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融合与学科未来发展猜想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Art Theory in the Digital Age and Specula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DOI: 10.12677/ae.2024.1471329, PDF, HTML, XML,   
作者: 张砾殳: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数字时代艺术学理论跨学科Digital Age Art Studies Theory Cross-Disciplinary
摘要: 当前,跨学科对于各个学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议题。作为艺术学理论专业面对学科调整,必须对学科进行重新审视,数字时代的到来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认识到在当今环境中需要做的方向,如何融合多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艺术理论研究中。我们要在数字时代下探索艺术学理论,看到当下产生的新型方式对艺术学理论带来的好处与挑战。通过猜想,寻找数字时代能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能够做出的帮助。
Abstract: Currently, interdisciplinarity is a crucial topic across various fields. As the field of Art Theory faces academic adjustments, it is imperative to re-examine the discipline,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digital age. It is essential to recognize the directions needed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understand how to integrate knowledge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incorporate this knowledge into art theory research. We need to explore art theory in the digital age, understanding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new methodologies. Through speculation, we aim to identify how the digital age can contribute to the education,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rt Theory.
文章引用:张砾殳. 数字时代下: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融合与学科未来发展猜想[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465-147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29

1. 引言

在艺术领域,数字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融合已成为变革性学术研究和创造性探索的催化剂。本节概述了数字教育和跨学科研究在艺术领域内促进创新和推进知识方面的相互交织的本质。本文通过描述这两个领域的范围和意义,为深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2. 数字化助力艺术学理论跨学科建设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求艺术理论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而需要与多个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以深化对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理解。跨学科研究被视为艺术创新和发现的沃土,其融合性质、跨越边界的方法和协作精神为艺术学理论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机遇。

长期以来某些学科门类出现的学科专业设置呈现固化、细化等倾向,这对于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现象是不利的。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国家相关文件中,明确了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艺术学理论需要重视相关问题,自身不能够局限在单一学科门类之中,要多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并融入本学科之中。

艺术学理论的理论早期的发展通常以艺术作品本身为中心,关注其审美特质、历史和文化背景。然而,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要求学者们更广泛地思考艺术的地位和价值。跨学科研究以其整合的性质而闻名,它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方法和理论进行结合和交叉应用,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探求新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在没有提出跨学科概念之前,其实许多学者就已经在结合运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来进行研究,当正式提出之后对于这样的方法有了更规范的方式,让学者能够放开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挖掘。在研究课题中,需要运用到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交叉,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深入探求艺术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在数字技术没有出现之前,获取知识是相对困难的,而数字化技术为跨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打破了常规学科之间的分界。推动着各学科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促使着跨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一种潮流[1]。而数字化技术正是这种趋势的推动者和助力者。那么对于数字化时代为艺术学理论带来的具体优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跨学科研究跨越了传统学科之间的边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总是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太过专注自身会导致理论研究陷入狭窄的空间,过于专注艺术形式又会导致研究偏向别的学科方向。采用跨学科的方式之后,打开了不只是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道路,也是打开了其他学科的道路。采用了多样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应对艺术领域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挑战。例如,跨学科研究可以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相结合的方式,深层研究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揭示艺术多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2) 跨学科研究强调协作精神,鼓励学者、从业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中,学者们不仅要与同行合作,还要与艺术家、策展人、教育工作者等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密切合作,共同探求艺术的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协同合作,跨学科研究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推动艺术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3) 跨学科研究为解决复杂的艺术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艺术学理论研究,往往需要涉及艺术作品多个维度和层面,需要跨学科的分析和解读。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学者可以从学科的不同角度来看。全面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从而为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

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发展离不开各种推动力量的作用,这些力量涵盖了学术、社会、技术等多个方面。其本身就是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为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形成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术界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设立跨学科研究机构等方式,促进学者们跨越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不光推动了艺术学理论自身的跨学科研究,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速度也在加快。也为跨学科的艺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艺术领域也有着更大的需求,对艺术创新和发展的追求也日益迫切。跨学科研究能够促进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和融合,提供艺术创新的新新方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者们能够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跨学科研究,探讨艺术和科技的联系。创造出愈加前沿和具备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政府、学术机构和行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资助跨学科研究项目、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等方式,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推进艺术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3. 数字技术下艺术学理论的新探索

