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各地迎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全国处处涌动着献给广大女性的节日祝贺和美好祝福。作为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三八妇女节不仅是对女性劳动者的肯定和赞扬,更是对女性社会地位和性别平等的重要宣传节点。多年来,中国主流媒体在三八妇女节期间的报道,不仅是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更是展现女性形象、反映社会对女性关注的重要平台。
中国主流媒体对三八妇女节的报道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显著变化,反映出多样化的女性身份认同和社会背景下的形象建构过程。据研究显示,从1978年至今,《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形象从劳动妇女向精英女性转变[1]。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指出,《人民日报》1995~2022年间的报道存在同质化和修辞重复问题,建议未来报道增加创新和深度[2]。其他研究还发现,不同报纸如《中央日报》和《申报》在报道关注度、呼应程度及话语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3]。因此,尽管中国主流媒体在三八妇女节报道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应对同质化及修辞单一等挑战,以推动报道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已有研究采用的语料多为《人民日报》报道,只有一人采用《中央日报》和《申报》作为研究语料,并且研究语料的时间都是2022年及以前,时效信和新颖度不够。因此本文试图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中国著名的八家报社,即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澎湃新闻、东方网和中国经营网,筛选时间跨度在2024年三月八号前后一周内的文章,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新颖度,研究采用Wolfgang Teubert的意义话语观[4]以及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媒体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和意义分析。
Wolfgang Teubert的意义话语观主要包括话语对象(Discourse Object) [4] (p. 45)和释义内容(Paraphrastic Content) [5],话语对象是需要被解释的部分,包括文本、演讲、对话、报道等,而释义内容是对话语对象的释义分析[5] (p. 206)。Teubert为意义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理论观点让我们对意义的研究聚焦释义内容,大大提高了话语研究的有效性[4] (p. 37),非常适合进行话语研究。要回答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媒体报道的话语意义,而寻找话语意义则需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解读。本文将通过语料库语言学中的主题词、搭配词和索引行分析,以2024年中国主流媒体关于女性的关注方面和形象构建等相关报道作为话语对象,探究其所表达的意义,即释义内容,进而回答研究问题。
本文将探索以下问题:第一,中国主流媒体在2024年的三八妇女节报道中对现代女性的关注方面有哪些?第二,这些报道构建了怎样的女性形象,具有哪些特点?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本研究希望揭示主流媒体在构建当代中国女性形象方面的方式和特点,以期为全面认识当代女性提供新的视角和解读材料。
2. 国内三八妇女节报道的相关研究
以“媒体对三八妇女节的报道”为核心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主题限制:媒体报道、话语分析、三八妇女节等,共得到8篇相关文章。
通过对该八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历史阶段分析;话语分析;革命时期的媒介再现及其影响;比较分析;综合分析等五方面。其中,刘淑敏和钟翘楚均对《人民日报》进行历史阶段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时间段的“三八”妇女节报道。刘淑敏主要分析了《人民日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妇女节评论的演变,结合历史背景研究话语特征的变迁[6]。钟翘楚则侧重于1995年至2022年的报道,利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报道的数量、体裁、主题和其他维度的变化,分析其与历史背景的关系[2]。张子婧和黄钦、肖露均对《人民日报》进行了话语分析,张子婧和黄钦的研究重点在于视觉修辞和内容分析,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1]。肖露则通过话语分析和定量内容分析,研究了《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报道中的女性话语变迁和女性形象演变[7]。田颂云和刘建民的研究均聚焦于三八妇女节在革命时期的媒介再现及其影响,田颂云特别强调媒介仪式化传播在宣传党的妇女政策和动员农村妇女方面的作用[8]。刘建民则侧重于纪念活动如何超越单纯节日纪念,反映妇女生存状态的变化并融合抗战时代主题[9]。孔系敏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了《中央日报》和《申报》的妇女节报道,发现《中央日报》更关注妇女节,而《申报》关注较少,报道篇幅短且体裁单一[3]。姜魏结合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人民日报》1950~1999年妇女节报道的变迁,指出其篇幅递减、风格专业但存在片面性[10]。
