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乡村工作也受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三农产业发展,乡村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任务,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离不开我国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地方师范院校担负着非凡而特殊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
2. 师范院校是教师的孵化地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和落实,乡村教育是最大的着力点。师范院校是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的重要来源。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为把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和有效的贯彻落实,师范院校作为服务教育的主体和教师培养与成长的摇篮,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国高校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以上基本职责外,还具有培养优质师资,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师范院校在人才和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具备足够的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夯实人才基础,在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
2.1. 教师培养本土化
民族地区在教师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因东部高校经过长期积累,再加上资源等多方优势发展的相对成熟,因而部分民族地区高校会选择直接引用或“抄袭”东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并没有立足“校情”进行本土化培育,这种盲目性、形式化现象使得民族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稳定性。[3]民族地区所属师范院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以基于乡村、面向乡村、服务乡村为价值导向,面向本地区乡村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立足当地乡村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当地师范院校为牵引,加大本土化乡村教师的培养力度。从乡村教育的数量与规模上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主体仍然是乡村小学教育,而教师于学生而言是他们知识学习的领路人,因此全科型师范生的培养,是满足乡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乡村教育中对于全科性老师要求较高,全科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各科综合性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小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基于此,师范院校应当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师范院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重视有关于当地的乡村生活和文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此来培养师范生融入乡村教育、扎根基层和为乡村振兴服务的理想信念以及乡土情怀。
“教育的扶贫才是最大的扶贫,教育的振兴才是最大的振兴。”[4]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和人才振兴紧密相关,要实现人才振兴,就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也是如此,“当前,我国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要,与现行教育体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许多客观矛盾。”[5]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是区域内培养师范人才的主力军,要以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为师范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筑牢区域立教之本,实现教育强区。
2.2. 破除人才培养短板,提高乡村教育服务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乡村教师不同于其他的教师,因为他们具有其他教师不可替代的职业使命。”[6]在当今时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理念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了师范教育的第一原则。就当下来讲,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一些青年师范生的教师主体责任意识有所欠缺,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意识还有所欠缺。在此基础上,位于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服务乡村的自主意识,从教师的培养上激发乡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师范学生充分利用和把握实践实习机会,教师在学生在一线的实习和实践工作中,要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着重培养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鼓励学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师范力量和师范智慧。
师范院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重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自身所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满足乡村振兴的时代需要,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在乡村教育教学工作中下得去,留得住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的能力。在培养教育人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师范院校在培养教育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最后,师范院校还应该定期对现有乡村教师进行综合能力培训,增强乡村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3. 师范院校是文化的传承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基,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教育差距过大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乡村学校的文化辐射功能也随之不断减弱。这一现象不仅会阻碍乡村地区的发展进步,还会对我国文化的延续发展构成一定威胁,也可能导致乡村教育中原本有限的优秀师资不断流失,致使城市教师过度饱和而乡村教师不足的现象泛滥。“乡村教师之于农村,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角色,他们能发动农民组织、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7]乡村教师的个体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乡村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乡村教师’,是因为乡村就是他们工作乃至生活的场所,并且浸染在乡土文化的氛围内。”[6]将如何以城乡文化融合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以此带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当下乡村教育的核心,也是乡村学校和教师的使命担当。“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关键是教师。”[8]文化的传承主要根植于乡村民众日常活动的“上行下效”中,作为乡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教师往往需要担负其文化传递的责任。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机构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师范院校的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渗透在教师教育和校园建设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人才培养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在无形之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乡村振兴也涵盖着文化的振兴,因此师范院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毫不动摇的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把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增强师范院校发展中文化的包容性,多方努力共同建设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师范文化。
3.2. 积极主动对接社会文化需要
