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尔库塞在他1964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需求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社会大众成为被统治制度所驯服的工具,从而使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政治、劳动、消费、文化、思想乃至人的心理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异化。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使人,尤其是人的需求发生了异化成为了一种“虚假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与社会政治和技术的控制下成为了新的控制方式,人的真实需求即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却消失殆尽了。对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探析,对我们准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Herbert Marcuse, in his book “One-Dimensional Man” published in 1964, posits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ies has led to a substantial satisfaction of people’s material needs. The masses have become tools tamed by the ruling system, resulting in a comprehensive alien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of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y, including technology, politics, labor, consumption, culture, thought, and even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individuals. According to Marcuse,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y has alienated people, especially their needs, into a form of “false needs”. These false nee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ss media and the control of social politics and technology, have become a new form of control, while people’s real needs, that is, true freedom, have almost disappeared. An analysis of Marcuse’s theory of “false need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1. “虚假需求”的基础内涵
1.1. “虚假需求”的涵义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马克思为社会主义建设所描述的生产力水平,在技术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达到了”[1]。不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老板过着富足的生活,而且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也能够丰衣足食。他指出这种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以牺牲精神生活为代价的。这些需求并不是人的本质需求,而是社会从外部强加于人的“人的需求遭致歪曲”成为了“虚假需求”。
何谓“虚假的需求”?马尔库塞明确地指出,“虚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这种需要主要是由于滥用人类的物质和知识等方面的资源,社会通过种种手段把对个人进行压抑的整体利益,变成个人的并非出于自主的需要,进而使人的本能遭受严重压抑和摧残。马尔库塞说“大多数现行的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事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
1.2. “虚假需求”的根源
马尔库塞将技术归结为人的“虚假需求”产生的根源。世纪发达工业社会已被定义为技术社会。技术已远非一般的工具现象,而是一种能改变一切生活领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一改其中立的面貌。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充当维护统治的帮凶,使整个社会处于异化之中。马尔库塞说,“我们的社会特色在于它在绝对优势的效率和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这双重基础上,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2]实际上,技术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和控制形式。
1.3. “虚假需求”的实现形式
现代西方社会推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它为了使生产进而使整个社会制度连续下去使技术、控制、操作和效率高效运作必须使产品得到消费。那么怎样才能使它生产的产品得到消费呢?马尔库塞揭露说,它主要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强迫性消费”的客观法则就是要超额生产商品,并且使得人们在社会操纵系统的控制和诱导之下,去拼命追逐商品消费。他认为“强迫性消费”是晚期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最必需的实现形式之一,它的控制原理就是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去争购商品,并且使人们深信不疑他们确实需要这些商品相信这些商品将满足他们的需要。用马尔库塞的话说就是:“把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变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
马尔库塞认为除了社会政治和技术控制下的“强迫性消费”之外,“虚假需求”同时也是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得以实现的。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广告等大众传媒,伴随着“强迫性消费”政策而左右和诱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众传播媒介,几乎毫无困难地把特殊利益,当作一切懂事的人的利益来兜售,社会的政治需要成了个人的需要和渴望,这些需要的满足推动了商业和公共福利。”
1.4. “虚假需求”压抑下的真实需求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个人在物质层面上的需要和对它的满足大大增加,但这种需要却不是出自于人的真实需要,而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借助于外界力量强加于人的“虚假需要”。换言之,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对真实需求的压抑是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来达到的。为了能够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虚假需求”,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人的“真实需求”给予一定的关注。
马尔库塞认为,只有那些无条件地要求满足的需要,才是人生命中的基本需要。即“在可达到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对这些需要的满足是实现包括粗俗需要和高尚需要在内的一切需要的先决条件。”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质标准是包括了正常的生理需求、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以及社会能给予的最大满足量在内的因素的和谐统一,是客观的自然指数和社会指数的和谐统一。真实需要是出自人的本性的自由自主的需要。它与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现存制度而推行的“整体主义”是相对立的,因而总是要受到社会的控制与压抑。
马尔库塞对于人的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的区分,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虚假性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异化和扭曲。从理论方面看,他将需要区分为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也是十分深刻的。那么这样区分的标准是什么?马尔库塞指出,“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求,什么是虚假的需求这个问题应该由个人来回答。……只有当他们能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回答时才能这么说。只要他们不能够自主,只要他们被灌输和操纵下降到他们的本能上,就不能认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他们自己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任何法庭都无正当权力决定个人应发展和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也就是说,“真实需求”是出自人的本性,自主的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2.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评析
