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乡村教育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地位。努力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2015年国务院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强调:“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指出:要厚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引导乡村教师通晓乡情民意以及充分融入乡土文化,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2]。可见,国家不仅致力于通过物质保障与支持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积极塑造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的公共文化服务角色,鼓励他们以乡村社会的“局内人”身份,深度融入并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从而助力乡村社会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作为经历我国社会大变革潮流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同时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世代”,是第一代完成离土、离乡、离农身份与角色转变的乡村教师[3]。他们凭借技术优势、丰富的文化积累以及广泛的人脉资源为乡村学校募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他们在城市接受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秉持先进的教育观和知识观,致力于提高乡村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成为推动乡村学校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新生代乡村教师不仅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更是成为改造乡村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本,其在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及道德风尚引领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他们能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课堂、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知识乡村传统文化,还能组织各种的文化活动,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简言之,新生代乡村教师既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教育,又能为乡村振兴构建活力文化。然而,相比较老一辈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在物理空间上、主观情感上以及行为选择上均具有向城性,与乡土知识、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等日渐疏远,淡化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归属感,忽视了对乡村教师内心热爱乡村和乡村教育的情感培育,更是缺少引导新生代乡村教师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乡土情怀认同。因此,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促进新生代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 文献回顾
梳理文献发现,当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主要从内涵、价值、结构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关于乡土情怀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多秀的乡村共情说[4]、张环宙等的乡村发展说[5]、童龙超的乡村意识说[6]、李景韬等的乡村热爱说[7]、朱胜晖等的乡村适应说[8]。第二,关于乡土情怀价值的研究,马多秀将乡土情怀表示为乡村教师奉献给乡村教育的决心[4];赵鑫则将教师乡土情怀与城镇化进程发展联系起来[9];戴伦华和李爱珍共同认为乡土情怀是一种职业素质,是乡村老师扎实乡村教育的动力之源[10];杨其坤则指出乡土情怀对促进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引领学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11]。第三,关于乡土情怀结构的研究,其观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业情怀,如龙瑶认为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乡土文化认同感、职业归属感、职业使命感、自我价值感[12]。另一类是教育情怀,如马多秀将乡土情怀分为:一是认可和追求乡村教育事业的价值;二是认同乡土文化并能欣赏、适应乡村环境;三是喜爱并能主动关心乡村学生的发展[4]。
从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乡土情怀内涵的研究有丰富的认识,能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乡土情怀;乡土情怀价值的研究都表示乡土情怀对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土情怀结构的研究总体上是从职业认同、身份认同或文化认同来的维度来定义其组成部分。但关于厚植新生代乡土情怀的研究相对较少,培育新生代教师的乡土情怀,关系到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3. 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土情怀的内涵分析
(一) 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含义
“新生代”一词最早是在地质史上用来表示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后,“新生代”一词也延伸到教育学领域,学者郑新蓉等人最早对其进行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村教师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是在农村学校(特别是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13]。而蔺海沣等人更是直接将新生代乡村教师定义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并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在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14]。基于此,本文主要借鉴蔺海沣等人的研究成果将新生代乡村教师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曾在城市中接受过高等院校或师范院校,回到乡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青年教师。
(二) 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内涵