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计算机技术的兴起,随着发展出现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运用在教学中的数字技术。电脑技术的不断进步,因特网的普及,“数字”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大量的数字化平台不断涌现,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这些平台为教师与学生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学习体验。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几乎都是依赖线下教学,面对面教学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数字化的出现,产生了视频教学的方式,但教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现在这样的数字化平台的互动性解决了一部分问题。那么,对于艺术学理论来说,数字技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

(1) 数字艺术分析与挖掘

所谓数字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之分。1、广义上的数字艺术,是指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因此可以归入数字艺术的范畴。也可以称为数字化艺术。比如平面设计,通过数字技术手段,通过万维网传播,甚至包括手机铃声等所谓的“纯艺术”。2、狭义的数字艺术则更具体地指利用计算机加工或制作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等艺术作品。数字艺术在21世纪开始飞速发展,新技术便会带来新艺术,现代科技让我们从无声的有声的电视机,从黑白的彩色的电视机。出现了电影、游戏等等相关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的出现促使更多的艺术种类诞生。这是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艺术理论的扩容[3]。数字艺术的出现让科技与艺术交融,技术从艺术诞生之初就和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科技的注入产生了大量与数字艺术处理相关的APP,如PR、PS、AU等与视频、图片、音频等相关的软件,这些软件需要人类自己进行大量的操作。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AI。如2021年OpenAI发布的DALL-E (AI绘画工具)、2022年OpenAI发布的ChatGPT (AI文本工具)、2023年美国发布的Suno(AI音乐工具)等等。就拿Suno人工智能音乐软件为例,在2024年3月24日发布的V3版本向所有人免费开放,输入想要的音乐风格、乐器类型便能生成相应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创作本身是具有很高的门槛的,音乐创作需要学习和声、曲式、配器等等相关的音乐知识,但通过该软件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边能创作出一个作品,对于专业的作曲家是否会带来致命冲击。但对于没有音乐知识的普通人来确实为自己带来了大大的便利,在没有相关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与能够参与创作。在彭吉象老师的艺术概论中所阐述的艺术品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性或审美价值的产物,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在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及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所创造出的产物,优秀的作品更是有着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内涵同时并存。通过AI软件制作的音乐作品。似乎不具备现有对优秀作品的定义在身上,那么这样的作品应该如何去评判它的价值呢?究其根源,AI软件创作的作品艺术,其实就是模仿。人工智能还无法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创作,像之前大火的孙燕姿人工智能翻唱歌曲,都是在进行大量的训练之下才能对歌手的演唱方式进行模仿的,人工智能自身在没有大量素材的情况下并不能自己创造出一个声音来。包括人工智能绘画、写作、修图等等,都是人工智能对现有素材的学习、积累、模仿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这可能是目前人工智能的短板。但其拥有的大量数据、快速学习并模仿的能力是人类很难做到的。人工智能文艺中模拟与对照的美学意义根源于作为模仿对象的人类艺术的存在,是人类现有的知识、技术、艺术构成了现有的数字艺术。那么,人类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呢?笔者认为是不能的,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是堆砌出来的仿制品。人类具有的创新意识是人工智能无法具备的。这个时代赋予了艺术学理论学科全新的挑战和机会。数字化时代使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交融愈加密切,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带来了全新的探索领域[5]

(2) 数字媒介带来的全新体验

传统艺术所需要的媒介是实体的、现场的,而在数字时代之下则是在虚拟世界中。传统绘画需要运用纸、笔、颜料等工具,音乐需要演奏家、歌唱家进行现场表演,戏剧需要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进行现场演出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传统艺术,都需要实际存在的物质、时间、空间,这也造成了艺术欣赏的局限性。技术的进步逐步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媒介与形式,发展到如今的数字时代,不仅提供给艺术家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创作,同样为欣赏者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体验。例如,艺术家通过AR眼镜进行绘画创作,观众再通过AR眼镜直接进入该画作中沉浸式欣赏,犹如身临其境,能够更好的感悟作品。数字艺术已经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新型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让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获得了全新的体验。艺术打破了时间、空间、身份等因素的局限,艺术逐渐“日常化”、“碎片化”、“虚拟化”等等,这使得艺术具有更广的传播性。