这些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框架,如运用话语分析、革命史、性别研究等多种理论,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视角。其次,对三八妇女节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内容分析,通过对《人民日报》及其他媒体的详细内容分析,揭示报道中的话语特征及其变化。最后,这些研究时间跨度大,可以充分发现三八妇女节的历史变迁。但是以上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1) 样本范围有限,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人民日报》的报道,缺乏对其他媒体报道的分析,导致研究的广泛性和说服力不足。2) 数据支持不足,定量内容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存在不足,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多样的分析方法。
为弥补上述不足,本文引入Wolfgang Teubert的意义话语观,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主流媒体关于三八妇女节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本文收集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澎湃新闻、东方网和中国经营网等八大报社在2024年对三八妇女的报道新闻,样本范围广泛,研究语料具有广泛说服力和影响力。第二,本文的样本量充足,为关于三八妇女节报道的话语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确保了定量内容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本文着眼于细节,借助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揭示词汇和短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并进行详细的检索行分析,从而提供更加全面的洞见。最后,本文采用Wolfgang Teubert的意义话语观,用新的理论对媒体报道的话语意义进行全面解读,提供真实而全面的分析。
3. 研究设计
(一) 数据收集与语料准备
本研究以“三八妇女节”为关键词,通过对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澎湃新闻、东方网和中国经营网等八大报社的官方网站进行搜索,本文选择这八大报社是因为它们内容丰富,各有侧重,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新颖度,本文筛选时间跨度在2024年三月八号前后一周内的文章,文章按照媒体来源进行分类,共收集111篇报道,总文字数为50,176,建立小型语料库。由于中文文本没有自动分词功能,为了克服分析困难,本文采用Python的segment功能对语料库进行中文分词处理。随后,采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发的BSFU Powerconc 1.0语料库检索工具进行语料分析,Powerconc与Aantconc和Wordsmith对比,在学习成本和操作难度、功能划分和界面布局、核心功能、正则表达式创新、算法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1]。此举旨在深入研究各大媒体对三八妇女节的报道,为相关话语模式和趋势提供充分的分析与理解。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2024年中国主流媒体对三八妇女节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温和的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影响[12],它以语料库索引为基本依据,在传统的句法框架内对词项的搭配进行检查与概括[13]。该方法对于话语分析具有许多优点,如:1) 客观性和可靠性:大量语言数据使研究更加客观和可靠,避免主观性和偏差[14];2) 代表性和广泛性:语料库通常包含不同领域、不同文本类型和不同语境中的语言数据,能够反映语言使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15];3) 高效性和重复性: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语料库分析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节省时间和人力,同时,研究结果具有重复性,便于其他研究者验证[16];4) 定量与定性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能够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语言研究视角[17]。
(三) 研究步骤
本研究分为三步:首先运用Powerconc分析软件中的Keyness功能,通过对比自建库和BCC语料库词表得到主题词表,再结合具体语境对主题词进行分析,进而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其次,围绕最显著主题词“女性”为核心词搜索其搭配词,观察其高频搭配词,形成高频搭配词网络,结合相关语境对其进行阐释,进而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最后,结合前文的搭配词网络分析,继续分析搭配词网络中剩余的高频搭配词,从而补充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
4. 检索结果与分析
(一) 主题词分析
