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跨学科方法的广泛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其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韩礼德(M. A. 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尽管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学界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如何将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以及这种结合对于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贡献,仍是当前学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核心在于探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四个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分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观如何结合,挖掘两者之间的理论契合点;其次,探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具体应用,揭示其方法论价值;再次,研究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对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最后,分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如何回应现实社会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语言学视角的新思路。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相结合,旨在打破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局限,为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这种结合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丰富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来看,本研究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能够为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指导,还能够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从社会层面来看,本研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以语言学视角分析社会问题。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提升社会对语言学研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揭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本研究旨在促进语言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相关领域的共同发展。
2. 研究方法概述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旨在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2.1.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定义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实验研究和模拟研究等,来收集和分析数据,揭示社会系统的运作规律和内在机制。它强调将社会视为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通过系统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案。
2.2.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重要原则
研究社会系统的原则主要有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 整体性原则是指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因此,在研究社会系统时,要从整体出发,关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结构性原则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是其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1] p. 87)。不同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在研究社会系统时,要重视对其结构的分析,揭示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3) 层次性原则是指社会系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研究社会系统时,要注意分析各个层次子系统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 开放性原则是指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1] p. 87)。在研究社会系统时,要关注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社会系统的影响。
总体而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全面、深入理解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有效工具,它强调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重要原则,有助于揭示社会系统的运作规律和内在机制。
3.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
本研究将简要介绍韩礼德及其创立并发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定义和应用。
3.1. 韩礼德简介
韩礼德(M. A. K. Halliday,1925年4月13日~2018年4月15日),是英国语言学家、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学框架在当代世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界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2]。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定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 A. K. Halliday)创立并发展的语言学理论。它关注语言的系统性、功能性和社会性([3] p. 103),强调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反映和构建者。系统功能语言学旨在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4],以及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关注的问题是“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即人们是怎样使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活动的[5]。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系统语法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路(system network)。功能语法则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的形成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逐步形成的[6]。
3.3.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主要受到伦敦学派的影响,特别是该学派的领军人物弗斯(J. R. Firth)的学术思想。弗斯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功能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韩礼德在继承和发展弗斯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阶和范畴语法理论框架,并将这一理论模式发展成系统语法。1968年,他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7],形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此后,韩礼德不断完善和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体系。Halliday构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已有6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从句法理论、系统功能理论到社会意义学和适用语言学的发展阶段[8]。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创立以来,在国际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还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已被用于儿童语言发育、语言与社会、语域、语言教学、文体学、翻译与机译、计算机语言学等超学科领域[9]。
4. 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从三个维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观在语言学领域的体现。
4.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
4.2. 马克思主义观在语言学领域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观在语言学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语言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语言学研究应该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的联系,揭示语言变迁的社会动因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语言学研究应该关注不同阶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和斗争,以及语言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以及语言变革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观在语言学领域的体现与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5.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契合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结合,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本研究将从系统的观点、层次性和范畴、语境与环境这三个维度两者的契合点。
5.1. 系统的观点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具有鲜明系统性的社会符号系统。语言作为系统拥有一般系统的诸多特点,如语言系统由各种语言符号构成,并具有层级性;相同层级的符号形成聚合系统;系统运作时语言符号呈线性排列,并遵守组合规则[10]。韩礼德指出语言系统承载着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些功能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得语言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信息的传递、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文本的连贯性。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1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同样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功能性。该方法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系统性的角度来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具有显著的共通性。两者都强调研究对象(语言和社会)是一个由多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些组成部分在系统中各自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5.2. 层次性和范畴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同样重视系统的层次性和范畴,将社会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组成部分,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韩礼德将语言系统分为多个层次[7]。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层次性,他将语言结构分为音系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等,并强调了这些层次之间的映射关系和相互实现机制。音系字符层承载着词汇语法层的信息,而词汇语法层则进一步实现语义层所表达的深层含义[3]。在这一框架下,这种层次性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语言系统内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为我们理解语言的使用和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同样重视系统的层次性和范畴。该方法论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复杂的巨系统,它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成[12]。因此,在研究社会系统时,我们需要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这种层次性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两者均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并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5.3. 语境与环境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语言的使用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语境是一切话语的出发点[4]。在此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使用不仅受到语言结构本身的影响,更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将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视为研究的核心。该方法论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实现其功能和目的。社会系统的运行、变化和发展,均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强调在分析社会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均体现出了对语境或环境的重视。两者均认为,无论是语言的使用还是社会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与环境的紧密互动和相互影响。这种共通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和社会的新视角,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 系统功能语言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意义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意义可以从语言学研究方面、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和现实社会问题方面进行阐述。
6.1. 拓宽语言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功能性,将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结构分析拓展到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这启示语言学研究者应更加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语言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韩礼德的理论体系包括阶和范畴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语言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
6.2. 为社会科学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
韩礼德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引入语言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不仅适用于语言学领域,也为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促进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6.3. 以语言学视角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关注与回应
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可以揭示语言使用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如不同社会阶层在语言资源、语言能力和语言机会上的差异。这有助于人们更加关注语言与社会不平等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其次,韩礼德的理论体系关注语言在社会权力关系中的作用,可以揭示语言使用中的权力斗争和权力构建过程。这有助于人们更加关注语言与权力关系问题,并思考如何平衡和制约权力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
7. 结语
本研究通过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视角,深入分析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发现,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结合——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以语言学视角进行分析和回应现实社会问题。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探索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为语言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