2.1.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积极性
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是尖锐无情、独到深刻的。虽然生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但马尔库塞却并没有被它繁荣富裕的外表景象所迷惑,而是看到了隐藏在其背后的鲜为人知的单向度实质。跟马克思相比,马尔库塞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注重对资本主义精神领域的批判,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对其哲学的一大贡献,具有积极的意义。
2.1.1.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
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视野,使其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一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马尔库塞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状态不仅没有改变,反而以更加隐蔽的形式继续扭曲着人类的生活世界。这说明马克思所批判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丑陋现象不仅依然存在,反而以更加真切的方式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向垄断时期过渡,这使得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机会。工人阶级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白领阶层的崛起,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渐渐弱化。在这种环境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断言,又迎来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资本主义的这些新情况面前,与那些断言资本主义步入太平盛世的人相反,马尔库塞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面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突破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寻找一条从理论上批判当代资本主义、进而从实践上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新的革命道路。
所以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如何揭露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异化对人们无处不在、如影随形般的统治,使人们彻底获得解放就成为了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研究的宗旨。
2.1.2. 建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深化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程度,使其从显性的意识形态领域扩展到了精神、心理意识领域。他认为“单向度的人”就是内心反抗意识丧失,只是肯定和认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评价,不再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所以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唤醒被压抑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不自觉的反抗意识问题成为了革命的首要任务,而不是倡导如何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深层的心理批判分析去唤醒人民,用真正的“人的完美形象”去引导人民,让他们走出束缚精神自由发展的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显得势在必行。
显然,单纯偏重社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革命的需要,由此,马尔库塞将偏重个体分析的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结合起来,对“压抑性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批判,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缺少社会心理分析这一部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使“唯物辩证法和精神分析学交相呼应”,从而获得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诊治社会的方法。激发人们去摆脱病态的存在状态,使人们从压抑的存在中解脱出来,生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成为了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重要目标。这正是马尔库塞所倡导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相结合的意图所在。
由此可见,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是在新形势下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做出了有益尝试和重要贡献。
2.2.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2.2.1. 将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对立
在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没有正确地体现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他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呈现出了自相矛盾的局面,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方面,他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的确给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物质方面的丰裕和消费领域的繁荣,人的物质性需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据此他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称作“富裕社会”。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工业社会充裕的物质生活背后,还蕴藏着人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不安这一“病态”现象。人的真实需求遭到了扭曲,“虚假需求”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人成为了物的奴隶。因此他得出结论,人们过得是一种“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被异化了的人的生活。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满足是以牺牲人的精神生活为代价的。马尔库塞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论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还应该将目光注视于人的精神领域,看到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却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对立起来,将现代西方社会中的人的精神痛苦归咎于物质繁荣,不懂得精神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没有看到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2. 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一方面,马尔库塞看到科学技术使得生产力取得了高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舒适,但他在深深感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对人性的摧残和核战争的威胁之后,更重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并只是对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予以特别关注。他认为,科学技术在当代取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当代社会统治的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因此,他将批判的对象从资本主义制度转向了科学技术本身,并将科学技术潜在的消费倾向或因素片面扩大。事实上,科学技术也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是使人、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要想摆脱被自然和社会所奴役的状态,实现人类的彻底的解放,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在这一点上马尔库塞陷入了自己的主观论断的漩涡之中。
2.2.3. 掩盖了“虚假需求”的真实根源——私有制
