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Research Review on Language Attitude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ml.2024.127613, PDF, HTML, XML,   
作者: 黄倩雅: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上海
关键词: 语言态度国内大学生语言使用综述Language Attitud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Language Use Review
摘要: 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语言地位、使用价值等的评价,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起,语言态度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的焦点。其中针对群体展开的语言态度研究在群体语言行为分析、语言变体分析、语言发展预测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国内推普工作的展开,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逐渐受到重视,主要包括研究大学生对普通话、方言、方言变体、双言现象、外语、民族语的态度及价值观念。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对近20年来国内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经过梳理发现,目前相关研究呈现丰富性、多样化的整体特点,但在创新性、理论性、系统性、全面性方面还有所欠缺,本文据此对国内语言态度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本研究对于理解现阶段国内大学生语言使用的群体特征有借鉴意义,为把握未来语言态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提供依据。
Abstract: Language attitude is people’s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of language, the value of its use and so on, which has certain influence on people’s language behavior. Since the 1950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ttitude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olingui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Among them,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attitude towards groups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analysis of group language behavior, analysis of language variants, and prediction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alization in China, the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targeting college students ha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mainly including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and values towards Putonghua, dialects, dialect variants, bilingualism, foreign languages, and national languag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language attitude of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ast 20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 After sorting out,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levant research present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richness and diversity,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nnovation, theory, systematic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according to whi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deficiencies of domestic language attitude research. The review i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t this stage,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grasping the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of future research on language attitudes.
文章引用:黄倩雅. 国内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694-70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13

1. 引言

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与以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角度展开的研究不同,语言态度是语言使用者心理层面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倾向,因而能够反映语言的一些隐性特征和群体认同。20世纪30年代左右就出现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调查,目前认为Pear (1931)在英国进行的以广播中个体说话方式推断个体特征实验[1]是最早开始关注语言态度的研究。最早提出语言态度研究方法的是1957年Osgood等人设计的语义微分量表的态度测量法,随后Lambert又进一步设计了变语配对(matched-guise technique)态度测量实验[2],其后语言态度成为研究语言变体的群体认同、社会地位、影响因素等的重要角度。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家推普工作的展开,国内语言态度的研究也逐渐关注社会群体对普通话和方言、民族语的态度,对于语言使用中出现的方言变体现象、双言现象、语码转换现象也是其关注的要点。在各群体的研究中,大学生群体具备特殊性,学生各自所处的方言区大多不同,但由于日常处于校园环境当中,大学生需要以普通话作为共同语进行交流,或学习第二方言、第二外语适应当地社会生活,因此大学生对于标准语与方言等的语言态度十分丰富,是语言态度研究的重要对象。

戴庆夏(1996)提到,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语言使用价值的看法,包括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3]。不同群体间受到年龄、性别、社会身份等的影响往往会对同一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语言态度。对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来说,语言态度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群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制定可行的语言规划等实际工作都有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基于近二十年来国内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梳理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对其研究特点和研究的不足作出总结,为国内语言态度的研究提出意见。

2. 研究对象

2.1. 大学生群体的来源选择

从研究的大学生群体来源选择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以国内大学的汉语母语大学生为研究对象;2) 以国内大学的少数民族母语大学生为研究对象;3) 以国内大学的外语母语留学生为研究对象;4) 以国外大学的汉语母语留学生为研究对象;5) 以国外大学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选择国内汉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多,如戴妍等(1996) [4],肖肃(2003) [5],张倩(2003) [6],张福荣(2005) [7],辛声(2006) [8],林娟(2006) [9]等都是以中国某省市的具体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也主要以普通话和方言的语言态度为主。这些大学往往是当地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各自所处的方言区大不相同,因此能够为研究方言语言态度提供丰富材料。同时,这些学生相处于同一校园背景下,以普通话为交流语,同时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也能够为研究普通话、方言变体语言态度和双言现象等提供观点和看法。

