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然成为日常交际的主要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大量的新词新语涌现出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词新语之外,地方方言也通过该途径为更广大的群众所接收、使用。邢泽鹏[1] (2020)通过使用BBC微博语料库、CCL语料库等进行调查发现,川地方言“锤子”已被网络平台广泛使用,甚至于一度压制了该词的普通用法(本意)。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发现“X个锤子”用法占比较大,且其意义与用法已经稳固。然前者着重于方言词汇的网络分析,忽略了对已然成为构式的“X个锤子”的分析解读。因此,本文通过对构式“X个锤子”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解释其构式义以及相关机制,并尝试对其进行预测。
2. “X个锤子”的构式义
(一) “X个锤子”构式的句法分析
从句法结构上来看,“X个锤子”由常项“个”、“锤子”和变项“X”构成。
(A) “X个锤子”中的常项分析
该构式的常项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个”为量词,而“锤子”本为名词,其本义为:敲打东西的工具。前有金属等材料做的头,有一个与头垂直的柄[2]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词本为一般名词,仅在特定的情景场合才会使用到,在日常交际对话中使用频率较低。光从“X个锤子”的构式成分中,很难从中推测出其被赋予的准确的新意义。所以通过隐喻的相似性原则,可知该构式是取“锤子”材质坚硬、使用力度大的性质特点,通过“X个锤子”构式,将一个普通的陈述句转换成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否定句。因为在对所接受的对话带来信息的反感与否定,以及自身强烈的拒绝的情感态度,即“使用力度大”,又因为拒绝的态度恳切坚定,即“材质坚硬”。
(B) “X个锤子”中变项“X”的分析
而作为“X个锤子”中的可变元素“X”,即变项,代表的词语也随着用法的增多而一直持续不断的动态地发生着变化。按照该构式所赋予的意义,下面将对变项“X”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X个锤子”的构式中,“X”所填的字词为动词与形容词等谓词。在使用上两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下文将分开分析。
1、动词“X”分析
当“X”为动词时,其选择较为开放,单音节和双音节均可使用。例如:
(1) 你吼个锤子!
(2) 那我还买个锤子的win10啊,还不如买个手机呢!
(3) 栖谷天街一直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不弃个锤子!
(4) 就这水平若不是黑哨帮你,你得意个锤子!
但是若选择双音节动词作为“X”时,如果存在一个与其语义相近的单音节动词,那么该构式便有一种将前者替换成后者的一种倾向,例如:
(5) A:他这么困难,你不得帮助帮助?B:帮(助)个锤子!
(6) A:这事让老王发愁了好久。B:(发)愁个锤子!
张国宪[3] (1989)提出,与双音节动词相比,单音节动词更适用于口语语体,且尤其是谈话语体。从本文的举例中可知,“X个锤子”总是出现在接答句中,且口语化较重。因此,当较多书面化的双音节动词出现在该构式中时,其便会有一种将该动词替换为单音节动词的倾向。同时,由于替代词在表达语义上与原词相近且音节更少,这也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因此,出现这种替换倾向完全是必然的。
2、形容词“X”分析
当“X”为形容词时,其选择总是倾向于性质形容词而非状态形容词。朱德熙[4] (1982)指出,性质形容词作谓语含有比较或对照的意思,所以常常用于对两件事的对比,相反状态形容词则没有该意义。而构式“X个锤子”常用于交际口语中,表示对所接收到的信息的主观否定的判断。换句话说,说话者是在对事件进行比较判断之后得出了自身的主观认知,更符合性质形容词的使用环境。例如:
(7) 不过是夸了你几句,你美个锤子。
(8) 洗个几十秒就干净了?干净个锤子!
(7)中听话人因受夸奖之后产生自满自得的情绪而引得说话者的否定与(8)中对于听话人所认为的干净程度而产生的否定都是因接收到听话者对于事物看法后自身经过主观比较得出的判断:(7)中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现与自己心理预期作比较,从而得出了其过于自满的否定判断;(8)中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认为的干净程度与自身认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后者认知与自身相悖的判断。在上述例句中,所有得出的判断都是基于与前文语境做出比较后得出的,并不是说话人独立得出的。
其次,朱德熙[4] (1982)又告诉我们,性质形容词作谓语时是静态的,而状态形容词则是动态的,因此后者常见于叙述事件的过程。但是在该构式中,其表达的意义是对于事物的否定判断而不是对于事物进行描写叙述,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是性质形容词占优势。例如将例(1)、(2)改用状态形容词则说不通:
(9) *不过是夸了你几句,你美美的个锤子。
(10) *洗个几十秒就干净了?干干净净个锤子!
