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龙舟文化: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精神象征
Wenzhou Dragon Boat Culture: Dare to Be the First,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Harmony of the People
摘要: 温州龙舟文化自古就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中蕴含的“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与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温州精神相耦合。本文首先就“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精神在温州龙舟文化中的体现,概括为“四新”和“五种精神”。其中温州龙舟文化“敢为人先”的体现主要在:技艺革新、赛事更新、成绩创新、文化出新;而温州龙舟文化“民本和谐”体现为: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包容并蓄的开放精神、人与自然的共生精神、乘舟出海的开拓精神。其次提出温州龙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加强温州龙舟制作技艺的保护,健全龙舟全产业链;弘扬温州传统龙舟文化,开发“龙舟竞渡”和“温州台阁”两条特色路线;创建一批高质量的温州龙舟赛事,建立一支龙舟强队;加强龙舟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沉浸式龙舟体验空间。
Abstract: Wenzhou dragon boat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is a strong regional color, which contains the “boat together, the courage to fight first” spirit of the dragon boat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dare to be first, the people of the spirit of harmony” Wenzhou coupled.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dare to be first, people-oriented harmony” spirit in Wenzhou dragon boat culture, summarized as “four new” and “five kinds of spirit”. Wenzhou dragon boat culture “dare to be first” embodiment of the ma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ent update, achievement innova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Wenzhou dragon boat culture “people-oriented harmony” embodied in: people-oriented caring spirit, the spirit of unity in the same boat, inclusive and open spirit, the spirit of communion with nature, and the spirit of harmony with nature. The spirit of openness, the spirit of symbiosi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pioneering spirit of the boat out to sea. Secondly, it puts forward the moderniz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enzhou dragon boat culture: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Wenzhou dragon bo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of dragon boat;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dragon boat culture of Wenzhou, and develop two special routes of “Dragon Boat Racing” and “Wenzhou Pavilion”; create a batch of high-quality Wenzhou dragon boat races. Create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Wenzhou dragon boat races and establish a strong dragon boat team;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dragon boat culture with other industries, and create an immersive dragon boat experience space.
文章引用:杜中武, 叶建强. 温州龙舟文化: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精神象征[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4): 626-636.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4.124092

1.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伊始,温州市政府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等重大决策,并在新的一年提出全力打造“世界龙舟名城”、赛事之城和运动之城[1],“看龙舟·到温州”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温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温州龙舟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前,那时越人依水而居,“以船为车”从事着简单的渔猎生产[2]。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和不断的传承发展,温州龙舟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日益丰富,精神内核逐渐升华。如今,瓯江河上的只只龙舟不再是简单的竞技比赛,其中还蕴含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舟,俨然成为温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中蕴含的“同舟共济、拼搏进取、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3]与“敢为人先、民本和谐、吃苦能干”的温州精神[4]相高度吻合。坐上龙舟,踏着鼓点,便自然而然形成了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奋勇向前的风景线。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温州人走过了最艰难的年代,铸就了全国闻名的“温州模式”,塑造了温州人“敢为人先、吃苦能干、勇立潮头”的精神气概。

2. 温州龙舟的价值意蕴

2.1. 温州龙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

龙舟之于温州,犹如桑巴之于巴西,斗牛之于西班牙。温州一座东南沿海城市,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龙舟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并发展壮大。根据瓯海社科联研究发现,关于温州龙舟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彼时吴越激战,越王勾践借嬉戏竞渡为名操练水军。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一》记载:“端午竞渡:旧志云,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主要目的是用来祈福禳灾[2]。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赋诗云:“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描述的就是温州城外会昌河畔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明清时,温州各地开始盛行龙舟比拼,时至今日,温州南郊塘河水面上龙舟竞渡繁华依旧,碰撞出千年龙舟与现代文明的绚丽火花。温州龙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诞生了以竞争为主的龙舟竞渡,还有观赏为主的水上台阁。其龙舟竞渡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请神、进河、参龙、斗龙、收殇”[5],每一阶段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如划龙舟前要祭“香官神”;此外,温州还有“水上台阁”这种精美的且全国唯一的文化遗产,在《温州竹枝词》中:“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就是描述了温州“水上台阁”的壮观场景[6]。“看龙舟·到温州”,温州龙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温州人民的一部分,在瓯越大地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龙舟文化,也涵养了“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百舸争流”的龙舟精神,这种精神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影响着温州人。

