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背景
2021年7月发布的《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要求各地学校应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努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从而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双减”文件要求课后服务需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也说明了课后体育服务成为了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开展高质量的课后体育服务,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双减”政策中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对象的选取
本次实验对象从合肥市瑶海区H小学三年级中随机选取了三年级4班为作实验组、三年级5班的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实验组47人,男生22人、女生25人,对照组47人,男生23人、女生24人。参与实验教学的同学皆不知在进行实验教学,采取单盲测试方式,两组同学人数情况表见表1。
Table 1. Table of the number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表1. 两组实验同学男女生人数情况表
实验组别 |
总例数 |
男生 |
女生 |
χ2 |
P |
实验组 |
47 |
22人 |
25人 |
0.042 |
0.737 |
对照组 |
47 |
23人 |
24人 |
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两组实验同学在性别分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737 > 0.05),说明两组同学具有同质性,符合实验的要求。
实验对象筛选标准:
1) 学生和家长都是自愿参与到课后体育服务之中;
2) 身体健康,能够参与体育运动之中;
3) 除学校传统常规体育课之外未参加其他体育训练活动。
2.2. 实验时间和地点
实验时间:根据学校的学期教学计划和课后体育服务时间安排,实验时间共持续16周(一周2次课,实验组时间安排在每周的周二和周四的下午15:35~16:35,对照组时间安排在每周的周一和周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场地进行)。
实验整个过程从2023年9月11日到2024年1月05日。
实验地点: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H小学室外田径场
2.3. 实验内容设计
1) 实验组实验实施计划
实验组的实验实施计划安排参考的是《新课标》中对于三年级学生(水平二)田径类运动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所制定[2]。
2) 对照组实验实施计划
对照组的实验实施计划主要是依据学校常规课后体育教学计划所制定,具体内容见表2。
Table 2.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plan
表2. 实验实施计划表
周次 |
实验组实验内容 |
对照组实验内容 |
第一周 |
开合跳起跑、俯卧撑起跑、背向起跑、小碎步起跑、行进间正踢腿、行进间侧踢腿、反应PK赛 |
“旭日东升”武术操 |
第二周 |
小步跑、原地快速摆臂、坐姿快速摆臂、蛙跳、“莲花开”“垒脚踏”游戏 |
“旭日东升”武术操 |
第三周 |
行进间高抬腿、双人俯卧击掌、迎面接力赛、袋鼠跳、行进间侧滑步 |
“旭日东升”武术操 |
第四周 |
大步跑、“两人三足”竞赛跑、双人仰卧传递实心球、平板支撑 |
“旭日东升”武术操 |
第五周 |
叉腰后踢腿跑、楼梯快速跑、摸高挑战、跳山羊、“猜拳移步”游戏 |
足球:外脚背运球 |
第六周 |
30米快速跑、连续跑跨跳小栏架、斗鸡跳、燕式平衡、行进间交叉步 |
足球:外脚背运球 |
第七周 |
负重跑、听信号蹲起跳、立定跳远接力、轻物掷远、“长江黄河”游戏 |
足球:脚内侧横移 |
第八周 |
前后两人相搁5米追逐跑、小栏架双脚跳、开合跳、双人俯卧爬行 |
足球:双脚内侧拨球 |
第九周 |
30米迎面接力跑、正向并脚跳、侧向并脚跳、猜拳跨步跳 |
足球:脚背内侧射门 |
第十周 |
跑、跳、投掷组合接力比赛、助跑掷物、燕式平衡、橡皮筋高度跳 |
足球:脚背内侧射门 |
第十一周 |
50米折返跑接力、蛙跳、靠墙静蹲练习、“猜拳移步”游戏 |
冬季耐久跑 |
第十二周 |
300米分组追逐跑、叉腰后踢腿跑、行进间高抬腿、“立定跳远接力” |
冬季耐久跑 |
第十三周 |
跑、跳、投掷组合接力比赛、砸沙包、蛙跳 |
冬季耐久跑 |
第十四周 |
600米分组追逐跑、行进间正踢腿、行进间侧踢腿、摸高挑战 |
冬季耐久跑 |
第十五周 |
跑、跳、投掷组合接力比赛、卷腹挑战、侧滑步 |
冬季耐久跑 |
第十六周 |
50米迎面接力跑、抛地滚球、交叉步 |
冬季耐久跑 |
3) 实验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安排,实验教学的时间为一次为60分钟,运动生理学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应采用中等负荷的方式进行才能达到更好的身体素质提升效果[3],具体课程时间分配见表3。
Table 3. Time schedule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structure
表3. 实验教学课程结构时间安排表
课时结构 |
时间 |
实验组 |
时间 |
对照组 |
准备部分 |
12 min |
课堂常规、趣味游戏热身(如捕鱼游戏、喊数抱团)、徒手操练习(头部运动、肩部绕环、活动手腕脚踝等) |
10 min |
热身活动(田径场慢跑两圈、徒手操练习) |
基本部分 |
40 min |
田径课基本动作和简单动作的学习以及相关身体素质练习 |
45 min |
技能学习 |
结束部分 |
8 min |
利用音乐进行一些放松操 |
5 min |
放松活动(身体拉伸) |
2.4. 实验测试指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 (下文简称“标准”)》中对三年级学生通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50米跑、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来对学生的相关身体素质进行了评价,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提供了判断标准,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影响。实验主要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进行测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所对应的项目见表4。
Table 4. Physical fitness test indicators and project comparison table
表4.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和项目对照表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 |
项目 |
力量素质 |
一分钟仰卧起坐 |
速度素质 |
50米跑 |
耐力素质 |
一分钟跳绳 |
柔韧素质 |
坐位体前屈 |
2.5. 实验过程控制
1) 实验自变量控制
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田径课后服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教学皆由本人进行教学实验,以更好观察和分析实验教学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器材和场地条件均相同,进一步地保障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
2) 实验因变量控制
本实验研究的因变量是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主要包括一分钟仰卧起坐、50米跑、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两组学生测试的时间、地点、仪器以及要求要保证完全一致,实验测试要求见附录三。
