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可视化分析(2013~2023)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Domesti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2013~2023)
DOI: 10.12677/ml.2024.127608, PDF, HTML, XML,   
作者: 史 倩: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CiteSpace可视化分析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对2013至2023年间权威期刊的161篇跨文化能力研究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献增长规律、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四个方面绘制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根据调研结论,给出建议与意见,希望对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带来参考与启迪。
Abstract: Based on CNKI databas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this paper visualizes and analyzes 161 research articles o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authoritative journals between 2013 and 2023, and draws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of domesti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search in four aspects: literature growth pattern,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are provided, hoping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fu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rk.
文章引用:史倩.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可视化分析(2013~2023)[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655-66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08

1. 引言

在当今国际环境背景下,国际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们生活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且得体的沟通,以及理解和接纳文化差异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在过去几十年间,学者们逐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1]。陈国明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中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2]。这个定义表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交际者不但要得体、有效地进行交际,而且还要通过这些能力获得预期的回应,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Spitzberg指出‚“ICC的判定是认定某一行为在给定环境下是否得体、有效。”[3]他也认为交际环境是判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Wiseman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1]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归根下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层出不穷。然而,近十年来,我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进展尚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进行可视化研究,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动态和趋势,为未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

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系统客观的了解近十年来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动态,旨在探讨以下问题:

1) 国内核心期刊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的发文总量有何特点?

2) 国内核心期刊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的发文作者和机构分布有何特点?

3) 国内核心期刊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在主题方面有哪些研究趋势?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步骤

文献计量学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研究手段,目的在通过定量分析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已发表论文,揭示其发展趋势和规律。CiteSpace软件作为一种可视化分析的工具,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直观地了解文献数据的频次、中心性等关键信息。

为了确保研究的质量和准确性,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检索关键词,经过筛选,共收集到161篇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本文对2013~2023年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文献增长趋势、主要研究机构、高被引作者以及研究趋势进行了定量和动态的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展示,本文清晰地揭示了隐藏在文献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现象。这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也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通过这种定量和动态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 结果与讨论

3.1. 发文量分析

图1所示,近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3年到2017年,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逐年攀升,2017年达到顶峰,共有24篇论文发表。然而,从2018年到2023年,发文数量开始逐年减少,2021年降至最低点,仅有7篇论文发表。

Figure 1.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domestic core journals from 2013 to 2023

1. 2013~2023年间国内核心期刊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文量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尽管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但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国际交流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受阻。疫情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国际交流的难度,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面临更多挑战。

可以预见,未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将持续受到关注,相关研究将源源不断地涌现,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由此可见,虽然国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颇受关注,但2020年之后,随着疫情的影响,国际交流受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也因此发展缓慢。如今国际交往日译密切,今后对该领域的研究会源源不断。

3.2. 作者分析

3.2.1. 作者发文数量分析

众所周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尤其是那些高产作者,他们的工作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展示了过去十年间,国内学者在跨文化交际技能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具体数据详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s of papers issued by author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research from 2013 to 2023

1. 2013~2023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作者发文量统计

编号

作者

次数

年份

1

高永晨

4

2014

2

张红玲

2

2017

3

潘亚玲

2

2019

4

刘正光

2

2016

5

李彩霞

2

2015

6

沈鞠明

2

2015

7

陈颖

2

2020

表1显示,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对较少。其中,有4位作者的论文发表频率较高,而大多数其他作者的发表频率仅为2篇。此外,那些发表频率为1的作者并未在此表中列出。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在跨文化交际技能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当前的研究产出有限,但这也意味着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技能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技能研究方面将取得更多突破,为学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2. 作者合作图谱

合作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方式,在促进学科交叉和资源互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加速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为了深入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合作模式,本文采用了CiteSpace这一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深入挖掘。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首先启动CiteSpace软件,并设置节点类型为“Author”。接着,我们将时间跨度划分为以年为单位的切片,运行软件得到2013~2023年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共现图谱(见图2)。这一图谱直观地展示了不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合作网络的演变趋势。

Figure 2. Co-occurrence map of auth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rom 2013 to 2023

2. 2013~2023年跨文化交际能力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从整体视角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且节点数量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反映出尽管该领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在大规模的合作研究方面尚显不足,多数研究者倾向于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作者群体。

作者作为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作用不容忽视。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深入发展,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朝着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工作坊、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鼓励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更多突破。

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繁荣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质量和影响力,也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做出积极贡献。

3.3. 机构分析

3.3.1. 发文机构数量分析

研究机构在学术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知识创造的源泉,也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关键力量。为了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机构贡献,本文对不同机构发表的文章数量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相关结果汇总在表2中。从表中可以观察到,尽管参与研究的机构数量众多,但总体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并不算多。特别地,语言类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发表成果较为突出,而综合性研究机构紧随其后。大多数机构的发表论文频率集中在3篇和2篇。

