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张家界谚语英译研究——以武陵源景区告示牌中谚语为例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angjiajie Proverbs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Taking the Proverb in the Sign of Wulingyuan Scenic Spot as an Example
摘要: 谚语是中华智慧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谚语的英译研究历来颇受关注,而能否准确对谚语英译,是让外国友人真正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内涵的关键。而关于英汉谚语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以往主要关注其具体的句法特征,鲜少揭示其句法特征所隐藏的这两种语言的本质特性差异,更未曾论及这些表象差异背后的内在成因。本文立足于跨文化视角之下,结合张家界本土旅游文化,以张家界旅游景区谚语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试图探索文化背景、地域差异、社会风俗等对谚语英译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在探索不同因素对谚语英译产生的影响时,主要以张家界谚语的翻译问题为导向,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从多种角度分析张家界谚语的现有英译,探究英译的可行翻译法,旨在为张家界谚语英译提供相应启示。
Abstract: Proverb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wisdom and culture. The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has alway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to English is the key to let foreign friends tru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for th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focused on their specific syntactic features in the past, and rarely reveale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hidden by their syntactic features, let alone the internal causes behind these superficial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tourism culture of Zhangjiajie,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verbs of Zhangjiajie tourist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ducts in-depth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ocial custom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 Zhangjiaji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 Zhangjiajie, analyzes the existing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 Zhangjiaji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explores feasible translation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iming at providing corresponding enlightenment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 Zhangjiajie.
文章引用:谭敏仪, 曾瑞婷, 曾咏妮, 贺倩. 跨文化视角下张家界谚语英译研究——以武陵源景区告示牌中谚语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605-61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01

1. 引言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活跃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它通过以口碑的形式在民间广泛的流传,持久地沿用[1]。张家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传统,这些民俗习惯、民族精神在谚语中凝练体现。同时,张家界作为一个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素有“地球奇迹,人间仙界”之称。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张家界入境游客越来越多,而游客所需借助的景区告示语中含有大量的谚语,其中富含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由于中英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地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这使得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中谚语等文化负载词的含义,也大大增加译者的翻译难度。本文将通过跨文化视角对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告示牌谚语进行分析探究,并基于文化移情及交际适应理论对谚语翻译方法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民族精神。

2. 谚语概况

谚语是一种古老而宝贵的文化表达形式,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将谚语定义为“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语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谚语的研究包括语言结构和特点、认知分析以及翻译理解和技巧等方面。李少芹[2]、袁良平等学者分析了谚语的语言特点和句型结构,赵文焕、全克林[3]等研究了谚语中的隐喻认知类型,梁茂成[4]、潘芮莹[5]则着重探讨了谚语的理解和翻译方法。本文对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存有的大量的谚语进行分析,并对谚语的不同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已期达到让目的语读者更充分理解谚语和文化内涵,推动对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的目的。

经过对张家界市武陵源景区实地考察发现:目前,张家界景区内告示牌中的谚语翻译存在多个文本,其中译文质量层次不齐,存在表意不清晰,景点译名不统一等问题,不利于外国游客参观、了解和传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6]。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等因素的不同,谚语在对外传播中会存在文化、情感的缺失。

3.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形成了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学进行研究的前提。如果不了解不同国家或者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就会因为文化差异形成分歧,进而对彼此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翻译中,拥有跨文化交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理论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有很多,发展的突破口是最为尖锐的文化差异问题,随后扩展到跨文化适应、面子与身份认同、跨文化能力、意义建构、文化图式以及价值取向和冲突管理等方面。围绕这些论题,跨文化交际学者们各抒己见,提出诸多令人信服的解析与论断。其中,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论、古迪康斯特的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及身份协商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取向论、白瑞的文化适应模型、金荣渊的跨文化调整理论以及陈国明与斯塔罗斯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文化移情理论等成果激发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和学术争鸣,现已成为跨文化交际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理论[7]。本文主要从交际适应理论,文化移情理论两方面来详细展开论述。