2.2. 温州“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精神的由来

在改革开放前,三分之二的温州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当时的温州可以用“三少一差”来概括,分别是人均耕地少、国家投资少、可用资源少、交通条件差。改革开放后,温州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城逐渐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这里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多个第一:第一条私人包机航线、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等等。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温州不仅构建了以“小商品、大市场”为核心的独特发展格局,更荣获了“中国鞋都”的美誉,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的“温州模式”[7],同时也锤炼出了一种敢为人先、激流勇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在2005年,温州市政府通过几个月时间研讨,最终确立了“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温州精神[8]。这八个字是温州城市精神的高度概括,既体现了敢冒风险、勇于创造、坚忍不拔的意志,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深刻内涵;既传承了温州源远流长和积淀已久的历史脉络,又具有勇立潮头、奋勇争先的时代特征,使继承和发展的主题在温州精神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这种精神指引下,温州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勇于拼搏,将沉积两千年之久的温州龙舟精神——“同舟共济、奋勇争先,拼搏进取”与改革开放形成的“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民本和谐”的温州精神完美耦合。未来温州人民必定接续发扬温州龙舟精神,在波涛汹涌的改革之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3. “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精神在温州龙舟文化中的体现

3.1. 敢为人先:温州龙舟文化的创新驱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9]。正所谓浪里淘沙始见真金,历史就像一条滚滚大河,不断冲刷河底淤泥,洗净一遍遍河沙,最后漏出金灿灿的黄金。在历史的洗礼下,有的中华文化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复往日光芒;而温州龙舟历经两千年的曲折发展,任然熠熠生辉,这其中不仅需要一代代的传承,更离不开每一代人与时俱进的创新驱动。近些年温州政府对于龙舟文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秉持着更加开放的精神,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为他人不敢为之事,制定了全国首个地方《传统龙舟制造标准》、颁布《温州市促进民间划龙舟活动有序开展管理办法》等,这充分说明了温州人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正是在这种创新驱动力的影响下温州龙舟文化,不断地取得新进展,产生新突破。

3.1.1. 技艺革新:温州传统龙舟的制作工艺

龙舟的制作大抵可分为传统龙舟制作和竞技龙舟制作,竞技龙舟追求的是更快、更轻、更薄,因此选材、工序和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并不具备地域特色,因此本文不再详细赘述竞技龙舟的制作过程。龙舟制作技艺是一项古老的传承手工技艺,龙舟是龙舟竞渡的载体,龙舟的制作不仅关系到竞渡的安全,更关系到历史的传承,关系到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温州传统龙舟制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包括竞渡使用的竞渡龙舟和观赏使用的水上台阁。

1) 温州竞渡龙舟

温州传统龙舟的制作具有严格的开工时间和仪式,龙舟制作大体分为7个步骤:开殿门、接龙骨、划墨、放梁角、放船地板、上爪树、上色画龙。每逢端午节,有的地方要造新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10],造龙船的木材一般需要6~7根上好的杉木或樟木,龙舟的部位不同,选材也不相同,木材选好后,开始制作龙骨,在过去,龙骨的长度是根据树的长度和厚度决定的,因此,龙舟的大小是不固定的。龙骨的制作需要有专门的老师傅将木材切割成厚薄均匀的木板,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切割一颗完整的大树需要一天时间,而现在在科技的帮助下,木材切割的时间大大缩短了。所有木材准备好后,就开始龙舟的拼接,龙舟的拼接从底部开始,到龙舟两边,最后完成龙舟内部的组装,在温州龙舟内有一个核心就是连接龙舟头尾的钢丝绳,钢丝绳的作用是保证龙舟的安全性和固定龙舟结构,而绳子的松紧全凭制作师傅的经验,是一个技术很高的活儿。此外温州传统龙舟前后造型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在以前温州部分水域狭窄,龙舟前后一致就可以方便来回划龙舟,不用在狭窄的水域掉头[11]。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制造龙舟的时间和成本较之前大幅度减少,导致龙舟数量爆炸式增长,带来的结果就是龙舟管理混乱,并且为了追求速度,龙舟越造越薄,使得龙舟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经常出现龙舟漏水,下沉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为确保传统划龙舟安全、文明、祥和的景象,温州体育局发布了《温州传统龙舟制造标准》,这是全国首个传统龙舟制造的地方标准,为传统龙舟制造工艺和习俗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极大地确保了民间划龙舟的人身安全。

