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摆”的历时演变研究
A Study on the Chron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Verb “Bǎi (摆)”
DOI: 10.12677/ml.2024.127587, PDF, HTML, XML,   
作者: 杨钦程: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语义演变演变路径摆(bǎi) 捭(bǎi) Semantic Evolution Evolution Path
摘要: 基于汉语史探讨了汉语动词“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情况,利用语料库大致概括出了“摆”的历史演变路径。首先探讨了“摆”与“捭”的密切关系,指出“摆”应源自于“捭”,随后考察了中古时期“摆”的使用情况,发现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摆”主要表示“分开”义;而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逐渐出现“摇动、摆动”义;隋唐至明清时期,“摆”的词义逐渐扩展至“处置、控制”、“陈列、放置”等,最后发展出“言说”和“炫耀”义。在演变过程中,语义属性的转移和常用搭配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反映了汉语词汇演变中的部分规律,对于理解汉语词义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verb “摆” (bǎi) across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using corpus data to outline its development path. Initially, “摆” (bǎi) originated from “捭” (bǎi). From the Eastern Han to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摆” (bǎi) primarily meant “to separate”. By the Tang Dynasty, it evolved to include “to shake” and “to sway”. From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s meanings expanded to “to arrange, to control” and “to display, to place”, eventually developing into “to speak” and “to show off”. The transfer of semantic propert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common collocations are crucial in this evolution, reflecting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in Chinese vocabulary changes.
文章引用:杨钦程. 汉语动词“摆”的历时演变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505-51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87

1. “摆”与“捭”

“摆”,从手,罢声,简体写作“摆”,《说文》未收“摆”字,在更早的战国系文字中也未出现,可见“摆”字出现相对较晚。南朝梁《玉篇》:“捭,补买切,两手击也。摆,同上。”北宋刘逵注:“‘捭,两手击絶也。’”《康熙字典》对“摆(摆)”的解释为:“开也,拨也。排而振之也。本作摆,通作捭。”清毕沅《释名疏证》:“《说文》……无‘摆’字,当借‘捭’字为之”。此外二者在《集韵》《韵会》《正韵》中都为“补买切,拜上声。”二者同音。由上可知“摆(摆)”与“捭”关系密切,“摆(摆)”或由“捭”而来。利用数据库检索“捭”最早见于东周《鬼谷子》,相关用例共计26条,用例都作“捭阖”讲。至晚在东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中才检索到“摆”的用例,都作“分开”解释,部分用例见(1)~(3)。

1)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

2)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3) 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梁陶弘景作注:“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可见“捭”在此有“启发、点拨”之义。《说文》:“捭,两手击也,从手卑声”,段玉裁《说文》注:“左右两手横开旁击也。引申之为鬼谷子之捭阖。捭之者,开也。阖之者、闭也”。三国魏《广雅》曰:“捭,开也”。陶弘景注:“材性不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综上,可推“捭阖”是一种分化拉拢的术,《说文》中对“捭”的解释或正是其本义,即“两手分开打击”,“摆(摆)”应是“捭”的后起字,主要继承了“分开”义,其本义则应为“分开”。

2. “摆”的历时演变

王力、吕叔湘、王云路等都曾结合汉语特点对汉语史进行了分期,考虑到汉语史三分法“上古–中古–近代”已基本满足对“摆”历时演变的考察要求,文中采用王云路提出的分期观点[1],同时在此基础上做细微调整,尽可能明确分期界限:西汉以前划分为上古,东汉至隋代视为中古,唐至清朝视为近代,以利于更好地观察“摆”的演变过程。利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爱如生中国古籍基本库等分期检索“摆”,未能检索到其上古时期的用例,故下文将选取中古、近代的典型文献用例考察“摆”的使用情况及其词义演变。

2.1. 中古时期

2.1.1. 东汉时期

利用语料库检索,确定东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始有“摆”的用例(检索得3例),见例(4)~(6),结合文献语境,都应解释为“摆”可考的本义“分开”。