社会发展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变革在为师范院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范院校早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开放式办学理念已经形成共识,服务社会成为师范学院文化育人的延伸。”[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教师学者作为社会文化传播者的正面示范作用,鼓励师范生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推广者和传播者,发挥师范院校所独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为当地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出积极努力。师范院校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地,也担负着为乡村教育振兴培养合格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因而大批投身到乡村教育振兴的师范生也就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能够在将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到中小学课堂中,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精神依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浸润学生心灵,让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此外,师范院校还要积极响应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号召,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文化和师资优势,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积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以推动全社会文化的健康文明发展。
目前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乡村学校和教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依托和传承者,想要仅凭自身的力量承载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具有较大的难度。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应该主动紧密与乡村教育的联系,能够自然的成为助力乡村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其文化的教化功能,同时促进师范院校的发展不断向好。
4. 师范院校是服务教育振兴的重要主体
强教必先强师。教育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教师人才的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教育振兴的关键,师范院校则是提升教师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之下,高等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主动参与其中,巩固和深化教育振兴的成果,将师范生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是当下师范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乡村教师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专业发展不畅、精神和社会支持较弱和科研帮扶不足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乡村教师在物质方面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专业化帮助体系的完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主要为地区内乡村教育培养和提供教师人才,在高校之间竞争的影响之下,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要深入了解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拟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通过培养热爱乡村教育的优质师资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0]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秀教育人才。
4.1. 优化和提升师范院校的主体功能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主体功能的定位尤为重要。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强调,要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也明确指出,“切实推动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11]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师体系内部的职责划分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师范院校的主要供给责任,不断优化民族地区教育产业供给结构的整体布局,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专业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促进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让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更好更高效的落地生根。
4.2. 构建区域内小循环与地区间的大循环联动的格局,培育多元师资力量
教育发展格局的主动建构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结构性保障。以“区域内”小循环为主体、“区域内”和“地区间”两个循环联动发展构成新的发展格局,培育多元化师资力量,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不断向好发展。
以新疆地区为例,所谓的“区域内”循环指的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211工程”院校联合当地各师范院校,相互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疆内教育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推动新疆地区的乡村振兴。从新疆的现实问题出发,积极鼓励南北疆地区的各类师范院校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师范类人才。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赋予师范类院校一定的权利,带动其不断的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组建起包括“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高水平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各类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等在内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最大程度上形成“多位一体”的师范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新疆地区各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形成以优秀师范院校为核心的主体引领作用,探索适用于新疆地区乡村振兴的有关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需求的相关工作:一方面,各师范院校要从本土的教师教育的工作现实出发,积极及时的掌握和回应乡村各级各类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新疆的师范院校在与各综合类院校不断加强联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师范院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资源共享,及时沟通,就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各相关领域开展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从教师工作阶段的时间维度上讲,师范院校要积极关注到乡村教师在不同工作阶段的发展动态,适时给予他们以专业上的支持。此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此给予足够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构建良好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师范人才培养在新疆“区域内”循环的良好运转。
“所谓‘地区间’循环是指,由中央政府推动,从国家教师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出发,全面协调各大师范类院校形成‘专业互助联盟’,旨在促进地区间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5]新疆地区在师范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内地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学习内地师范院校优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并且通过联系当地实际积极创新,打造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化为己用。在推进地区间循环运转的过程中,首先是新疆所属的相对优质的师范院校要积极主动做好和优势师范院校的对接以及传帮带作用,拉动自身和当地教育发展;其次是相对薄弱的师范院校,在充分学习内地优势师范院校办学之长的同时,还要注重与各地同等类型的师范院校加强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推进做出贡献的师范人才培养经验,发挥在地区间循环的作用,以此来保障地区间循环在新疆师范人才培养中稳步推进。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有效契机,而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不断强化民族地区的师范类院校在新时代肩负的重大时代责任和使命,对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师范院校助推乡村振兴就其本身而言不是目的,而是要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通过师范院校服务于乡村振兴,了解师范院校在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对当地师范院校的发展情况和服务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评估,从而调整和明确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能够早日实现教育强区目标,进而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