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中女性的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
Multimodal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Women in Barbie
DOI: 10.12677/ml.2024.128660, PDF, HTML, XML,   
作者: 张奥冉: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关键词: 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女性Multimodal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Appraisal Theory Women
摘要: 本文以2023年上映的电影《芭比》为分析对象,运用评价理论对影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影片中的积极话语特征,以及它们如何表达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和价值。影片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力量,以及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平等与和谐的可能性,同时也鼓励女性追求真实的自我和自由。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2023 film Barbie using appraisal theory for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positive discourse in the film and how they express feminist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The film showcases the diversity and strength of women, the possibility of equality and harmony between women and men, and encourages women to pursue their true selves and freedom.
文章引用:张奥冉. 《芭比》中女性的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53-5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660

1. 引言

好莱坞真人电影《芭比》上映后在全球引起讨论热潮,这部喜剧歌舞电影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讲述了芭比乐园中的芭比原本过着完美的生活,但她突然发现自己身边接连出现不完美事件,意识到存在感危机的她与男友肯试图前往现实世界探寻真相的故事[1]。《芭比》这部电影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探讨了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性别议题,上映后观众的反应褒贬不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广告、影视、多媒体学习、社交媒体分析、产品设计、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电影语言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源于真实语境的话语交际行为,是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最适合的“温床”[2]。电影是通过银幕上的活动影像及声音表现内容的一门技术,电影话语分析不可避免地涉及多模态话语分析[3]。目前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评价理论结合起来对电影进行分析的论文较少,本文将二者结合,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旨在对电影《芭比》进行话语分析,以探讨影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意义以及女性形象,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4]。这种方法关注的是不同模态(如文本、图像、声音、手势等)在意义生成和传递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际事件。

多模态话语分析打破了单一言语信息的框框,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交际纳入分析框架[5]。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在音视频分析上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其主题、风格等方面。国内已有不少相关论文,例如,李妙晴从语言批评角度出发,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来探索电影中视觉模态及听觉模态的互动作用[6];孙炬和赵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纪录片《同心战“疫”》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7];苑洋和马炳琛结合社会语言学视角,对喜剧电影中的幽默语言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等[2]

2.2. 积极话语分析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侧重“批判”,揭示话语建构背后的权利以及意识形态[8],但过于侧重批判话语中的不平等现象,不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社会。因此,积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Martin在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一文中提出“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意在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补充和反思,旨在揭示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9]

早期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主要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指导,积极话语分析的出现使评价理论对话语分析能作出全面的贡献[10]。评价理论是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11]。《对话语进行分析》中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与读者形成联盟的各种方式。”评价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态度系统(attitude)、介入系统(engagement)和级差系统(graduation)。其中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是对过程参与者做出的情感和价值判断[12]

3. 《芭比》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芭比》电影通过台词语言、图像和声音三种模态的结合,表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力量,以及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平等与和谐的可能性。以下将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影片中的多模态话语特征。

3.1. 态度资源

《芭比》影片中包含了丰富的态度资源的表达。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着眼于对行为的反应与评估,及对事物价值的评估,细分为3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13]

情感资源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作出的感情反应。情感表达的价值在于它表明讲话人对某人、某事的姿态、态度,说话人用这些语言资源表达情感上受到的影响[14]。在影片中,当刻板芭比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故障(malfunctioning)”——当她开始用脚掌而不是脚趾走路,变成了扁平足,当她早晨起床发现自己口腔有异味,并且将早餐华夫饼烧焦时,她感到惊恐和困惑,认为自己不再完美。这恰恰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印象造成的迫害,即女性应该时刻以优雅得体的形象现身。女性慢慢地认同了社会赋予女性的刻板标准,逐渐产生“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内化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看法,将自己当作基于外表被观看被评价的物体。正如在片尾葛洛莉亚所说:

“It is literally impossible to be a woman. We must always be something special. But for some reason, we always get it wrong...I am tired to see myself and every other woman to be distressed to please the world.”