4) 苏秦、张仪同事鬼谷先生,学摆合六国。(东汉·阴长生撰,《周易参同契》)

5) 两旁引之曰披。披,摆也。各于一旁引摆之,备倾倚也。(东汉·刘熙撰,《释名》)

6) 置互(架子)摆牲,颁赐获卤。(东汉·张衡撰,《西京赋》)

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7) 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东晋·葛洪撰,《葛仙翁肘后备急方》)

8) 后魏有烟禅师如来,左臂迦叶神足摆拂俗尘,登睨兹岭。(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

《说文》:“拂,过击也”,即随击随过,掠击。同时有清代文献资料作为互证,结合上下文可推知此処的“摆”“拂”在义上都应作“击打”讲,只是具体击打方式有所区别,属于同义连用,共同表示“击打”义,见例(7)~(8)。可见,“摆(摆)”作为“捭”的后起分化字,虽然主要是分化了“分开”义,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还是保留了“击打”义。

9) 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10) 然后摆牲班禽,淤赐犒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融传》)

11) 骠骑看文书,不顾之。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深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政事》)

12) 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南朝·齐,刘勰撰《文心雕龙·史传》)

13)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东晋·陶渊明,《饮酒》)

14) 宾客简通,公卿罕预,簪绂未褫,而风尘摆落。(严可均,《全梁文》

15) 蔡伯喈睹睐笛椽,孙兴公听妓,振且摆,折。(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排调》)

魏晋六朝时期,“摆”在众多用例依旧主要表“分开”义,见例(9)~(11),但同时也开始出现“摆落”、“振且摆”这种用法,检索共计4例,见例(12)~(15)。“落”是“摆”的结果,这种“落开、分开”的结果与“摆”的本义“分开”具有一定关联性,“摆(摆)”本身所具有的[+动作结果]的属性具有剥离的趋势,由动词后其他成分承担;又如例(15)中“振且摆”一句中,“振摆”在形式上并非连用,而是用“且”衔接,“振”和“摆”两个动词相对独立的使用,其后共享“折”来表示动作结果。但此时似乎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未纯粹表示“摆动、摇动”义,祝建军[2]在讨论这一句时指出:“‘振且摆’类似击打的动作”。若把“振且摇”解释为“抖动并摇晃”似乎也可以,但就文义而言竹木制做的笛子仅‘抖动并摇晃’是不可能折断的,故而这里的“摆”应该通‘捭’,是“击打”的意思。如此,又回到了“捭”为何分化出“摆”的起点,“振且摆”的用例或是“摆”重现“捭”淡化褪去其结果属性的一个转折点。

2.2. 近古时期

2.2.1. 隋唐五代时期

16) 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唐·白居易,《郊陶潜体诗十六首》)

17) 于庭中东西南北趋走,始则叉手,俄而摆臂,格格者,骨节相磨之声也。(唐·戴孚,《广异记》)

18) 坐而转身囘面者,毒。坐而摇头摆脑者,狡。(五代后汉·王朴,《太清神鉴》)

在隋唐五代时期,“摆”已经演变出了典型的“摇动”义,初具规模,如例(16)~(18),出现大量如“臂”、“脑”等典型的宾语,“摇动、摆动”在词义上已经成为了“摆”的主要义项。

2.2.2. 宋元时期

19) 一朝邂逅庐山下,摆手笑出人间尘。(宋·白玉蟾,《快活歌二首其一》)

20) 残秋忽别东南去,尘土摆落衣裾轻。(宋·蔡襄,《送勤上人归吴中》)

21) 岂可如此毁摆袖引身而去执谊大惭恨。(宋·王钦若,《册府元龟》)

22) 其摆布得来,直恁么细密!(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23) 矢石所不及处,摆布人马三五重,更翻替换。(宋·陈规、汤璹,《守城录》)