《辞海》把“乡土”解释为“家乡、故乡”[15],而“情怀”解释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16]。那么,什么是乡土情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开篇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7]。尽管我国实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但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乡土性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本色。目前,关于乡土情怀的内涵研究,我国学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的学者基于乡村教师的视角探讨乡土情怀。马多秀提出,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关切、对农民生存状况的担忧、对乡村孩子处境的关注等,这些情愫萦绕在乡村教师的心头,转变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成为他们专注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动力之源[4]。朱胜辉等提出,乡土情怀指的是乡村教师坚守自己的家乡,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和对家乡的适应性[8]。简而言之,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内涵实质是爱,是深沉且执着的大爱。这爱不仅仅表现出乡村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关心和热爱,更是衍生出其对建设乡村、守护乡村文明、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坚守乡村的内生动力,愿意终身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具体可以细化表现在乡土认同感、乡土归属感和乡土使命感三个层面。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感聚焦在乡土文化和职业认同两个方面。乡土归属感不仅是指乡村成为他们的身置之处,更是他们的心安之所。当个体在乡土社会中感受到的被需要、尊重和支持的一种程度,是个体对所属乡土的一种“嵌入感”,完成“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转变,从而产生强烈投身于乡村、建设乡村的意识。乡土使命感主要是乡村教师利用自身文化知识与学校资源为乡村服务,宣传新政策、新思想、新文化,实现乡村教师“身心俱在”乡村,奉献于乡村社会,扎根在乡村社会[18]。
4. 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价值意蕴
(一) 厚植乡土情怀有利于新生代乡村教师推动乡村振兴
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在乡村社会发展与振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推动农村革新、农村翻新、乡村振兴,需要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增强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乡土文化的认同,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和青少年较少接受过正规教育,这些地区成为教育气息缺失,教育氛围匮乏。面对该种现象则必须充分发挥农村教师作为农村建设智库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农村革新的中坚力量。作为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乡村教师,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农村学子们缔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承担培育新一代乡村建设者的重任。通过塑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及成果,不断推进知识板块的构建与知识体系的创新,使新生劳动群体思维方式不断革新,农村生产生活日益繁荣。因此,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使其怀着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才能促使乡村教师投身于乡村教育、乡村社会发展与建设中,从而实现整个乡村实现内生型向善发展的愿景。
(二) 厚植乡土情怀有利于新生代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农村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19]。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根基,不断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乡村,倾注于乡村教育事业,从而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国家通过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政策措施,吸引大量优秀青年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振兴,补充乡村教师队伍,这些举措无疑是给乡村教育注入更多年轻的血液,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升,有助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202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76.01%,比上年增长了3.78个百分点[20],基本上都是新进的新生代教师这一增长带来的。如果乡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基本保障工资问题难以落实,这种情况不仅单纯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他们逐渐逃离乡村教育生活。因此,乡村教育振兴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保障,更要依赖广大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使其内化热爱乡村,愿意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精神力量,更好的促使教师投入乡村教育振兴的建设伟业中。
(三) 厚植乡土情怀有利于新生代乡村教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当前在国家教师培训政策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城市教师一样被纳入无差别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更多都是将教学技能的发展作为培训的重点,教师教育培训中“技术至上”的观念,使得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教育活动失去乡土性,无法帮助他们建构具有乡土特色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比如,乡村教育中独有的留守儿童问题,这要求乡村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更需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但是现有的乡村教师培训鲜少涉及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针对性培训。可见,无论是已经纳入国家统一的教师培养体系,还是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或专业提升项目中,都具有向城性,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乡土性和独特性,也很少针对农村教师开设相应的课程或专题教育。在这种情形下,所培养出来的农村教师与乡土社会日渐疏离,使得新生代乡村教师缺乏乡土文化足够的浸润,又缺乏发掘优秀乡土文化的动力。但“乡土性”仍然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特质和根本属性,而乡土情怀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独特的情感组成部分,能义无反顾地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坚守乡村教育事业。因此,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使其产生对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文化传统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切的情感认同,这样他们才会对乡村生活、乡村教育产生内烁性的热爱之情。
5. 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路径
(一) 完善政府职能机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感
