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爱国电影题材的字幕英译研究——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字幕翻译为例
A Research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ilm Subtitles of Patriotic Mov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Taking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 My People, My Country as an Example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增强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欧美国家播放,影片字幕的翻译显得尤其重要。准确而又地道的字幕能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因而需要字幕翻译工作者从不同方面处理中文字幕的英译。本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基于“三维”转换的视角,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英译字幕为例,结合字幕翻译的相关特点,进一步总结译者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应采取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
Abstract: As globalization intensifies and China’s opening-up deepen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films are being screened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subtitles becomes particularly crucial. Accurate and authentic subtitles can enhance the audience’s viewing experience, necessitating subtitle translators to handl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ubtitl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adopts Hu Gengshen’s proposed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ubtitles of the film My People, My Country as an example an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further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adopt when translating film subtitles.
文章引用:黄鹃.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爱国电影题材的字幕英译研究——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字幕翻译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827-83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30

1. 引言

《我和我的祖国》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影片,于2019年10月1日在英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的数十座城市同步上映,由《前夜》《相遇》等七个故事组成。该影片是爱国题材的典型代表,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该电影中的台词朴素平实,充满人文关怀,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引领情感共鸣,内化家国情怀。电影题材均选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时刻,是真实的中国故事,其英文字幕关乎“中国故事”走出去,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2. 字幕翻译与生态翻译学

2.1. 字幕翻译

国外的字幕翻译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黄金时期。Gottlieb (1992) [1]在字幕翻译领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强调字幕翻译的独特性,即将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形式,同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并提出了字幕翻译的多个维度,包括语言的视觉和听觉元素,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同时适应屏幕上的呈现。Gottlieb (1992) [1]通过对丹麦电影的分析,总结出了字幕翻译的十个方法,如转换、释义、缩减、削弱、删除、扩张等。这些方法为字幕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帮助翻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效地传达信息。

国内关于字幕翻译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钱绍昌(2000) [2]对比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点,总结出5个影视语言的特点,即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他认为,在影视翻译时,翻译的“信、达、雅”三项原则中,“达”最为重要,应做到译文通顺。张娟(2021) [3]认为,视听翻译除了受到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时间制约、空间制约、声音制约、画面等的制约,而电影字幕翻译,作为视听翻译的一种,也需要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李运兴(2001) [4]提出“缩”“减”“直”的翻译策略,以应对字幕翻译中的时空限制。他认为,字幕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又不能超过屏幕上可显示的字符数。因此,翻译者需要采取适当的缩减和简化策略,以保持字幕的简洁性和可读性,同时还要保持原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 生态翻译学理论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即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胡庚申教授(2008) [5]认为,任何新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新的术语和表述,而了解一种理论的术语系统是认识该理论的最简洁的途径。因此,在《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5]中,他详细论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要术语,如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等,更集中、更清晰地呈现该译论的总体面貌。胡庚申教授(2013) [6]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全面阐述,探讨了“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等核心理念,构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三维转换”是其核心概念之一。这一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涉及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7]。首先,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这种转换不仅包括词汇和语法层面,还包括风格和语体等方面[7]。这一观点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做出适应目标语言习惯的选择。这种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其次,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7]。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并传达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或曲解。这种对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增强翻译的文化适宜性和可接受性。最后,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7]。除了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传递,译者还需要确保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保证交流的有效性。这种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提高翻译的交际功能和效果。

3. “三维”转换视角下《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字幕翻译策略

3.1. 语言维

语言维度转换指的是对译入语和源语言的不同语言形式以及表达习惯进行适应转换[7]。中英两种语言有着多方面的差异,如动态与静态、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形合与意合的差别[8]。在进行字幕转换时,必须了解不同语言的特定风格和习惯,避免直接的字面翻译。保持两种语言之间的和谐对应是至关重要的。西方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9] (Eugene Nida, 1982)曾指出,汉英主要差异在形合与意合。形合重语法,而意合重信息传达,故影响表达方式、文化和思维,进而影响语言风格和习惯。

例1:–科学这个东西,

–容不得有半点侥幸心理,

–哪怕是国旗这块红绸缎都马虎不得,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译文:-This is science.

