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女童的童年家庭教育力——基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
On the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Power of Rural Girls—A Practical Exploration Based on Erikson’s Soci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ory
DOI: 10.12677/ass.2024.137570,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晓云: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家庭教育童年期女童社会心理发展理论Family Education Childhood Girls Soci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ory
摘要: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所关注的正是正常个体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这一过程中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由此,该理论可以较好地为童年期家庭教育提供基本遵循。本文将从适用于童年期家庭教育的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出发,追溯乡村女童童年期家庭教育力,提出要建立基本信任感,保持情感交流与支持;关注女童身心健康,适度鼓励与约束;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强教育定向帮扶;保持家庭教育一致性,帮助儿童树立自我。从而改善女童被忽视的现状,提升全民人口素质。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and school education, which is crucial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analyst Erikson’s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normal individuals at each stage from infancy to late adulthood. Therefore,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basic compliance for family education in childhood. Starting from Erikson’s soci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ory, which is applicable to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trace the power of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for rural girls, and propos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asic sense of trus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emotional exchanges and support; concern for girl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moderate encouragement and discipline;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targeted assistance by relying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and maintain the consist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to help children to build up their own selves. This will improve the neglect of girl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文章引用:李晓云. 论乡村女童的童年家庭教育力——基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106-11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570

1. 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质量教育、教养的要求,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受家庭教育影响较大。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幼儿视角及幼儿家庭进行观察,而从乡村本科女大学生视角追溯童年期家庭教育的研究几乎没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本文对乡村本科女大学生的童年期家庭教育进行追溯,分析在教育背景悬殊的情况下,乡村女童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引导,有效地解决乡村女童的教育心理落差问题。基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家庭教育的引导策略,为提高并培养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做出贡献,进一步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改善女童在成长过程中被家庭忽视的现状。

2. 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与童年期家庭教育的适切性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0至18岁这一阶段,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个体在成人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童年期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主要包括家长或监护人和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儿童是家庭的主要活动者,掌握儿童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是每个家庭责任人的必修任务,对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2]。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心理特征,家长及其监护人需要了解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便于在应对冲突事件时能够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指导。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所关注的正是正常个体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这一过程中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理解童年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个体在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任务和重要事件,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危机,每个阶段得到良好的发展会对后面阶段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将会产生危机,这些危机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由此,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可以较好的为童年期家庭教育提供基本遵循,本文将从适用于童年期家庭教育的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出发,探究童年期家庭教育对乡村女童成长的影响。

3. 童年期家庭教育的追溯

从个体一生的发展阶段来看,童年期是个体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对世界形成基本认知的阶段,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从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社会交往情况三个方面分析乡村女童的家庭教育。

3.1. 儿童成长的生活状况

从儿童成长情况来看,女童在童年期的生活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留守儿童普遍,心理创伤突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跨乡镇街道外出流动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0~17岁儿童[3]。研究发现,大多女童在童年期都有留守经历,在童年期都有心理创伤问题,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情感支持,心灵脆弱,消极归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儿童会将留守问题归因于父母不爱自己,导致出现情感缺失和心理问题。二是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认知较低,缺乏正确的引导。由于童年期对自身认识不清晰,在面临困难时,父母和监护人未及时进行疏导,导致心理不健康。第二,教育资源有限,学习环境恶劣。研究发现,乡村女童在小学时所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距离较远、教学质量不高、学习费用负担重等。但在中学以后教育环境发生了转变,学习成绩稍微有所提升。同时,同辈之间的“攀比”,使得部分乡村女童因学习成绩优异,从父母那里争取得了相对优质的教育机会。第三,参与家庭劳动较多,自我照顾能力较强,学习时间较少。究其原因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家庭子女较多,父母干活时,家庭中的“大龄儿童”自然成为家中的“小大人”,等年龄稍微长大一些,便和父母一起外出干活。受传统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大多女童是家里第一或第二个孩子,自然承担的家庭劳动较多。另一方面,对于上学的儿童,白天需要兼任家庭工作,只有晚上才能写作业,学习时间自然就减少了。相对城市女童而言,在这环境中成长的女童具备较强的自我照顾能力和独立性,自我照顾能力较强。第四,娱乐方式简单,以陪伴弟弟妹妹和与伙伴闲玩为主。乡村本科女大学生在童年期除了上学,并没有太多娱乐时间,她们主要通过和弟弟妹妹或邻居小伙伴一起游戏,或者在学校和同学玩,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朋友。

3.2. 儿童成长的现实追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关注到女童的健康问题,但研究发现,乡村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潜在问题,比如安全意识薄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