2) 温州水上台阁

在温州龙舟公园里屹然矗立着温州传统龙舟的另一特色——水上台阁,又名温州彩舫、温州台阁,是温州独有的一种供观赏使用的龙舟,这种龙舟内设亭台楼阁,置有妆扮人物和秋千乐队,故而得名水上台阁,是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制作技艺均是温州文化历史的重要代表。据乾隆年间严暻的《南塘竞渡》记载“旌旆分辉转,秋千对舞谙”,是目前对水上台阁最早的记载。温州民俗学家叶大兵在《温州民俗大全》[12]中有一段关于台阁的生动描述:“当台阁在江面缓缓游行时,龙舟两边,小船蚁聚,竞以靠近欣赏为快,还有一种较大游船,两舷置木栏杆,上盖白布,名曰‘牡丹亭’,皆系富裕人家女眷坐在其中,当台阁开进内河时,沿岸人山人海”。在上世纪30年代,曾盛极一时的温州水上台阁逐渐衰落,此后70年间再未看到它的身影,直到2003年由温州女商人林春微发起的打造温州台阁,阔别了70余年之久的温州台阁再度现身。2012年打造完成的温州台阁开始下水,这艘台阁长35米、高4.5米、宽4米、重达60多吨,上绘有2012条蛟龙、彩石镶嵌温州民间三十六行人物、外形金碧辉煌,整个船身木雕精细工整,汇聚温州民间工艺和文化为一体,从龙头到龙尾,每个亭台楼阁里有吹拉弹唱、曲艺表演的艺人木偶,栩栩如生[13]。这一座水上台阁,再现了当年温州台阁的辉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水上台阁不再是影视资料中的张张图片,这极大地促进了温州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华丽的台阁映入水中,倒映着一河的流光溢彩,“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东海一隅的富丽从这座流动的台阁之上氤氲开来。

总之,极具地域特色的温州传统龙舟以及繁琐的制作工艺,在过去是一项极其耗时耗财耗力的一项工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温州龙舟制作时间和成本都大大降低了。在龙舟的制作过程中也能够看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例如在传统龙舟的选材和加工环节,通过采用先进的机床、切割机等设备,改变了传统龙舟依靠刨子、锯子等简单工具的情况,大大提升了龙舟的制作效率。同时龙舟制作完成后,通过涂抹现代化的颜料能够提高龙舟的防水、防腐等性能,不仅使龙舟更加安全和美观,还大大延长了龙舟的使用寿命,使之成为久经不衰的文化象征。传统龙舟的制作需要拥抱时代发展,即不能固步自封于古老的工艺,也不能完全依赖自动化的科技手段,需要找到传统与科技的结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通过引入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为传统龙舟制作赋能,在传统技艺中注入科技元素,能为龙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传统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龙舟不断创新发展。

