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所谓“一体化”,就是要系统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推动学段间的相关衔接、相互配合,按照主线贯通、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不同学段共建共享,形成合力[1]。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逐层设计育人目标,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在此背景之下,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极为必要,本文将主要分析“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既教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又教过高中政治,通过对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2.1. 存在的问题
1) 内容升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笔者在本校高一年级中抽样调查了两个班级,共计100人,具体调查情况见表1。
Table 1. Basic statistics of the survey
表1. 调查基本情况统计
题号 |
问题 |
高频答案 |
1 |
你认为初高中政治有何差别? |
高中知识更难、逻辑更强、需要更深的理解能力;初中简单,背就能拿高分 |
2 |
初高中哪些内容你重复学过? |
国家制度、党和人民的相关知识 |
3 |
你认为政治课程有何特点? |
理论性强、严谨、复杂 |
4 |
你比较喜欢怎样的政治课堂? |
有趣、有案例、师生多互动 |
在统计完调查结果后,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难度更大,有较为明显的畏难情绪,对于一些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也掌握的不够清晰,呈现出背完就忘的状态。如表1所示,学生对于政治课程缺乏认可度,从政治课程的评价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也较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不高。
2) 教师引导不够,教学内容断裂
在实际授课中,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初高中政治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没有“一体化”建设的意识。所以,存在知识点相互割裂的现象,所授内容独立化、板块化,在课堂上较少提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在高中,有的教师默认初中学过的内容无需多讲,所以课堂出现笼统化现象,重难点内容不够突出,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初中都没细讲过,所以课堂过于细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在初中,有部分教师存在干讲知识点,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而是暂时性的记忆,划重点、讲干货,应试性现象比较突出。
2.2. 原因分析
1) 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差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原点,以“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为主题,逐层升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本规则与国家的相关制度。从内容上来说,所学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联系紧密,因而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2]。从目标上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更注重价值观养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历练中,学会自主辨析,自觉感悟真理的力量,真正学懂马克思主义。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3]。从目标上来说,高中政治课程更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并运用于实践。在内容上,高中政治课程跨度大、容量多,共有七本教材,必修课程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讲述为何开创、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了“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部分,适当延展了必修内容,更注重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
2) 教学方法的差异
课程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所以更注重创设情境,形式更加丰富,如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高中政治课程,因容量大、理论强,多采用的是议题式合作探究,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课标,没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师主导型课堂依然占多数,所以在初高中内容衔接上关注不够,导致知识孤立化、碎片化。
3. 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对策
“一体化”背景下,要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贯通与衔接,必须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推进、实现高效、有序的课程衔接[4]。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立足学生实际,做好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的衔接。
3.1. 结合课标,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
初高中政治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重合之处,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重点讲党的领导与宪法的相关知识,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与义务,讲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讲我国保障民主的制度建设,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四个单元的内容不同篇幅地分布在高中政治必修一、必修三和选择性必修二中,尤其国家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大面积重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的内容更是与高中政治紧密相连,如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对应高中政治必修二,九年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对应高中政治必修三等等。
在教材设计上,初高中政治的内容呈现出延续性、递进性的特点,高中更像是初中的进阶版,在有如此多重合内容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结合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第一,要按照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对重合内容进行重点设计。例如国家的制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们只是了解了我国的制度有哪些,停留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属于浅层次的了解。而同样的内容,在高中政治中,就需要讲清楚“为什么”是这些制度,需要结合中具体实践,讲清、讲透我国的民主进程,是什么原因选择了这样的制度。因此,在对人民当家作主这块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提前通过调查问卷、课前作业或者是预习等方式,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如对于基础性的我国民主制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勾画内容,而对于制度的制定原因,教师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由教师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点拨与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力求做到从本质上理解,在情感上认同。
3.2.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实现育人目标
不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来说都属于思政课程。因此,在“一体化”建设背景之下,初高中政治课都要立足于思政课这个主阵地,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分层次实现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初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守育人底线,树立统一的认知与理念,明白思政课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这个核心思想。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摒弃机械的、重复的知识记忆和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新颖的、高效的授课方式。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训练与养成,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崭新局面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来观察、反思和实践,以真正理解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5]。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真正在心理上认同党的领导,并发自内心地为新中国的成就而自豪,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也要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实践、劳动等多个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等。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构建不同的评价体制,培养符合时代的、符合国家需求的合格的接班人。
3.3. 立足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式
通过在本学校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政治课堂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多互动、多用案例分析、多结合时政。学生想要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需求,立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意识、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当前,教育数字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增强数字化意识,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课堂知识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利用VR虚拟技术、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6]。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课时,可以利用VR虚拟技术,再现新中国成立的举国欢庆的历史性时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庄严时刻等,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感受和体验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打造沉浸式课堂。其次,结合希沃白板,积极打造交互式课堂。希沃白板是专门为信息化教学而研发的教学平台,能够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互动,融入课堂。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利用希沃白板,可以嵌入教学小游戏,如知识配对、抽题、思维导图制作等。在讲到初高中政治重合的知识时,可以使用希沃白板,让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搭建知识结构,也可以制作知识配对小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积极构建活动型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内容更贴合学生实际,所以要多利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活动化。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讲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可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如校园里发生的侵犯肖像权等案例,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此之外,也要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选取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热点事件,由一个事件贯穿全课堂,达到“一案到底”的效果。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因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可以选择议题式教学,通过议题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如在讲授必修三“法治国家”这一课时,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邯郸初中生杀人案”设置议题,如“通过犯罪低龄化治理感受法治中国建设”。根据社会现象和国家治理的举措,通过小组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切实感受我国的法治进程与特征。
用好社会大课堂。思政课程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要切实发挥好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积极结合。如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挖掘本土化优质资源,将学生带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感受和学习,例如兰州的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兰州碑林博物馆等都是鲜活的历史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际参观,也可以让学生周末或节假日自行或分组参观,甚至可以设计项目式的作业,让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真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都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如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部分,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这部分知识只有经过亲身体会,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因此,要积极开发实践资源,如带领学生体验“非遗文化”、带学生清洁公园环境等,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思政课,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更要延续积极实践的优良作风,在学到我国的基本制度等内容时,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社区居委会,或联系当地人大代表,通过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优势。
4. 结语
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在于育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思政课形成新气象新作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增强“一体化”意识,从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依据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做好教学设计。无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都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胸怀大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统一目标、坚守统一阵地,努力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贯通与衔接,培养真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