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3年是自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空前的挑战。气候变化作为抽象概念,很难在个人层面上被理解。人们往往依赖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获取的信息,而公众了解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媒体的报道所构建的现实[1]。因此,气候变化新闻话语对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认知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话语分析视角分析和揭示气候变化,尤其是具体的极端天气事件,如何在新闻语篇中被构建,能更好地帮助读者识别语篇中隐藏的生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
在语言学领域,气候变化新闻语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语言学[2]、生态话语分析[3]以及批评话语分析[4]等维度。作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之一,趋近化理论在生态话语中展现强大的阐释力。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的2023年,亚马逊干旱事件因其严重性为媒体广泛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官网有关“亚马逊地区干旱”的新闻报道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析该媒体在建构此极端天气事件中运用趋近化策略的情况,探究其话语背后折射出的生态意识形态,以期提高读者对亚马逊干旱事件的认识,进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2. 理论概述
趋近化理论(Proximization Theory)主要指说话人将空间上和时间上较远的事件与状态(包括较远的敌对意识形态)间接、消极地呈现听话人,营造出远处威胁正在不断靠近的紧迫感,引起听话人的警觉,合理化说话人采取的预防措施[5]-[8]。趋近化理论最初起源于Chilton的话语空间理论(Discourse Space Theory),在话语空间,话语指称中心实体(inside-the-deictic-center或IDC),通过空间、时间和情态三个维度来确定指称中心外围的话语实体(outside-the-deictic-center或ODC)的坐标位置[9]。该理论为政治话语分析中,将指称中心内部和外围实体在话语空间上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视化模型。Cap (2008)在此基础上,辅以时间和价值元素,初步建立STA模型(Spatial-Temporal-Axiological Analytic Model),并挖掘了价值趋近化的补偿机制。随后,Cap (2013)完善了Chilton未考虑到指称中心外围实体和指称中心实体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这一缺陷,同时详细分类话语中的词汇语法项目,最终提出完整的趋近化理论。
作为批评话语研究的最新研究方向之一,批评认知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研究的融合,既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也反映了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向”(Chilton, 2004)。结合批评话语研究视角,Cap将趋近化理论及STA分析模型运用到公共话语的批评话语研究中,揭示了公共话语中的合法化目标是如何利用系统的、有预谋的认知话语策略来达成的。最初的趋近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话语、战争话语。例如,Cap (2013)探究了布什总统如何利用趋近化策略在《国情咨文》中合法化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干涉行动。随后,Cap (2014)将趋近化理论应用于生态领域,分析了NATO秘书长Rasmusseo关于环境变化的演讲语篇,首次验证了该理论在环境话语中的强大阐释力。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在不断开拓趋近化理论的应用范围。例如,穆军芳,陈紫涵(2023) [10]探究趋近化石家下社交媒体关于人工智能报道的话语构建;柯贤兵,邹诗倩(2023) [11]探究法庭调解语境下趋近化策略的调节效力;王正,张辉(2022) [12]将基于语料库的趋近化理论和调查问卷创新性结合,用于探索中国扶贫话语。与此同时,部分国内学者将目光转向生态话语、气候话语等。比如,国内学者张慧,林正军,董晓明(2023)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深入厘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探索其背后蕴含的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取向;苗兴伟,刘波(2023) [13]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将及物性系统为分析框架,对《人民日报》涉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索了“气候故事”所传递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哲学观。在批评认知分析领域,张慧,林正军,董晓明(2021) [14]基于“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一事件,探究了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运用的趋近化策略,揭示了话语策略运用背后的生态意识形态。
尽管如此,目前趋近化视域下的气候话语研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仍不足以让我们厘清气候变化的话语建构本质和特征。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气候变化”这一宏观的概念的阐释,实证研究仍较缺乏。因此,本研究从话语分析视角出发,选取“亚马逊地区干旱”这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纽约时报》涉该事件新闻报道语篇中的趋近化策略使用情况,剖析该话语事件背后蕴藏的生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来源及研究步骤
