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注性副词“硬是”的语义功能及浮现机制
The Semantic Function and Emergence Mechanism of the Commentary Adverb “硬是”
DOI: 10.12677/ml.2024.127631, PDF, HTML, XML,   
作者: 王爱阳: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襄阳
关键词: “硬是”情态范畴偏离预期现实句“硬是” Modal Category Anti-Expectation Realistic Sentence
摘要: “硬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评注性副词,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文章通过对语料的整理与研究,发现评注性副词“硬是”出现在对比语境和现实句中,既可以强调客观事实中的超预期量信息和不足预期量信息,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也可以单纯强调说话人坚决执拗的主观态度,来展示焦点信息,带有主观化印记,具有强调情态义。
Abstract: “硬是”, as a special commentary adverb, represent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proposition.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corpus, the article found that the commentary adverb “硬是” appears in comparative contexts and real-life sentences. It can emphasize both the unexpected and unexpected information in objective facts, highlighting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attitude, or simply emphasizing the speaker’s resolute and stubborn subjective attitude to display the focus information, with subjective imprints and emphasizing modality.
文章引用:王爱阳. 评注性副词“硬是”的语义功能及浮现机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834-84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631

1. 引言

情态范畴是人类语言的重要表达范畴之一,现代汉语中的评注性副词是表达情态范畴的一种表现形式[1],一般包括认识和义务两种情态[2],前者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知识和信仰、态度和观点等,后者表示说话人的指令和承诺、愿望和评价等。

近年来学界对副词“硬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气副词研究,如杨洋(2012) [3]等讨论“硬是”作为语气副词时的语义和用法;二是话语标记研究,如王燕(2021) [4]、殷思源(2021) [5]等讨论“硬是”作为反预期标记和负面评价标记的用法;三是情态副词研究,如赵园园(2021) [6]等讨论“硬是”的情态义;四是程度副词研究,如李文贤(2019) [7]、宁柏慧(2019) [8]等讨论“硬是”的程度表达式。目前,只有张谊生、田家隆(2016)将“硬是”看作评注性副词,研究“硬是、愣是、就是、偏是”的语义积淀对副词主观评注功能的影响[9],但并未涉及评注性副词“硬是”语义功能的浮现机制研究,以上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阅读法讨论“硬是”的情态语义功能及其浮现机制,以期对评注性副词“硬是”的情态功能有更深的认识。本文的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未标明出处的为内省。

2. “硬是”的情态语义解析

强调情态表示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态度([1] p. 60),《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将“硬是”定义为“跟‘硬’相同,常表示坚决的态度[10]。”《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又增加了“坚决多执拗地(做某事)”和“勉强地(做某事)”两个义项[11],在对语料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以上释义并不能解释以下句子,如:

1) 不知叶莲子是真没有觉悟还是“鸵鸟政策”,对眼前的微妙形势硬是一个没有感觉,甚至问道:“这地方怎么会叫香港?”(张洁《无字》)

2) 如果年老了,硬是一点病都没有,人人活上二三百岁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今年狂呼“老龄社会”者,恐怕连嗓子也会喊哑,而且吓得浑身发抖,连地球也会被压塌的。(季羡林《老年谈老》)

例(1)中的“硬是”很明显并不是表示“坚决地”或者“勉强地”,而是表示强调,强调“叶莲子对这一微妙形势没有察觉”这一客观事实,传达一种责备的主观态度;例(2)中的“硬是”则强调与心里预期相反,在社会共享的预期中年老了身体就变得不再健康,用“硬是”强调“年老了身体依然健康”这样一个反预期义,引出下文的论述,传达出意外或惊讶的主观态度。如果将句中的“硬是”去掉,这两个例子的语义均保持不变,所以我们认为“硬是”在句中表示强调,只不过强调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在对语料的分析中,我们将“硬是”的情态语义归纳为强调情态义,当说话人有预期时,“硬是”强调的是客观事实;与预期保持一致时,“硬是”强调的是主语的主观态度。