由上文可知,不论“X”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其音节数总是控制在两个以内,说明在该口语构式中存在着节律制约。刘丹青[5] (1993)指出:在汉语中,过长的音节数会破坏汉语的节律要求,所以汉语中词的长度基本控制在1.5个音节左右,而对于日常口语这个长度将会更短。同时,刘先生还指出:当核心词长度过长时将会减弱其对句中其他成分的控制力,从而减弱了核心的地位。所以构式“X个锤子”在对变项“X”的选择中总是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为辅。
(二) “X个锤子”构式的语义分析
“X个锤子”最初的表达式为“打个锤子”,是四川重庆一带的方言语。“打个锤子”主要是表示对事情发展的否定以及主观上情感的不满。其中“锤子”语义虚化,并不指现实中的一种工具,而是转变成了表达否定情状的虚词。因为其语句的简短有力且意思明确、能表达自身强烈不满的情感态度,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因此在川渝地区被广泛使用。因为事件不同而需要的陈述语不同,所以在“打”的基础上,根据句中意思需要而可以更换不同的陈述语来达到准确叙述的目的。所以在“打个锤子”的基础上,慢慢使用了不同的动词、形容词来代替“打”字,在现阶段的使用当中,“X个锤子”的变化速度逐渐减慢,而后这种构式便逐渐形成,其构式义也被确定下来。
在“X个锤子”的构式中,其主语是对事情做出评判的施事角色,而受事角色则一般被隐藏省略,多数情况下为被评判的事物或者人承担。“X个锤子”通过极为简短的话语从而蕴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事物的主观情感,且是不满、不喜甚至是厌恶、厌烦等消极情感;二是否定,对所接收信息的不认同与反对。
(三) “X个锤子”构式的语用分析
“X个锤子”受语言的经济性影响产生,广泛出现在日常生活对话中,直至现今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其在诸如微博、微信以及小红书等热门app中出现率暴增。该构式在具体使用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如下:
1、回声否定
由上文具体分析可知,该构式具有非常强烈的否定意味,因而“X个锤子”一般只用于一问一答的接答句中,很少作为始发句使用,更不能独立存在,表示对前者所表述的人或事物的不认同、不支持。本文所列举的例子中绝大多数的情况皆是如此。所以,该构式通常会表现出回声否定的特点,即“X个锤子”所否定的内容常常是说话人对于前文所说的内容中的核心成分的重复。例如:
(11) 在一次采访中,有一位官员问起了陈忠实为什么不再继续写《白鹿原》,并且还颐指气使地说了一大堆学习讲话精神体验生活等等冠冕堂皇的套话。陈忠实先生仅仅回了他一句话:你懂个锤子。
(12) 该紧张的是路上走的人,你紧张个锤子!
(13) 改个锤子呀改,你能保证所有人都喜欢吃啊?
例(11)中陈忠实对于高官的不切实际的没有价值的废话持反对态度;例(12)中对开车的司机驾驶紧张给予了否定;例(13)中对于前文要改良菜品的意见进行了反驳。三个例子都是对前者所提及的人或者事情的否定,通过“X个锤子”构式表达了其对前者观点的不同意。也因为根据所收集的语言材料来看,这种否定前者话语核心成分的情况几乎占据了该构式用法的全部,所以我们可以将回声否定看作是“X个锤子”构式的最基本的语用功能之一。
2、强烈的主观态度
由于其自身所带的强烈的主观情感态度,并且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分析可以得出,“X个锤子”构式总是表达出一种消极的、呈否定态度的情绪情感。在对其出现的对话场景进行研究可知,“X个锤子”构式所产生的这些消极的、呈否定态度的情绪情感均是由于前文所提及的人或者事情所导致的。例如:
(14) 发个锤子的申通啊,邮局多保险!
(15) 一个渠道商,一没有制造业的技能,二没有互联网的思维,还干个锤子电商!
(16) 记者:有锤子?你们怎么不用来砸窗子呢?幸存者:莫得!有个锤子的锤子!