3.1.2. 赛事更新:温州龙舟竞渡的多样化和国际化

谈到龙舟竞渡,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端午节,作为端午节最盛大、最有特色的习俗之一,划龙舟早已成为了我国百姓祈福禳灾、缅怀先人的重大活动。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体性体育活动[14]。龙舟竞渡历经两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保留原始的娱乐性和民族信仰的同时,现已发展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民间百姓自发性组成的传统龙舟竞渡,其目的主要是娱乐性;二是由一定机构或单位组织的以竞技为主要目的的龙舟竞赛。2011年温州龙舟协会成立,温州龙舟竞技便进入黄金发展阶段,2012年荣获“中国龙舟名城”称号。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中华龙舟大赛,并在2015年获得“最多参赛队的龙舟赛”和“最多参赛运动员的龙舟赛”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从2014年开始温州已连续举办十届温州龙舟系列赛,温州龙舟已成为温州本地最火热的品牌赛事之一[15],此后温州又相继举办了“世界名校龙舟邀请赛”、“浙江国际龙舟公开赛”、“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龙舟决赛”等各种高规格龙舟赛事,并在2023年成功举办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龙舟所有比赛,进一步将温州龙舟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此期间,2020年温州荣获“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亚洲龙舟运动交流中心”等多张金字招牌。据此,温州龙舟文化已经形成以传统龙舟竞渡和现代龙舟竞技为主的两种各不相同的比赛,一种代表着传统优秀文化,一种代表着龙舟竞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交相呼应,既体现了温州龙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又体现了温州龙舟文化的时代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也完美切合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

3.1.3. 成绩创新:温州龙舟屡创佳绩

近年来,随着温州龙舟文化的发展,温州地区所属龙舟队在全国各大赛场所取得的成绩也屡创新高,这背后离不开温州悠久的龙舟历史底蕴,离不开温州人民的广泛支持,更离不开运动健儿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自2011年温州龙舟协会成立后,温州龙舟队就驰骋在各大龙舟赛场,以中华龙舟大赛为例,中华龙舟大赛是国内最高级别的龙舟赛事之一,自2011年开始以来,温州就多次参加中华龙舟大赛,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下表为温州地区所属龙舟队历年参加中华龙舟大赛取得的部分成绩。

Table 1. Part of the achievements of Wenzhou dragon boat team participating in the Chinese Dragon Boat Competition

1. 温州地区龙舟队参加中华龙舟大赛所取得的部分成绩

时间

温州龙舟代表队

赛事

名次

2012

温州华侨男子队

温州瓯龙女子队

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

男子200 m第三名

女子200 m、500 m直道赛第三名

2013

温州飞宇龙舟俱乐部

中华龙舟大赛(江阴站)

总成绩第七名

2014

温州乐清小港队

中划龙舟大赛(温州站)

男子200 m直道赛第5名

男子500 m直道赛第4名

2015

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

青少年女子组100 m、200 m、500 m第三名

青少年女子组100 m直道赛第三名

2015

温州华侨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

100米、200 m第三名

500米和总战绩第二名

2016

温州大学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福州站)

青少年组100 m第四名

总积分第四名

2016

温州大学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惠州站)

青少年女子组100 m第三名

青少年女子组200 m第三名

青少年女子组500 m第三名

2017

温州大学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万宁站)

青少年女子500 m第2名

青少年女子200 m第3名

青少年女子100 m第4名

2018

温州大学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万宁站)

青少年女子组200 m、500 m第一名

青少年女子组100 m第二名

青少年男子组100 m、200 m、500 m第二名

混合精英组100 m、200 m、500 m第四名

2018

温州大学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昆明站)

青少年组男子100 m、200 m第一名

青少年组女子100 m第二名

2019

温州飞宇龙舟俱乐部

中华龙舟大赛(福州站)

职业男子组100 m第七名

职业男子组500 m第八名

2019

温州大学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万宁站)

青少年男子组100 m第四名

青少年男子组500 m第四名

2023

温州乐清浙江信达佳飞龙舟队

中华龙舟大赛(盐城站)

职业女子组200 m直道赛第一名

职业女子组100 m、500 m直道赛第二名

表1中可以看到,温州地区所属的龙舟队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无疑为温州龙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除此之外,温州乐清跃龙龙舟队、苍南上街龙舟队参加2019年中国龙舟公开赛(贵州·铜仁·碧江站)分别获得200米和500米直道赛冠、亚军,这是温州龙舟的历史性突破[16]。同时,在2023年温州龙舟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出征第19届杭州亚运会,在女子龙舟200米、500米和1000米直道竞速赛中,帮助国家拿下三个龙舟项目的金牌,杭州亚运会无疑将温州龙舟文化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不仅展示了温州龙舟的竞技实力,更体现了温州人民的对龙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这些年温州龙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温州龙舟的发展,许多人慕名前来一睹温州龙舟的风采,温州龙舟文化也逐渐成为温州的一张重要名片。

