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用语中的谐音词现象
An Analysis of Homophonic Words in Internet Language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词汇量逐年巨量增加。网络流行用语中的谐音梗更是层出不穷,目前谐音已经成为网络上最常见的造词方法之一。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借助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展示部分经常被使用的谐音网络词,并分析其形成规律、语用效果和流行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为网络谐音词破解发展困境、实现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network culture, the vocabulary of network catchword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year by year. Homophonic memes in popular internet slang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and currently homophon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ways of creating words on the internet.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using descriptive and explanatory methods, to showcase some commonly used homophonic network words, and analyze their formation patterns, pragmatic effects, popular reasons, and the impacts they bring,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getting rid of dilemmas of network homophonic words and then promoting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朱慈女, 孟尚儒.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谐音词现象[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666-67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09

1. 引言

互联网不断发展,网路文化也不断发展。现今,作为一种交流沟通工具的网络用语中存在大量的谐音换字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梳理文献发现,已有学者从多个学科视角对网络谐音词现象展开研究:陈向红(2006)从语用视角出发,探讨了网络语言中谐音的三种表现手段[1];黎昌友(2009)指出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方式及表现特征[2];陈志宇(2013)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社会变迁中的“新词”现象[3];尚来彬(2018)对网络用语谐音现象进行文化阐释[4];鲁佑文(2023)等从语言学与传播学的角度尝试分析当下社交媒体中的谐音现象[5]。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尝试分析当下网络社交媒体中的谐音现象,探讨其分类、形成机制、语用功能特点以及对大众语用带来的影响。

2.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主要构词方法及规律

谐音,指的是利用类似的音,用他字代替本字,产生不同的意义。通常可以丰富表达或表达隐晦委婉的意思,形成独特有趣的语言表达形式。谐音,指的是利用类似的音,用他字代替本字,产生不同的意义。通常可以丰富表达或表达隐晦委婉的意思,形成独特有趣的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可知,网络谐音词语是指网民为了委婉幽默地传情达意运用谐音修辞手法来构建的一种崭新形态词语。

现将从各大网络平台收集来的网络谐音词语进行分析与归类,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构词规律。

2.1. 利用汉字进行音译

我们常常利用原有的词语框架,改换其中的某个同音词来增加词语新义,常见的是改变原来词语的声母、韵母或声调[6]。如“非常”和“灰常”,改声母“f”为“h”;如“孙子”和“松子”,改韵母“un”为“ong”;如“好自为之”和“耗子尾汁”,声调由“三声,四声,二声,一声”依次变为“四声,三声,三声,一声”。根据所收集的网络谐音数据发现,改变原来词语的声调而产生的谐音词占比很大。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网民在网络中进行交往活动时主要通过拼音打字交流,而拼音输入法本身不具备声调的输入方式。

2.2. 利用外来语进行音译

网民们经常用英语、日语、韩语等语言内较为常见且熟知的词,替代汉语发音相近的词。如“芭比Q”指的是英文中的“barbecue”(烧烤),“三克油”“拴Q”都指的是英文中的“Thank you”(谢谢),“达咩”指的是日语中的“だめ”(不行,不要),“阿里嘎多”指的是日语中的“ありがとう”(谢谢),“西八”是韩语中的脏话。

2.3. 利用数字进行音译

数字音译是指通过数字近音拟声人们所表达的词。即以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读音为基础,在语音基本相似,人们能够猜出意义为前提下进行谐音[7]。所有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网设备输入法中都带有数字小键盘,直接单击就可以输入想要的数字,省时省力,因此备受年轻网民的青睐常见。常见的数字谐音有以下这些:

886:拜拜喽 7456:气死我了

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555:呜呜呜(哭泣的声音)

0564335:你无聊时想想我 888:发发发

0837:你别生气 1414:要死要死

3. 网络谐音词产生及流行条件

3.1. 汉语本身的条件提供环境土壤

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的为网络谐音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网络汉语谐音词受到中国传统修辞手法的影响,谐音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存在的谐音修辞,这也是网络汉语谐音词出现的历史源流,而汉语大量同音、近音的字词为网络谐音产生提供了条件。

汉语崇尚“意会”,而非明示;同时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虽然同音现象容易造成歧义,影响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恰当地运用同音词,能制造出一些特殊的表达效果,充分展现语言音义之间的特殊关系,比如歇后语就大量使用谐音。网友有时单纯为了宣泄情绪,也使用谐音词含蓄地表情达意,既宣泄了情绪,又有幽默诙谐、意味深长的表达效果。