Table 2. Statistics of papers issued b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search institutions from 2013 to 2023

2. 2013~2023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

编号

机构

次数

年份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3

2013

2

上海外国语大学

3

2017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

2014

4

苏州大学

3

2014

5

天津外国语大学

2

2014

6

湖南大学

2

2016

7

国防科技大学

2

2017

这一统计结果揭示了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一方面,语言类机构由于其学科背景和研究优势,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多数机构的研究产出并不高,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为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发展,各研究机构需要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合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激发新的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野,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同时,鼓励和支持年轻学者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机构贡献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但这也预示着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3.3.2. 机构合作共现分析

机构合作依托于作者合作,可以有效促进研究资源的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完善。同样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在该软件中选择节点为“Institution”,以一年为切片进行运行,得到2013~2023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机构合作共现图谱,具体见图3

Figure 3. Co-occurrence map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search institutions from 2013 to 2023

3. 2013~2023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从地域分布来看,以地区分布为特点,例如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为主向外扩散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每个地区内部的机构进行合作,遵循方便快捷的原则。

从机构类型来看,主要以高校为主,尤其是语言类高校。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方面,高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扩大高校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繁荣发展。

综合分析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分散性,且参与的节点数量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反映出尽管涉足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众多,但在开展大规模的合作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尚未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机构合作网络。这种分散的合作模式可能意味着各研究机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方面,更多地采取独立研究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整合。这不仅限制了研究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也可能影响了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虽然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只要各方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合作与交流,就完全有可能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态系统,为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4. 研究趋势分析

研究趋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术界特别关注并发表较多相关论文的问题”[4]。为了捕捉2013年至2023年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了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技术,对这一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了系统性的检测和分析。通过使用CiteSpace的导出功能,我们成功提取了七个主要的高频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涵盖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核心议题(详见表3)。分析结果显示,英语教学能力以10次的频率位居榜首,其次是文化(4次)以及频率(3次)。这些高频关键词的分布表明,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Table 3.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keywords us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search from 2013 to 2023

3. 2013~2023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关键词频次统计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年份

1

外语教学

10

2013

2

能力培养

4

2015

3

培养途径

3

2016

4

跨文化

3

2013

5

大学生

3

2014

6

文化差异

2

2013

7

测评量表

2

2015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学生(3次)和文化差异(2次)等关键词的出现,它们同样反映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某些关键方面。然而,一些关键词如教学方法、知识系统和问卷调查等,虽然在文献中出现,但并未直接反映文章的核心主题。因此,在本次统计分析中,这些关键词被视为无效,并未在表格中展示。

综合关键词频率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方面,更多地聚焦于语言教学和能力培养。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启示。通过对这些高频关键词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揭示学术领域研究热点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挖掘2013年至2023年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热点问题(见图4),本文采用了聚类分析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在CiteSpace软件中,将时间范围设置为2013~2023年,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每3年一个周期。这样,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观察不同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

2) 保持CiteSpace软件的其他参数不变,让软件自动进行聚类抽取。由于聚类的数量较多,本文仅分析频次大于或者等于3的聚类(聚类0~3)。

3) 聚类分析的结果指标显示,Modularity Q值为0.9046,Silhouette值为0.9747。这两个指标表明,聚类效果明显,聚类内部的同质性较强。特别是Silhouette值大于0.5,表示聚类信息是合理的,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 图4展示了聚类的效果,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跨文化、外语教学、大学生等关键词的聚类情况。这些聚类直观地反映了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Figure 4. Co-occurrence map of keyword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search from 2013 to 2023

4. 2013~2023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5) 结合高频关键词和CiteSpace软件的聚类命名,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主要的研究趋势: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差异。这三个热点不仅涵盖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议题,也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这种聚类分析方法,我们不仅能够识别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主要热点,还能够洞察不同时间段内研究趋势的变化。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和启示。同时,聚类分析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研究机会,促进学术创新和知识积累。

4.1. 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国际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5]。从现有文献来看,学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尽管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声音,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

具体来说,持“大于说”的主要理论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跨文化能力,代表人物为文秋芳。在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否等同的问题上,学界有几位代表性人物的观点值得关注。陈国明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实际上是同一概念,他主张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术语,认为它们可以互相替换[2]。他的观点强调了这两个概念的一致性,认为没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杨盈和庄恩平也持有相似的看法[6]。他们认为,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视为等同的概念,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交际的范畴。他们强调,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除了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之外,还应当关注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以及交际策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中,本体定义的探讨是一个重要议题。尽管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但众多学者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术语进行定义时,普遍认同的核心概念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5]。杨盈和庄恩平教授进一步细化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结构,他们提出了包含四大能力系统的框架:“全球意识系统、文化调适能力系统、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6]。这表明,尽管具体的表述各有差异,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综合体系。

