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淳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端,东连溧阳市,北接溧水县,西南与安徽郎溪、宣州、当涂毗邻。高淳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地貌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圩区两大类型。东部是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西部是一望无垠的湖盆平原,为固城湖、石臼湖环绕,水网密集。
高淳区被誉为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所在地,华东地区特色现代都市农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也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枢纽和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
高淳方言属于宣州吴语,关于高淳方言的文献资料,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高淳方言进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高淳方言声调的研究,颜逸明[1]便对高淳的语音系统进行了研究阐述,对淳溪地区的音系进行了整理,后人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侯超[2]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对高淳方言的声调格局进行研究分析,语音实验结果显示,高淳方言有7个单字调,呈阴高阳低的格局,并且依据连读变调和方音比较构拟出了高淳方言早期的8个声调。本文以高淳区老、中两代人,其中主要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用声学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其单字调。
2. 实验说明
1) 发音人
老年、中年各选一位典型发音人。二人均为土生土长的高淳本地人,均无在外长期居住史,声音洪亮,自身的发音条件较好。下文用M1、M2标记两位发音人。
2) 录音字表
结合对高淳方言的调查,我们在《方言调查字表》中,老男作为此次的实验主要数据依据,从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7个调类共选取1326个例字作为高淳方言声调格局的实验语料;中男作为数据辅助,则共选取7个调类共66个代表字作为辅助研究,共得到有效样本1392个(1326 + 66 = 1392),表1为录音字表示例。
Table 1. List of recording words
表1. 录音字表
调类 |
例字 |
阴平 |
东 该 灯 风 通 开 天 春 |
阳平 |
门 龙 牛 油 铜 皮 糖 红 |
上声 |
懂 古 鬼 九 统 苦 讨 草 买 老 五 有 动 罪 近 后 |
阴去 |
冻 怪 半 四 痛 快 寸 去 |
续表
阳去 |
卖 路 硬 乱 洞 地 饭 树 |
阴入 |
谷 百 搭 节 急 哭 拍 塔 切 刻 |
阳入 |
六 麦 叶 月 毒 白 盒 罚 |
录音字表中每个单字是高淳方言中可以单念,且每个字的调类和中古音对应一致。
3) 录音
本实验的录音设备是ThinkPad笔记本电脑、AKG C544L头戴式麦克风及M-TRACK2外置声卡。录音软件为斐风2.2.1,采样率为44,100 Hz,采样精度16位,双声道录音。录音在封闭性完好且相对安静的房间内进行,采集的声音样本以wav格式进行保存。录音时让发音人按字表顺序自然发音。录完后核对,补录误读音或漏读音。
4) 标注
本次实验用Praat软件进行语音样本标注。关于声调承载段,学术界大体有三说:音节说、带音说和韵母说。1995年林茂灿认为声调信息由“音节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携带。本次实验标注声调承载段以“音节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为据[3]。图1是本文实验标注样本:
Figure 1. Experimental labeling samples
图1. 实验标注样本
5)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有两大部分。首先是提取声调承载段的数据,用Praat脚本程序提取声调承载段的基频数据,其次是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可分为两个部分,基频归一化和时长归一化,分别采用公示进行处理。基频T = 5 × (lgx − lgb)/(lga − lgb),其中X为所测点,lgb为整个调域中对数最小值,lga为整个调域中对数最大值。
时长归一化公式:
公式中的Ndi是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对调长,Di是绝对时长值,mD是所有调类时长的均值,n是方言中调类的个数。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音高研究
1) 音高数据分析
将高淳方言七个调类所有例字的基频数据进行整理,运用T值公式求出T值并算出T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基于各测量点T值数据标准差可以用来考察各声调的主体分布,计算得出高淳方言单字调总体分布数据表,见表2:
Table 2. Single tone base frequency (unit Hz)
表2. 单字调基频(单位Hz)
M1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T1 |
210 |
213 |
217 |
219 |
222 |
223 |
224 |
224 |
222 |
219 |
T2 |
124 |
126 |
127 |
124 |
124 |
124 |
125 |
126 |
128 |
129 |
T3 |
168 |
164 |
162 |
160 |
159 |
159 |
158 |
156 |
154 |
153 |
T4 |
160 |
160 |
162 |
165 |
169 |
175 |
184 |
193 |
201 |
206 |
T6 |
122 |
123 |
127 |
133 |
140 |
149 |
161 |
178 |
192 |
201 |
T7 |
143 |
140 |
137 |
134 |
132 |
131 |
129 |
128 |
127 |
126 |
T8 |
107 |
109 |
109 |
111 |
114 |
120 |
128 |
142 |
157 |
159 |
M2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T1 |
220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6 |
225 |
223 |
221 |
T2 |
143 |
143 |
142 |
141 |
139 |
137 |
135 |
133 |
131 |
130 |
T3 |
159 |
157 |
155 |
153 |
150 |
149 |
147 |
145 |
144 |
143 |
T4 |
173 |
174 |
176 |
180 |
185 |
192 |
199 |
206 |
212 |
217 |
T6 |
138 |
139 |
141 |
144 |
150 |
160 |
173 |
186 |
196 |
203 |
T7 |
156 |
153 |
149 |
146 |
143 |
140 |
138 |
135 |
132 |
129 |
T8 |
131 |
132 |
133 |
136 |
140 |
147 |
156 |
167 |
177 |
184 |
注:T指调类,P指测量点。
将表2转化为T值,做出表3,并转化为五度值汇于表3。
Table 3. Tonal T-values
表3. 声调T值
M1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T1 |
4.6 |
4.7 |
4.8 |
4.9 |
5.0 |
5.0 |
5.0 |
5.0 |
4.9 |
4.8 |
T2 |
0.5 |
0.7 |
0.8 |
0.8 |
0.8 |
0.7 |
0.7 |
0.7 |
0.7 |
0.7 |
续表
T3 |
2.5 |
2.4 |
2.4 |
2.3 |
2.2 |
2.1 |
2.0 |
2.0 |
1.9 |
1.9 |
T4 |
2.4 |
2.4 |
2.4 |
2.5 |
2.7 |
3.0 |
3.4 |
3.7 |
4.0 |
4.2 |
T6 |
0.2 |
0.2 |
0.3 |
0.6 |
1.0 |
1.6 |
2.5 |
3.3 |
3.9 |
4.2 |
T7 |
1.9 |
1.8 |
1.6 |
1.4 |
1.3 |
1.1 |
1.1 |
1.1 |
1.0 |
0.9 |
T8 |
0.0 |
0.0 |
0.1 |
0.1 |
0.3 |
0.6 |
1.2 |
1.9 |
2.5 |
2.9 |
M2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T1 |
4.8 |
4.8 |
4.9 |
5.0 |
5.0 |
5.0 |
5.0 |
5.0 |
4.9 |
4.8 |
T2 |
0.9 |
0.9 |
0.9 |
0.8 |
0.7 |
0.6 |
0.5 |
0.3 |
0.2 |
0.1 |
T3 |
1.9 |
1.8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0.9 |
T4 |
2.6 |
2.7 |
2.8 |
3.0 |
3.2 |
3.5 |
3.9 |
4.2 |
4.5 |
4.7 |
T6 |
0.7 |
0.7 |
0.8 |
1.0 |
1.4 |
2.0 |
2.6 |
3.3 |
3.8 |
4.1 |
T7 |
1.7 |
1.5 |
1.3 |
1.1 |
1.0 |
0.8 |
0.6 |
0.4 |
0.2 |
0.0 |
T8 |