2.1. “硬是”强调客观事实

吴福祥(2004)认为预期是与人的认识、观念相联系的抽象世界[12]。预期是在事件发生前就产生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客观事实符合预期就是正预期,客观事实违反预期或与预期不一致就叫偏离预期,在质性偏离中,偏离预期信息表现为反预期信息,在量性偏离中,偏离预期信息表现为超预期量信息和未足预期量信息[13]。沈家煊(2015)又指出人们所期望的传达的是积极意义,人们不期望的传达的是消极意义[14]。我们在对语料的整理中发现,“硬是”所强调的客观事实传递的是偏离预期信息,具体表现为强调超预期信息和强调不足预期量信息。当客观事实为超预期量信息时,句子传达的主观态度只能是积极的;当客观事实为不足预期量信息时,句子传达的主观态度是消极的。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不同偏离预期信息下“硬是”的强调态度。

2.1.1. “硬是”强调超预期量信息

超预期量信息是指实际量超出基准预期量的信息,其中基准预期量就是标准量([13] p. 27)。齐沪扬、胡建锋(2006)认为标准量是一个参照预期量,既可以是说话人的预期量,也可以是听话人的预期量,还可以是社会一般的预期量[15]。我们认为“硬是”在句子中强调的客观事实就是实际量,一旦实际量超出预期,那么这个客观事实就是超预期量信息。例如:

3)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又本分又安稳的姑娘,一锤子,硬是把所有的买卖全做了。(毕飞宇《推拿》)

4) 路上,那个司机对我说:“你爱人力气真大!硬是把两个抱出坑道……”显然他也误会了。(路遥《你怎么也想不到》)

5) 船上就有人应道:看到了!那烟雾真是奇了,硬是从水面上一股一股升起,而且能看见烟雾里还有各种景致……(周大新《湖光山色》)

6) 李焕说他在西北行军,见到西北农民硬是全家穿一条裤子,裤子挂在门口,谁出门谁穿。(李敖《快意恩仇录》)

当实际量信息高于基准预期量信息时,反映的是超预期量信息。例(3)中的基准预期量信息为“姑娘可以做一个买卖”,实际量信息为“姑娘把所有买卖全做了”,两者与说话人预期的方向是一致的,只不过“做一个买卖”和“做所有买卖”存在量上的差异,实际量信息超出了基准预期量信息,“硬是”在这里强调的就是超预期量信息,传达的是佩服态度;同理,例(4)中的基准预期量信息为“力气大到可以把一个人抱出坑道”,实际量信息为“把两个人抱出坑道”,和实际量信息之间依然存在的量的差异,而不存在质上的差异,“硬是”在这里强调的还是超预期量信息,传达肯定赞扬的态度。在量范畴的研究中,不仅包括事物量、动作量、性状量等典型的客观量,也包括带有主观评价的“主观量”[16]。例(5)和例(6)反映了主观量超出说话人的心里预期,例(5)中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是“烟雾很奇特”,“各种景致”是主观大量,超出了说话人的心里预期,传达的是意外、惊讶的主观态度;例(6)中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是“全家人应该不止穿一条裤子”,“一条裤子”是主观小量,同样也超出了说话人的心里预期,传达的是说话人意外、惊讶的主观态度。所以,“硬是”在强调超预期量信息时,不仅强调客观量超出基准预期量信息,还强调主观量超出基准预期量信息,总体上看传达的主观态度是积极的。

2.1.2. “硬是”强调不足预期量信息

不足预期量信息是指实际量信息低于基准预期量信息([13] p. 27),在语料中有不少例子都是强调不足预期量预期信息的,当实际量信息低于基准预期量信息时,反映的是不足预期量信息。例如:

7) 我们弟兄们最初的毛病是蛮劲太大,耐不住要冲出战壕去,听到撤退命令,硬是不肯退回来。(林语堂《京华烟云》)

8) 嗨,都怨我这张盛不住话的嘴,你嫂子千叮咛万嘱咐,不让我告诉你,可我这张臭嘴,硬是藏不住话……(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9) 说起黄宗会上南京来,已经足有三个多月,当初由于他不听劝阻,硬是前来应征求官,使心情本来就极其恶劣的黄宗羲十分恼火。(刘斯奋《白门柳》)

