了流行语的产生和使用。例如,“你怎么这么讨厌”“我怎么这么好看”的使用正是反映了现今网络一种流行语的推广,也是时代人们心理表达需求的写照。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怎么这么/那么X”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主要起到表达非疑问的作用,具有感叹、强调或者否定的语气意义,体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达极其强烈的“主观化”色彩。
(二) “怎么这么/那么X”的语用环境
根据调查指数分析,20岁以下、20~29岁、30~39岁的使用人群TGI指数(目标群体指数)分别是193.98%、110.43%和93.42%,说明使用“怎么这么/那么X”的使用人群年龄最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的人群。40~49岁人群的TGI指数可得有超过1/2的人使用“怎么这么/那么X”,而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超过1/3的人使用“怎么这么/那么X”。由此可得,“怎么这么/那么X”在今天的交际中已经相当普遍,具体如下图1:
Figure 1. Baidu index analysis chart of “How so/So”
图1. “怎么这么/那么”的百度指数分析图
(三) “怎么这么/那么X”的语用功能
“怎么这么/那么X”作为一种常用的句子结构,在我们现阶段尤其是网络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语言的交际和表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7]。构式“怎么这么/那么X”的功能中主要表现为交际互动功能、主观评价功能并能够凸显心理价值。
1) 交际互动功能
在日常交际和互动时,说话人必须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上,从而进一步建构和保持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互动性[18]。简而言之,说话者引发听话者的注意,并且表现自己的意图,间接实现言语之间的施为。
㉔ 崔天成把篮子里的粽子往外边拿着说:“过五月节的,别的没什么买,给你们送几个粽子、糖糕吃吃。”
徐秋斋上去拦住说:“你千万别放。咱们是初见面,你还是带着。”
崔天成说:“哎呀,老大爷,你怎么这么客气,几个粽子算什么?”
他这么一说,徐秋斋无话可说了,只得让他留下。(李凖《黄河东流去》)
例㉔中甲用“怎么这么客气”试图说服徐秋斋把这几个粽子带走,并表达了内心深处想要让对方留下自己的粽子的态度和意图。
2) 主观评价功能
构式“怎么这么/那么X”最常见的话语功能即评价功能,进而表达说话者对性状程度做出超过个人内心心理预期的主观性评价,通常带有主观性、高量性、负面性和超预期性。
㉕ 小林老婆也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恶劣,这个人怎么这么小心眼!”(刘震云《一地鸡毛》)
㉖ 哎哟,你怎么这么废物啊!我这一辈子开水锅里下冰棍,没了指望啦!(毕淑敏《大海里翻了豆腐船》)
㉗ “你说我怎么那么倒霉?约谁谁不来。”(王朔《给我顶住》)
㉘ 他那样有钱,全国各地都走过了,怎么那么害羞,不敢上台颁奖。(凯特·道格拉斯·威金《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根据个人的情感色彩,这种评价功能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评价。在话语交际使用中,用“怎么这么/那么X”来表达事物好或者坏的高程度义,说话者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事物进行褒贬评价,进而得出现状超过预期的最终结论。
3) 凸显心理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通常表达一定的社会现象,同时记录一定时期内一部分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从“怎么这么/那么X”的语义内涵,可以明显看出,“怎么这么/那么X”可以表现一定的主观化的情感色彩,凸显强烈的感叹语气[19]。
此外,“怎么这么/那么X”也迎合了广大群众求同求异的心理特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达方式,“怎么这么/那么X”以简洁的表达方式获得了网络的青睐。而人们的从众心理,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也会使得“怎么这么/那么X”流行。年轻人为了张扬自我博得关注、标新立异,不断创造新的词语和构式的出现。
5. 结语
本文对构式“怎么这么/那么X”进行考察,借鉴篇章语言学和互动语言学的视角,结合三个平面理论考察该格式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而这一构式的产生和发展,既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特征和发展规律,又对汉语句式研究的深化具有借鉴价值,从而填补语言表达的空位,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在未来,“怎么这么/那么X”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强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