3) 无关变量的控制
为了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因为教师不同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教学皆由同一教师进行。
2.6. 实验流程图示
实验流程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Experimental flowchart
图1. 实验流程图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开始前对参加本次实验的两组同学身体素质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使运用SPSS软件对其数据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结果表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 > 0.05),符合了实验教学的要求,为进行下一步实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测试结果对比如表5所示:
Table 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ul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students before the experiment
表5.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测试指标 |
项目 |
实验组 (x ± s) |
对照组 (x ± s) |
T值 |
P值 |
力量素质 |
一分钟仰卧起坐(个) |
31.37 ± 7.38 |
31.96 ± 7.53 |
0.856 |
0.362 |
速度素质 |
50米跑(s) |
10.82 ± 0.59 |
10.70 ± 0.56 |
1.115 |
0.161 |
耐力素质 |
一分钟跳绳(个) |
72.34 ± 21.55 |
68.91 ± 20.62 |
0.787 |
0.838 |
柔韧素质 |
坐位体前屈(cm) |
7.98 ± 2.72 |
8.42 ± 2.86 |
−0.761 |
0.934 |
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各项身体素质的P均<0.05,说明参加实验教学的两组同学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素质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的保证了后续的实验研究的准确性。
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经过16周的实验干预之后,两组学生通过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组数据的相关结果,具体数据可见表6。
Table 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hysical fitness test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he experiment
表6. 实验后两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对比分析表
测试指标 |
项目 |
实验组 |
对照组 |
t |
P |
力量素质 |
一分钟仰卧起坐 |
35.93 ± 6.18 |
31.98 ± 7.42 |
0.963 |
0.042* |
速度素质 |
50米跑 |
10.32 ± 0.49 |
10.51 ± 0.43 |
1.236 |
0.016* |
耐力素质 |
一分钟跳绳 |
82.64 ± 18.55 |
73.62 ± 17.36 |
0.869 |
0.046* |
柔韧素质 |
坐位体前屈 |
12.18 ± 3.72 |
11.09 ± 2.56 |
0.369 |
0.032* |
注:*指差异显著P < 0.05;**指差异非常显著P < 0.01。
实验结果分析:
力量素质方面通过检测一分钟仰卧起坐,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测得的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5.93 ± 6.18和31.98 ± 7.42。相比之下,实验组的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要比实验组多3.95个,同时两组学生在实验后的P (一分钟仰卧起坐)值是0.042 < 0.05,表明了两组学生力量素质在实验后差异显著,说明了田径课后服务对学生的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力量素质。
速度素质方面通过检测50米跑,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测得的50米跑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0.32 ± 0.49和10.51 ± 0.43。相比之下,实验组的50米跑的平均成绩要比实验组快0.19秒,同时两组学生在实验后的P (50米跑)值是0.016 < 0.05,表明了两组学生速度素质在实验后差异显著,说明了田径课后服务对学生的50米跑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方面通过检测一分钟跳绳,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测得的一分钟跳绳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82.64 ± 18.55和73.62 ± 17.36。相比之下,实验组的一分钟跳绳平均成绩要比实验组多9.02个,同时两组学生在实验后的P (一分钟跳绳)值等于0.046 < 0.05,表明了两组学生耐力素质在实验后差异显著,说明了在课后体育服务中开展田径课对学生的一分钟跳绳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耐力素质[5]。
柔韧素质方面通过检测坐位体前屈,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测得的坐位体前屈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2.18 ± 3.72和11.05 ± 2.56。相比之下,实验组的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要比实验组高1.13厘米,同时两组学生在实验后的P (坐位体前屈)值是0.032 < 0.05,表明了两组柔韧素质在实验后差异显著,说明了田径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柔韧素质[6]。
综上所述,通过16周的实验教学干预,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身体素质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检测的各个身体素质的P值都<0.05,说明通过田径课后服务实验组的身体素质相比对照组得到了显著提高,也表明了田径课后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性作用。
4. 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不具有显著差异(P > 0.05);在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数据出现了显著差异(P < 0.05)。说明开展田径课后服务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具有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4.2. 建议
1) 建议在课后体育服务中推广田径课的开展,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改善。
2) 建议在制定课后体育服务内容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贯彻“双减”政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工作要求,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