0.2 |
0.2 |
0.3 |
0.5 |
0.7 |
1.2 |
1.7 |
2.3 |
2.9 |
3.2 |
根据得到的高淳方言单字调总体分布数据,以10个样点为横轴,以T值为纵轴作出各调类的声调格局图,见图2。
Figure 2. Tone pattern of single tone
图2. 单字调声调格局
从图2中可以看出,高淳不同年龄段发音人单字调音高曲线走向基本一致。其中,阴平的音高曲线走势平缓,整体曲线位于调域上部,整体看是个高平调,可概括为高平拱;
阳平的音高曲线走势平缓,整体曲线位于调域下部,整体看是个低平调,可概括为低平拱;
上声的音高曲线走势呈下降态势,整体曲线位于调域中部,整体是个降调,可概括为中平拱;
阴去的音高曲线走势呈上升态势,整体曲线位于调域中上部,整体是个升调,可概括为中升拱;
阳去的音高曲线走势呈上升态势,基本贯穿整个调域,整体看上去声调是个全升调,可概括为低升拱;
阴入的音高曲线走势呈下降态势,整体曲线位于调域中下部,整体是个降调,可概括为低降拱;
阳入的音高曲线走势呈上升态势,整体曲线位于调域中下部,整体是个全升调,可概括为低升拱。
根据T值进行声调格局的五度规整,这里采用刘俐李老师提到的“界域”策略[3]:“‘界域’以域为界,有过渡地带,边界有弹性,将‘界域’定义为±0.1五度值,即每度边界有±0.1的浮动域,T值在0~1.1之间,五度值记为1,T值在0.9~2.1之间,五度值记为2,T值在1.9~3.1之间,五度值记为3,T值在2.9~4.1之间,五度值记为4,T值在3.9~5之间,五度值记为5。”根据五度边界的界域策略并结合实际听辨,确定高淳方言单字七个声调的五度值(以老男为主)。
阴平为高平调,起点终点均位于5度区间,调值可记作55;
阳平为低平调,起点终点均位于1度区间,调值可记作11;
上声为中平调,起点终点均位于3度区间,调值可记作33;
阴去为中升调,起点位于3度区间,终点位于5度区间,调值可记作35;
阳去为低升调,起点位于1度区间,终点位于4度区间,调值可记作14;
阴入为低降调,起点位于2度区间,终点位于1度区间,调值可记作21;
阳入为低升调,起点位于1度区间,终点位于3度区间,调值可记作13。
用表4记录,即为:
Table 4. Single tone tuning values
表4. 单字调调值
M1调类 |
调值 |
M2调类 |
调值 |
阴平 |
55 |
阴平 |
55 |
阳平 |
11 |
阳平 |
11 |
上声 |
33 |
上声 |
21 |
阴去 |
35 |
阴去 |
35 |
阳去 |
14 |
阳去 |
14 |
阴入 |
21 |
阴入 |
21 |
阳入 |
13 |
阳入 |
13 |
3.2. 声调数据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老男样本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声调演变相关性数据:
1) 古平声字:
Table 5. Correlation data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表5. 古平声字相关性数据
相关性 |
|
全清平 |
次清平 |
全浊平 |
次浊平 |
全清平 |
Pearson相关性 |
1 |
|
|
|
显著性(双侧) |
|
|
|
|
N |
10 |
|
|
|
续表
次清平 |
Pearson相关性 |
0.681* |
1 |
|
|
显著性(双侧) |
0.030 |
|
|
|
N |
10 |
10 |
|
|
全浊平 |
Pearson相关性 |
0.547 |
0.538 |
1 |
|
显著性(双侧) |
0.101 |
0.109 |
|
|
N |
10 |
10 |
10 |
|
次浊平 |
Pearson相关性 |
0.716* |
0.389 |
0.785** |
1 |
显著性(双侧) |
0.020 |
0.266 |
0.007 |
|
N |
10 |
10 |
10 |
10 |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5可以看出,全清平和次清平两组数据有显著性相关,可归为一类;全浊平和次浊平有显著性相关,可归为一类。对照结合声调曲线图可以得出,古平声字调类可分为阴平、阳平。
2) 古上声字:
Table 6. Correlation data of ancient phonetic characters
表6. 古上声字相关性数据
相关性 |
|
全清上 |
次清上 |
全浊上 |
次浊上 |
全清上 |
Pearson相关性 |
1 |
|
|
|
显著性(双侧) |
|
|
|
|
N |
10 |
|
|
|
次清上 |
Pearson相关性 |
0.895** |
1 |
|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
|
|
N |
10 |
10 |
|
|
全浊上 |
Pearson相关性 |
−0.974** |
−0.812** |
1 |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0.004 |
|
|
N |
10 |
10 |
10 |
|
次浊上 |
Pearson相关性 |
−0.772** |
−0.939** |
0.626 |
1 |
显著性(双侧) |
0.009 |
0.000 |