以国内大学的少数民族母语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样是研究的热点,邬美丽(2008) [10]、张素杰(2008) [11]、邓文娟(2010) [12]、魏琳(2012) [13]等以各综合院校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民族语与普通话的双语语言态度或民族语、普通话与英语的三语语言态度。在国内综合类大学中,少数民族的学生较汉族学生而言数量较少,因此往往能够形成联系更为密切的群体,反映更为显著的特征。此外,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语和共同语的语言态度反映其民族认同和价值观,对开展民族语言教育,推动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帮助。

选择(3)~(5)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往往考虑到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反映的对于汉语特别是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如陈君楣(2006) [14]、刘聪聪(2011) [15]、邹晓彧(2012) [16]、郑军(2013) [17]等都对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或专业为外语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汉语语言态度的考察。这些研究对于文化认同、二语教学、汉语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2.2. 语言的选择

从研究的语言种类的选择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普通话;2) 民族语;3) 方言及方言变体;4) 外语。

其中,对民族语的研究中维吾尔族语的研究数量最多,如油小丽等(2014) [18]、王娟(2017) [19]、蔡梦月(2018) [20]等对国内综合性大学中的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态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研究对象对普通话这一共同语的认同感和对维语民族语的价值评价。此外对于民族语的专题研究涵盖了藏族、哈萨克族、壮族、蒙古族、彝族、傣族、朝鲜族、哈尼族、撒拉族、苗族、满族。

在方言及方言变体为对象的研究中,其中上海方言、粤方言的研究较早,戴妍等(1996) [4]研究了上海方言变体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高一虹等(1998) [21]研究香港、广州、北京大学生对粤语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其后以方言和普通话为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主要包扩上海话、粤语、四川话、青岛话、赣语。

对于外语的研究较少,以英语为主,其余零散地对泰国、印尼、吉尔吉斯斯坦、韩国、菲律宾这几个国家的汉语使用者进行了研究,此外,也有对英语变体的研究,如周榕等(2008) [22]比较了英美英语的语言态度,蔡慧(2019) [23]研究了中国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八国的英语变体语言态度。

对于以上几种语言的选择,往往不会孤立地研究其中一个,而是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研究语言态度和使用倾向。以方言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往往与方言变体、普通话和英语进行对比,研究大学生对这些语言的语言地位、社会功能等认同,而以外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则往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语言政策、二语习得和汉语教学策略等。

3. 研究维度

语言态度研究发展至今,基本形成了代表性的研究范式,就国内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而言,其研究维度参考经典心智主义观点,将语言态度分为认知、情感和意愿三个子成分[24],各研究虽然有些许差别,但大体上都从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为性成分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其中认知性成分主要包括对语言的表现力、语际地位、社会地位评、经济地位评价等,如高一虹等(1998) [21]研究发现北京和广州的“社会地位与意识”、“经济地位和意识”两个认知因素独立存在,而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是一体的;肖肃(2003) [5]研究发现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四川大学生的普通话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张福荣(2005) [7]研究中发现受试对普通话所代表的文化、行为方式持积极肯定态度;林娟(2006) [9]研究中发现受试认同英语的社会功能,但否定其象征意义。

情感性成分反映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喜恶评价,包括对语言的亲切程度、优雅程度评价和语言忧患、语言忠诚度表现等。如张倩(2003) [6]研究发现青岛话的亲和力评价高且具有潜在声望;周榕等(2008) [22]研究发现以英式英语为实际口音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实际对美式英语的优美度和口音特点评价更高;王露露等(2016) [25]研究大学生对英汉语码转换使用的幽默感、自然度等评价,发现其评价的积极性不高。行为性成分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使用倾向,如辛声(2008) [8]研究发现四川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融入普通话使用者群体;李依琦(2016) [26]研究中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生对去中国留学的意愿极高,为此李认为应该推动吉尔吉斯斯坦的汉语教育和留学生招录工作;汪璥(2016) [27]在研究中西安大学生对日语的行为性成分语言态度评分较韩语和英语而言显著较低,作者进一步探究了语言政策、政治外交、家庭等因素对西安大学生消极日语倾向现象的影响。