中国文化讲究“弹性”而非“刚性”。谐音假借现成的音,套用其形,一语双关,正好体现了这种弹性。这种弹性也体现于其形式不拘一格,意义变化灵活。

谐音流行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类比”这种思维方式[4]。“类”指类推,“比”指比况、譬喻、隐喻。占汉字数量90%以上的形声字,其造字方法就来自“类比”。形旁是“类”,声旁是“比”。谐音也是一种假借,假“形”借“音”,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假借,大量谐音词层出不穷。

综上所述,网络谐音词与中国文化中的“含蓄”“弹性”和“类比”等元素契合,因此层出不穷。不过,我们也不能滥用谐音词,交际目的是为了满足传递信息的需要,如果不分场合乱用谐音词,必然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3.2. 外部环境条件的强力助推

复杂的外部环境是助推网络谐音词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存在。

第一,网络时代提供自由、便捷、平等的交流平台。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无视传统和规范。

第二,输入法技术的推进。网络交流总是追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出最有效、最简洁、最丰富的信息。结合调查以及个人经验显示。我们使用的输入法软件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将使用频率高的字词放在前面。贪图简单省事的用户会直接选择最前面的词语成为他们语言输入的第一选择。就算输入错误,他们也会选择将错就错,拒绝费时费力修改信息,当这些词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后,大众也会逐渐接受。

第三,年轻一代鲜明的反传统心理使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求新求异、彰显个性成为网民普遍的精神需求。年轻人是网络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尊崇个性,具有更多自主、开放、包容和创新精神,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崇尚创新引人注目,追求思想解放,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为了彰显他们的才智才能,容易出现创制新词的现象。

4. 网络谐音词的语用功能

4.1. 增强语言的幽默性

谐音词使得我们的语言表达诙谐、幽默、讽刺,富于调侃意味。心理学中的“失谐理论”认为,原本期待与实际信息的冲突失谐,就是幽默感的来源[8]。网络谐音词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违反了方式准则,用明显的错字代替原本清晰准确的表达,形成了一种错位现象,使得接收者在接受到与原本期待的词语反差巨大的谐音词时,内心会产生巨大的起伏。但是接收者又可以自己身的知识储备加以破译理解,破译理解完成之后,接收者就会产生愉悦感和谐趣幽默感。

例句1:我开始方了!(我开始慌了!)

例句2:蓝廋,香菇。(难受,想哭。)

例句3:我是研究牲。(我是研究生。)

例句1中,原来的“慌”字被“方”字代替,说话人将重点放在了这个“方”字上,传达其“慌张”的精神状态。同时,听话人的注意力也迅速地被吸引到“方”这个重点上,进而联想到“慌”,增强其表情功能的效果。

例句2中的“难受”和“想哭”分别换成了谐音“蓝廋”“香菇”。这个谐音词来源于一个香菇哭泣的表情包,眼泪簌簌往下流。除了错误发音,谐音词“香菇”让我们联想到哭泣的香菇也增加了幽默效果。

例句3中,“生”字被换成了“牲”,表达出说话人对于自己研究生生涯的经历的痛苦甚至不公平待遇的极端不满,生动形象,自嘲幽默效果达到顶峰。

此外,一些网民为了表达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由,选择使用谐音梗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达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如“抑智玩具”“睡服”分别是根据“益智玩具”“说服”谐音创造出来网络流行词,分别被用以讽刺某些生产并推广弱智儿童玩具的生产商家、娱乐圈中频繁出现潜规则现象。

4.2. 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

和传统的面对面对话形式相比,网络交流主要是文字表意,缺乏语调、表情、手势等因素,容易让话语显得严肃。网络汉字谐音词作为一种幽默言语,往往用在较为亲密,或试图表示友好的语境中,也可以使语言更加轻松、亲切。而且“哦”“就这样吧”等对话中常见词语,在网络对话中就会让对方觉得敷衍[9]。所以网民们会采用语气词、表情包、符号等方式辅助表达语气,此时谐音词也是常见的选择。比如网友常用的“我生气辣”“加油鸭”,末尾的语气词“啦”、“呀”被“辣”、“鸭”代替了,同时配以辣椒、鸭子的表情包,使得网络亲切,在心理上缩短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