3.1.4. 文化出新:温州龙舟文化与温州精神的耦合

中国龙舟历经千年发展,在全国各地都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而龙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发展至今,龙舟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正在不断加深,形成了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还有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这些精神在龙舟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7月1日《世界温州人乡贤讲坛》上中国龙舟协会副主席对龙舟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龙舟文化内涵为“同舟共济、拼搏进取、奋勇争先”,随后2023年温州举办的中国温州(瓯海)龙舟文化节暨龙舟文化大会再一次深刻诠释了“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而温州“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城市精神在温州龙舟文化中得到了完美体现。首先,温州“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种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龙舟竞赛中,不仅要求队员要有良好的技巧和身体素质,更需要敢于挑战、敢于超越自我的勇气。其次,龙舟运动所展现出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精神正是温州人创业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真实写照。最后,龙舟运动需要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和绿色美丽的自然环境,这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与温州所秉持的以人为本、民本和谐的精神理念高度切合。温州龙舟文化的内涵正在不断加深,在温州龙舟文化与温州城市精神的相互耦合之中,不仅体现出独特的温州龙舟文化,更展示出温州人乘风破浪、敢为人先、和谐开放的优秀品质,为温州龙舟文化和温州城市精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3.2. 民本和谐:温州龙舟文化中的体现

民本理念是永嘉学派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这一文化积淀的影响下,温州市在2005年通过长达三个月的讨论最终以“民本和谐”作为温州的精神之一,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温州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本经济,回顾温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创造民富的奋斗历史,只有“构建和谐温州”,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才能达到包容开放、协作融合的理想社会状态,这对于温州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3.2.1. 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

温州龙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本理念。在龙舟比赛中,包括划手、鼓手、舵手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力量技巧都会影响比赛的最终结果,这种重视个人参与和贡献的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都值得尊重和赞扬。在温州龙舟协会中,也处处充满着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温州龙舟协会成立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慈善公益活动,已经累计捐款超过1000万元,包括对温州龙舟文化公园和龙舟体育书院的建设,为突发疾病的群众捐款近40万元;同时,连续四年资助困难大学生,助力他们圆梦大学,展示了温州龙舟协会深深地教育情怀;此外,多次对社区困难老人、环卫工人、特殊儿童以及困难党员等送上关爱和祝福,用行动传递温暖,用实践践行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公益活动不仅彰显了温州龙舟协会的责任感,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尤其在2020年初,世界各地爆发新冠疫情,海外华人华侨严重缺乏抗疫物资,温州龙舟协会在第一时间发起捐募活动,累计为海外华人华侨送去了价值十几万元的抗疫物资,这种“聚沙成塔、滴水成河”的精神,被温州人用实际行动给证明了,也展示出温州龙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至善至美的价值理念。温州龙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不仅丰富了龙舟文化的内涵,也突出了温州精神的核心理念,更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3.2.2. 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龙舟竞渡齐争霸、共驱一水似龙飞。在龙舟文化中,团结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在整个赛龙舟的过程,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团结的力量,从最开始龙舟“上水”需要众人将龙舟运到水中,到赛龙舟时需要划手之间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都充分说明了没有团结,龙舟竞渡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甚至是不能顺利进行。团结就是力量,这种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精神在温州人身上得到了良好展现。在温州地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抱团”意识,《宋元学案》中说:“乾、淳之间,永嘉学者连袂成帷”,说的是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永嘉学者人数多、善于团结。而温州人团结精神不仅体现古人身上,在现代,改革开放后依然能够见到温州人团结的案例。在每个地方,只要温州商人的数量一多,那么必然就会成立温州商会,这些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各个城市的温州商会,成为陌生的温州人之间相互交流联络、传递商机、共同致富的纽带。在改革开放之前,温州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尽管是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存在巨大的商机,但是缺乏启动资金依然是摆在温州人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而团结却让温州人站在了时代的浪口,通过互帮互助“一带二、二带四”的连锁反应,温州人很快便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在温州人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是温州人创新创业的力量之本,是植根于温州人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古语说“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同舟共济、团结一致”的龙舟精神是这个时代温州人团结协作的最好诠释。

