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散文通过写景、写人、写事充分表现作家自己的个性、感情和精神。散文翻译则秉持“真、情、美”三原则。因此,翻译散文不仅要体现散文的真实性,更要再现其情趣和意境。在散文翻译的桥梁上,不同文化得以交融,为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陆谷孙先生是著名翻译家和散文家,在学术界是公认的“英语大师”,其译本Altogether Autumn笔触流畅,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使人陶醉其中。本文从翻译转换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着重赏析译文在层次和范畴两大维度上的巧妙转换。
2. Altogether Autumn及其译本介绍
Altogether Autumn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首先,文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花园中斑斓的秋景。紧接着,她的思绪飘向了与小女儿一同栽种球茎植物的往昔时光,那些温馨的记忆勾起了她对光阴流转的感慨。最后,以作者母女俩共同期盼能再次拥有那些美好回忆的画面为结尾,寄托了对往昔时光的深深怀念。文章以“Autumn”为主线串起全文,虽然表面上作者是在感叹秋天,但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她对过往时光的缅怀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1]。目前Altogether Autumn译本较为著名的译者有陆谷孙、周仁华、盛吉和李明。四位学者的语言风格细腻而感性,各具特色,但是目前从翻译转换理论视角对该译本进行分析的著作寥寥无几。散文翻译的过程中,确保内容的忠实性是首要且至关重要的原则。通过阅读四位译者的译本发现,陆译本高度还原了“真”这一原则。因此,本文以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以陆谷孙译本为例,对文中词和句出现的转换现象加以分析,以此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
3. 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在其著作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文中明确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他把翻译看作是“一项语言之间的活动,是用一种语言的文本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2]。卡特福德十分强调“等值”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讨论翻译等值关系时,需要区分“文本等值”和“形式对应”两个概念[3]。“转换”是卡特福德独创的术语,意思是将原文翻译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等[3]。转换可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
4. 翻译转换理论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内容丰富、句式自由、功能灵活等特点。在散文翻译中,层次转换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差异,译者需要将中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转换为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形式。此外,中文的句式结构较为灵活,常使用流水句、并列句等,而英文则更倾向于使用主从复合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英文的句式特点,对中文的句式进行适当调整。
范畴转换在散文翻译中主要体现在结构、类别、单位和内部体系四个层面。由于散文句式自由、结构灵活,译者需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在类别转换层面,译者需要选择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词汇类别。在单位转换层面,译者应该对原文词汇进行增删或重组,以适应英文的表达习惯。内部体系转换则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转换。散文往往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将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手法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翻译转换理论在散文翻译中是适用的。
5. 翻译转换理论在Altogether Autumn中的应用
(一)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转化为“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巧译等值成分[4]”,也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换。
1、时态转换
由于英汉之间存在差异,英语通过语法规则进行转换,如英语中常用“-s,-es,-ed,-ing,-will + do,have + done”表示时态;而汉语则用“了,正在,将要,已经”表示。因此,英译汉时,应实现语法到词汇层面的转换。
例1:
原文:But I put it off as long as possible because planting bulbs means making space in borders which are still flowering.
译文:我却是能拖则拖,因为栽种球茎得在园篱处腾出空间,而此时篱上仍开着朵朵鲜花。
分析:例1中“are still flowering”为现在进行时,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说明鲜花正在绽放。译者将此翻译为“此时开着朵朵鲜花”,不仅表现出英语的现在进行时态,而且也表明了花开的状态,实现了层次转换。
2、单复数转换
英语中通过给单词加以“s或者es”来实现复数形式,而在汉语中通过添加表示复数形式的词来实现,如:“们,几个,许多”等。
例2:
原文:Now I wander through my garden indecisively, trying to hold on to the last days of late summer.
译文:我在园中徜徉,拿不定主意,只求留住残夏的最后几天。
分析:例2中,“last days”为复数形式,译者将其翻译为“最后几天”,从而达到原文复数概念,进而实现语法到词汇层面的转换。
(二) 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指偏离两种语言形式的对等[4]。范畴转换包括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1、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指原文的句子结构在译文中发生了变化,即语法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包括: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的转换以及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的转换等。本节主要从被动转主动,后置定语转前置定语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被动转主动
英语常用被动,而汉语常用主动。将英语的被动语态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更符合汉语的句式结构和表达习惯。
例3:
原文:And then we will both be overcome by nostalgia, because once we always did that together.