-We should never risk it.

-Even when it comes to a small piece of cloth like a flag.

分析:例1选自《前夜》这一片段。开国大典前夜,国旗旗杆负责人林治远对于升旗装置进行模拟,尽全力注意到所有细节,确保万无一失。在中文中,这句话通过强调“红绸缎”和“马虎不得”来传达对细节的重视。中文重意合,读者能够从上下文中理解到这是在讨论国旗的制作,而不需要明说。英文译文中的“Even when it comes to a small piece of cloth like a flag”则更加直接和具体。中文原文通过重复“细节”三次来强调“细节”的重要性,而英文译文通过“That’s all that matters”,直接写出细节的重要性,符合英文开门见山的特点。

例2:我那边旗要升不起来,你白吹,你是不是白吹。

译文:If the flag doesn’t raise, there’s no use playing the trumpet.

分析:在例2中,原文“你白吹,你是不是白吹。”是一种带有口语色彩和特定文化背景的表达,其中“白吹”一语双关,既指代吹奏乐器的行为,也隐含了“白费劲”、“徒劳”的意思。而译文将原文的双关意味转换为英语听众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译为“there’s no use playing the trumpet”。这种转换保留了原文的基本意义,即在旗升不起来的情况下吹奏乐器是没有效果的。原文中两次提及“白吹”,强调升国旗的关键性,而英文语言不喜重复,故未再次翻译。译文考虑到了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既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译入语的特点。

例3:–惹事儿了你。

–要不是看你小啊,就找警察了。

–我不小,十三了(四川小孩)。

译文:-You’re in deep shit.

-I’d call the police if you weren’t a kid.

-I’m not a kid. I’m 13.

分析:这段对话体现了中英语言差异。中文表达简练,常省略主语,例如“惹事儿了你”。英文翻译使用完整句式,强调主语,“You’re in deep shit”。中文“要不是看你小啊”,英文“I’d call the police if you weren’t a kid”中,中文省略主语“我”,英文使用完整句式。在回应“我不小,十三了”时,中文口语化,“十三了”反驳“小”的说法;英文直接陈述“I’m not a kid. I’m 13”。这反映了中英语言的表达差异,中文更注重简练口语,英文更倾向于完整句式,突出主语的明确性。

3.2. 文化维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文化维强调翻译中文化的传递与阐释。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翻译被视为一种文化的再现和传递过程,不仅要传递语言层面的信息,还要承载源语文化的内涵。文化维的核心思想在于,译者在面对跨文化交际时,需要敏锐地捕捉并传达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感知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意义[6]。这种翻译观点鼓励译者不仅在语言层面上准确传递信息,还要在文化维度上关注源语文化,以实现更为综合和深刻的跨文化沟通。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述[7]。因此,译者在英译中国影视作品时应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注意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承载中国文化信息的相关词句进行相应取舍与转换,保证文化信息的正确传递。

例4:这是孩子的长命锁,说,打小戴着这个身体壮。

译文:This is my kid’s longevity lock. It brings health and prosperity to children.

分析:在例4中,原文“打小戴着这个身体壮”是指“孩子戴着长命锁能身体健康,茁壮成长”。为了更全面地解释这一文化内涵,译者采用了“增”的翻译策略,将其翻译为“It brings health and prosperity to children”(为孩子带来健康与好运)。通过补充说明,译者巧妙地传达了长命锁的象征意义,使得外国观众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增强了观影体验的文化共鸣。这种翻译策略的运用不仅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递,同时也丰富了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为国际传播搭建了更加通畅的桥梁。

例5:还是闹到眼皮子底下。

译文:It happened under our noses regardless.