电影中葛洛丽亚的独白体现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下,女性的个性被强制塑造成符合男性期待和利益的模式,而忽视或压抑了女性的真实自我和需求。

判断资源则是根据伦理道德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如道德、能力、智慧等,判断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14]。在电影中,萨沙对芭比进行了负面的评价:“You took feminism back 50 years. You are destroying the morale of girls and the whole planet by glorifying capitalism.”电影中的刻板芭比金发碧眼,年轻漂亮,在生活和工作中从不出错,而萨沙认为芭比娃娃是一种对女性的压迫和误导,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度的产物。芭比展现了不切实际的女性身材和生活方式,给女性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社会对女性的印象更加刻板,完美的芭比使现实生活中不完美的女性成为了一种错误,破坏了女性的自信和自尊。

鉴赏资源属于美学范畴,指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美学评价[14]。电影中,心烦意乱的芭比发现了葛洛莉亚,她是美泰公司的员工和萨沙的母亲,葛洛莉亚在经历自己的身份认同危机时开始玩莎夏的芭比玩具,无意中将她的担忧转移到了刻板芭比身上,这引发了她的身份认同危机。电影中对葛洛莉亚的形象和行为的描绘使用了鉴赏资源,葛洛丽亚是一个聪明的女性,工作十分努力,但当她的女儿青春期到来变得叛逆,她也感到孤单,这里展现了葛洛丽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让葛洛莉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她开始平衡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并且也开始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女儿。这种转变体现了女性主义的重要诉求,就是女性应该有自己的职业和梦想,但也不应该忽视自己的家庭和情感,而是寻求一种和谐的平衡和发展。

3.2. 介入资源

介入是关于态度的来源,即谁是评价主体的语言资源[15]。介入又分为自言(自己一个人的观点)和借言(借用别人的观点),讲话人利用介入手段调节他对所说或所写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4]

电影中芭比的梦幻世界通常是粉色等温柔明亮的色调,而现实世界则是灰色、黑色等冷酷的色调,这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反差,突出了芭比的不同角色和情感,实际上隐含着芭比乐园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芭比乐园是芭比的家,是她的避风港,在这里女性掌权,而现实世界这一父系社会却给了芭比沉重打击。在芭比来到现实世界后,她发现这里与芭比乐园极为不同,掌权者是男性,女性地位卑微低下。当她去建筑工地寻找女性力量时,却发现这里的建筑工人都是男性,并且建筑工人非常无礼地评价了芭比:“You got fires with that shake? If I said you had a hot body, would you hold it against me?”,而芭比也意识到了现实世界的不同,画面中迎面而来的路人以冒犯的目光从上而下地打量芭比,却面带温和的笑容夸赞肯的装扮,肯说道:“I feel what could only be described as admired. And there’s no undertone of violence.” 而芭比却说:“Mine very much has an undertone of violence. I feel kind of ill at ease.”这两个自言的对比体现了肯和芭比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不同对待。肯是一个男性玩偶,他的形象是强壮、英俊的理想男性,他感到自己被欣赏和尊重,芭比是一个女性玩偶,她的形象是美丽、性感、完美的理想女性,在现实世界中芭比被物化(objectification),甚至被吹口哨、受到了无礼的男性凝视(male gaze)。这反映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夺,女性的人格属性被从其个人的整体中剥离,仅仅以其身体属性,尤其是与性功能相关的身体属性来看待她。这种现象影响着女性的自我认同、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

电影中的一幕经典场景是当芭比看到长椅上坐着安静读书的一位老奶奶时,她发自内心地赞美道:“You are beautiful.”老奶奶满脸皱纹,称不上美丽,但她温柔地与芭比对望,并回答:“I know.”这里的对话被导演格蕾塔·葛韦格称为是电影的核心。芭比对老人的评价属于介入资源,在这一幕中,对女性美丽的定义已经不单纯停留在对外貌的评价上,更涵盖了老奶奶的智慧、气质和内在美。芭比的语气真诚而温柔,传达出她对老奶奶的敬意和钦佩,这段对话展示了两个不同年龄、背景和经历的女性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尊重。芭比不受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期待的束缚,她欣赏老奶奶的智慧和气质,而老奶奶对芭比的赞美没有感到惊讶或不安,而是用一句“I know”表达了她的自信和自尊。老奶奶的回答简短却充满力量。她没有表现出谦逊或惊讶,而是自信地接受了这份赞美。这反映了她对自己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可。她的回答不仅是一种自我认同,更是一种对女性独立性和自尊的坚守。这段对话的背景音乐变得柔和且具有抒情性,背景音乐的变化突出了这一刻的温馨和庄重,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从而使芭比和老奶奶的对话在这种氛围中显得更加动人和真挚。这一场景传递出女性的多样性、独立性和力量,这种跨越代际的认同和尊重,体现了女性之间的团结力量。