4.3. 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达到语言的经济性效果

语言的经济性一方面要求说话者能够以尽量简洁省力的方式表达信息,另一方面希望听话者也能够花费更小的努力理解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谐音词就是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下产生的,也因经济性而流行[10]。谐音词是通过本体谐音产生的,在意思上会与本体产生关联,可以通过谐音词来表达更多的含义。比如,形容一些打着能促进小孩智力发育旗号的“益智玩具”实际上却误人子弟时,其谐音词“抑智玩具”就能很好地表达出对这类玩具的讽刺,其在保持与原词语音形式相同的基础上简单改变了字形,不但使之有了更多的含义,产生了更多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促使人们初识该词汇时更好地完成认知过渡,这便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

5. 网络谐音流行化带来的困境

谐音词给网民带来方便、快捷、幽默感的同时,带来了以下不可避免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5.1. 对现代汉语带来冲击

谐音词音词故意错字、别字,漠视了语言的生成规则和结构形式,破坏了汉字表意的功能,失去了汉字表意性的审美内涵与厚重的文化底蕴,甚至歪曲和颠覆汉语,给汉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汉语生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字功能将渐偏离“济世”走向“消闲”[11]

回顾那些本意美好却被网络谐音烂梗毁掉的词语。卧龙凤雏,原意是指代《三国演义》中的两个忠诚与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和庞统,为褒义词,现却用来形容两个人智商欠缺、举止搞笑,有明褒暗贬之意。国粹,原意是指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如书法、武功、中医、京剧等。现却用来代指骂人的脏话,甚至被许多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口口相传。

同时,现代汉语语言发展传承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教育,也已然被网络谐音词的错字别字谐音的风气影响,甚至冲击,公众汉语应用能力下降。查显示,中小学生在文章写作时,频繁使用一些网络用语且难以纠正,其中包括了我们所提到的网络谐音梗,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为苦恼。

5.2. 引发、加剧网民粗俗化的语言使用习惯

谐音词故意错字、别字、漠视语言结构方式和生成规则,使网络传播的准确、文明规范让位于效率,导致了网民形成游戏性、戏谑性、粗俗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粗俗和随意化的表达纵容了人们能省就省的惰性心态,容易养成网民漠视规范的不良倾向[11]

5.3. 加剧现实中的交流沟通障碍

网络谐音词本身就是用语不规范,绝大部分只适用于网络交流交际。在现实生活中,网民向非网民输出这些网络谐音词时,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形成上网者和不上网者之间、代际之间“语言沟”现象网络谐音词造成了用语不规范,网民与非网民中产生了交流障碍,形成上网者和不上网者之间、代际之间“语言沟”现象[11]。如森气(生气)、优桑(忧伤)、可耐(可爱),真嘟假嘟(真的假的),先森(先生)这些谐音词,与原词关系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低,让很多不上网的人尤其是年长者挠头表示难以理解,阻碍交流沟通,导致社会分层,引发社会冲突。

6. 小结

通过描写和解释的方法,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网络谐音词的形成规律、语用效果和流行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在今后的日子,引导网络谐音词正向发展,最大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携手共进。

致 谢

此文章是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年级必修课程《语言学导论》个人期末结课论文基础上、根据期刊投稿要求修改而成的,感谢课任老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向红, 王晓静. 谐音: 网络语言中一种语用策略[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 113-115.
[2] 黎昌友. 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渠道及特点[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2): 114-116.
[3] 陈志宇. 当代汉语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4.
[4] 尚来彬. 网络用语谐音现象的文化阐释[J]. 语文建设, 2018(8): 52-54.
[5] 鲁佑文, 李德. 社交媒体中谐音的形成机制及影响[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3, 45(12): 152-160.
[6] 郭蓓. 网络流行语中谐音词的特点和流行动因[J]. 文学教育(下), 2022(12): 178-180.
[7] 郑勇. 网络谐音词语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8): 71.
[8] 沈雅莉. 谐音在网络用语中的应用研究[J]. 汉字文化, 2021(7): 14-15.
[9] 于慕珠. 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网络汉字谐音词研究[J]. 海外英语, 2020(16): 125-126.
[10] 吴欣洲. 浅析新式网络谐音词[J]. 今古文创, 2023(33): 119-121.
[11] 陈世华. 网络汉语谐音词成因、影响与对策[J]. 中国出版, 2013(22):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