主题词(Keywords)指那些具有特殊词频的词,它的统计区别于简单的词频统计,是通过比较目标语料库与参考语料库的词频而获得的,这些词反映了内容的主题,帮助我们辨析话语的主题特征[18]。本文参照了中文语料库BCC (Beijing Corpus of Chinese)的News语料库,BCC语料库总字数约150亿字,具有数据量大、领域广和检索便捷等优点,是可以全面反映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大规模语料库[19]。运用Powerconc分析软件中的Keyness功能,对比自建库和BCC语料库词表,去除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功能词汇后,得到了前二十的主题词,这些在语料库中识别出来的特别词汇对于揭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着重大意义[20]。如表1示,仔细观察前20位高频实词及其索引行,可发现中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对女性关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女性力量与贡献
词汇如“巾帼”、“奋进”、“力量”,强调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展现的坚韧、勇气和力量,表明女性在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城市建设和家庭幸福方面的贡献。报道中把当代女性称为“巾帼”,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在职场中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媒体还报道了女性做志愿活动和女性代表,关注社会困境老人、城市卫生环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和家庭建设。报道中多次将“巾帼”和党联系在一起,如例中的“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做深巾帼心向党引领行动”,说明新时代女性在思想上要找对方向,注重政治倾向正确,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中永远心向党、跟党走,因此新时代女性才能在企业发展,家庭和谐、文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关键的“巾帼”力量。
例1:此次“奋进新时代巾帼展风姿”三八妇女节主题系列活动;公司积极与“共筑新华”联盟联建,与新华社区联合开展女职工巾帼志愿关爱行活动,关注社区中困境老人;连日来,集贤社区妇联、信地小区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们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畅谈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的体会
例2:开展“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以“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要做深巾帼心向党引领行动、做优巾帼建功系列行动
2) 性别及各种权利平等
“女性”、“女”、“性别”、“半边天”,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视,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媒体尤其报道了女性在经济、职场机会、权益保障、就业机会、劳动收入、性别数字鸿沟、方面的平等;比如,在例3中,媒体呼吁社会加大在性别平等方面的投资,释放女性的经济潜力,让她们在经济中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媒体还特别报道了残障女性在就业中因残疾和性别原因所面临的不平等待遇,导致近40%的残障女性职业面临困境。
例3:同时,呼吁各方为推动性别平等增加投资,释放妇女经济潜能,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未来;就业方面,除去读书与超60岁的残障女性,40%的残障女性未在工作。过半数在找工作时因残障被拒绝过,因性别被拒的现象也较普遍,公益岗位成为她们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13.2%。
3) 职业与职场
“企业家”、“职场”、“滴滴”这些关键词突出了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就与职业发展。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与“滴滴”司机几乎没有联系,然而在三八妇女节的媒体报道中,女性滴滴司机出现了80次,这表明媒体极为关注女性的职业发展,并呈现了女员工和滴滴女司机等多元的女性形象;这也表明女性在职场中的光彩日益突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报道中关注了女性滴滴司机在收入、权益和发展方面的保障工作,以及滴滴女司机的收入提升。就如例4报道所示,女性滴滴司机超过了2万名,说明女性在滴滴司机中占据一定比例,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保障女性在职场中的各种权益,而例5则表明社会联盟高度关注女性的职业发展,并努力赋予女性多样化的角色。
例4:覆盖超2万名滴滴女司机。此外,滴滴在去年升级了“橙意保障计划”,从收入、权益、发展三大方面落实司机师傅们的保障工作;截至目前,有超过4万名滴滴女司机获得过平台的新司机收入保障与淡季收入保障,有超过2万名滴滴女司机获得过商业养老保障与医疗及意外保障
例5:成立以来,滴滴女性联盟始终关注女性职业发展,并致力于服务和赋能女员工、女司机等滴滴生态中丰富多元的女性角色。
4) 家庭与家风
词汇如“家庭”、“家风”强调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对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媒体报道中提到了大多数女性面临的兼顾家庭和事业的问题,以及婚姻和家庭,特别是生育对女性的影响。指出女性的力量在企业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提到了某些地区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呼吁社会提倡男女平等。
例6:我们也应当关注当代女性正在面临的一些生活困境。顾家庭和拼事业,女性想要两全其美有多难?引导广大女性做家庭美德的建设者,企业发展的贡献者,社会文化进步的推动者;怎样更好地解决原生家庭中的重男轻女思想,以及相亲市场中对女生的苛刻要求现象呢?
