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教师“五育融合”理念接受度的策略研究
A Study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cceptance of the Concept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71258, PDF, HTML, XML,   
作者: 李艳玉, 张 霞: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五育融合”全面发展小学教师“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摘要: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论新构架,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探索,亦是未来育人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在“五育融合”实践中,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其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五育融合”的育人实效。但通过对一线小学教师的调研发现,当前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接受度较低,具体表现为:1) 教师对“五育融合”的认识有限而导致概念理解有误。2) 专业素养不足致使小学教师认为“五育融合”教学施行困难、不可能实现。3) 缺少外部资源支持也让小学教师认为“五育融合”难以落地。基于此,若要切实有效地推动“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必须活化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认识,建立专业指导与合作机制,打造协同工作系统,并全面健全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升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的接受度,助力小学教育实现全面、协调、融合发展,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Abstract: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 new educational theory framework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s”. It is a new exploration of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an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ture education methods. In the practice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teachers are the direct undertaker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However, through a survey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n the front line, it wa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acceptance of the concept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by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s relatively low, which i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 follows: 1) Teachers’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leads to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2) Lack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make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elieve that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teaching is difficult and impossible to implement. 3) The lack of external resource support also make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elieve that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Based on this, if we want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we must activat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guidance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create a collaborative work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en we can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by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help primary education achiev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ho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李艳玉, 张霞. 提升小学教师“五育融合”理念接受度的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966-97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58

1. 引言

201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全面阐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1]。这标志着“五育融合”理念的成熟,其教育实践进入新的阶段。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五育融合”理念也正逐渐成为推动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导向。“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一理念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深远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教育实践的成效。然而,现实中,小学教师对这一理念的接受并非一蹴而就,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有些教师可能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过于偏重智育;有的可能因缺乏相关培训与指导,对如何有效融合“五育”感到迷茫;还有的可能受到教学资源、学校管理等客观环境的限制。也就造成当前的教学存在窄化学科知识内涵的现象,学科知识包含的教育性及其素养内涵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具体表现为每个教师只重视单一学科的知识、单一性质的知识、单一性质的教学,从而造成学生不能把各学科知识与各种教育要求、各种素养协调起来[2]

鉴于此,深入探究小学教师“五育融合”理念接受度的现状,剖析影响接受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小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五育融合”理念提供有力的支持,助力小学教育迈向更加全面、优质、均衡的发展道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时开启这场关于提升小学教师“五育融合”理念接受度路径的探索之旅。

2. “五育融合”的内涵与价值

2.1. 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是当代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在教育中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渗透。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各科目之间相对独立、割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和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象的发生,实现学校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育人价值,实现五育之间的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的乘法效应,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

德育为先:德育是五育融合的核心,它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课程的内容,更是贯穿于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德育的引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育为本:智育是五育融合的基础,它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智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智育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体育为基:体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课的内容,更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美育为魂:美育是五育融合的灵魂,它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美育不再局限于艺术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同时,美育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劳育为根:劳育是五育融合的根基,它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劳育不仅仅是劳动课程的内容,更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同时,劳育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2. 五育融合的价值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强调在教育中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渗透,既可以让学生发展智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和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2) 培养创新型人才:五育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育融合强调德育的引领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教育现代化;“体系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科学化”,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走向“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生态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生态”。通过实施“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学校能够打破传统教育中各科目之间相对独立、割裂的局面,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的“四化”[5]

3. “五育融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五育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五育融合在小学中的重要性。

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智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体育方面,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在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劳育方面,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通过五育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五育融合也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五育融合也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关爱和尊重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这种学习动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4.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艺术熏陶则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这种身心健康的保障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5.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全面化。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这种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实践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4. 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知现状

在当今教育领域,“五育融合”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知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割裂、简化和机械化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6]。因此,对当前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小学教师在面对“五育融合”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较为割裂、简化和机械化的理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划分的惯性影响:长期以来,学科划分的惯性使得许多教师习惯性地将“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简单对应到不同的学科中。他们往往认为德育就是思想品德课程,智育就是学科知识的传授,美育就是音乐、美术等课程,体育就是体育课的活动,劳育则是打扫卫生、做家务等活动。这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忽略了“五育”内涵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导致了对“五育”的割裂式理解。