例(14)中对于前文说话人认为发快递不保险、不安全这件事,说话人对其不懂快递业所表示的鄙夷与嘲笑;例(15)中对于既没有专业思维和技能的渠道商,说话者认为是必定会失败的,持悲观、消极的态度;例(16)中的幸存者对于记者问的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的哭笑不得、愤怒等情绪。上述所举的例子均是说话者带有强烈的消极情绪,且是对于前者所述事情或人所引起的。且可以看见,“X个锤子”通常用于感叹句中,且“X”会重读,从而加强句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以表示对于前文核心内容的强烈的消极感受而使得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3. “X个锤子”的生成机制
(一) “X个锤子”的否定机制
通常而言,否定句要达到表示否定义的目的,主要的方法是在语义上进行直接的否定从而达成的,但是“X个锤子”构式却是与其有所出入,即该构式是通过消除语值这样一种以间接的途径来达到否定义的产生。对于这样一种与大多数否定句有所区别的方式方法,研究其独特的否定机制便显得十分有学术价值与意义。
句子是一种线性符号序列。这种线性符号序列在扩展延伸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基句的否定延伸”现象(杜道流2006) [6],即:语符的延伸就是对已有的基式语符的否定。例如:
(17) A:这个人聪明。
B:这个人聪明过分了。(杜道流用例)
(18) A:我见过那位作家。
B:我见过那位作家的亲笔签名。(同上)
(19) A:他死了。
B:他死了老婆。(同上)
由上面三组例子来说明此种现象,将A句可看作是基式语符,也即基句;B句则可以看作是基句的扩展。通过语义的角度来看待则可知B句都是对于A句的否定。例(17)中的B句暗含着“这个人不太聪明”的语义;例(18)中的B句暗含着“我没有见过那位作家”的语义;例(19)中的B句则暗含着“他没有死”的语义。由这三个例子可知基句延伸的规律就是:语符的延伸就是对已有的语符的否定,延伸语符提供修正值,为基句提供新信息。其中例(17)中的“过分了”是延伸语符,来对句中的“这个人聪明”提供修正;例(18)中的“亲笔签名”也是延伸语符,来对句中的“我见过那位作家”提供修正;例(19)中的“老婆”同样是延伸语符,来对句中的“他死了”提供修正。因此,基式就是通过这些延伸语符的使用从而得到了新的语值。
同理可知,“X个锤子”构式也可以看作是基式结构“X”的拓展,其中“个锤子”是延伸语符。与上述所举的例子有所不同的是,“个锤子”提供的是零值而不是正向的修正值,所以实现的是对基式的彻底否定。因为“锤子”虽为实物,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他是无意义的,是与句中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关联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所以是零值的东西。使用零值的东西从而表达零语值,是符合认知的“相似性原则”。所以“X个锤子”构式能够带有否定义,从而能在现代汉语否定用法的表达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而这种没有直接否定语义而达到否定句意的表达便可通过上述说明得到解释。
(二) “X个锤子”的产生机制
就“X个锤子”构式本身的组成成分来看,“锤子”的语义是与整体构式所表达的意思所冲突的,也即构式所表达的否定、主观情感态度时,“锤子”的本义是不能与之相匹配的,是无关的,甚至于是相互冲突、矛盾的。此时,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完成整个构式义的表达,便需要对这种冲突矛盾进行回应以达到调和一致。而这种由冲突转到调和所运用的方式,也即该构式义能被表达的产生机制便是通过隐喻来完成的。
所谓隐喻,指的是从一个自我毁灭、自我矛盾的陈述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自我矛盾的句子(束定芳2002) [7]。当旧的语义与句子整体表达语义相冲突时,便会发生“毁灭”,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与句意相一致、和谐的新意义。但这只是隐喻成立的基本条件,其根本的工作机制便是在话语接收者对于这一句子所表达的真正含义的推导过程中。而这一推导过程便是从一个领域的语义特征转移到另一个语义特征。这种两个领域之间相互存在着关系且两者还存在着方向性的情况被称为“映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并不是纯粹的“毁灭”,而是具有系统性特点,也即是从产生矛盾的本义的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相适应、和谐的目标义、新语义中。且两者间的方向一般是由源域到目的域,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也就是Lakoff [8]提出的“不变原则”。前者又被称作“源域”,后者被称作“目标域”。
而不变原则,指的就是在当目标域的结构与源域结构相一致的条件下,源域的认知布局将会被保留下来,也即意象图示结构。这也说明映射对于源域的内在意象图示结构并不会在映射的过程中被破坏、歪曲,该过程发生的变化仅是源域根据目标域的条件而产生的一种制约。例如:
(20)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例(20)中的源域是“旅行”而目的域是“人生”。其中源域所包含的显著结构特点为:旅行的人;有终点和起点;在过程中充满着未知的情况。当我们进行解读时,“旅行”的这些显著结构特征便被映射到了目标域“人生”中。因此便会以这些特点为限制条件来解释“人生”,最终得出人生就如同旅行一样,一生中总不会是一帆风顺,没有波澜,而是处处充满着未知与挑战,没有人能够超脱死亡,人最终会到达死亡的终点。