3.2.3. 包容并蓄的开放精神

龙舟历经千年发展,从最初的生产工具到被赋予爱国精神,从最开始的生产活动到一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这正是龙舟文化中包容开放的精神使得承载的意义不断加深,不断在继承中吸收新的元素。这种文化,在温州龙舟竞渡当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温州民间划龙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便是按照竞渡规约,两船中有一船的船头已领先几米,分出胜负时,胜方应发停划令,不要把对方甩得太远,这不仅是一种竞赛的惯例和礼仪,更是温州龙舟文化中包容含蓄的体现,在激烈的龙舟竞渡之中温州人民仍然能够保持谦逊与和谐,这是温州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5]。包容并蓄、开放融合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温州是一个大人口流入的地方,据统计,2023年温州外省流入人口在浙江位列第三,达到近230万人,这两百多万人在温州打拼,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问题来了,怎么样使温州本地人与外来的“新温州人”和谐相处,共同构建和谐温州,这是摆在全体温州人面前的共同任务,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温州需要构建包容开放的社会秩序,为这些“新温州人”提供一个“他乡即安置得下肉身又容纳得了灵魂”的和谐社会环境。面对这种情况,温州政府秉持“来者是客”的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这些“新温州人”留在温州。例如新颁布的《温州市户口迁入规定》、“人才新政40条”和“510+行动计划”等等政策都给予了这些“新温州人”最实惠最温馨的帮助,也让这些“新温州人”能够真实感受到温州包容并蓄、开放融合的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证明,温州的发展史是一部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创造民富的奋斗历史,只有秉持着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到温州,建设温州。

3.2.4. 人与自然的共生精神

追溯龙舟竞渡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龙舟起源与龙图腾崇拜有关;有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曹娥或屈原等人物的;还有人认为是祭祀水神或祈求丰收平安的[17] [18]。但是,不管哪种说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认为龙舟起源是纪念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可能是当地的英雄、能人志士,通过龙舟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和尊敬。另一种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古人认为万物都有灵性,为了得到自然的恩惠,便采用某种仪式或物品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而温州龙舟竞渡前的各种仪式,如祭拜香官神、“进河”前要用河水净化身体等,这些过程中对自然或水神的敬畏之情表现的尤为深刻,正与我国古代祭祀“神、天、自然”的活动相吻合,都是为了祈求平安或美好生活。而现在温州龙舟文化,虽然褪去了以往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依然能够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近年来,随着温州龙舟文化的兴盛,打造了一批以龙舟文化为主的,集群众健身、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模式,建成了龙舟文化公园、龙舟博物馆、龙舟书院等等。温州龙舟文化的繁荣倒逼河塘环境整治、沿岸绿化建设和亲水平台建设,实现了“岸边能游人、河上能游船、水中能游泳”的干净环境,塑造了“河畅、水清、岸绿、路通、景美”的城市形象,展现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美好愿景。这一局面正与我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高度契合,凸显了温州龙舟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这不仅推动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还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也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3.2.5. 乘舟出海的开拓精神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在龙舟文化中除了体现以人为本、同舟共济、包容并蓄、自然和谐的精神之外,还蕴含着一种乘风破浪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在龙舟比赛中最能够得到体现。在龙舟竞赛中,龙舟队员们不仅要面对来自队伍内部各成员间协同作战的考验,还必须应对外部对手的竞争压力和各种水流阻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只有保持高度一致的步调,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方能克服重重困难,触及胜利的彼岸。温州素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说明了温州地理环境恶劣,缺乏可耕种的土地,这也就导致许多温州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求生计,久而久之,便在温州人骨子里形成了这种敢于冒险、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而温州人也将这种优秀品质发扬光大。在这种开拓精神的指引下,近70万温籍华侨乘舟出海,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华侨的组织下,温州龙舟文化迅速在海外生根发芽,相继成立温州龙舟海外基地,组织参加国内国际大型赛事100多场,配合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举办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龙舟友谊赛等。此外,温州龙舟运动中心在2023年荣获:“亚洲龙舟运动交流中心、中国龙舟运动中心、中国龙舟文化博物馆”三块重量型的牌匾,将温州龙舟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也是温州龙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如今,龙舟“出海”成为一种新时尚,龙舟文化正在借舟出海、走向世界。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温州龙舟之上承载的不仅是温州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载着温州人从涓涓细流向着更具挑战的汪洋大海中驶去,温州龙舟正在从一叶孤舟走向巍巍巨轮。