2) 理解的简化倾向:在理解“五育”及其育人方式时,许多教师往往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将“五育”的构成要素和可能条件简单地等同于“育人”的达成。例如,他们认为播放音乐就是实现了美育,但实际上美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审美体验和创造。这种简化的理解方式使得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难以真正发挥“五育”的育人功能。

3) 对“融合”之义的机械理解:在理解“五育融合”的“融合”之义时,许多教师往往将“融合”简单地理解为各育之间的拼凑,而忽视了各育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融合点。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将各育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就能实现“五育融合”。然而,真正的“五育融合”是要求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育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融合点。总的来说,由于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认识有限,导致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有所偏误。

5. 提升小学教师“五育融合”理念接受度的策略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向,旨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根据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知现状,这一理念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推广与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小学教师“五育融合”理念接受度:

5.1. 加强理念宣传与培训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发认识到,单一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深入开展“五育融合”理念的宣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活动旨在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向小学教师普及“五育融合”的内涵、意义及实施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并应用这一理念。比如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五育元素。例如,在德育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智育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体育方面,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美育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劳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总之,深入开展“五育融合”理念的宣讲活动,对于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五育融合”理念,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探索和实践“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5.2. 建立专业指导与合作机制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范式转变的必然结果。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知识、有技能,还要有修养、有智慧,是兼具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7]。社会人才需求的素养化,呼唤着教师专业的素养化,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诠释专业的时代内涵,构建合乎教育需求的专业素养。为深入贯彻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的素养化,学校可以邀请在教育领域具有深厚学术积淀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校开展专业指导活动[8]。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解答一线教师在实施“五育融合”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专业而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中,教师们可以反馈自身在实践探索中的所思所感,特别是在如何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方面遇到的挑战。专家听取教师的意见,并结合实际案例和自身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富有洞见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也可以建立小学教师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的深度合作机制。这一机制旨在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五育融合”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这一机制,小学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撑和科研指导,而大学专业研究者则能够获取更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在此合作框架下,小学教师与大学专业研究者可以共同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研究者们还可以深入教学一线,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客观地反馈和改进建议。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可以为学校“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5.3. 构建激励与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既是我们准确把握当前育人质量的工具,又是促进并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五育融合”评价需要从五育融合课程、知识、教学活动、教材资源等方面考量其基本理论属性和实践途径,它是促进五育融合实现、提升五育融合效果的重要行动纲领,对五育融合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深入探讨“五育融合”评价的内涵及特征,思考评价的目的、方法、标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反思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确定,将助力教育者更深入地理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五育融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更精准、高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因此,实际教学中可设立“五育融合”教学实践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五育融合”教学实践,分享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建立“五育融合”教学评价机制,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如设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1) 荣誉激励:设立“五育融合”优秀教师、优秀课程等荣誉奖项,对在“五育融合”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2) 成长激励: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如组织“五育融合”专题培训、研讨会等,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3) 薪酬激励:将“五育融合”理念的实施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薪酬奖励等。还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如;1) 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师在“五育融合”实践中的过程表现,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2) 结果性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综合评估教师在“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教学效果,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 结语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推动小学教育全面、协调、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明确,“五育融合”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教育实践的具体导向。它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渗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各科目之间相对独立、割裂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小学教育中“五育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五育融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其实践应用。小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提升小学教师“五育融合”理念接受度,对“五育融合”的落地及今后更深入地研究至关重要。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索其实践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为推动小学教育的全面、协调、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9-07-09(001).
[2] 陈理宣, 姜若梅. “五育融合”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 44(3): 121-125.
[3] 石中英, 董玉雪, 仇梦真.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 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2): 65-69.
[4] 赵红梅. “五育”融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J]. 江西教育, 2024(19): 58-60.
[5] 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 人民教育, 2020(20): 13-15.
[6] 毛芸, 李政林, 黄书光. 教师开展“五育融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Nvivo12对中小学教师的质性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4(1): 128-142.
[7] 黄友初.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知识的解构与建构[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8(2): 106-113.
[8] 黄友初. 教师专业素养: 内涵、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 2019, 35(3): 27-34.
[9] 魏善春. “五育融合”评价观要义阐释[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5):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