分析:为了精准传达原文含义,译者巧妙地运用了目的语表达习惯,选择了短语“under one’s nose”进行复述。这种翻译策略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语境和情感色彩,还使得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一习语的含义。这一翻译方式体现了译者在中英文化维上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传达文化元素同时,又采用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这样,不仅在语言形式上贴合目标语文化,还确保了对原文习语的准确理解。这种文化维的运用使得翻译更贴近目标语读者,提高了翻译的流畅度和可理解性。

例6:–我去找音乐。

–找什么音乐啊?我不是跟你说了吗?首长已经特许进入广场了。

–我说你这个人怎么油盐不进啊?

译文:-To find the song.

-Why bother? I’ve told you. The thief has granted us permission to enter the square.

-Why are you so stubborn?

分析:在原文中,“找什么音乐啊?我不是跟你说了吗?”表达了对对方决定去找音乐的疑惑,带有一定的质疑色彩,形象地表达了对对方不接受劝告、固执己见的批评。而在译文中,“Why bother? I’ve told you.”则显得更为直接和简洁,少了原文中的质疑语气,这反映了英语中在表达疑问时通常更加直接的文化倾向。在原文中,使用了“油盐不进”这一习语,而在英文中使用了“stubborn”来表达。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文化在语言表达和交际风格上的差异,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文化因素,以确保翻译更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习惯。

例7:立国大事,治远必鞠躬尽瘁。

译文:For this critical event,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分析:在例7中,原文“鞠躬尽瘁”体现了中国传统奉献精神,体现了林治远对国家大事的全力奉献。而译文则强调了相似的承诺,但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英语中的奉献表达,使用了“whatever it takes”这一常见短语。这一例子反映了中英文化在奉献态度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提醒翻译者在传递这种文化内涵时需要考虑目标语文化的语境和价值观。特别是对于这种四字格的表达,很难做到字字对应,将其意思翻译出来即可,同时考虑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地道。

例8: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的牺牲,换来的一面五星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万无一失。

译文:Twenty-eight years of revolution, and 20 million deaths was the price for this red flag. What can we do? This is what we can do: Make this work.

分析:原文中的“万无一失”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式四字格表达,传达出对于五星红旗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事物的全面把握和无懈可击的信心。而在译文中,“Make this work”则更注重实际行动和努力,使用了一种直接而简洁的表达方式。这反映了英文中对于承诺和行动的表达方式,强调实际操作和结果导向。这个对比突显了中西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中国文化常采用富有修辞的四字格表达,注重意境和情感的传达;而英文更倾向于直接、实用的表达方式,注重行动和结果。这也提醒我们在翻译时,要注重中英表达方式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别。

例9:–老方

–他巴不得我们搞不好呢

–就那个人那个心眼小的就这么一点点

–嘿嘿,你个穷酸秀才还背后说人坏话

译文:-That Fang

-He’d love to see us blow it, being the narrow-minded person he is.

-You pathetic egghead, talking about people behind their backs.

分析:“老方”在中文中是一种随意的称呼,而在英文中可能需要更正式的指代,如“That Fang”。中文中的“他巴不得我们搞不好呢”表达了说话者对“老方”的负面情绪,认为他希望看到别人失败,这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He’d love to see us blow it”,其中“blow it”是口语,意为“搞砸了”。“心眼小”在中文中是形容一个人狭隘、自私,而在英文中则可以用“narrow-minded”来传达相似的意思。最后,“你个穷酸秀才还背后说人坏话”中的“穷酸秀才”是对知识分子的嘲讽,而“egghead”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用法,用来形容过分专注于学术而忽视实际的人。整句话的翻译要考虑到了英文读者的文化理解,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文化的适应性。

