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思政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在国家支持下不断推进思政课堂教育模式改革,当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并呈现出新特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主题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充分与现实相结合,彰显新时代精神。教学方法也更加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如直播、短视频、VR等在思政课中的广泛运用,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得思政课学科建设取得了高质量发展,
除了取得的教学成效之外,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诸多新困境。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堂改革创新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将主题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彰显新时代精神,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精神,在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实问题,高校如何让思政教育助推国家乡村振兴精神的传播,如何将乡村振兴理念深植于高校思政课堂育人的全过程,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这都是高校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场所需要直面的困难和矛盾,这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2.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价值意蕴
高校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必要性,并且其融入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2.1.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国家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高校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可以能够切实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而且可以促使高校积极探索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战略的同向同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教育向着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的方向靠拢,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同时在思政教育中贯穿乡村振兴理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层理论逻辑,深刻汲取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中蕴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力量,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意义,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识,坚定学生拥护党和国家振兴乡村方针的决心,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投身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洪流,助力民族复兴伟业[1]。
2.2.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落实高校育人职能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高校思政课堂作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教育教学中,是帮助大学思政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举措,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表现之一[2]。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入为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助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同时高校的根本职能是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包括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上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乡村振兴情怀,将立德树人观念始终贯彻乡村振兴思想政治课堂理论和实践教育的整个过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武装,以振兴乡村作为实践指导,充分整合社会、学校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为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深远的社会重要性。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发展,更包括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只有农业和农村实现了现代化,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从社会现代化发展大局来讲,农业的强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一个国家的农业如果发达,能够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乡村振兴办好了,有助于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推动共同富裕道路的实现,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和谐、协同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亿万农民福祉,其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人才振兴。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多学科、交叉型复合人才是高校工作题中应有之义[4]。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学科协同支持乡村振兴的局面,为振兴乡村提供有学识、有素养、有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共同推动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乡村振精神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理解,激发其投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情,增强他们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3.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开始有意识的把乡村振兴理念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但是在两者的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融入意识不足、传统思政课堂急需改革和教师引导能力有限等现实困境。
3.1. 融入意识不足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现代化,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虚拟现实等,这也就意味着高校在乡村振兴理念与思政课堂的结合中可以运用的方式方法也更加丰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者融入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一定程度是因为高校的融入意识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和教师可能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有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力度有限,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较为有限,因此对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思政建设的结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理解其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深远意义,故很难完全发挥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机制不完善,现有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何将乡村振兴理念与思政课程更好的结合,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激励机制,导致两者融入的机会和动力有限,教学效果不突出。
3.2. 传统思政课堂急需改革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体验并重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规律的,但是缺乏实践的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从古至今,教师授课模式常见为口头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直接性、主导性和效率性的教育手段,但易形成植入式、注入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讲,则是一种接受性、单向性和依赖性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注重口头传递、理论传递、强制传递,轻视应用实践和主动探知,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弱化[5]。而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模式仍以将知识传授型为主,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为主,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过多局限在教室内,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体验式的实地实践教育不够丰富多元。而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课堂的融入要求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需要“课内 + 校内 + 校外”协同作用,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2]。因此高校传统思政课堂模式不利于乡村振兴理念的融合,迫切需要高校增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用,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3.3. 思政教师引导能力有限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对思政教师知识储备、教学安排和课堂设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以教材为主开展理论教学,注重对教材的专研。但是正因为如此,与以乡村建设为主要方向的教师相比,多数思政教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乡村振兴与思政课堂的融合必然需要教师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析、整合,并从其中挖掘其教育意义,这对教师自身的乡村知识储备和思想政治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对乡村振兴内涵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思政教师很难有效的将乡村振兴专业知识转化为课程思政内容。对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够有趣,教学内容就很难抓住学生积极性和注意力。这些都会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无效的课堂参与。同时高校思政教师文化理论基底深厚却相对缺乏乡村实践经验。因此思政教师不仅仅导致在理论上很难将乡村振兴精神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衔接,而且在乡村实践教学上也很难对学生给予有效指导,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3.4. 学生接受程度有限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和参与感的重要途径,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从思政课堂教材的编写审定到具体的教学实施,以及相关规定和政策的发表,都表现出国家对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和关怀。
但是实际上,高校思政课堂育人职能的发挥好与否极大的受到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课堂的影响,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践行。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上思政课,因为思政课堂相比如他们的专业课更加轻松,但他们在思政课课堂上却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行为,比如他们喜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背单词或者刷微博、线上聊天、看微信朋友圈等,而不是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思政课上“身虽在,心已远”的状态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6]。这一问题产生原因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脱节,更重要的是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发挥自主性和选择性。
4.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现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应该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振兴理念在高校思政课堂的融入机制,拓展融入途径,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引导水平和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精神在思政课堂中的教育功能,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现途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乡村振兴新理念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
4.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革新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前沿阵地,必须要在观念上重视、模式上创新,并且制定合适的教学机制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在高校思政课堂的充分运用,因此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主要通过推动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完善教学保障机制来实现,这是最大程度的推动乡村振兴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规划的保障。
一方面,高校要始终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以完善的教学机制保障思政课堂的系统展开。高校需要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准确传达乡村振兴精神,将乡村振兴力量深刻融入思政教学体系、内容体系、目标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融入方案,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7]。比如创新性教学模式需要形成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才能更好的鼓励教师和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切实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新理念如何以大学生更加喜闻乐见和贴近生活的形式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政课堂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央重要指示精神,以思政教材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校本策略,将乡村振兴元素积极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5]。同时高校也要积极推进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和日常学习,通过校地、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开拓多渠道的实践学习平台,将教材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通过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三维课堂,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机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形成强大的思政育人合力。
4.2. 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能力和引导水平是决定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关键,因此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才能成为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推手。
一方面,思政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关于乡村振兴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思政教师需要主动学习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高度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同时思政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走出课堂、切身体会书本教学外的“真实教育”。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在融入乡村中有所得,才能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践有效结合,才能把在乡村中的“得”真情实感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充分乡村振兴理念的育人功能,才能使得乡村振兴理念真正的与高校思政课堂紧密联结。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优化教学内容,找准二者的融合点,以系统的知识逻辑为基础,以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支持,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融入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发动者,要从乡村振兴战略中挖掘出与课堂知识相符合的部分,并对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进行解析,再采用多元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展示乡村振兴系列素材,让大学生直观体验乡村振兴的成就,并且激发学生思考如何用所学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增强思政课堂的有趣性和吸引力,激活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3. 增强融入活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思政课堂中的受教育者,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和关键参与者。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自觉自主学习,主动利用高校思政课堂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从而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思政课堂中,当代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端正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态度,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发挥学习主体地位,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讨论与学习,自觉吸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理论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会主动学习和主动反思,学会自我管理,在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当代大学生也要学会统筹学习资源,加强实践学习,积极寻求课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和深度。比如主动参加乡村振兴战略的讲座、创新竞赛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深化对国家战略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知信行统一”的追求,不仅仅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真知的能力和水平,还能强化学生场域体验与社会感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制定的重要战略,要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要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8]。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互贯通的理论成果,是人才培养、价值引领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作为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主要传播阵地,注重当代大学生思想导向是高校教育的关键职能,必须要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服务为己任。因此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是贯彻新时代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乡村建设力量、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