马尔库塞将“虚假需求”的产生归咎于技术进步,并赋予技术以原罪的性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利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侵入到人们的私人空间和闲暇时间,使个人无反抗意识地屈从于强加给他的生活方式,并把社会制造出来的“虚假需求”作为人的自主的需求,进而消解人的否定和批判意识,控制社会各方面的离心力量。很显然马尔库塞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离开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而抽象地谈论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以及作用。他把科学本身的性质和科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非人性化的运用倾向,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完全混淆起来了,进而以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代替了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批判,这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开脱。
2.2.4. 缺乏明确的需求划分标准
马尔库塞对于人的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的区分,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虚假性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异化和扭曲。他认为:“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求,什么是虚假的需求,这个问题应该由个人来答。……只有当他们能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回答时才能这么说。只要他们不能够自主,只要他们被灌输和操纵,就不能认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他们自己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任何法庭都无正当权力决定个人应发展和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但是这种区分标准的回答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需求的满足,都是处于操纵和被操纵的过程,人们处于一种不自治的状态,是无法回答需求的真假问题的。
3. “虚假需求”理论的现实启示
3.1. “虚假需求”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及危害
自从人类社会迈入世纪之后,需要已逐渐成为与个人自身无关的东西,具有了异化的特征。尤其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随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日益提高,物质生产出现了“过剩”现象。为了维持资本的持续增值,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消费方面的需求演变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不消费就衰退”渐渐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共识。这样,如何刺激消费就成了社会的主要问题。政府、经济部门和大众传媒等方面联合起来,一同发起并积极地推动了一场空前的扩大社会需求,促进大众消费的行动,一切能有效地鼓励消费的创新型措施都逐步实现了制度化,并由此形成了一股消费主义潮流。之后,这场联合行动又以全球一体化的方式蔓延、渗透到了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快速增长为最终目的的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扩大人的“基本需要”的范围,即不断地将奢侈品转化为人们的“必需品”,此时的“生产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还必须同时为利润而创造需要”[3],无形的资本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紧紧抓住人们的心理及文化特征,利用一切可行性不断制造消费需求。
3.2. “虚假需求”的消解方法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人文关怀。马尔库塞在“虚假需求”理论中给我们揭示的社会,是一个与人性不相容的表面富裕的“病态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他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和对人的自由以及尊严的追求,证实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仍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发生作用。人的异化现象,对人性的压抑甚至扭曲的不合理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能完全消失。因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关注社会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关注个人在道德的自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实现、信仰以及价值的追求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沦为物质的奴隶,甚至丧失了做人的真正意义。
第二,树立正确的科技发展观。马尔库塞看到了科技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不断给人带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和舒适,同时也敏锐地发现科技的高度发展对人性的摧残、环境的破坏以及所带来的核战的威胁,并且揭示了技术乐观主义倾向所潜在的危机。他把造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虚假需求”现象的原因指向科学技术本身,告诫人们要正确地看待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余年来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审视多年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然而,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辩证、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技术。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因素,同时也不否认某些技术的应用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即所谓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施祸于人,要看人们如何去运用它。对于我国来说,科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凭借科技才能获得大幅度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而另一方面,马尔库塞对科技理性的批判给我们以警醒。技术的发展如果超出了理性的指导,就会成为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在此支配下就会使人们的生存状态出现一种失衡,人们也就丧失了获得自由的那份合理性。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科技的发展,又不能把技术凌驾于人们之上,要真正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4. 结语
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从一种新的角度深刻地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现象与弊端进行了尖锐地抨击和批判,这对我们更为准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存在许多矛盾与争议,与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某些分歧,但其终归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把人从异化现实中解放出来,寻求人的自由和幸福为终极目标。这些都体现出了他本身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人,也是一个关心人类自身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已真正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题,但随着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已经出现并将继续出现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问题。因而,进一步剖析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不仅可以学习马尔库塞研究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方法,提高我们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马尔库塞的思想理论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前车之鉴,引发人们对自身处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反思,避免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重蹈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