3.3. 级差资源

级差是一系列价值,又分为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语势用来提高或降低人际印象和言语容量,聚焦用来把语义类型变得模糊或者清晰[14]

在影片后半部分,芭比发现芭比乐园已经被肯变成了父权制社会时,她自卑而绝望,并哭诉:“I’m not good enough for anything.”此时葛洛丽亚安慰她:“You are so smart and so beautiful, and it kills me that you don’t think you’re good enough.”这里的so属于语势资源,电影在此刻没有背景音效,只留下了葛洛丽亚掷地有声的安慰,她眼神坚定地看着芭比并给予肯定,台词中的两个so被重读,体现了葛洛丽亚对芭比的肯定性评价,同时镜头给予葛洛丽亚特写,突出了她坚毅的表情,表明她对芭比的话语是真诚的。这里芭比的自我否定以及葛洛丽亚对芭比的肯定形成对比,借葛洛丽亚之口表达了社会对女性的高要求,以至于女性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完美,影片情节也在此时达到一个小高潮。

在影片结尾,芭比最终成功带领芭比乐园中其他所有芭比,推翻了肯建立起来的父权制,重新夺回芭比乐园的政权,肯内心深处的绝望被再度激发,认为生命失去了意义。这时,芭比面带微笑对肯说:“Maybe all the things that you thought made you aren’t really you.”这里的maybe属于聚焦资源,表达了芭比认为肯的自我认知是错误的,事实上这里也是芭比对自己存在的重新发现。这时的画面中柔和的阳光照耀在芭比的金发上,画面的颜色温暖而柔和,这表明了一种和平和希望的氛围,与芭比的话语相呼应。芭比站在高处,略微俯视着肯,温柔地劝慰他,这里也表明了芭比重新在芭比乐园中建立起女性政权,但和影片开头的芭比乐园不同,此时芭比展现了她的成长和变化,她不再是只关心自己的美貌和地位,而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她不再追求一种单一的女性形象,而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女性个性;她不再压迫和排斥男性,而是试图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和和谐的关系,芭比的话语和行为都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念,电影的主题也得到升华。

4. 结语

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从影片的台词语言、图像及声音三个模态入手,分析了影片中的芭比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份、情感和价值,并在父权制的压迫下寻求自我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文举例分析了电影如何通过语言、视觉和声音表达女性的身份、情感和价值,这包括芭比如何通过语言传达她的思想和感受,通过视觉图像展示她的角色和变化,通过声音(如音乐和音效)烘托情感氛围等方面。

影片《芭比》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它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力量,通过讲述芭比从芭比乐园来到真实世界的经历,展示了女性在不同背景和情境下的坚韧和勇气。影片还展示了女性与男性之间实现平等与和谐的可能性,通过芭比和其他角色的互动,传递出一种追求性别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积极态度。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芭比》这部电影,以及探索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影视文本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结合语言、视觉和声音模态,研究者能够揭示电影中隐含意义和信息传递方式,展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影视文本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为电影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如社会文化背景、观众反应等)和层面(如细节场景分析、角色发展、叙事结构等)对影片《芭比》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以期得到更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对电影进行更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Joy. 赞爆了!《芭比》首波口碑解禁 罗比高斯林被猛夸[EB/OL].
https://www.1905.com/news/20230710/1632315.shtml#p1, 2023-07-10.
[2] 苑洋, 马炳琛.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私人订制》幽默语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电影评介, 2018(11): 84-86.
[3] 吴庆宏, 戚燕丽. 《喜福会》中女性的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J]. 电影文学, 2013(14): 69-70.
[4]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5] 辛志英. 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5): 208-211.
[6] 李妙晴. 复调的狂欢——多模态话语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J]. 电影评介, 2008(18): 50-52.
[7] 孙炬, 赵一. 《同心战“疫”》中家国情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6): 78-89.
[8] 杨林秀, 赵浩. 希望的话语: 国内积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3): 35-41.
[9] 马丁.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 [J]. 英语研究, 2006, 4(4): 21-35.
[10] 胡壮麟. 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7): 3-8+76.
[11] 李战子. 评价理论: 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 外语研究, 2004(5): 1-6+80.
[12] Martin, J.R. and Rose, D. (2003)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Bloomsbury Academic.
[13] 吴让越, 赵小晶. 评价理论视域下的和谐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研究[J]. 外语学刊, 2022(2): 36-41.
[14]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15] 刘世铸. 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5):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