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应从国家层面出发,即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乡村教师的政策和制度来为他们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其获得系统而有效的外源性支持。为保障乡村教育的发展,国家已颁布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政策性文件,作为落实政策的各级政府,应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使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待遇得到保障和提升,以此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安心扎根乡村,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发展。首先,政府保障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政府应转变其行政职能,以服务为核心,深入乡村教育实际。应设立专项经费,致力于建立健全乡村教师的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以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环境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与此同时,提升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重点解决他们在子女入学、住房等生活基本保障方面的问题,以缩小与城市教师的生活条件和收入差距。其次,建立乡村教师利益表达与诉求整合平台,维护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利。随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传统乡村社会逐渐向新型乡村社会转变,新生代乡村教师也不在是单一的教育者,而是成为重塑与现代新型乡村社会相适应的新乡贤角色,其服务场域从校园延伸到乡村社会。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和新乡贤,他们时刻洞察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发展脉络。因此,政府应积极倾听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乡村社会的看法,使其能够在参与基层治理、优化基层治理的同时,为乡村教育治理带来反哺性养分,带动乡村教育振兴。此外,政府要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定期评选、表彰扎根乡村或者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师,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道优秀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感人事迹,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育风气,增强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 健全人文关怀体系,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归属感
新生代乡村教师成长受到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容易对乡村社会产生的“他者”式归属感,若能够健全人文关怀体系,进一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基石。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扶持,更需要乡村社会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从而激发出新生代乡村教师由内而生的乡土情怀认同价值观,确保乡村社会、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形成发展共同体,使新生代乡村教师甘于扎根乡村,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对新生代乡村教师而言,乡村社会不仅只是他们的身置之处,更应该成为他们的心安之所。基于此,一方面乡村社会应为弥补城乡发展的差距,积极营造和谐的乡土环境,鼓励并引导新生代乡村教师主动了解乡村社会乡民、熟知乡村社会学生、熟悉乡村社会结构,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爱乡村”“乐乡村”“享乡村”的乡土情怀,融入乡村社会的生活,认同乡土文化,从乡村生活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应给予乡村教师足够的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加强乡村学校和乡土社会的文化软环境建设。此外,乡村社会应当与乡村学校携手合作,构建一项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土文化建设和风土人情研究的研修活动,以此提升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操,深化乡土情感,并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职业价值,增强自我认同。
(三) 扩充自身乡土知识,提升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使命感
大部分新生代乡村教师虽出身于乡村,但接受的是“离土又离乡”的教育,在城市化取向的教育观念下,他们内心深处的桑梓情结和乡土知识几乎已被消磨殆尽。纵使从城市转换到乡村任教,新生代乡村教师因长期“去乡土化”的教育使得他们产生一种先人为主的错误观念,认为乡土知识是落后、愚昧的,不值得他们学习和掌握乡土知识。乡土知识是指“了解并熟悉乡村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心理、道德情感等”[21]。新生代乡村教师若能积极主动学习乡土知识、掌握乡土知识、理解乡土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拉近了村民与教师的距离,更容易被村民所悦纳、理解和信任,更好的融入乡村社会。进一步来说,新生代乡村教师努力扩充自身乡土知识,结合乡村社会与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出属于自己独有的乡村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方式以及认知方式,进而提升自身的执教责任感。
首先,新生代乡村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乡土知识,对乡土知识进行加工与整理,努力提升自己乡土知识的意识。具体而言,可以从乡村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名胜古迹、地理环境等方面吸纳相关的乡土知识,乡土知识的扩充离不开充满乡土气息的乡土课程。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职前培训应增设乡村领域课程,逐步建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乡土知识体系,激活新生代乡村教师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感。如,有的学者建议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聘请民间艺人、建立交流平台以及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建构乡村教师乡土知识体系[22]。此外,新生代乡村教师再次面对乡土知识时,应当调整心态,不能用标准化、城市化的教育模式去衡量教育的质量,惟有这样,才能真心实意地扩充、吸收乡土知识,衍生出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情怀。
6. 结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历程是与我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同频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他们这一代人是我国历史上平均学历最高乡村教师。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投入到乡村教育建设中,为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使他们产生对乡村的认同,由内而外激发“热爱乡村、热爱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感,这样才会使他们产生安心任教、驻守乡村的归属感,进一步为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