5) 美丽与自信
词汇如“芳华”、“风采”、“自信”,展现女性的独特魅力与自信。例子表明向女职工传播正能量和积极精神,倡导女性坚定地追逐梦想,在新时代绽放她们独特的魅力和多姿多彩的芳华;报道中也提到了展现女性的文化自信、职场自信、民族自信、自尊自信、健康自信和独立自信等,涉及女性在文化、职场、美容、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现了女性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例7:向分公司女职工传递正能量和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绽放芳华,展现时代女性风采;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让多彩芳华在新时代尽情绽放;活动不仅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还充分展示妇女姐妹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因为本文研究问题主要是探究媒体在三八妇女节中对女性的关注方面和形象构建,因此,接下来的研究将主要围绕最显著主题词“女性”为检索词搜索其搭配词,并结合其搭配语境,研究媒体视角下对妇女的形象构建及其形象特点。
Table 1. Keywords
表1. 主题词
序号 |
Term (s) |
Freq. |
Ref-Freq. |
Log-Likelihood |
1 |
女性 |
713 |
99,207 |
6264.1528 |
2 |
巾帼 |
267 |
6113 |
3297.7808 |
3 |
妇女 |
310 |
341,963 |
1461.4277 |
4 |
滴滴 |
80 |
1172 |
1057.5974 |
5 |
奋进 |
59 |
9097 |
506.3348 |
6 |
展现 |
74 |
41,106 |
447.6642 |
7 |
芳华 |
33 |
456 |
439.9856 |
8 |
风采 |
63 |
23,118 |
432.5234 |
9 |
插花 |
47 |
5487 |
429.2871 |
10 |
她们 |
110 |
186,936 |
427.8203 |
11 |
性别 |
54 |
14,124 |
406.873 |
12 |
女 |
131 |
347,824 |
400.7764 |
13 |
半边天 |
35 |
3212 |
336.3916 |
14 |
职场 |
32 |
2631 |
314.5327 |
15 |
力量 |
136 |
598,246 |
294.2818 |
16 |
自信 |
48 |
26,988 |
289.2372 |
17 |
家庭 |
109 |
374,508 |
282.92 |
18 |
家风 |
23 |
1079 |
251.6189 |
19 |
禁毒 |
34 |
15,049 |
220.8613 |
20 |
企业家 |
44 |
43,972 |
215.8139 |
(二) 搭配分析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Firth)曾说过“欲知其词,先知其伴”(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21]。“搭配”是意核周边所形成的词汇型式(Lexical Patterns) [22],因此对显著主题词的搭配情况进行分析意义重大。常用于计算搭配的方法有MI、MI3、Z-Score、T-Score、Log-log和Log-likelihood等,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通过观察一定跨距内与节点词搭配的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23],本文采用软件自带的Log-likelihood值[24]来计算词汇的搭配强度。首先在Powerconc软件里的检索功能里输入最显著主题词“女性”,跨度设置为−3/+3,Log-Likelihood值最低设置为3.84,因为统计结果中若某个词汇的对数似然率值大于3.84,则该词可被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主题[25]。以此条件来建立“女性”的搭配网络,观察女性的高频搭配词,从高频搭配词及其语境中分析出媒体对女性的形象构建。搭配网络参照了Mc Enery [26]、Qian [27]等作者的选词方法,将搭配网络分为两层,Paul Baker研究发现根据研究目的划分30到100个搭配词通常足以允许类别出现[28],因此选取和“女性”搭配强度最大的前30个词,并且他们之前互为搭配2次及以上,得到的第一层搭配词有18个(图1中加粗字体),作为第一层搭配网络,第二层搭配网络以相同的方法统计了女性的前4个高频搭配的搭配词,如“巾帼、党、事业、滴滴”等。从这些搭配词和相关语境可以归纳出媒体主要构建了以下女性形象:
1) 新时代优秀女性
“女性”的搭配词中,排名第一的是“新时代”,总共出现了47次,“现代”的搭配强度排名第12,说明媒体在三八妇女节中的报道努力构建一个新时代或现代女性形象。如搭配网络所示,和“新”共现的高频词汇有“党”、“事业”和“巾帼”,而与职业相关的词汇如“事业、老师、医生、滴滴、律师、师傅、领袖”等是女性的高频搭配词,说明媒体报道中尤其注重新时代女性的事业,特别关注女性在各行各业中的职业发展,并倾向于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新时代事业型女性形象。此外,媒体也用“优秀”来描述女性,再以其为检索词搜索二级搭配词,得到“巾帼、妈妈、能力”,这说明媒体塑造了一种具备强大能力和积极进取心的新时代优秀女性形象。
例8:鼓励妇女争做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新时代女性。
例9:并致力于服务和赋能女员工、女司机等滴滴生态中丰富多元的女性角色。
例10:“三八”红旗集体、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优秀巾帼志愿服务组织。