从家庭情况来看,女童童年期家庭状况主要表现在家庭人口、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第一,家庭姊妹众多,重男轻女明显。在90年代乡村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大多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中的女孩,她们在家庭中几乎都经历过父母或其他长辈在言语或生活琐事上对其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比起男童,女童在家庭中缺乏更多的关爱和陪伴。第二,家庭经济较差,负担重,家庭冲突频繁。在乡村地区,大多家庭主要以务农和务工为经济来源,偏远地区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导致家庭经济收入低下,生活困难。一些家庭可能因为子女众多、老人需要赡养等原因,负担过重,难以维持生计,家人之间避免不了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第三,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过于传统。大多家长只上过小学,或者完全文盲。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是无奈的。要么凭借自己经验;要么听一些亲戚的“建议”。这就导致要么教育观念过于传统,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么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代沟,年轻一代和老年一代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从社会交往情况来看,乡村女童童年期家庭教育状况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和能力方面。一是缺乏社交资源,社会交往圈子比较封闭,同辈群体交往较多。在乡村,女童的社交圈子是非常有限的,社交范围基本局限在邻里之间的同辈群体,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城市、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社会经济环境的同龄人,更不可能参与一些需要花费的社交活动,如付费的课外活动、聚会等,这就导致他们在社交资源和机会上相对缺乏。二是社会支持缺失,社交能力受限。由于受社会心理影响,人们存在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儿童可能会受到歧视和偏见,这可能影响女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等,导致她们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够自信和自如,进而影响社交表现。

3.3. 童年期家庭教育的影响

童年期家庭教育对女童的负面影响不仅对儿童期有影响,而且对女童成年后也有影响,这与已有研究发现一致,即童年期留守经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是只局限于特定留守群体,而是覆盖所有成年群体中的曾经有留守经历的群体,其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信任危机突出。古人云,人不信,则不立。在家庭中没有了家长和儿童之间的信任,自然就失去了对方真诚的回应。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造成了与儿童之间的信任危机。当儿童质疑时,大多家长轻描淡写,没有及时给儿童解答,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家庭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存在一个个的信任危机中。由留守经历所导致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留守者对基于血缘、地缘、学缘等身边人的低信任,而对一般社会成员的信任危机则相对较小[4]。也就是说有留守经历的儿童,对亲人信任度较低,反而对亲人以外的人更容易信任。二是人格不健全,多为讨好型人格。健全人格是儿童人格结构发展的理想追求,而人格不健全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处于不充分、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非正常状态[5]。讨好型人格是指一种过度迎合他人、缺乏自我主张的人格特质,是一种不充分、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状态。这种人格的个体常常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取悦他人为优先。然而,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精力有限,很难关注到所有儿童,导致一些儿童为了取悦父母而不断迎合他们的期望。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容易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忽视自己的内心声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三是人际关系受挫,代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受限。首先,家庭氛围紧张可能导致儿童学会负面沟通方式与人相处,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冷战或相互疏远,儿童会潜移默化受其影响。其次,父母与时代脱节、沟通障碍和过高期望,导致代际关系紧张,影响儿童职业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父母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长大,而儿童接受新时代教育成长,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沟通困难,代际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子成龙这一内容是诸多家长都存在的错误思想,许多家长将自己曾经未能实现的梦想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其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致使子女常常倍感压力[6]。认为读书包分配工作,不读书就该结婚生子,迫切想获得“供读回报”,即父母或监护人因供养子女上大学,要求子女毕业后回馈家庭,或将来为其养老。四是扭曲的婚恋观和金钱观,自我认同感较低。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使儿童形成扭曲的婚恋观和金钱观,导致“意识里反骨”和“反刍思维”,自我认同感较低,形成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困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温暖的家庭环境和支持性的养育方式能使儿童建立高度的自尊和情感安全感,从而形成安全型依恋,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处于较为平稳的个人状态[7]。然而,由于家庭环境影响,大多女童在童年期,家庭仅能满足基本的温饱生理需求,有时还会受到家人有意或无意的言语打压,安全、归属和爱在童年期处于为未完全状态。

4.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童年期家庭教育会无声无息地影响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在乡村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童的人格、情绪、个性等,导致大多女童在童年期过早“独立懂事”。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规律,这对学前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1. 建立基本信任感,保持情感交流与支持

信任感是指个体对周围的人、事、物感到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情感体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婴儿期(0~1.5岁),其主要发展任务是信任对怀疑,即儿童对外界的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可能形成的积极品质,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父母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保持情感交流与支持。如果母亲提供食物和爱抚,儿童得到了良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儿童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和乐观态度,这有助于儿童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儿童会体验到信任和安全感,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发现,童年不幸福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也能通过神经质人格和应激生活事件的简单中介及其链式中介增加大学生的抑郁风险[8]。这说明儿童在童年期的情感满足对其成长极其重要,与其成年后抑郁风险直接挂钩。

4.2. 关注女童身心健康,适度鼓励与约束

从历史学和社会学来看,女童从来都不是成人所关注的对象,她们和妇女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家庭的附属。因此,关注女童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尤其在乡村地区。