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官网上题为A Collapse of the Amazon Could Be Coming “Faster Than We Thought”的新闻报道(共计916词)作为语料来源,对其进行趋近化策略分析,旨在探究该语篇中趋近化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背后的生态意识形态。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软件为UAM Corpus Tool 6;其次,根据Cap (2013)分类的词汇语法项目,在UAM Corpus Tool 6中建立对应的趋近化理论分析框架,并在该框架的基础上对上述语篇中符合条件的每个词汇语法项进行标注。标注完成后,根据软件中的统计,得到每个词汇语法项的频数。同时,遵循Cap (2013)的1‰的门槛原则,所选词汇语法项目频数的比例必须达到1‰,即平均每1000词至少出现1次。频数低于1‰的词汇语法项目不计入表格和分析。最后,根据趋近化STA分析框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
3.2. 分析框架
趋近化理论主要依托词汇语法资源,以时间、空间以及价值三维模型为分析框架(STA),探究ODC是如何这三个层面逐渐入侵IDC并构成威胁的,使听话人积极采取相应的合法化行动、政策等,以应对ODC对IDC日趋深远的影响(Cap, 2013)。一般而言,带威胁的ODC对受威胁的IDC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大,达到的合法化效果也最大。趋近化策略包含空间趋近化策略、时间趋近化策略、价值趋近化策略。
空间趋近化策略是指,指称中心外围实体在物理空间上逐渐侵入指称中心内部实体的识解过程,涵盖六类词汇语法项目:1) 表示指称中心内部实体(IDC)的名词性短语;2) 表示指称中心外部实体(ODC)的名词性短语;3) 表示ODC向IDC趋近运动的动词性短语;4) 表示ODC对IDC施加影响的动词性短语;5) 表示ODC对IDC具有潜在影响的名词性短语;6) 表示ODC对IDC具有影响效果的名词性短语(Cap, 2013)。
时间趋近化策略是指,将过去以及将来的冲突事件向“现在”趋近,以营造出一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氛围,呼吁立即回应并采取措施防范,涵盖五类词汇语法项目:1) 表示在不同时间框架内构建ODC实际影响的非限定描述性名词短语;2) 表示过去的威胁无限向将来延伸的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对比使用的话语形式;3) 表示ODC的影响会在将来任何一个时间产生的名词性短语;4) 表示ODC对IDC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的情态动词;5) 强调未来与现在相反的平行对比句式(Cap, 2013)。
价值趋近化策略是指,指称中心外围实体和指称中心内部实体之间的价值观产生冲突,不断强化可能会导致物理冲突,对IDCs产生实际影响,涵盖三类词汇语法项目:1) 表示IDCs具有的积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名词性短语;2) 表示ODCs具有消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名词性短语;3) 表达ODC的负面价值观逐步实现的一至两个连续句子(Cap, 2013)。
4. 《纽约时报》关于亚马逊地区干旱新闻语篇的趋近化分析
4.1. 空间趋近化
在空间趋近化策略的分析中,该语篇主要使用6类词汇语法项目,占比总计为10.59%,如表1所示。
Table 1. Spatial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表1. 空间趋近策略
空间趋近化类别 |
项目 |
分布频率(单位:%) |
表示指称中心内部实体(IDC)的名词性短语 |
Amazon, rainforest, Amazon rainforest, forest, trees, forest ecosystem, forest’s resilience, region, mostly untouched areas, huge areas |
3.36 |
表示指称中心外部实体(ODC)的名词性短语 |
climate change, droughts, deforestation, global warming, fires |
2.24 |
表示ODC向IDC趋近运动的动词性短语 |
drive, trigger, change, push, disturb, experience, face |
1.00 |
表示ODC对IDC施加影响的动词性短语 |
make, lead to, damage |
0.37 |
表示ODC对IDC具有潜在影响的名词性短语 |
tipping point, threats, stress, collapse, potential, changes, challenges |
2.37 |
表示ODC对IDC具有影响效果的名词性短语 |
grasslands, weakened ecosystems, damage, effects, degraded ecosystems, impact, loss |
1.25 |
|
总计: |
10.46 |
从表1可以看出,占比最高的空间趋近化项目为IDC阵营,达3.36%,被识解为两类——指代亚马逊这一特定区域的词汇,如亚马逊、亚马逊雨林、地区、区域等;以亚马逊雨林为核心的实体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树木、雨林生态系统、雨林适应力等,凸显了亚马逊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受气候变化、干旱的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的对象。位居第二的是ODC阵营,占比2.24%,涵盖气候变化、干旱、滥伐森林、全球变暖、火灾等项目,表明对IDC造成危害的除了气候变化、干旱、全球变暖等客观因素以外,还有砍伐森林这一直接人为因素。
(1) Dr. Nobre is a Brazilian Earth systems scientist who studies how defores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might permanently change the forest.
(2) Fires have already started emitting more carbon dioxide than they absorb because the rainforest there has been damaged past the point of recovery.
(3) Researchers don’t fully understand why some trees die after a drought while others don’t… and, crucially, scientists still don’t fully understan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factors like drought, deforestation and other threats.