宋元时期“摆”的“摇动、摆动”义已经是“摆”用例最多的词义,如例(19)~(21);而“摆”的“处置,控制”义则是检索范围内首次出现,如例(22)~(23),其词义或来源于“分开”义和“摇动”义的共同作用,二者都表示对事物的“处置”,而在词义衍生过程中,新义出于对动作结果或动作过程、动作主体或动作客体强调的不同需要,大致可分为两条路径,而当认知域由动作的客体变为动作的主体,动作的结果变为动作的过程时就有可能引申出“处置、控制”义。[3]

24) 如坐定一个地头,而他支脚,也须分布摆阵。(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25) (生)徒捧着泪盈盈一酒卮,空摆着香馥馥八珍味。(《全元曲》)

26) 软肉薄饼吃了,又吃几盏酒之后,吃稍麦粉汤,却痴棋子,或是淡粥,后头摆茶饭,又吃一会儿酒,抬了卓子……(《朴通事谚解》)

27) 只见两个丫环轮番的走动,摆了两副杯箸、两碗腊鸡、两碗腊肉、两碗鲜鱼。(《元代话本选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摆”的“放置、陈列”义据检索最早出现于宋代,但仅在《朱子语类》中检索到1例,即(24),直到元代的口语材料中才开始初具规模,见例(25)~(27)。

2.3. 明清时期

“摆”在明代时期有一特殊用例,表言说义,较早出现于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丫头学说,两个说了一夜话。说:‘他爹怎的跪着上房的叫妈妈,上房的又怎的声唤摆话的。’”但有且只有一例,同期文献及其后的清代都无可参对的用例[4]。而“说话、谈话”等言说行为作为日常生活场景,若当时“摆”确已产生言说义,那么在文献资料中应不为孤证,这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摆”表示言说义未能普及,仅在当时民间小部分群体或局部方言地区使用,在书面典籍上使用极少;二是《金瓶梅》此处的“摆话”其实为他字误用,具体为何字,限于篇幅文中暂未作考察。

30) 这十阵本帅岂有不知?我如今要摆龙门阵,你怎说有?(《说唐全传》)

31) 快摆龙门阵,论功升赏,若再在此逆令,左右看刀伺候!(《说唐全传》)

32) 今陛下要摆龙门阵,故此传你进来。你可知此阵图?(《说唐全传》)

“摆”的言说义今在方言中甚至普通话中都较为普遍,最常见的搭配便是“摆龙门阵”,但直至清代时期,“摆龙门阵”都还是行军打仗时的一种军事布局,“摆”还是“陈列、布置”的意思,例(30)~(32)都是如此。根据语料检索,在民国时期,“他们在人家摆龙门阵,我们犯不着挨饿的等。”(《东流外史》)一例中的“摆龙门阵”才首次出现了表言说义的用法,而“摆”的言说义或许也正是通过“摆龙门阵”这样一个固定结构引申出来的,也即部分学者认为“摆龙门阵”这个词组搭配最初是指一种军事阵法,来源于薛仁贵所布设的兵阵“龙门阵”,阵法阵势,变化多端。久而久之,民间便将讲故事称“摆龙门阵”。(袁珂:1990)

33) 怎么办呢?丢下几十亩干田不种么?于是,他就深入到田间和社员们摆谈。(1961年人民日报,第7期)

34) 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观点都被摆出来。(《说服孩子的对话》)

后“摆”字的言说义进一步发展成熟,不再局限于“摆龙门阵”这一固定结构中,而是能够单独表示言说义,但似乎还残留有“陈列、布置”之义,如“摆谈”、“摆出观点”中的“摆”似乎都可作此解释:按照一定的顺序、逻辑给“陈列”出来、“谈”出来,是“行域”向“言域”的扩散。这一用法在现代很多文学作品和报刊中经常出现,如例(33)~(34)。

35) 主人走了进去,须臾出来,又拱众人到先前吃酒去处,又早摆下几桌酒,为首一桌,比先更齐整。(《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36) 街北是座红货铺,那园子门口儿总摆那么俩大筐,筐里堆着岗尖的瓜子儿。(《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37) 一边骂着,一边急不暇择,就把桌上所摆满插鲜花的一个白玉花瓶,取到手中,奋力的就向空中击去。(《大清三杰》第十八回)