研究发现,乡村女童在童年期接受的家庭教育有两个极端,要么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管教,过分自由;要么父母不懂教育,因生活琐事长期产生家庭矛盾,加上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和糟糕的环境,给女童造成严重的童年阴影。基于此,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来看,个体在婴儿期(1.5~3岁),其发展任务是自主对羞怯,重要事件是自主吃饭、穿衣;在幼儿期(3~6、7岁),其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对内疚感,重要事件是独立活动。这两个阶段在今天经济发达的地区恰恰处于儿童上幼儿园的阶段,落后地区也至少是学前班,这一阶段的儿童渴望自主做一些事情,承担一些成年人的角色,如果父母允许并给予儿童积极鼓励、关心和保护,儿童就会获得自信和责任;如果父母对儿童一味地严格要求和限制,就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有可能导致其一生都缺乏信心,缺乏尝试和主动的勇气,从而导致学业颓废,自卑和退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9]。因此,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建议:首先,家长要尽可能关注女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提供舒适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比如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学会控制情绪、花时间陪伴儿童;其次,给予儿童适当的自由,允许儿童在安全范围内自主探索。儿童对世界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家长要关心和保护儿童的童真之心。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要学会弥补儿童心理创伤,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最后,鼓励儿童独立活动,抓住儿童敏感期。大多家长对儿童过多限制源于对儿童缺乏耐心,不信任儿童,担心儿童破坏原本的秩序,殊不知幼儿期的儿童已经具备独立活动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正是出现在儿童2~4岁左右,此时儿童遵循一定的秩序,比如水杯是用来喝水的,垃圾必须丢垃圾桶,这些有助于儿童对物品排序、空间位置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判断。

4.3. 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强教育定向帮扶

儿童期是指儿童从6.7~11.12岁这一时期,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所以又称为小学期,其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重要事件是入学。儿童进入学校后想体验成功感,如果父母和教师帮助儿童体验到学习和活动中的胜任感,儿童就会变得勤奋,否则就会学业颓废,感到自卑和退缩。但研究发现,乡村儿童大多在这一时期,除了上学,放学后还有很多家庭任务占据儿童的学习时间,儿童通常在晚上才有时间写作业,家务未完成要被父母批评,作业未完成得不到老师肯定,儿童心理未发育成熟,处在家庭和学校的矛盾之中,难以体验成功感,导致很多乡村儿童早年辍学,或者长期处于这种矛盾状态。当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女童将来成为母亲后,其童年期的不良经历(ACEs)也会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BPs)。已有研究显示,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10]。因此,为帮助女童的健康成长,避免女童情绪行为问题恶性循环,女童的成长理应受到大众关注,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对乡村女童很有必要,家长、社区工作者、教师要意识到儿童期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沟通和教育引导,避免儿童学业颓废,感到自卑和退缩。

4.4. 保持家庭教育一致性,帮助儿童树立自我

“我是谁”这一问题在青春期(12~18岁)是很难回答的,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其重要事件是同伴交往,这一时期儿童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儿童获得角色同一性,那么儿童对未来就会充满自信和憧憬。反之儿童获得了角色混乱,即儿童不清楚自己是谁,未来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会心生迷茫。

家庭是独立的教育场域,父母为儿童提供原初的生活世界,以人性的呵护与历练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11]。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仅体现在父母之间的教养观念,还体现在父母的思想和行动之间。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双亲共同陪伴儿童的时间少之又少,儿童通常由父母其中一方照顾或者由爷爷奶奶辈帮忙照顾。有时,父母也共同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但一些父母总是要求儿童太多,自己做得太少,夫妻之间、长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和儿童观。长此以往,导致儿童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不知道该听谁的,迷失了自我,不知道“我是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身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12]。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在家庭中也是如此,父母对儿童形成的期望会使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期望的方向发展,父母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家庭的建设者,理应共同建设好社会的细胞,在教育儿童时应统一思想,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帮助儿童树立自我,让儿童清晰的知道“我是谁”,而不是“我是谁的附属”,避免出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儿童造成矛盾的心理。

综上所述,乡村家庭教育影响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对女童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即便今天女童接受的教育有所进步,但在一些乡村地区,代际循环也依旧在延续,大多家庭依然延续前辈的教育方式。童年期家庭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话题,需要广大学者共同探讨,社会需要关爱女童的健康成长,重新认识儿童,重新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从而改善女童被忽视的现状,提升全民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EB/OL].
https://news.cri.cn/20161215/a027ad65-bf8f-2be1-1ddf-5dde33e11d9c.html, 2024-07-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1(7): 1274-1279.
[3] 国家统计局. 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 事实与数据[EB/OL].
http://www.stats.gov.cn/zs/tjwh/tjkw/tjzl/202304/t20230419_1938814.html, 2024-07-06.
[4] 杨帅, 刘志军, 王岩. 童年期留守与成年后信任: 阈限效应、内部差异与作用机制[J]. 浙江社会科学, 2023(6): 79-89, 158.
[5] 李志军. 核心素养视域的健全人格培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30): 65-66.
[6] 马凤云.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及启发[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0): 31-32.
[7] 于亚楠. 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婚恋观[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43(S1): 73-77.
[8] 刘爱楼, 欧贤才. 童年期不幸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 31(4): 1013-1018, 94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
[10] 余伟强, 李若瑜, 黄永玲, 何海燕, 彭春燕, 王心柱, 万宇辉. 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8): 1130-1133, 1138.
[11] 谢颖婷, 刘铁芳. 家庭教育如何促进儿童完整成人[J]. 学前教育研究, 2024(4): 26-38.
[12] 黎馨.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及启发[J]. 现代交际, 2019(7):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