例(1)表明巴西地球系统科学家致力研究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将如何永久地改变热带雨林,侧面说明两者对森林带来的威胁并非短暂的,极有可能是长期甚至永久的。科学人员密切关注滥伐林木和气候变化给带来亚马逊雨林的永久性伤害,亦是向全体人类发出信号——该现象亟需人类给予足够关注。例(2)通过描述火灾已经开始释放出比雨林所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归咎于雨林已经被破坏到无法恢复的程度,强调火灾对雨林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和采取相对举措的迫切性。例(3)表明研究人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有些树在干旱后会死亡,而另一些树却不会……以及干旱、森林砍伐和其他威胁等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相关研究现状的阐述,间接反映了亚马逊干旱这一极端气候事件背后的复杂性是目前研究人员都难以理解的,因此,足以引起人们对该事件的重视。
被识解为ODC向IDC趋近运动的动词性短语占比1.00%,其词汇语法项目有drive,trigger,change,push,disturb,experience,face等,通过对ODC向IDC移动甚至入侵,或者两者之间趋近的动态呈现,以便人们更直观真实地感受威胁的存在。
(4) Those stresses in the most vulnerable parts of the rainforest could eventually drive the entire forest ecosystem, home to a tenth of the planet’s land species, into acute water stress and past a tipping point that would trigger a forest-wide collapse, researchers said.
(5)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arts of the forest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Amazon that have experienced large-scale deforestation.
例(4)通过“drive”和“trigger”的使用,凸显气候变化、滥伐森林、严重干旱等“压力”最终可能会迫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超过爆发点,从而引发整个森林的崩溃,将这一该动态过程还原给读者,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气候变化、滥伐森林、干旱等对亚马逊雨林的威胁,营造压迫感。例(5)则从IDC的视角出发,描绘亚马逊东南部的部分森林经历了大规模的砍伐,进一步强化其受到威胁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被识解为ODC对IDC施加影响的动词性短语占比0.37%,其词汇语法项目有lead to,make,damage等。
(6) These changes could push the forest to a tipping point that would lea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whole forest ecosystem.
在例(6)中,极端天气和人为砍伐带来的变化将会导致整个雨林生态系统的崩溃。其中,“lead to”一词连接ODC和雨林系统的崩溃进行连接,将雨林受到负面影响过程具像化,让人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雨林的生存危机,应采取相应行动遏制不良结果的发生。
被识解为ODC对IDC具有潜在影响的名词性短语占比2.37%,涵盖tipping point,threats,stress,collapse, potential, changes, challenges等项目。
(7) The study added to a growing body of knowledge about the forest’s resilience to the variety of challenges it faces.
例(6)和例(7)通过“tipping point”、“collapse”、“challenges”等词展现了ODC阵营对亚马逊雨林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即雨林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面临“一个爆发点”、“崩溃”、“多种挑战”,进一步刻画雨林面临的恶劣生存状况。通过对未来潜在生存危机的描述,加强人们对该事件的关认识,并呼吁人们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预期的负面影响真正发生。
被识解为ODC对IDC具有影响效果的名词性短语占比1.25%,主要包含了grasslands,weakened ecosystems,damage,effects,degraded ecosystems,impact,loss等。
(8) The regional profiles that emerged showed that a tenth of the Amazon was highly vulnerable to transforming into grasslands or degraded ecosystems with lower tree cover.
如例(8)所示,十分之一的亚马逊地区极易变成草地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树木覆盖率较低。“grasslands or degraded ecosystems”这一短语是ODC对IDC影响效果的直接例证,让人们对危害结果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警示人们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最终面临的结果将不可逆转。
4.2. 时间趋近化
在时间趋近化策略的分析中,该语篇主要使用4类词汇语法项目,占比总计为4.48%,如表2所示。
Table 2. Temporal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表2. 时间趋近策略
时间趋近化类别 |
项目 |
分布频率(单位:%) |
表示在不同时间框架内构建ODC实际影响的非限定描述性名词短语 |
in the coming decades |
0.12 |
表示过去的威胁无限向将来延伸的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对比使用的话语形式 |
项目频率不足1‰门槛,不纳入统计分析 |
|
表示ODC的影响会在将来任何一个时间产生的名词性短语 |
tipping point, threats, stress, collapse, potential, changes, challenges, thresholds |
2.49 |
表示ODC对IDC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的情态动词 |
could, would, might, should |
1.74 |
强调未来与现在相反的平行对比句式 |
Up to half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could transform into …, as climate change, deforestation and severe droughts … |
0.12 |
|
总计: |
4.48 |
被识解为在不同时间框架内构建ODC的非限定描述性名词短语占比0.12%。
(9) Up to half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could transform into grasslands or weakened ecosystems in the coming decades, a new study found, as climate change, deforestation and severe droughts like the one the region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damage huge areas beyond their ability to recover.