4. 温州龙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4.1. 加强温州龙舟制作技艺的保护,健全龙舟全产业链

传统龙舟制作工艺是龙舟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石。或许时代发展带来的工业机器能够代替手工,但是如果传统龙舟制作技艺都丢失了,那龙舟文化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萍。因此,应加大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现如今,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学习龙舟制作技艺时间长见效慢,年轻人性子急、对龙舟文化兴趣低等,使得传统龙舟制作技艺传承出现严重问题。而温州龙舟中又有“水上台阁”这种精美的艺术品,对手工制作的技艺就更高,此外现在又面临着制作艺人的年龄增大,更加剧了龙舟传承的问题。因此加强温州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亟不可待、迫在眉睫。如今,火热的龙舟活动,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效益,龙舟运动的繁荣必然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从龙舟器材制造、比赛装备生产和场馆建设,到龙舟队的训练与培训、龙舟赛事举办、赛事队伍冠名和商业赞助等等产业,长度有限的龙舟却可以衍生出无限长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带动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促进温州龙舟文化的发展。

4.2. 弘扬温州传统龙舟文化,开发“龙舟竞渡”和“温州台阁”两条特色路线

积极推广和弘扬传统龙舟文化,是确保龙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多的“快餐”文化所充斥,犹如潮水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失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大力弘扬传统龙舟文化,通过媒体、新闻、短视频等多种渠道,将龙舟中蕴含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温州拥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龙舟文化,如竞渡前的各种仪式,祭香官神、参龙;还有“水上台阁”这种精美的龙舟艺术品,在新时代,温州龙舟文化应该撇去那神秘面纱,将当年万人空巷盛况再现至世人面前。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其独特的龙舟文化,打造两条线路。一是以龙舟竞渡为主的龙舟竞赛,计划好龙舟路线,开放沿岸观景平台,结合温州传统文化和节日庆典来策划龙舟竞渡活动。二是以“水上台阁”为主的龙舟观赏,规划好台阁游行路线,在台阁上展示温州历史文化,民风名俗,设计互动体验项目和制作手工制品等。最后,要做好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定期检查设备,限制台阁人数,制定观众区等。通过充分挖掘温州龙舟特色,打造与之不同的龙舟文化模式,开发“龙舟竞渡”和“水上台阁”两条路线,以此提高温州龙舟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4.3. 创建一批高质量的温州龙舟赛事,打造一支龙舟强队

打造一批高质量龙舟赛事是确保龙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这项古老的水上运动越来越受到广泛喜爱。通过建立高质量龙舟赛事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营造一个绿色、美丽、和谐的社会环境,还能带动龙舟竞赛水平的提升,从而造就一支技艺精湛、实力强大的龙舟队伍,从而使龙舟运动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次高水平赛事能够吸引国内外各种优秀龙舟队伍参与比赛,增强龙舟比赛的观赏价值,使温州城市知名度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最后高水平的龙舟赛事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繁荣发展,例如制造业、旅游业、消费业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以赛兴城、赛事之城的新目标。龙舟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民所重视,高质量的龙舟赛事向外能够传播温州龙舟文化,向内可以促进温州龙舟竞技水平的发展,同时通过龙舟文化能够将温州人民的凝聚力和精神信仰维系在一起,使温州人民更加团结,为共同书写城市新篇章而努力。