随着数字媒介不断普及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和评判标准发生了改变,包括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也同样在改变。传统艺术创作需要专业的艺术家,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权威机构和专家的认可与评价,欣赏者的审美受到较大限制。而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更多地受到观众的直接评价和反馈。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获取观众的反馈,成为评判作品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例如,“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这样爆火出圈的RAP。这种去中心化的评判机制使得更多的艺术作品得到了曝光和认可,推动了美术创作的多元化、民主化。通过这些数据去研究当下社会状况、观众审美心理以及反馈到艺术作品上,再作用到艺术理论当中。

(3) 数字作品的技术特点与美学特征

数码作品的技术呈现出创新的特点,多样性,虚拟性。艺术家运用数字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对时间、空间、光影元素的精确把控,创造出独具美感的艺术作品。在数字艺术时代的作品呈现出数字化与在线化,在互联网中出现了数字藏品,包括周杰伦、林俊杰、徐静蕾等明星也都拥有这些数字藏品;数字时装,创造出现实服装无法达到的效果;数字空间,韩国女团aespa就拥有自己的元宇宙世界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作品本身就是具有争议性的,作为数字的产物它们是否能够算作艺术品,这对艺术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艺术的美学特征表现为独特的视听表现、高度的抽象性与实验性,以及跨界融合等特点,增强了数字艺术的审美吸引力与感染力。数字艺术的美学当然是离不开听觉与视觉的感受,在AIGC公司Runway举办的AI短片中的大奖作品《生成》,通过画面、声音的结合讲述了人类历史演变,短短两分钟左右的视频效果却十分震撼。数字艺术的抽象性与实验性,是由于数字技术的灵活多样性,带给艺术家们更广阔的天空!同时也为更多人群带来了创作的可操性,为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不断地突破尝试,会带来新思想与观念。数字艺术作品的跨界融合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作,并融合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例如,艺术家雷菲克.阿纳多尔(Refik Anado),运用数字算法将数据进行创作,数字雕塑、绘画以及包括声音与光影的沉浸式装置,利用视觉和听觉的交互效果,营造了虚拟的感官体验空间。这种立体全方位的艺术体验,能够更加深入的传达、感知、体验、理解情感。

在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就提到过大众媒介消磨传统艺术作品的唯一性与独特性,那数字时代的这些作品又该如何界定,当作品不再独特不再唯一,该以何种方式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价值评判,这需要去制定新的标准与新的理论。这些人工智能的诞生冲击着各行各业,对相关艺术方面的理论研究是较少的,导致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技术产生的时间短,在运用与了解都不太熟悉的情况下,理论方面的研究肯定更加难以进展。人工智能艺术势不可挡的风向,让相关研究必须要进展,才能应对这新兴的艺术门类。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具备思考与研究这些新兴艺术的能力的,需要运用自己的视野去挖掘在如今局面下蕴藏的内在问题。这种数字化趋势可能导致新的研究课题,如数字文化、数字人文等。同样作为艺术学理论的高校生,应该学会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去监测、学习、研究与人工智能艺术相关的动态,时刻把握新动向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艺术学理论与技术领域的结合也是一种跨学科合作,两者结合能够为数字艺术这样的新兴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带来了新的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在深入学习艺术学理论过程中,意识到了其目前所存在的瓶颈期,大量文章的创作同质化、模板化严重,这是文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但如今新的艺术诞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让艺术学理论有新路可走。通过理论研究去了解数字艺术,并探索如何以更富有创意的方式融合艺术与技术。数字化时代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数字艺术创作的原理、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计算艺术中算法与创意的结合等。通过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使艺术学理论得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4. 数字时代下艺术学理论的新发展猜想

在数字时代,艺术学理论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为其提供者最重要的技术支持,数字技术在其他领域上都有较为可观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艺术学理论领域来说,同样也应该结合数字技术来对学科进行全新的发展,于是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以供参考。

(1) 因材施教教学制定

数字媒介的出现为艺术欣赏者提供了更良好、更便利、更舒适的方式。目前主流的APP,如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等,都为用户提供了喜好偏爱的算法,根据数字计算能推演出相应视频、图片、内容等进行精准推送。那这样的个性推荐技术,能否运用到艺术理论教学中呢?