2) 党和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第二层搭配网络中,“党”这一词多次出现,共计出现26次,进一步观察其前后语境,可以发现最显著的话语是“三八妇女节‘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为主题举办某某活动”,如图1中例11所示。这表明新时代女性要明确正确的政治倾向,始终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在新时代展现“巾帼”力量。同时呈现了女性具有政治参与的一面,体现了她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支持,构建了一种党和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的女性形象。
例11:为弘扬巾帼之志,彰显巾帼之美,并表达对女职工的关爱,中建一局组织开展“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主题系列活动。
3) 外在美和内在品质的平衡者
“美丽、年轻、容貌”这三个搭配词在文中主要用于描述女性的外貌,强调了她们独特的外在魅力。如图1例14中指出,女性的美丽从不单一,而是多姿多彩,倡导女性不应被外貌标签所束缚。同时,这些报道也突出了其内在品质,如“勇敢、优雅、刚毅、坚毅和温柔”这些描绘词,如例13和图1中所示。这种平衡体现了对女性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强调了外在形象的美丽,还注重内在品质的塑造和提升,塑造了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兼备的女性形象。
例12:展现出新时期女性美丽、开朗、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例13:为更好展现坚毅而温柔的女性力量,提升女性内涵和修养,组织女职工们开展了职场礼仪及妆容培训。
例14:女性的美丽从不单一,而是有着万千风采。
Figure 1. Collocation networks of women
图1. “女性”搭配网络
(三) 索引行分析
语料库索引功能有诸多途径来帮助解释说话者和写作者的态度,给研究者带来高频词表中不易察觉的低频词汇,这些低频词汇有时给研究人员带来意想不到的线索。从词的层面观察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语境才能拓展我们对话语的辨别[29],因此需要对“女性”搭配词的更多索引行进行仔细分析。在索引行分析方面,本文采用Paul Baker提出的随机分析语料方法[16] (p. 113),关于观察多少条索引行合适,卫乃兴建议应尽可能多地提取索引,至少要数十行,而且要随机提取,比如按照一定比例从各行抽取,以保证抽样的代表性[30]。本文基于前面研究的高频搭配词网络,通过分析剩余未研究的、排名分别为第2、第5和第13的“残障、更年期、男性”的索引行,进一步在上下文语境中探究媒体构建的女性形象,进而补充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主流媒体视角下构建的几大女性形象包括:
1) 残障女性形象
“残障”一词是女性的第二大高频搭配词,因此有必要对其仔细分析。如索引行所示,媒体着重关注了残障女性在教育、收支、独立出行和就业等方面的挑战和现状。首先,从教育方面来看,媒体强调了残障女性对教育的期待,但也揭示了她们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高达33%的残障女性曾被劝无需继续读书,这暗示了对她们教育权利的剥夺和歧视,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支持。其次,从收支方面来看,报道指出了绝大多数残障女性的收入较低,支出也较低,特别是二级残疾的残障女性因残障而产生的必要支出最高,61.3%认为有必要支出。这反映了对残障女性经济状况的关注和呼吁,需要社会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扶贫和支持。此外,在独立出行方面,七成以上的残障女性需要辅助器具,但对辅助器具的评价却普遍不高,说明辅助器具的研发和服务有待提升。这体现了对残障女性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的关注和呼吁。最后,在就业方面,40%的残障女性未能就业,这说明她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较大的挑战和难题。媒体的报道呼吁社会应该给予残障女性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促进她们的自立和自主发展。综上,这些报道构建了一种残障女性形象,尤其注重报道对她们的关爱和关注,强调了社会应该关注并改善她们在教育、经济、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处境,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2) 更年期形象
从“更年期”的索引行可以看出中国主流媒体在三八妇女节的报道中,构建了一种健康和生理变化的更年期女性形象。首先,报道中强调了更年期是女性生理发育的一个必经阶段,关注了更年期对女性身体状况的影响,并提出通过积极应对和适当的医疗措施干预,每位更年期女性都可以迎接更好的自己。其次,媒体在报道中对更年期进行了正面解读,将其视为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机遇期”,强调了管理好更年期对未来健康的重要性。此外,媒体还对更年期综合征进行了解释,指出其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变化很多时候源于身体变化,并呼吁对更年期女性给予理解和支持。最后,报道提出了如何判断更年期到来的方法,进一步关注了女性健康问题,呼吁社会关注和支持女性在更年期阶段的身心健康。
3) 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