0.053 |
|
N |
10 |
10 |
10 |
10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6可以看出,全清上和次清上有显著相关性,可归为一类;全浊上、次浊上与其他上声调类无显著相关性,各归为单独一类。
结合调型曲线图,将全浊上和次浊上与其他相似调型的调类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
Table 7. Correlation data of ancient phonetic characters
表7. 古上声字相关性数据
相关性 |
|
次浊上 |
全清平 |
次浊上 |
Pearson相关性 |
1 |
|
显著性(双侧) |
|
|
N |
10 |
|
全清平 |
Pearson相关性 |
0.923** |
1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
N |
10 |
10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8. Correlation data of ancient upper voice characters
表8. 古上声字相关性数据
相关性 |
|
全浊去 |
全浊上 |
全浊去 |
Pearson相关性 |
1 |
|
显著性(双侧) |
|
|
N |
10 |
|
全浊上 |
Pearson相关性 |
1.000** |
1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
N |
10 |
10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7和表8数据可以看出,次浊上与全清平存在显著相关性,可归为一类,归入阴平;全浊上与全浊去有显著相关性,可归为一类,归入阳去。
3) 古去声字:
Table 9. Correlation data of ancient anechoic characters
表9. 古去声字相关性数据
相关性 |
|
全清去 |
次清去 |
全浊去 |
次浊去 |
全清去 |
Pearson相关性 |
1 |
|
|
|
显著性(双侧) |
|
|
|
|
N |
10 |
|
|
|
次清去 |
Pearson相关性 |
0.997** |
1 |
|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
|
|
N |
10 |
10 |
|
|
续表
全浊去 |
Pearson相关性 |
0.999** |
0.995** |
1 |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0.000 |
|
|
N |
10 |
10 |
10 |
|
次浊去 |
Pearson相关性 |
0.992** |
0.985** |
0.996** |
1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0.000 |
0.000 |
|
N |
10 |
10 |
10 |
10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9可以看出,全清去、次清去、全浊去、次浊去均有显著相关性,调型走向趋势一致;再结合声调曲线图可以看出,全浊去与其他去声调类的调型虽相同,但声调起始点与全清去、次清去、次浊去差距较大,可单独归为一类。因此古去声字调类可总结为阴去、阳去。
4) 古入声字:
Table 10. Correlation data of ancient input words
表10. 古入声字相关性数据
相关性 |
|
全清入 |
次清入 |
全浊入 |
次浊入 |
全清入 |
Pearson相关性 |
1 |
|
|
|
显著性(双侧) |
|
|
|
|
N |
10 |
|
|
|
次清入 |
Pearson相关性 |
0.999** |
1 |
|
|
显著性(双侧) |
0.000 |
|
|
|
N |
10 |
10 |
|
|
全浊入 |
Pearson相关性 |
−0.732* |
−0.720* |
1 |
|
显著性(双侧) |
0.016 |
0.019 |
|
|
N |
10 |
10 |
10 |
|
次浊入 |
Pearson相关性 |
−0.724* |
−0.712* |
0.999** |
1 |
显著性(双侧) |
0.018 |
0.021 |
0.000 |
|
N |
10 |
10 |
10 |
10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10可以看出,全清入和次清入有显著相关性,可归为一类;全浊入和次浊入有显著相关性,可归为一类。结合对照声调曲线图,可以看出古去声字调类可以分为阴去、阳去。
3.3. 结论
综合古调类声调曲线图及相关性分析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高淳话的古声历时演变情况:
1) 古平声字:今主要分为两类:全清平、次清平的大部分调型一致,归为一类,今读阴平55;次浊平与全浊平调型大致相同,归为一类,今读阳平11。
2) 古上声字:高淳语音古上声字的分类演变较多,大致演变为三个调类:全清上和次清上的大部分调型一致,可归为一类,今读上声33;古次浊上的大部分调型和阴平一致,可归为一类,今读阴平55;古全浊上与古全浊去声相像,归入去声,为阳去14。