在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的最终环节,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一能力的基本概念。概念化是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它涉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的明确划分和辨析。通过概念化,我们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限定在一个清晰、可操作的范畴内,帮助研究者识别其关键要素,并据此建立评估标准。众多学者已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马阿婷全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基础、方法、目标、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她的研究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开拓新的研究路径[7]。邢晶晶指出AIC模型和INCA模型作为当前最有代表性的评估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8],进一步确认了INCA模型在系统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评估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

4.2. 外语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他们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以及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这种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外语教育领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度重视。根据文献整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技能。文献梳理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毕继万教授强调,跨文化交际应被视为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9]。许力生教授也指出,在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10]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语言知识的融合至关重要。文化元素的渗透不仅限于语言学习本身,它还扩展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领域。因此,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姜培培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11]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多样化的文化教学模式,旨在更有效地融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索格飞和迟若冰通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索了大学英语课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2]。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在线课程资源的引入,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张丽则提出了一种访谈实践教学模式[13],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感悟文化差异。

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外语教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探索。它们不仅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帮助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4.3. 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的广阔领域中,文化起着核心和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差异,即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所展现的显著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关键点。

在众多文化差异的研究中,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现象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行为和习惯,从而更有效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繁盛,了解各国文化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国文化差异也需要被熟悉。学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李璐深入分析了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从时间观念的分类、表现形式、差异成因,到文化冲突的解决策略,以及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教学的启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阐述[14],她的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理解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林雪莲则以中美婚姻观差异为研究的切入点[15],她详细分析了婚姻观差异的具体表现,探讨了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华筱亚则聚焦于中法文化中委婉语的语用差异[16]

5. 结论与启示

总体而言,在过去十年中,国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这一领域,高永晨、张红玲、潘亚玲和刘正光等学者以其高产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此外,大学机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贡献了大量的学术产出。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和评估、外语教学以及文化差异的探讨上。特别是外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也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支持。

然而,尽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能够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评估方法的研究,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跨文化交流需求。因此,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着手,进一步强化和优化研究工作。

1) 加强跨学科合作: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以促进知识融合和创新思维的产生。

2) 加深理论研究: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起步晚,对于理论研究还停留在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属于适合中国的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深入探讨,构建更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框架,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3) 扩大研究方法: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

4) 拓展研究视角: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国际商务、外交事务、文化交流等,以增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5) 加强实践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和培训方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6) 促进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升国内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7) 培养后备人才:注重对年轻学者和学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研究指导和实践机会,以确保研究工作的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不断提升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做出更大的贡献。

6. 结语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CiteSpace这一强大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13年至2023年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作者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分布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热点话题以及合作模式。

本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提升空间。研究发现,高产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差异等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面向未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应进一步加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投入和支持,鼓励跨学科合作,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理论探讨,并加强实践应用。同时,也应重视年轻学者和学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机会,以确保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视化分析工具如CiteSpace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期待这些工具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直观、高效的分析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研究趋势,发现新的研究机会,并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Wiseman, R.L. (200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Gudykunst, W.B., Ed.,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ge, Thousand Oaks, 191-208.
[2] 陈国明.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 Spitzberg, B.H. and Changnon, G. (2009) Conceptualiz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Deardorff, D.K., Ed.,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Sage, London, 2-53.
https://doi.org/10.4135/9781071872987.n1
[4] 吴英成, 罗庆铭. 《语言教学与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汉语国际传播视角[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5): 7-14.
[5]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 外语界, 2013(6): 2-8.
[6] 杨盈, 庄恩平.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 外语界, 2007(4): 13-21+43.
[7] 马阿婷.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探究[J]. 现代交际, 2019(16): 179-180.
[8] 邢晶晶.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方法的批判性分析——以AIC模型和INCA模型为例[J]. 西部学刊, 2022(16): 51-54.
[9] 毕继万. 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 中国外语, 2005(1): 66-70.
[10] 许力生.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7): 17-21.
[11] 姜培培. 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S1): 103-105.
[12] 索格飞, 迟若冰.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J]. 外语界, 2018(3): 89-96.
[13] 张丽. 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访谈-讨论-反思[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35(S3): 79-85.
[14] 李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5): 164-167.
[15] 林雪莲. 中美婚姻观差异的跨文化对比[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22): 195-198.
[16] 华筱亚.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法委婉语语用差异探究[J].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