3.1. 文化移情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8]。移情,起源于美学,后被德国心理学家Theodore Lipps引入人际交往领域。贾玉新[9]等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关于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应用。高永晨[10]指出,文化移情涉及双方主动转换文化视角,超越自身文化框架,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文化。陈二春[11]等人则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原则和方法。

其次,文化移情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李晓红[12]从文化移情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文学翻译中采用文化移情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审美意识是实现有效移情的途径。祖林[13]也强调了文化移情在文学翻译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它是连接不同文化和情感的桥梁。

综上所述,文化移情在翻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等因素的不同,谚语在对外传播中会存在文化、情感的缺失。因此译者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动对话和欣赏的过程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其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解谚语的文化背景和内在含义有助于更好理解谚语文化,促进对外传播。

3.2. 交际适应理论

交际适应理论主要用于阐释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语言适应的变化和心理动机,也被称为言语适应理论[14]。该理论涵盖了言语趋同、言语趋异和言语保持三个主要方面。其中,言语趋同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增进彼此关系并优化交际效果,一方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语言习惯以适应对方的交际特点。深入了解谚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在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谚语的文化精髓,进而促进其在对外传播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言语趋异强调在交际中保持个人特色,以彰显社会地位或更有效地实现交际目标。而言语保持则指个体在交流中坚持自己的语言习惯,不特别偏向任何一方[15]。交际适应理论最初由Giles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原本主要用于解析人们在交际中的心理动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已远超原有理论范畴,广泛应用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第二语言习得及交际学[16]等多个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言语适应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包含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多维度理论。粟进英和李经伟指出,语言与身份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语言不仅反映说话者的身份,更是塑造身份的关键要素。说话者根据所选身份来决定使用的语码。袁周敏[17]在《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分析》一文中,从可变性、商讨性和功能性等角度深入探讨了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她认为,说话者的身份并非被动地反映在语言中,而是作为资源被策略性地运用,并在交际过程中协商建构。冯捷[18]强调,言语适应理论有助于激发集体忠诚与团结,进而塑造种族身份。这种“入乡随俗”的策略显著减少了社区或集团对外来者的排斥,并提升了信任度。在谚语翻译过程中,运用言语适应理论可以有效构建文化身份认同,增强目标语读者对谚语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

4. 关于张家界谚语的翻译问题分析

4.1. 关于自然景观的张家界谚语翻译问题分析

自然景观指自然界中未因人为因素而发生明显变化、天生具备审美康健、科普娱乐、文化精神等价值的宇宙万象,包括天空陆地、洞穴海底、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等(张家界全域旅游公共标识语英文译写规范)。张家界许多风景名胜,例如:黄石寨、金鞭溪、御笔峰等。这些词既是景点名称,同时也表达相关的文化特色且都有着具有宣传性的谚语。

例1

原文:不上黄石寨,枉到张家界。

现存译文1:He who fails to climb on Huangshizhai need not have come to Zhangjiajie.

现存译文2:Missing Huangshi Village, one will regret his journey to Zhangjiajie.

以上译文摘自现武陵源景区告示牌。

首先,从交际适应理论的原则来说,人际关系中,在小群体或不同文化中,人们为了适应对方而对自己的方式加以调整。而“黄石寨”作为景区名称其翻译在同一谚语、同一景区、不同的告示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即“Huangshizhai”的用汉语拼音转写和“Huangshi village”汉语拼音结合英文这两种翻译。但从两种的翻译来说都是可行的,采用“Huangshizhai”这一翻译考虑到了回用的情况,当了解该谚语时,想要知道具体位置时,外国游客可以通过拼音法形成的译文来方便与不懂外语的本地人进行交流问路;而采用“Huangshi village”促使了审美联想的达成,“寨”字结合实地情况和新华字典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村庄、村落、山寨”其意象特征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 2401)“village—a very small town located in a country area”,“village”一词可以形象地让外国游客联想到与本国家文化特征相近的意象,更好地做好一个心里预期和了解。因此,为保证两种情况皆能实现交际目的,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专名的音译要保证遵循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相关要求,同时,在相关文本中增补一个英语翻译或解释是很重要的。