3) 古去声字:古去声字今主要演变为两类:古全清、次清、次浊去的大部分调型一致,大致可归为一类,今读阴去35;古全浊去调型归为一类,今读阳去14。
4) 古入声字:今分为两类:古全清、次清入的大部分调型一致,归为一类,今读阴入21;全浊入与次浊入的调型基本一致,今读为阳入13。
吴语继承了中古汉语的四声和清浊对立。这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不同,分化为八调。高淳声调的演变大致符合吴语的现代分类,其中高淳上声与去声的演变比较特别:高淳上声的全浊与次浊出现了分调,分别归入阳去与阴平;次浊去则归入了阴去。
对于次浊归入阴调,其内部原因许是受到吴语浊音清化的演变影响,侯超(2016) [2]中也指出,“次浊声母字归入阴调类源于其‘游离性’的语音特点”;外部原因可能是高淳地理位置特殊,其方言受到周边江淮官话的影响,次浊声母的清化导致次浊声调逐渐抬高,与阴调值相近,最后归于阴调。
对于全浊上声归入阳去,高淳方言全浊声母存在“清音浊流”的现象,其全浊声母仍保留有浊音特征,调值较低,并未出现较明显清化。“浊上变去”现象在中古时期便已产生,高淳方言也受其普遍规律的影响。侯超已经通过对高淳早期方言的拟音推断出:“高淳方言全浊上的早期调值为*11,只要发音时尾部稍稍一抬,就变成了低升调,而高淳方言的阳去调为24,两者合并比较自然[2]。”由此可见,高淳方言中全浊上归去的声学现象也是历史演变中的音变现象。
3.4. 时长研究
时长是声调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将提取的各调类调长数据求取均值得到绝对时长,见表11。
Table 11. Absolute duration of single tone
表11. 单字调绝对时长
M1调类 |
绝对时长 |
M2调类 |
绝对时长 |
阴平 |
0.166624 |
阴平 |
0.189926 |
阳平 |
0.23692 |
阳平 |
0.226441 |
上声 |
0.196016 |
上声 |
0.192943 |
阴去 |
0.224974 |
阴去 |
0.206421 |
阳去 |
0.22832 |
阳去 |
0.207431 |
阴入 |
0.159911 |
阴入 |
0.151281 |
阳入 |
0.228145 |
阳入 |
0.199588 |
通过时长归一,将绝对时长值转化为相对时长,做出表12:
Table 12. Relative duration of single words
表12. 单字调相对时长
调类 |
M1相对时长 |
M2相对时长 |
阴平 |
0.809466 |
0.967577 |
阳平 |
1.150968 |
1.153603 |
续表
上声 |
0.952253 |
0.982948 |
阴去 |
1.092932 |
1.051613 |
阳去 |
1.10919 |
1.056756 |
阴入 |
0.776855 |
0.770703 |
阳入 |
1.108337 |
1.016799 |
Figure 3. Bar chart of relative duration
图3. 相对时长柱状图
结合声调图2及相对时长图3,我们可以清晰看出,M1、M2的阳入无论是五度值还是相对时长,都与阳去比较接近,但具体表现在M1和M2的调值图上又有所不同。其中M1的阳入与阳去的基频轨迹在前三个测量点几乎重合,后期阳去的上升斜率高于阳入,二者基频走向不一致;M2的阳入与阳去二调基频几乎呈平行态势,存在合并趋向。
就调长而言,根据上表数据排出M1和M2的调长降序序列:
M1:阳平 > 阳去 > 阴去 > 阳入 > 上声 > 阴平 > 阴入
M2:阳平 > 阳去 > 阴去 > 阳入 > 上声 > 阴平 > 阴入
在游汝杰、杨剑桥先生的《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中曾多次谈到声调时长的一般规律:舒声长于入声,阳调要比阴调长,曲折调比非曲折调长。从此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出,阴入的时长在七调类中最短,排第七,符合舒声长于入声的规律,阳入的相对时长则明显大于等于其它的舒声调,可以推测出阳入有舒化的趋向。对比老年和中年的阳入相对时长及调值图可以看出,老年的舒化程度略长于中年,几近持平。而中年的阳入调型相对于老年更向阳去靠拢,调型已基本混同阳去。就阳入的调型变化而言,中年快于老年;而从时长舒化程度来说,老年的舒化程度长于中年。
按照现代音系学的区别特征学说列出高淳方言单字调矩阵(“+”代表斜线前的特征类别,“-”代表斜线后的特征类别)。
Table 13. Single word tone difference feature matrix
表13. 单字调区别特征矩阵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阴去 |
阳去 |
阴入 |
阳入 |
高/低 |
+ |
- |
|
+ |
|
|
|
升/降 |
|
|
- |
+ |
+ |
- |
+ |
平/曲 |
+ |
+ |
+ |
+ |
- |
+ |
- |
凹/凸 |
|
|
|
|
|
|
|