例(7)中的基准预期量信息是“听到撤退命令之后要撤退”,实际信息是“听到撤退命令之后没撤退”,“硬是”强调的是没有满足说话人的信息预期,“硬是”传递的主观态度是责备;例(8)中的基准预期量信息是“不会告诉你”,实际信息是“告诉了你”,“硬是”强调的是没有满足说话人的期待,“硬是”传递出后悔的主观态度;例(9)中的基准预期量信息是“听劝阻不来应征做官”,但实际信息则是“没听劝阻前来应征做官”,“硬是”强调的是没能满足黄宗羲的心里预期这一客观事实,传递的是责备的主观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与“硬是”强调超预期量信息相比,“硬是”在强调未足预期量信息时,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必须存在对比,无论是前肯后否,还是前否后肯,都没有满足说话人或者第三方的心里预期。

2.2. “硬是”强调主观意愿

与预期发生偏离时,“硬是”强调客观事实,无预期或者与预期保持一致时,“硬是”强调的是主观意愿,多传达坚决执拗的主观态度,例如:

10) 我们看出来了,他硬是同那把锄头过不去,不想把它肩上台。(韩少功《马桥词典》)

11) 但开单的会计一看,说少了一个公章,硬是不准提贷。(刘玉民《骚动之秋》)

12) 去年六月,搬往什刹海之后,有一次我们在堤上散步,因为他看见了人家的汽车,硬是哭着要坐,被我痛打了一顿。(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13) 关八爷很快就看得出,响盐帮的这批弟兄,硬是在危难之中拿出对抗缉私营的那种舍死忘生的勇气,他们这样不要命的从东街闯向西街,威猛的气势已使匪众丧魂落胆。(司马中原《狂风沙》)

以上例句中,“硬是”都是用来强调主语坚决执拗的主观态度。例(10)中的句子不含预期,去掉“硬是”,只是陈述“他不想把锄头抗上台”这一客观事实,有了“硬是”则强调“他”的态度很坚决;例(11)中会计的心里预期是“少一个公章不能提贷”,实际信息也是“不准提贷”,实际信息与预期信息保持一致,加上“硬是”则强调会计的态度坚决,反映会计坚守原则;同理,例(12)则是强调“他”的执拗,例(13)中“硬是”强调“响盐帮弟兄”的态度坚决,凸显他们的舍生忘死。由于,“硬是”在强调主观意愿时,句子的主语只能是人,所以相比于“硬是”强调客观事实时,“硬是”强调主观意愿时的主观性更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硬是”的情态语义总结如下:

Table 1. Modal semantics of “硬是”

1. “硬是”的情态语义


语义类别

所表示的主观态度

“硬是”的强调情态义

强调客观事实

强调超预期量信息

肯定、赞扬、意外等积极态度

强调不足预期量信息

抱怨、责备等消极态度

强调主观意愿

坚决执拗等中性态度

表1可知,“硬是”表示强调情态,强调客观事实和主观意愿传达的主观态度各有不同,“硬是”在强调超预期量信息时,多传达肯定、赞扬和意外等积极态度;强调不足预期量信息时,多传达抱怨、责备等消极态度;强调主观意愿时,多传达坚决执拗等中性态度。

3. “硬是”情态语义的表达特点

前面我们分析了“硬是”的强调情态义,下面我们要分析“硬是”在情态语义的表达中的特点,以便于进一步分析“硬是”情态义的浮现机制。

3.1. “硬是”出现在对比语境中

“硬是”表示强调情态义时,会通过对比语境来强调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与说话者的心理预期不一致,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A,说出来的话是B,说话人实际想要强调是B而不是A。按照对比项是否明显,又分为显性对比语境和隐性对比语境。

3.1.1. 显性对比语境

显性对比语境是指作为对比的语言成分都出现,前后成分之间存在对举或者对比关系。例如:

14) 说到这儿,只见团长用手指头点着月亮说:“这家伙!你要不理会它呀,快得很,几天就圆了;你要盼它圆哪,它就硬是不圆!”(魏巍《东方》)