3.3. 交际维

字幕翻译主要聚焦于角色间的对话,因此翻译应尽量符合口语习惯,确保语句之间流畅衔接,避免显得过于生硬。译者需关注源语的交际目的,确保在译文中能够准确传达,翻译时应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晦涩难解,防止产生误解。因此,译者需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生态语境,灵活选择交际维度的转换,确保达到交际的预期目标[10]。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策略有助于保持翻译的自然流畅,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字幕内容。通过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者能够实现更有效的交际目的,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在字幕翻译时,只有考虑到交际的适应性转化,才能实现字幕传情达意的效果,使得观众能理解剧情,能产生共鸣。耿家丽(2024) [11]认为,中文是含蓄、隐晦且常有言外之意的,往往不直接说明,需要对方去揣摩;而英语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所以需注意中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

例10:零分零秒升起中国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

译文:To raise the Chinese flag precisely at midnight is our bottom line.

分析:例10出自故事《回归》。在本例中,中文为两个句子,而英文译文合并成了一句,译文运用介词“to”,将句子之间的逻辑以及意图表达了出来。在字幕翻译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译者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以更紧凑的语言形式传递清晰的交际意图。通过将两句合并并用“precisely at midnight”表达时间的精准性,翻译强调了我方代表在谈判中的果断和干脆,增强了观众对谈判氛围的感知。这样的改写有利于提升字幕的交际效果,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影片情境,另外也体会到我方态度的坚决。

例11:长眼睛是吃饭用的?

译文:Are you all blind?

分析:译者的任务是识别并保留个人言谈举止背后的意义。译者不拘泥于直译字面意思,巧妙地将“眼睛”和“吃饭”改译为“Are you all blind”(难道你们都瞎了)。这种译法不仅考虑了语言的直观表达,更注重了字幕的交际功能。“长眼睛是吃饭用的”是中国的俗语,意思是“眼睛不注意观察、忽视事实”的意思,同时考虑到影片中说话人生气的语气,故译为“Are you all blind”。通过这样的翻译,观众更容易理解讽刺的含义,明白说话者指的不是实际的视觉或进餐问题,而是对于显而易见事实的无视。这种交际功能的突显使得翻译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引导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影片中的情感和隐含信息。

例12:–你先听我说,三个人行不行。

–找毛主席去。

–两个呢?

–买白菜呢?

–一个总行了吧。

译文:-Listen to me. How about three men?

-Go ask Chairman Mao.

-What about two?

-Don’t bargain.

-One, at least.

分析:原文中的“买白菜呢?”是一种中国幽默的表达方式,其中包含了一种随性、轻松的语氛,常用于戏谑或幽默的场合,其实际意思是在调侃对方行为的荒谬。然而,翻译成“Don’t bargain.”则采用了一种更直接、干练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两个人”这个场景中的坚持,同时也更符合英语交际的习惯。在西方文化中,谈判和讨价还价更加明确,因此将“买白菜呢?”翻译成“Don’t bargain.”有助于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蕴含的幽默和调侃,加深对情景的理解。这体现了在翻译中灵活运用表达方式,以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

4. 结语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爱国类电影题材的典型代表,里面有丰富的富有中国特色与文化的词语。本文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字幕翻译为案例,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其字幕翻译的技巧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方法,注重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以实现适应性选择。通过此方法,译文在保持贴近目标语言语境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字幕翻译的特殊要求。本研究的成果进一步验证了生态翻译学在字幕翻译领域的可行性,并为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实用的指导框架。

参考文献

[1] Gottlieb, H. (1992) Subtitling—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 In: Dollerup, C., Ed.,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John Benjamins.
https://doi.org/10.1075/z.56.26got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1): 61-65.
[3] 张娟. 视听翻译传播通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J]. 上海翻译, 2021(4): 41-46.
[4]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4): 38-40.
[5]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2): 1-5.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237.
[7]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95.
[8]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9] Nida, E.A. (1982) Translating Meaning.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0] 冯小艳, 董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京故事》英译策略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 2023(12): 94-96.
[11] 耿家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变脸》为例[J]. 英语广场, 2024(13):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