如例(9)所示,非限定性短语“in the coming decades”的使用,没有明确提供具体的时间和数字,将多达一半的亚马逊雨林变成草原,或削弱生态系统这一结果发生的时间扩大至未来几十年里,暗示气候变化、滥伐森林、严重干旱等造成的危害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凸显了危害的长期性、不确定性及严重性,为后文呼吁人们采取行动做好铺垫。
被识解为ODC的影响会在将来任何一个时间产生的名词性短语占比2.49%,主要包括tipping point,threats,collapse,potential,changes等。
(10) Another 47 percent of the forest has moderat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they found, including mostly untouched areas that are more vulnerable to extreme droughts like the current one.
(11) These changes could push the forest to a tipping point that would lea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whole forest ecosystem.
例(10)、(11)中“moderate potential”,“tipping point”的使用体现了ODCs的影响具有“潜能”,将在未来达到一个“爆发点”,使人感受到雨林退化、雨林生态系统崩溃这些灾难性后果迫在眉睫,人们亟需采取行动加以应对。
被识解为ODC对IDC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的情态动词占比1.74%,包括could,would,might,should等项目。
(12) “If you pass those thresholds, then the forest could, in principle, collapse or transition into different ecosystems”, Dr. Flores said.
例(9)、(11)、(12)均出现可以表示ODC对IDC对现在的影响并将无限持续至未来的情态动词。如例(12)所说,如果超过这些阈值,那么雨林原则上可能会崩溃或过渡到不同的生态系统。这类情态动词的使用,将眼前的灾害延伸至未来,将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被识解为强调未来与现在相反的平行对比句式占比0.12%。如例(9)这一所示,“as”前后形成对立: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和严重的干旱对大片地区造成了无法恢复的破坏与多达一半的亚马逊雨林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里变成草原或削弱生态系统。通过对比句式,将现在与未来进行比较,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事态变化,激发人们采取行动。
4.3. 价值趋近化
在价值趋近化策略的分析中,该语篇主要使用2类词汇语法项目,占比总计为0.37%,如表3所示。
Table 3. Axiological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表3. 价值趋近策略
价值趋近化类别 |
项目 |
分布频率(单位:%) |
表示IDCs具有的积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名词性短语 |
progress |
0.12 |
表示ODCs具有消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名词性短语 |
unknowns, uncertainty |
0.25 |
表达ODC的负面价值观逐步实现的一至两个连续句子 |
项目频率不足1‰门槛,不纳入统计分析 |
|
|
总计: |
0.37 |
被识解为IDCs具有的积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名词性短语占比0.12%。
(13) “The study makes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ipping point,” he said.
例(13)中,“progress”一次表明相关研究在理解(多种因素导致雨林系统崩溃的)爆发点方面取得了进步,将相关科研工作以及呼吁人们采取行动阻止雨林受到破坏赋予了正向的意识形态价值,侧面凸显了积极采取行动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被识解为ODCs具有的积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名词性短语占比0.25%。
(14)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unknowns.
(15) “Are we going to wait and see, and blame uncertainty for not doing anything?”
例(14)、(15)中,通过运用“unknowns”,“uncertainty”等词,表明当前形势仍有未知之处,我们不能将什么都不做归咎于不确定性。这些词汇侧面反应了ODCs将会导致事态变得复杂、不可预测的负面价值,而人们更不能以此为借口袖手旁观,而是更应该投身于对抗亚马逊雨林干旱的积极斗争中去。
综上,该语篇在趋近化策略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空间趋近化策略,占比10.46%;时间趋近化策略的使用频率位居第二,占比4.48%;使用频率最低的为价值趋近化策略,占比0.37%,表明该语篇以空间趋近化策略为主,辅以时间与价值趋近化策略,构建亚马逊干旱这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5. 结语
本研究基于趋近化理论视角,对《纽约时报》关于亚马逊干旱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中,探究其空间、时间与价值趋近化策略使用情况,揭示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新闻报道中的构建,传递该语篇背后隐含的生态意识形态。亚马逊雨林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滥伐森林、干旱等多重威胁,尽管科研人员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未来局势仍充满不确定性。亚马逊雨林的生存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不应该对此袖手旁观。反之,人们亟需提高对该事件急迫性和严重性的认识,并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对抗亚马逊干旱的积极斗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