15) 李洪文就到窗口去看飞去的那个饼,自然难以寻着,要大家付钱,苟大海、小方硬是不付,李洪文便生气了。(贾平凹《废都》)

例(14)和例(15)中都有明显的对比项,“圆”和“不圆”,“付钱”和“不付钱”都存在显性对比关系,“硬是”都表示说话人对所言的强调。

3.1.2. 隐性对比语境

隐性对比语境是指形成对比关系的语言成分并没有同时出现,听话人只能根据背景知识推断出对比义,从而强调要句子的焦点信息。例如:

16) 有一次他多买了张票给融,融一再推托硬是不去。(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

17) 按常情,蝶衣惯于为小楼作最后勾脸。他硬是不干了。(李碧华《霸王别姬》)

例(16)和例(17)中都没有明显的对比成分出现,但是听话人明显可以通过“硬是”来强调句子传达的信息与说话人的心里预期相反,形成对比。例(16)的意思是“他多买了一张票给融”希望“融能去”,结果“融没去”,“硬是”强调了“融”的坚决态度;例(17)中,“按常情是蝶衣为小楼作最后勾脸”,但实际上小楼并没有干,“硬是”强调的是不足预期量信息。

3.2. “硬是”出现在现实句中

Comrie (1985)指出现实指的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境,非现实是现实之外的所有情境[17]。无论是强调客观事实,还是强调主观态度,“硬是”修饰的话语信息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具有已然倾向,即“硬是”出现在现实句中。例如:

18) 是的,别看鞑子兵来势汹汹,一路上破州陷府,好像所向无敌;其实,眼下不也照样被江阴的士民硬是堵在城外,足有两个半月,一点便宜也讨不到么!(刘斯奋《白门柳》)

19) 这儿透风漏气,简陋得不能再简陋,顶多只有五六平方米,除了一个木制的大澡盆之外,旁边硬是塞下了一张窄窄的小床。(张炜《你在高原》)

例(18)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鞑子兵来势汹汹,应该是势不可挡”,但“硬是”后面的“堵在城外”是实际发生的情况;例(19)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这儿地方很小应该是塞不下任何东西的”,但“硬是”后的“塞下了一张窄窄的床”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李铁根(1999)汉语的绝对时分为“已然”和“未然”,“已然”包括过去和现在,“未然”指的是将来[18],所以上两个例子中的“硬是”都具有已然倾向,只有一件事情发生了,会与我们的心理预期产生关系,我们才能知道它是否与我们的心理预期一致。

4. “硬是”情态语义的浮现机制

目前学界关于“硬是”的个案研究,只有殷思源(2021)指出“硬是”作为反预期标记的语法化演变,并没有讨论“硬是”的情态语义是如何产生的。吴德新(2020)认为信息量的调整和信息地位的变化是副词“说不定”情态化的条件和动因[19],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硬是”主要出现在对比语境和现实句中,正因为这两种表达特点,才催生了“硬是”的强调情态,究其深层原因,我们认为,一个词情态语义的产生与它所传达的语义信息的类别和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有关。

4.1. 焦点信息的表达

在话语中语言成分传达的信息包含三类,即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齐沪扬、胡建锋(2006)指出,新信息与预期信息一致则为预期信息,如果不一致则为反预期信息,受话者没有预期的新信息属于中性信息[16]

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硬是”既可以传达偏离预期信息,也可以传达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硬是”表达的是强调情态义。方梅(1995)指出句子的焦点是这个句子的语义重心所在,而焦点标记词的作用在于标示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焦点标记词省略之后句子依然成立[20]。依据此,我们可以判定“硬是”属于焦点标记词,“硬是”后面的都是焦点信息。说话人在说话时,需要强调新信息,那么就会采用焦点标记词来进行强调,进而赋予这个焦点标记词强调情态。例如:

20) a. 罗一安说,“是他第一个冲向前来抢的,后来在山上,又是他亲自发钱给我,叫我走路的。”“你硬是亲眼见到这个独眼龙和徐大个在衙门口一路走吗?”“一点也不假。”罗一安说,“刚才看见的。”(马识途《夜谭十记》)

b. 罗一安说,“是他第一个冲向前来抢的,后来在山上,又是他亲自发钱给我,叫我走路的。”“你亲眼见到这个独眼龙和徐大个在衙门口一路走吗?”“一点也不假。”罗一安说,“刚才看见的。”(马识途《夜谭十记》)