4.4. 加强龙舟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沉浸式龙舟体验空间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出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旅游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19]。2023年火爆出圈的贵州榕江“CBA”、“村超”,通过本地特色体育项目与旅游、美食结合迅速打造一批火热旅游产业。温州本就具备浓厚的龙舟文化和群众基础,通过将龙舟与旅游业、商业、消费业等多产业融合,策划一条涵盖龙舟竞渡、美食探索、风景浏览和商业购物的完整体验路线。此外,通过先进的虚拟技术重现明清时期温州龙舟文化的辉煌场景,借助人工智能生动讲述温州龙舟文化的发展历程,利用3D技术打造几乎真实的龙舟体验空间,使游客在游玩时便能体验到龙舟的速度与激情,感受温州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龙舟文化为契机,拥抱未来科技、做到以赛促旅、体旅结合,确保温州龙舟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中长盛不衰,让温州城市知名度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

5. 结束语

温州龙舟文化与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精神是温州城市的两大瑰宝,二者共同构成了温州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温州龙舟文化与温州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这种精神加持下,温州龙舟得以快速发展。未来,应当继续加强龙舟文化与温州精神的联结,积极提升温州龙舟文化内涵,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因地制宜挖掘温州龙舟文化,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龙舟赛事活动以及塑造温州龙舟知名品牌,建设完整的龙舟产业链体系,瞄准龙舟文化消费新趋势,通过“以赛促旅、文旅结合”的结构模式,将温州龙舟文化和温州精神传承下去,擦亮温州龙舟金字招牌,为打造“世界龙舟名城、赛事之城、运动之城”贡献温“舟”力量。

参考文献

[1] 温州市体育局. 温州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EB/OL].
https://wzstyj.wenzhou.gov.cn/art/2024/1/22/art_1229253523_4218210.html, 2024-04-07.
[2] 陈莉. 吴越龙舟竞渡文化的一个视角——温州龙舟文化的历史演进[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8(4): 125-128.
[3] 浙报融媒体. 龙舟文化蕴含怎样的温州人精神 几位业界“大咖”这样说[EB/OL].
http://wz.zjol.com.cn/jrwz/202007/t20200702_12105262_ext.shtml, 2024-04-07.
[4] 黄宏. 温州“城市精神”: 敢为人先 民本和谐[N]. 浙江日报, 2005-06-16.
[5] 黄涛. 温州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的传统仪式与保护策略[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9(6): 37-46.
[6] 陈莉.温州龙舟民俗文化缘起、历程及嬗变探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2): 41-44+63.
[7] 沙磊. 徐诚悦: 80后新温商[J]. 中关村, 2011(12): 44-45.
[8] 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温州日报. 时代铸就温州城市精神[N]. 温州日报, 2005-06-15(001).
[9] 万长松, 陈程.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实践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5-91.
[10] 杨盼盼. 浙江温州龙舟历史文化与传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 2016.
[11] 温州新闻网. 探秘温州龙舟制造基地: 去年这里诞生了上百条龙舟[EB/OL].
http://4g.66wz.com/xw/system/2024/02/28/105624391.shtml, 2024-04-07.
[12] 叶大兵. 温州民俗大全[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42-44.
[13] 温州古道. 历史上的温州端午节, 除了划龙舟, 还有在塘河上划台阁……[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CE0DR6B0544AW5X.html, 2024-04-07.
[14] 张永虎. 南舟北移背景下京杭运河城市龙舟品牌赛事发展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 2015, 37(2): 102-106.
[15] 温州市龙舟协会. 体育温州|温州龙舟发展历程[EB/OL].
https://mp.weixin.qq.com/s/7qctdv0wrRhitHMiGMHIJQ, 2024-04-07.
[16] 魏华, 陈晓. 温州龙舟端午节扬名全国[EB/OL].
https://www.wenzhou.gov.cn/art/2019/6/9/art_1217829_34537704.html, 2024-04-07.
[17] 姚正曙, 何根海. 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6): 36-38.
[18] 彭艳芳. 浙江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以温州龙舟竞渡为个案分析[J]. 浙江体育科学, 2015, 37(1): 42-46.
[19] 人民网. “龙舟经济”火热 展现传统文化创新消费活力[EB/OL].
https://news.cctv.com/2023/06/25/ARTInAWJ7gXY23jobGdfIbXH230625.shtml, 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