对于“X个锤子”构式而言,源域即是“锤子”,而目的域则是“X”。源域的显著结构特点为:性质坚硬;运用时使用力度大;将突出物、不平处变平等。因此当该构式表达否定义时,该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将这些显著特点映射到了目的域中。使得我们在理解构式义时将其进行限制——“X”这个动作是用于逆反前者的状态,并且态度坚决且强烈。例如:
(21) 晚餐只有素菜,我吃个锤子的饭。
该例句中的目的域即是“吃”,通过源域的结构特点制约之后将其映射到“吃”,读者对于其的理解为吃的不好,不想吃等与源域结构特点相适应的意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隐喻所遵循的不变原则并不是将源域所有的语义语法特征毫无保留地映射到目的域,而仅仅是与目的域相关的且是自身重要的结构关系才会得到保留。所以,“X个锤子”构式的否定且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构式义便通过隐喻这种生成机制得到实现。
4. 解释与预测
(一) 形成原因
“X个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重庆等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际中,在《四川方言词典》[9] (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编,1987)中对“锤子”的解释为:锤子(名)〈粗〉本指男阴。作骂人语,表示强烈否定:抓你们,是犯了啥子事?~事!红不说,白不说,抓起就走。而为什么要使用“锤子”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的名词则是值得探讨的。四川从古至今都是生活休闲、安逸的代名词,从三国时期的乐不思蜀到现代调侃四川容易消磨斗志的“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等等都表达了四川人民享受生活、安逸自足等性格特征。所以,在四川人的生活中,聚在一起喝下午茶、打牌以及聊天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因为四川人爱吃辣、地区温度相对较高等等客观原因,也造就了四川人性格火辣、火气大等特点。因此每每在一起进行打牌等竞技类活动时容易发生口角冲突,这时双方经常会挥舞着拳头作攻击状,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愤怒与不满以及对对方所说事物的不认同和否定。又因为挥舞拳头的姿态形似锤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来二去便形成了用“锤子”来形容此种情景的习惯。
因为用“锤子”表达不仅生动形象且精短简洁,符合语言的经济性,该词在川渝地区使用频率迅速增长,成为了主要表达词汇。因此,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但凡是对于所接收到的人或事具有不认同、不喜欢等态度时便会在后面加上“锤子”来表示自己对此的情感态度,所以在此基础上“打个锤子”便产生了。之后又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具体语境的需要等原因,“用”、“吃”、“懂”、“美”等谓词代替了“打”的位置,而其意义也在不断地使用中逐渐沉淀稳定,形成了“X个锤子”的构式,其构式义的获得也便完成了。
(二) 趋势预测
语言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永远处在动态中。新的语言形式的出现必定也会淘汰旧的语言形式,同样构式也不例外。当一个构式形成之后,随着其适用范围扩大,不断地被使用之后,该构式便会产生磨损,人们对于其接受程度将会变低,此时便需要通过新的形式来替换掉旧的形式以达到语言发展的动态规律。所以,随着“X个锤子”构式地不断使用,之后该构式的发展绝不是一尘不变的。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锤子”最早便是用来表达愤怒的情绪、否定的态度等意思,因此随着“X个锤子”构式的磨损,“锤子”这一表达将会被替代,被更新的、更形象、更符合当地语言习惯以及语言经济性的新词所替代,从而保证该构式的继续使用。在我们所收集到的现代汉语语言资料中可以发现,这种变化已经在发生了。例如:
(22) 你这么大点的孩子晓得个铲铲!
(23) 你懂个屁呀!大字不识几个就在那乱说。
(24) 你玩个球,这么大个人了还不知道找份工作。
上述例子中的“铲铲”、“屁”以及“球”等词语都是对“X个锤子”构式的更新,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该构式的变化发展规律,即所替换的词总是零值、虚值以及负值。如上述例子中的“铲铲”、“屁”、“球”是与话题不相关、没有价值的东西,因而与“锤子”一样是零值,所以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可以通过该规律解释并预测到之后“X个锤子”构式的发展趋势。
5. 总结
本文以构式这一视角观察方言,通过对川地方言“打个锤子”的观察进而对语义已固化成构式的“X个锤子”进行研究解释。本文通过使用构式理论对该构式从构式义、构式生成机制以及解释与预测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X个锤子”通过隐喻与否定等机制作用,来表示一种主观的强烈否定,且通常出现在口语问答句中。该构式所带有的浓厚的方言特色使得在普通话中略显平常的词能够在方言中孕育出不一样的语义。通过对这样一种方言构式进行分析,不仅能提高构式理论的解释力,同时还能为我国的方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说 明
本文的例子凡没有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笔者自小在四川绵阳涪城区以及梓潼县日常生活所得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