“文化移情”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动对话和平等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其文化的目的[19]。谚语是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有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如格言一样文风凝练、简约[20]。本句谚语结构也符合谚语的基本形式,而短句的表达效果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由于活泼、明快,就可以干脆地叙述事情,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口吻,如实地记录迅速变化的事情;由于简洁有力,就可表示紧张、激动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肯定的语气[21]。此处的短句同样带有强烈的情绪,本句谚语中带有强烈文化情感便是“枉”字的翻译。所以在翻译中,英文译文应该也要呈现出相同的情绪。译文1翻译成了“need not have done”用来表示某个过去的行为其实是不必要的,但实际上却已经发生了。这种结构经常用来表达后悔、不满或者发现事情不必要之类的感觉,这种表达较为委婉;而译文2中的“regret”直接表达了后悔的情绪,并且句式也为两句短句的结合,形式上更为相似。

4.2. 关于人文历史的张家界谚语翻译问题分析

张家界历史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蕴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而张家界人文景观中就含有丰富的谚语,简练通俗、寓意丰富,能反映出张家界人民的生活经验,体现出张家界的民族风情,但中外游客在历史背景、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所以在人文景观的谚语英译过程中必须融入跨文化意识,不仅要为国外游客提供真实信息,更要充分认识中西文化差异,设身处地考虑外国人的际遇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展现张家界地域文化、对外传递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

例1:炭窑

土家山民勤智勇,峡谷炭窑暖古今。

英译:Charcoal Kiln

The Tu minority people are diligent and brave here; the warmness of charcoal kilns will never disappear.

此句谚语描写的是土家族人和其特有的炭窑,根据《张家界全域旅游公共标识语英文译写规范》对于内涵意义明显的景点专名,直接采用英文译出,与通名的英文翻译一起构成英文译名,所以这里“炭窑”翻译成“charcoal kiln”,与此同时谚语夸张地说炭窑的温度从古代温暖到现代,如果直接翻译成“warm from past to now”,外国人可能觉得不知所云,这里直接意译成never disappear (永不会消失),简洁明了,避免误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张家界土家族的智慧,故该译文的前半句省略了“智”的翻译,前后两句共同向人们展现着土家族老百姓的勤快勇敢和智慧。正如巴斯内特(Bassnet S. 1994年在Translation Studies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曾说过:“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另外,这里翻译时体现审美原则,将意义精准译出之外,还考虑了语言形式的审美因素,第一个分句末尾增译了“here”与后一句分句的“disappear”押尾韵,实现了韵律美。

例2:腊肉炕

地送香,物留情,烟熏火烤化作云。

英译:Bacon Stand

The ground is fragrant and the views are kind; the smoking fire becomes the cloud.

在张家界地区,腊肉是土家特色美食,也代表了张家界特色文化,而在当地每年一到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腊肉,为过年做好准备。这里“腊肉”的翻译直接采用了西方的“Bacon”译法,因为腊肉跟西方的培根差不多,都是将猪肉腌制后通过烟熏制作而成的一种肉食,后面谚语结构比较紧凑,描写的是做腊肉的场景,译文将原文的信息内容直接传达出来,使目标语与源语的语句连贯一致。前两个分句对偶合译,用and连接,前后句式一致,表现出腊肉的香,最后一个分句保留比喻手法,造成美学效应。其次此译文中通过“kind”,“cloud”押尾韵,让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中文谚语特点。总的来说,此句运用了文化对等移植策略,在译入语文化中可以找到与源语文化相同或相似的表达[22],寻找与西方世界的饮食文化共性,减少文化折扣,既让外国游客倍感亲切,又利于被他们认同接受,达到思想、饮食方面的共鸣,从而促进国外游客前来张家界游玩,传播张家界特色美食,弘扬张家界特色文化。