在对高校生的调查中发现,特别是研究生,有许多背景不同的学生,有本科来自播音主持专业的、绘画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的等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来学习艺术学理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统一的教材来进行教学的,但不能很好的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研究能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去分析出不同学科背景下每一位学生更适合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能在短时间内教学最大化、最优化。

因材施教这句话在教育中是十分适用的,但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很难真正做到对每位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那么数字时代,为艺术学理论个性化教学制定成为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通过数字化平台考察学生。通过学生的专业、喜好、风格等方面,精准制定教学方案,再通过数字平台实时跟进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且通过数字平台及时推送相关的数据资料,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同时拓宽他们的视野,用更宏观、更新颖的眼光去看待研究的事物。数字化平台还缓解了理论学习的枯燥,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制定,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喜好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方向。

(2)“理”与“动”结合

艺术学理论教育既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也需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艺术学理论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相对单一,目前常用的方式就是田野调查。在笔者本科学习作曲理论时,创作出的曲目需要通过与表演者进行交流,才能发现理论创作在实际演奏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出更符合演奏、演唱的曲目。在艺术理论中同样也是如此,与艺术家进行交流观看表演同样能够获得更多的体会与感悟。在互相沟通交流中使得双方都产生新的火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弥合艺术理论与实际艺术界之间的鸿沟。而数码科技的发展则提供了“理”与“动”结合的新可能。透过虚拟实境科技、数位艺术工具等,学生可以进行虚拟环境下的美术练习。可以使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通过工具模拟真实的艺术场景,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更好的理解体会艺术,对艺术理论的发展会带来新的能量,同时推动艺术学理论的发展。

数字化的平台不仅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有帮助,对教师也有同样的作用。通过数字化平台,教师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根据不同的理论知识,通过数字工具进行设计,可以把知识设置成动画、创造沉浸式的理论课堂、设计更特别的互动环节等等,教师能够把艺术理论上的更加生动有趣,让文字“活”起来,为理论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丰富和实用了教学内容和任务,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发展。这就是在数字时代下教师的“理”与“动”结合方式。

在如今作为该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动脑也要学会“动手”,也就是所说的实践。时代的发展也带了新的技术,数字时代之下要学会运用,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能够带来更多便利的方式。通过实践与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更好地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同时促进教师理论教育的创新,推动艺术学理论领域的发展,以及促进学术界和艺术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结合有助于丰富艺术学理论中理论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提升了艺术领域的质量和影响力。

(3) 理论辅助系统

在第一节中提到数字化能够帮助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建设,这是在数字时代下基于对艺术学理论学科跨学科建设的助力,对于艺术学理论的学生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艺术学理论的学生,处于跨学科的背景之下时,笔者认为首要的任务便是需要提升自身的一个跨学科性,提升自我知识面,融合多学科知识是艺术学理论高校生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通过不同的学科领域将知识再融入艺术学理论的理论中去,可以为学生拓展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视野,能够为自己提供新的机遇,也为学科的新的机遇。在此时,数字化的功能与作用就出现了,理论辅助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在理论学习与研究到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指导与建议,同时提供相应的其他有助于该研究的其他学科知识,能够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与成效。这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内容,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这种理论辅助系统还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互动。在理论学习中,经常会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有很多资料在阅读文字后,也还是不能完全的领悟其中深意,在进行田野调查与实地探访之后,亲身体验会带来不同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产生对该课题的新感悟,理论创新缺一不可。但田野调查费时费力,数字技术能相对解决该问题,通过技术创建数字空间,直接通过数字空间进行勘察,这样不管是在世界何处的艺术都能够直接感受到,甚至可以和艺人本人直接沟通。再通过数字技术创建数字教室,这样世界各地的专家教授都可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经验,随时掌握艺术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这样的方式能更大程度的拓宽艺术学理论学生的视野,拥有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艺术理论发展。

5. 结语

数字时代来势汹汹,各个行业学科都在紧跟步伐,艺术学理论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数字技术能够帮助艺术学理论更好的进行学科建设,强化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习题演练。利于该学科的发展。要时刻关注艺术学理论在数字时代下的变化、发展与影响,分析在数字时代下,艺术学理论产生的新艺术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艺术理论,跟新艺术蕴含的理论学说,推进数字时代下的理论发展,促进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发展。数字时代之下,这种新的技术能为艺术学理论发展带来全新的方式,通过一些猜想为学科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这些猜想也许会有真的实现的一天,到那时艺术学理论会迎来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卢育娟. 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 85.
[2] 余国志.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论纲[D]: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6: 32.
[3] 陈旭光. 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4): 180-188.
[4] 段吉方, 阎恺祺. AI生成艺术与后人类技术的美学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73(6): 54-64.
[5] 彭吉象. 关于首先构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几点思考[J]. 艺术评论, 2022(1):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