例(20)a与例(20) b相比,“硬是”凸显了“亲眼见到”这一方式,强调“看见独眼龙和徐大个一起走”这一客观事实,例(20) b则是简单陈述这一客观事实,并没有传达焦点信息。

4.2. 主观化机制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带有主观性。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而“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取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主观性[21]。评注性副词“硬是”则是这种主观态度传达的表现形式。“硬是”在强调偏离预期的客观事实时,带有不同的主观情态,表达说话人不同的主观态度。“硬”的本义是事物的特征,和“软”相对,引申出人的精神、意志方面的特征,主观性得到突显,表明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硬是”由状中结构的判断词组固化形成副词“硬是”,“是”的语义功能弱化,“硬”的表达意义和功能凸显,凸显强调作用,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态度[22],这一点在方言中尤其明显。《重庆方言词解》中将“硬是”解释为无论如何,相当于“实在是”“的确是”“就是”,襄阳方言中也有类似用法,比如:

21) 我今儿里硬是要把这个店子给它开起来。(我今天非要把这个店开起来。)

22) 让她莫去,她硬是要去。(让她别去,她偏要去。)

23) 老头子一个人在屋里多可怜,我硬是没看过他娃子来过一回。(老爷爷一个人在家很可怜,我真的没看过他孩子来过一次。)

以上例子中反映了方言中的“硬是”也表示强调,例(21)是强调态度坚决,相当于“非”“一定”;例(22)是强调语气,意在故意为之,相当于“偏”;例(23)强调客观事实,表示肯定,相当于“真的”,这些都跟情感态度相关,“硬是”引出的事实可以违背主语的主观意愿,也可以违背社会预期,也可以与预期保持一致,只是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因此具有强主观性。

5. 结语

“硬是”是情态范畴的典型成员,本文从它的情态语义出发,研究其情态语义的特点和浮现机制。语义上主要表现为强调情态义,既可以强调客观事实中的超预期量信息和不足预期量信息,也可以强调说话人坚决执拗的主观态度。“硬是”出现在对比语境和现实句当中,带有已然倾向,因为焦点信息的表达和主观化机制的影响,“硬是”浮现出强调情态义。针对评注性副词“硬是”的情态语义研究能够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副词的特点和用法,为汉语副词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0.
[2] 廖秋忠. 《语气与情态》评介[J]. 国外语言学, 1989(4): 157-163.
[3] 杨洋. 现代汉语执拗类语气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4] 王燕. 昆明方言负面评价话语标记“(NP)硬是”研究[J]. 龙岩学院学报, 2021, 39(6): 40-46.
[5] 殷思源. 反预期标记“硬” “硬是”语法化的共时推演和对比探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2): 80-92.
[6] 赵园园. 基于语料库“X是”类情态词语义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7] 李文贤. 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
[8] 宁柏慧. 昆明方言主观高程度构式“X + 了 + 硬是”研究[J]. 现代语文, 2019(1): 55-60.
[9] 张谊生, 田家隆. 从“X是”的反预期情态看语义积淀对副词主观评注功能的影响——以“硬是、愣是、就是、偏是”的个性差异为例[J]. 语言研究集刊, 2016(1): 74-91.
[10]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575.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现代汉语词典[M]. 第七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575.
[12] 吴福祥.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 中国语文, 2004(3): 222-231.
[13] 单威. 现代汉语偏离预期表达式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7.
[14]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15] 齐沪扬, 胡建锋. 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2): 31-39.
[16] 李宇明. 汉语量范畴研究[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7] Comrie, B. (1985) Ten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40.
[18] 李铁根. 现代汉语时制研究[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19] 吴德新.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53(6): 48-55.
[20] 方梅.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 中国语文, 1995(4): 279-288.
[21]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268-275, 320.
[22] 俞理明, 江佳慧. “硬是”的語法化及其话语标记功能构建[J].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2(2): 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