5. 张家界谚语翻译技巧的探究

5.1. 音意兼顾

译音是指完全用汉语拼音来译写景点名称,译意是指用英语直接译出汉语景点名称的意义,而音意兼顾顾名思义将两者相结合使用,这种翻译策略可以分为“专名译音 + 通名译意”、全名译音 + (全名译意)、全名译音 + 通名译意(或增补通名)。这一方法针对的就是谚语中含有景点名的情况。中华名族独有的人、物都应当译音,而不是译意。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不能让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裹上洋装走出去,应当让它们理直气壮地、堂堂正正地以其本来面目示人,华夏文化价值就体现在汉语原本名称中。因此,上文分析的“黄石寨”的翻译,“寨”为中国独有的文化,应当“Huangshizhai”示众。而担心外国游客难以接受的问题,李怀奎、李怀宏[23]早在调研数据证明,“绝大多数的采访者认为可以接受拼音的翻译方法”。其次,也询问了来本校教学的外教,其也表明可以接受。此外,景点译名不统一会引起混乱,同一个景点名称只能有一个统一的译名,这是景点名称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24]。所以,针对上文同一景区、同一谚语、同一景点名有不同的翻译,应该统一译文避免理解混乱和误差。

5.2. 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按照汉语字面意思直接进行翻译,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形式。直译既保留原文风格以及基本结构,又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客观地描述旅游景区谚语中的一些简单易懂的汉语词汇。例如,“炭窑”直译为“charcoal kilns”。

意译是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按照词语的本意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词的翻译。意译不完全被原有词句或原文中的形式架构所限制,通过推敲源语或文本的深层意象和文化内涵进行翻译。汉语谚语中有些带有深层隐晦的文化意蕴,外国人不甚了解,采用意译能够让表达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便于他们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宣传中国文化。例如,“峡谷炭窑暖古今”中的“暖古今”意译成“the warmness will never disappear”;“物留情”意译成“the views are kind”。

6. 结语

谚语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翻译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隐喻等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从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在谚语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此类理论进行指导,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此外,鉴于张家界谚语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表达形式,蕴含大量历史文化背景及当地民俗特色,译者在翻译时应认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其相关当地民俗传统,以便更好地理解谚语涵义,及时对缺位的信息进行补充说明,更广泛的向世界展示张家界的独特文化魅力,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

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JDCX20231004)。

参考文献

[1] 袁良平. 汉英谚语句型比较研究与翻译[J]. 上海翻译, 2006(3): 54-56.
[2] 李少芹. 英汉谚语语言特色的共性[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 75-77.
[3] 赵文焕, 全克林. 汉英隐喻性谚语的概念隐喻认知类型分析[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9(1): 51-56.
[4] 梁茂成. 英语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 中国翻译, 1995(5): 38-41.
[5] 潘芮莹. 英语谚语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翻译方法探讨[J]. 英语广场, 2019(5): 39-40.
[6] 方卉, 朱琼, 孙伯文. 目的论视域下红色景区公示语翻译失误研究——以武陵山民族地区张家界市、吉首市红色景区为例[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 43(1): 25-27.
[7] 戴晓东. 跨文化交际理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8] 高永晨. 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0] 高永晨. 文化移情与文化沟通[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2(4): 62-65.
[11] 陈二春, 袁志明.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3): 138-140.
[12] 李晓红.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移情[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4): 169-173.
[13] 祖林. 浅析文化移情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应用[J]. 时代文学, 2011(6): 136-137.
[14] 张鹏, 杨璐. 多元背景下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2.
[15] 粟进英, 李经伟. 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J]. 外语学, 2010, 31(6): 38-41.
[16] 刘正光. 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J]. 语言文字应用, 2001(2): 57-64.
[17] 袁周敏. 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分析[J]. 外语教学, 2014, 35(5): 30-34
[18] 冯捷. 言语适应理论视角下的身份构建研究[J]. 海外英语, 2019(14): 83-84.
[19] 高永晨.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8): 29-32
[20] 李耀宗. 少数民族谚语汉译三题: 《中国谚语集成》译编手记[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5): 79-81.
[21] 刘焕辉. 交际语言学[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
[22] 张广花, 李建军. 论对外翻译中的文化移植[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7, 29(2): 131-133.
[23] 李怀奎, 李怀宏. 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1): 32-35.
[24] 牛新生. 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 中国翻译, 2013, 34(3): 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