译文:接着母女双双陷入怀旧的情思,因为从前有段时间我们总是合作下种的。
分析:例3中,“will be overcome”为被动语态,若将其翻译为“将被克服”会使译文别扭,也让读者不知所云。译者将其转为主动语态,译为“陷入”,给读者一种不经意的状态,这样不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也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贴切。
2) 后置定语转前置定语
定语在汉语和英语中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中,定语的位置灵活;而在汉语中,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词之前。因此,英译汉时,将后置定语转为前置定语是一种很好翻译方法。
例4:
原文:She wandered around so happily carefree with her little bucket and spade, covering the bulbs with earth and calling out “Night night” or “Sleep night”, her little voice chattering constantly on.
译文:她带上自己的小桶和铲子,兴高采烈又无忧无虑地满园子跑,给球茎培掩泥土的同时,用尖细的嗓子一遍又一遍聒噪着“晚安,晚安”或是“睡个好觉”。
分析:例4中,译者对原文进行了语序调整。译者在翻译“with”后置定语时,首先将后置定语转为前置定语,其次根据句意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不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且也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从而实现范畴转换。
2、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是词类的转换,也就是词性转换,是翻译中常见的翻译策略。本节将从名词转为动词,形容词转为动词和介词转为动词三个方面分析。
1) 名词转动词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5]。英译汉时,将名词转为动词可以有效避免翻译腔,也使得译文更加准确。
例5:
原文:The evenings give you shivers and cold feet in bed.
译文:到了夜晚,你打起了哆嗦,躺在床上双脚冰凉。
分析:例5中,“shivers”为名词,意为“寒战,哆嗦”。译者将其翻译为“打起了哆嗦”,赋予其动作,使这一动作更加动态化和形象化,从而实现了类别转换。
2) 介词转动词
介词在英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其中一些用来表达动作;而在汉语中,介词几乎没有实意[6]。因此,英译汉时,将英语介词翻译为汉语动词是极其重要的。
例6:
原文:And so I wait until the first night frost anaesthetizes all the flowers with a cold, creaky crust that causes them to wither.
译文:所以我要等待第一个霜降之夜,等待花瓣全部沾上一层冷冽的霜晶。
分析:例6中,“with”是介词,有“用,和,随着”的意思,译者将此翻译为动词“沾上”。译者将介词转为动词,赋予译文拟人化,同时也符合散文的语言特点。
3、单位转换
穆雷指出单位转换是指源语中某级上一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4]。英语中主要包括句子、子句、词组、单词和词素这五个等级,但汉语中却没有。本节主要从单词转短语和从句转句子两方面分析。
1) 单词转短语
由于英汉差异,语言单位并不完全对等。将单词转为短语可以更好地实现译文的可读性。
例7:
原文:The birch is softly rustling gold, which is now fluttering down like an unending stream of confetti.
译文:白桦婆娑轻摇,一片片金色的叶子飘飘落地,有如一溜不绝如缕的庆典彩纸。
分析:例7中,“unending”为形容词“无止境的,不断重复的”,译者将其翻译为四字成语“不绝如缕”,不仅表现出白桦树的叶子落得快又多,而且将其翻译为成语,使得译文内涵丰富,且更加自然流畅。
2) 从句转句子
英语中常使用长而复杂的从句,且句子结构复杂。因此将从句转为一个能清楚表达完整信息的句子是很有必要的。
例8:
原文:Pulling out all the annuals which nature has allowed to erupt in overpowering purple, orange and pink, a final cry of joy.
译文:把一年生植物强行拔起,掐死造化恩赐的紫绛、橘黄和浅红这一片烂漫,阻断自然界的最后欢声。
分析:例8中,“which”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译者将其翻译为两个动词开头的短句,不仅使得译文简洁明了,而且也让读者容易理解。
4、内部体系转换
穆雷指出内部体系转换是指当源语和译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而翻译时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术语时,内部体系就产生了[4]。
6. 结语
本文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方面对Altogether Autumn陆谷孙译本进行研究。经过对这两个层面的探讨分析发现翻译转换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散文翻译。笔者希望此次翻译研究能够拓宽翻译转换理论的研究范围,以期为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