以上提到的研究大多从两个及以上的维度展开,综合考虑了语言使用者对某种语言的理解、喜好和使用意向三个层面的心理评价,这些维度能够通过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反映特定群体的语言使用和语言习得情况,同时也能反映语言的社会地位、功能、发展前途等信息,为理解调和社会群体关系,制定语言教学策略,推广语言政策等现实工作提供指导。

4.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方法划分,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方法:1) 变语配对法;2) 问卷调查法;3) 访谈法;4) 话语分析。

其中前三者都是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方法,变语配对法属于间接法(indirect approach),最早由Lambert等人提出,指将同一发音人使用不同语言录制的同一段语料语音伪装为不同人所录制,引导听者对发音人的品格、气质等形象作出评价,间接得到发音人对某种语言的感知态度。变语配对法是语言态度研究的重要方法,态度是人们的心理映射,在日常表现是无形的,但变语配对法以其间接性特点将人们的语言态度转化为对说话者的品格评分,获得较为准确且可分析的数据形式,再利用语义微分量表等工具进行量化,能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此外,以为基础的变式主观反应测试,也称言语变体实验技术(verbal guise technique)同样属于间接法,由不同口音的人阅读同一段材料研究语言变体,但实验涉及到的变量往往较多,容易混淆。问卷和访谈法属于直接法(direct approach),是国内语言态度研究较多使用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要求受试者直接给出对语言或语言使用、语言现象的评价和偏好。这种方式的实践程序较为简单,且问卷设计时结合各种改进的测试量表能够更为简单而系统地数据处理,问卷和访谈中的问题设计也能够对使用者的语言态度有直观的了解。此外,问卷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发放,访谈也可以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得大量的分析数据。近年来,也有学者从互动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这种方法以语境构建观为基础,依赖于真实情景语境中的话语表达、话论语义、情景互动分析将语言态度作为可直接评估的实践活动。

国内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以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为主,较早的研究以变语配对法为主要方法,如戴妍等(1996) [4]、高一虹等(1998) [21]都使用了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变语配对实验和评价类语义微分量表得到实验数据,并通过SPS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考察各因素的显著性。其后使用此方法进行的研究大多以这两篇文章为参考,结合其他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使用言语变体实验法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周榕等(2008) [22]在研究对英美口音英语变体的态度偏好时使用了这种方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是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设计中,学者根据往往根据各自研究对象的特点设计问题,或对已有的问卷量表范式进行改进,并使用显著性检验进行数据检验。问卷量表设计包括语义微分量表、Likert量表、Guttman量表三种形式,不同学者根据各自课题设置了相关的语言学习动机量表、社会团体身份认定量表、外来语总态度等级量表等问卷量表。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统计包括T测试检验、U检验、Scheffe测试、一元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次方差检验、正态分布检验、参数设计F检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等方法。访谈方法一般采取普通的专人访谈形式,也有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电话访谈、焦点小组访的访谈形式。

使用互动语言学方法进行的研究很少,近年来,只有战菊等(2021) [28]采取这种形式对语言态度研究的情景化转向进行了研究。

纵观各种方式可以发现,国内此方面的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在不断地融合和创新,由最初单独使用配对变语法或简单问题问卷到目前多方法、多形式的融合,其方法的发展基本趋于成熟。

5. 问题与建议

回顾我国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其研究对象、研究维度、研究方法的选择丰富多样,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从研究对象的语言选择来看,大多考察大学生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方言覆盖的地区也较为局限,早期主要聚焦于具有明显社会经济特点的地区,如经济发达的广州、香港,或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对不同方言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总体而言仍需对方言语言态度进行进一步研究。对民族语的研究同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仍以维语为主,对于其他民族的研究十分零散,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化等都反映各自特点,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对象的民族覆盖面,当然,受到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影响,国内综合性大学中的少数民族群体人数较少,数据取样较为困难,需要设置合适的调查方法获取足够的调查样本。此外,对外语与汉语的比较研究同样较少,一般都局限于选择中国周边的国家,包括南部的泰国等,东部日韩,北部吉尔吉斯斯坦等,其研究仍存在发展空间。