表13中阳去和阳入的区别特征完全一致,二者合一。再结合阳去与阳入的调长特征而言,二者的调长同样十分接近,二者的区别性也并不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淳阳去和阴入二调类无论是从调型还是相对时长来看都十分接近,存在归并趋势。
实验结果表明,高淳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调类。其中,高淳方言中阳去和阳入在区别特征、调值及相对时长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性,存在归并趋势。
整体来说,高淳方言单字调在时长上基本符合阳调长于阴调、舒声长于入声的规律,整体调类较多。
4. 高淳单字调代际差异与古今声调演变趋势
4.1. 音高代际差异分析
将老男与中男的音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调类调值代际对比图,如图4所示:
Figure 4. Intergenerational comparison of tone classes
图4. 调类代际对比
通过高淳老年和中年单字调实验对比可以看出,高淳声调的调型在共时发展中保持了稳定性,没有发生变化,均为七个调类,但其个别调值发生了变化。七个调类的曲拱大致相同:阴平、阳平为平拱,上声由平拱变为降拱,阴去、阳去、阳入为升拱,阴入为降拱;其中上声的代际变化较为明显,由老年的33调演变为了中年的21调,调域变低,由平调变为降调,调头降低一度,调尾降至调域底部,存在代际差异性。
就代际差异而言,高淳方言老、中两派的单字调调值总体差异不大,具有共时稳定性,且老派和中派的阳入均有归阳去的趋势。
4.2. 声调演变趋势
对高淳老男1326个单字进行语音数据处理,通过运行音高数据提取脚本,获得每个读音单字的音高和时长数据,然后进行归类并取均值,在对获得的声音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以绘出古今声调对照的曲线图,并得出古四声在现代高淳话中的演变情况。如图5所示。
根据图6老男及中男声调趋势,结合对老男声调1326字逐字分类分析可以看出,高淳声调有如下特征:
1) 古平声二分:
据统计,古全清平与次清平共252字,其中240字读为55调,12字读为别调。55调字可归为一类,归为阴平。
古次浊平与全浊平共274字,其中253字读为22调,21字读为别调。22调字可归为一类,归为阳平。
2) 古上声三分:
古全清上和次清上共112字,其中109字读为33调,3字读为别调。33调可归为一类,归为上声。
古次浊上与全浊上变化较大:
次浊上共56字,其中49字读为55调,7字读为别调。55调可归为一类,归于阴平。
古全浊上共52字,其中46字读为14调,6字读为别调。14调可归为一类,归于阳去。
Figure 5. The present reading of the ancient four voices in Gaochun Dialect (old man)
图5. 古四声在高淳话中的今读(老男)
Figure 6. Ancient four voices in Gaochun Dialect (middle-aged man)
图6. 古四声在高淳话中的今读(中男)
3) 古去声二分:
古全清、次清、次浊去共209字,其中182字读为35调,27字读为别调,35调可归为一类,归为阴去。
古全浊去共73字,其中66字读为14调,7字读为别调。14调可归为一类,归为阳去。
4) 古入声字二分:
古全清入、次清入共120字,其中107字读为21调,13字读为别调。21调可归为一类,归为阴入。
古全浊入、次浊入共128字,其中115字读为13调,13字读为别调,13调可归为一类,归为阳入。
5. 结语
通过对高淳方言语音格局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淳方言的声调共有七个调类,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对应调值为55、11、33、35、14、21、13。整体来说,高淳方言调类较多,同型调现象较为明显,存在三平调及二升调,可做进一步研究,单字调调域较广。其中,高淳方言的阳去和阳入在区别特征、调值以及相对时长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性,存在归并的趋势,且存在阳入舒化的迹象。
从历时演变来看,高淳方言较系统地保留了入声调,并且按照声母清浊分为阴阳两类,但其中的阳入调存在舒化的迹象。其余较为明显的声调演变是古次浊上字归入阴平,古全浊上字归入阳去。
从共时代际演变来看,高淳声调的调类在共时发展中保持了稳定性,没有发生变化,均为七个调类,但其具体调类个别调值发生了变化,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性。
方言作为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交流更加频繁,加之普通话的推广,各地语言混杂更加明显,方言地域特色在逐渐消失。通过对高淳方言的调查,能够将高淳的地域方言进行研究保存。同时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高淳方言的语音特征,与传统方言调查相互补充,更加丰富对高淳地区方言的研究资料,增加其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