从“男性”的索引行中,如表2的例8例9所示,可以看出中国主流媒体在三八妇女节的报道中构建了一种追求自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首先,报道提到了上一辈人对女性角色的传统认知,强调了过去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对女性发展的限制。然而,媒体呼吁改变这种观念,强调女性应当自由独立,并且男性和女性之间需要相互尊重。这体现了媒体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倡导和关注。其次,报道还涉及到了女性在粮食安全和保险理赔方面的问题。报道指出,受粮食不安全影响的女性人数较男性多,女性的保险出险率也较高。这反映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呼吁社会应该重视女性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对女性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综合来看,这些报道构建了一种追求自主、平等、安全和权益的女性形象,呼吁社会尊重和保障女性的发展和生活权利,推动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Table 2. Keywords in context
表2. 关键词索引行
搭配词 |
索引行 |
残障 |
1) 教育方面,残障女性有着更高的教育期待,但高达33%的受访者有曾被劝无需继续读书的经历。 也有较高比例的残障女性认为“不必读书”。收支方面,绝大多数残障女性的收入较低,支出也较低。二级残疾的残障女性因残障而产生的必要支出的比例最高,61.3%有必要支出,其他残障级别, 也均超40%有必要支出。残障女性中超半数个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 表明对残障女性的扶贫工作仍任重道远。 |
2) 独立出行方面,七成以上残障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辅助器具,65.5%为“个人购买”, 其次为“残联配发”。但对辅助器的评价上,“满意”仅为两成,超七成表示“一般”, 6.1%“不满意”,说明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服务有较大提升空间。就业方面, 除去读书与超60岁的残障女性,40%的残障女性未在工作。 |
3) 同时报告倡议,在社会政策制定、政府治理等方面贯彻性别主流化和残障主流化的视角。 |
更年期 |
4) 当女性迈入中年,更年期是必经的一个生理阶段,2030年全世界将有12亿以上的更年期妇女人口,我国的更年期女性将超过2.1亿。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副主任陈蓉表示, “通过自己积极应对和适当的医疗措施干预,每一位更年期女性, 可以在每一天都遇见更好的自己。” |
5) 更年期是女性从有生育能力阶段到没有生育能力阶段的过渡时期,它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术语, 而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一个名词。在这个阶段,女性的身体状况会发生很大变化, 所以把它称之为女性的一个“动荡期”。这个阶段如果把它管理好, 未来就可能拥有一个更健康的老年,所以,它又是一“机遇期”。 |
|
6) 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变化很多时候是源于身体变化:可能会出现月经素潮热出汗、失眠、身体疼痛等情况。确实有一部分的更年期女性会脾气暴躁心烦、发火,这也是最容易 被别人关注到的更年期女性特征。也有一部分女性在更年期阶段脾气变好了、变平和了。 |
7) 如何做出“更年期到了”的判断?女性在45岁左右应该提醒自己要关注到更年期这件事了。 女性更年期的标志性事件是月经紊乱、月经停止,彻底绝经。另外,潮热出汗、 失眠骨关节肌肉疼痛等也是线索。 |
男性 |
8) 上一辈人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和局限,常常认为:在家庭中, 女性就是不如男性,女性太有出息是不值得鼓励的。他们自由独立, 懂得男性和女性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就好了。 |
9) 2021年,受粮食不安全影响的女性比男性多出1.26亿人,而在2019年为4900万, 粮食不安全的性别差距增长了一倍多。腾讯微保公布女性用户理赔数据。据统计, 平台出险率女性高于男性,女性出险年龄段集中在25~30岁; |
5. 结论与思考
根据Wolfgang Teubert的意义话语观,话语对象的意义是关于它所说的一切[5] (p. 114),意义在且仅在话语中[31],这表明需要在话语的上下文语境中去探究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本文对话语对象,即2024年中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妇女的关注方面和形象构建等报道话语进行了仔细分析。通过对前30个显著主题词、高频搭配词网络以及高频搭配词的索引行的解读,发现了丰富的释义内容:中国主流媒体在三八妇女节的报道中主要关注女性力量与贡献、性别和各种权利平等、职业与职场、家庭与家风、美丽与自信等五大方面。通过这五大方面的报道,表明媒体对现代女性的关注方面比较全面;此外,媒体塑造了新时代优秀女性、党和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外在美和内在品质的平衡者、残障女性、更年期和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丰富多样,鲜明立体,符合新时代的特征,打破了传统上的单一女性形象,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们认识现代女性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材料。
综上所述,虽然本研究对中国主流媒体对三八妇女节报道的女性关注方面和女性形象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在主观性的控制和深层次机制的研究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关注方面,以获取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