研究维度同样存在局限,目前国内研究大部分都采用国外语言态度的传统理论指导研究,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人口流动和语言接触等对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群体的紧密程度、人口数量、文化背景、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态度,目前如何将传统的研究维度与这些研究角度进行融合还少有研究。除社会因素外,还缺少关于认知和语言因素的研究。

研究方法虽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主流的研究方法还是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对其他如社会法研究微观语境下的情境、人际层面,使用语音平均法研究刻板印象的语言态度影响等新出现的方法的使用仍然很少,对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讨论不足。

总体而言,对于未来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而言,需要扩大其调查范围,结合多角度、多学科的语言态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语言态度的理论性研究,注重将语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和语言态度的动态建构发展相结合,促进对社会发展、个体认知、语言资源间互动关系的理解,推动对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群体心理、团体关系的研究,为推动语言政策、制定语言习得策略、调节社会群体关系,减少语言歧视,促进民族团结等实际工作提供意见。

6. 小结

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三个层面综述了国内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包括国内外大学的汉语母语者、少数民族母语者、外语母语留学生、汉语母语留学生、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选择包括方言及方言变体、普通话、外语、民族语;研究维度主要从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为性成分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研究方法包括以变语配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方法和以话语分析为代表的互动语言学研究方法。

总体而言,国内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语言态度研究呈现内容丰富性、方法多样化的整体特点,但语言态度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都存在一定欠缺,需要进一步研究。语言态度是研究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和群体特点的重要角度,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推动对大学生群体及其使用的语言特点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Pear, T.H. (1931) Voice and Personality. Wiley.
[2] Lambert, W.E., Hodgson, R.C., Gardner, R.C. and Fillenbaum, S. (1960) Evaluational Reactions to Spoken Language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44-51.
https://doi.org/10.1037/h0044430
[3] 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3: 144.
[4] 戴妍, 高一虹. 大学生对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变语的评价[J]. 新乡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4): 20-25.
[5] 肖肃. 西部开发与语言规划——重庆地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1): 143-146.
[6] 张倩. 青岛年轻人语言态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7] 张福荣. 经济发展水平对语言态度的影响——赣籍大学生赣语与普通话调查[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5): 70-72.
[8] 辛声. 四川大学生对四川话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9] 林娟. 我国大学生眼中的英语[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06.
[10] 邬美丽. 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汉双语态度调查[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6): 69-75.
[11] 张素杰. 云南省傣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探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2): 101-102.
[12] 邓文娟. 青海省藏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8): 122-124.
[13] 魏琳. 在京壮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14] 陈君楣. 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15] 刘聪聪. 泰国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及其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1.
[16] 邹晓彧. 菲律宾华校学生语言态度和文化认同相关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7] 郑军. 印尼棉兰华裔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调查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5): 63-69.
[18] 油小丽, 刘懋琼. 基于语文教育视角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J]. 语文建设, 2014(24): 5-6.
[19] 王娟.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6(4): 170-176.
[20] 蔡梦月. 新疆大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调查研究[J]. 现代语文, 2018(3): 96-101.
[21] 高一虹, 苏新春, 周雷. 回归前香港、北京、广州的语言态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23-30.
[22] 周榕, 陈国华. 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英语态度偏好与实际口音特点研究[J]. 现代外语, 2008(1): 49-57, 109.
[23] 蔡慧. 中国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八国英语变体态度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24] Lambert, W.E. (196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Bilingualism.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3, 91-109.
https://doi.org/10.1111/j.1540-4560.1967.tb00578.x
[25] 王露露, 王娅, 郭林花.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语言态度的实证研究[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6(7): 27-29.
[26] 李依琦. 对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生汉语和土耳其语语言态度的对比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27] 汪璥. 西安地区大学生日语语言态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8] 战菊, 董晓宇. 语言态度研究的情境化转向——以我国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方言保持为例[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 61(2): 220-22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