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4.127435, PDF, HTML, XML,   
作者: 殷 越, 虎悦然: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河南 郑州
关键词: 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促进了新潮流的传播,同时也给高职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迫在眉睫。通过梳理近几年文献,结合实际工作,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家校协同机制不健全、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网络信息冲击等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从内而外提升心理育人的成效。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promoted the rise of short video platforms, promoted the spread of new trends, and also cause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sycholog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work, we fin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imperfect home-schoo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s, students’ self-perception bias,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impact.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rom the inside out.
文章引用:殷越, 虎悦然.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7): 97-10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7435

1. 引言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首次在文件中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1]。随后多次在文件中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鼓励高校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心理教育[2]。由此可见,心理育人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更重要的一点,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生顺利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面临的困境,探索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2.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价值内涵

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4]。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就是在此基础上,借助心理咨询等手段,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念

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5],同时也面临着对职业世界的探索。该阶段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较为繁多,容易陷入其中,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此时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事物客观规律,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教育学生全面认知自我,善于发现自身优势,同时接受存在的不足之处,学会悦纳自己,实现人生自洽。

2) 激发学生的正向行为

马丁·塞里格曼于1997年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倡导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6]。这与心理育人的目的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其学会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善于挖掘自身潜力。借助心理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其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正向反馈,增加其与社会的联结,教育其学会热爱生活,回馈社会。

3)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是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社会适应力对于个体发展而言具有重要影响。教育部也曾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这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当今社会,企业管理趋于柔性化发展,雇佣制度愈发具有弹性,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方面,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更好地胜任应聘岗位;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增加自身心理韧性,顺利完成身份角色的转变,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事务,协调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及时排解工作压力,正确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以上两个方面需要借助心理育人过程来完成。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不止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保证其能够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茁壮成长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使学生既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锻炼个性品质,成为能专精一行、奉献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时代新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同时这也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推出了多项政策举措,覆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多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1)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7]。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讲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指出:“六岁以前,家庭生活影响一个人毕生的人格。”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奠基作用,对个体后期价值观念、人格特质、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不高,和学校老师的联系方式较为单一,家校沟通呈短暂性、临时性、以问题为角度的特点[8]。学校对学生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了解较为片面,无法深入探析学生心理特征背后的成因。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存在一定缺失。很多家长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守旧,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缺乏科学知识作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家长更多关注学生成长的物质条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度不高。以上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和阻碍。

2)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中,心理育人工作主要依赖于专职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尚未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机制。从总体数量上来讲,高职院校专职心理教师的配比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咨询需求,师生比不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在辅导员群体中,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寥寥无几,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更是少之又少。且辅导员的工作充斥着繁杂的事务,花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同时访谈结果显示,辅导员接受心理咨询培训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达到全员育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心理育人和心理咨询存在一定差别。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求保持“价值中立”,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不做评价和干预;但心理育人不同,需要在解决来访学生心理困境的同时,对其价值观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由此可见,无论是专业心理教师还是辅导员队伍,都需要接受心理育人工作方面的培训和学习。

3) 学生自我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职业认知、心理认知、自我价值认知和情感认知等方面。学生对自身的看法与真实情况不符,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对缺点和不足视而不见。其中,职业认知偏差导致学生的职业期待不符合现实,无法明晰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心理认知偏差致使学生容易对他人和事件产生主观偏见,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自我价值认知偏差会使学生对失败和成功的定义过于绝对;情感认知偏差则可能导致学生过分看重个人感受,以至于陷入“利己主义”的困局。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冲击。而这些现象均不利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心理育人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 网络信息的冲击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网络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较2022年12月提升1.9个百分点[9]。在这其中,大学生群体占比较高,已成为网络用户规模的中坚力量[10]。该群体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平台纷繁复杂,信息内容的质量亟待改善。网络上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学历争议,社会大众对专科学历的偏见依然存在。这种偏见会进一步影响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进而导致学生出现自我认知偏差。

4.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路径探索

为提升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成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协同发力,通过搭建平台、建立合作机制,给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其认知自我、悦纳自我。

1) 构建家校合作平台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塑造个体价值观,发挥启蒙奠基作用;学校教育是补充,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因此,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离不开家庭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建立家校联系通讯录,提供顺畅的沟通渠道。这样一来,学生就读期间,家长和老师可以维持紧密联系,及时交流信息,方便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可以搭建家校合作平台,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方式。借助平台,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开展线上培训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提高心理育人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其知识和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心理育人成效。首先,高职院校要招聘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有过心理咨询的实操经历,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其次,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培训,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技巧培训、朋辈工作坊等活动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最后,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心理育人的影响范围。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全员参与心理育人工作。

3)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育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一方面,可以组织新生参加心理测评和职业测评,帮助其正确认知自我,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减少习得性无助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另外,可以建立学生一人一档,根据学生特长,适当调整人才评价指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考核评价中的占比。

4) 完善社会网络监督和评价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职院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校园网络,做文明网民。第二,社会需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宣讲,普及网络使用常识,增强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第三,社会需构建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唯学历论”观点,给予高职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5. 结语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三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需要多方发力,协同配合。我们可以构建家校合作平台,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招聘心理学专业教师、组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咨询技能培训,加强心理育人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通过上述措施,尝试构建以教师为主要实施主体,学校工作人员、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心理育人体系,引导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工作,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切实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 2023.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17(2).
[3] 李红艳. 从心理健康层面探究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3): 66-67.
[4] 卢奇飞, 赵栋, 胡成.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5): 290-291.
[5] 吕艳平. 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心理育人质量提高路径的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6(8): 133-135.
[6] 钟暗华.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6(5): 134-137.
[7] 顾伟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成才与就业, 2008(17): 41-43.
[8] 腊文洁, 雒淼淼.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育人路径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3(6): 97-100.
[9] CNNIC.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www3.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2024-03-22.
[10] 蔡敏.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3, 25(15):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