明清时期“摆”的“陈列,放置”义有了极大发展,用例最多,如(35)~(37)都作“摆放、放置”解释,其用例远超明清时期其他用例的总和,替代“摇动”成为“摆”的最主要的义项。

38) 沈晖偏要与他争辨道:“人生祸福天做定的,那里什么将军来摆布得我?就是将军有灵,决不附着你这等村蠢之夫,来说祸说福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

39) 赵姨娘道:“你又来了。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两个不成?难道还怕我不谢你?”(《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40) 贾琏又不敢造次动手动脚,因见二姐手中拿着一条拴着荷包的绢子摆弄,便搭讪着往腰里摸了摸……(《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明清时期“摆”的“处置,控制”义相对前代有所增长,如(38)~(40),但对比同时代其他词义,用例仍然较少,该义项较为僵化,几乎始终都存在于“摆布”一词中,偶有“摆弄”的用例表示“处置”。

在清代,“摆”出现了新的词义“显出、展示”义,但用例较少,如(41)~(43)。

41) 咦!列公,你看,好个摆大架子的姑娘!(《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42) 我虽没有经过,我想起我家向日比这里还强十倍,也是摆了几年虚架子,没有出这样事已经塌下来了,不消一二年就完了。(《红楼梦》第一零七回)

43) 大妗子,你看呀,张奶奶又显摆她闺女呢。(《七侠五义》第九十八回)

到了现代已成为了规模非常可观的一种用法,但与此同时,该词义似乎不再停留于中性的“显出、展示”,这可能是受到常用搭配总是出现在某种语境中的影响,演变出心理动词“炫耀”义,例如(44)~(46)。

44) 老孙头摆谱说:“我十四岁那年,早放马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45) 有些亲戚,知道冷家是很穷的,听袁氏那种话,大有在人家面前摆阔的意思?(张恨水《金粉世家》)

46) 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鲁迅《朝花夕拾》)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摆(摆)”演变路径概括如下:

分开→摆动→处置、控制→陈列、放置→陈述、叙说→展现、表现→炫耀

“摆”的产生主要是继承“捭”所具有的[+附带行为结果]的义项“分开”,也即“分开”不仅仅是一种动作,动作中也蕴含了一种行为结果,随着“摆”的使用频率增加,这种[+附带行为结果]的语义属性又进一步脱离,由其他成分承担,“摆”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纯粹的动作行为“摆动、摇摆”,“摆”由最初期继承“捭”而来的“分开”义发展出“摆动、摇动”义,后进一步在相对僵化的组合中发展出“处置、控制”义,而一个语言形式常常具有多于一种含义或解释,这一普遍常见的语言现象与人类认知密切相关,多功能词的不同意义可以通过“行、知、言”三域联系起来[5],在“处置、控制”基础上手部动作行为义具体化,出现更为突出手部动作“放”的“放置、陈放”义,进一步再由“行域”向“言域”转化引申出言说动词“陈述、叙说”义,话语上的表示、表述引申出泛义的“展现、表现”义[6],而受限于特定语境中的常用搭配影响,如“摆架子”、“显摆”,“摆”最后向“知域”发展出心理动词“炫耀”义。

参考文献

[1] 王云路. 中古近代汉语研究[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 祝建军. 近代汉语动词“打”的语义泛化[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 354-360.
[3] 袁珂. “龙门阵”出典一说[J]. 龙门阵, 1990(2): 103-104.
[4] 蓝勇, 焦紫纤. 作为“聊天”称谓的“摆龙门阵”地域分布与历史成因研究[J]. 贵州文史丛刊, 2021(3): 1-9.
[5] 程定兴, 林华勇. 汉语语法“行、知、言”三域研究综述[J]. 辞书研究, 2023(1): 25-35.
[6] 王迎秋. 身体行为动词向心理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