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存问题、价值逻辑与路径构建
Existing Problems, Value Logic and Path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红色资源是人民群众历经艰苦奋斗,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所形成的集中成果。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针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教育认同目标的既存问题,将红色资源融入其中,不仅有利于发挥红色资源的现实价值,还能进一步实现引导大学生正确发展的实践目标。新时代,高校要坚持红色资源的价值逻辑,开发优质红色资源,以深化其涵养价值;创新优化教学方式,以提升其引领价值;发展完善实践渠道,以增强其指导价值。
Abstract: The red resources are the concentrated achievement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hich has led the people through arduous struggles and has been formed during the century-long glorious course. College students as valuable talent resources ar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Insist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qualified and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educ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to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ealistic value of red resources, but also further realizes the practical goal of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correctly.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 logic of red resources, develop high-quality red resources to deepen their nurturing value, innovate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ir leading value, and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channels to enhance their guiding value.
文章引用:刘小蕊.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存问题、价值逻辑与路径构建[J]. 教育进展, 2024, 14(8): 45-4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37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通过走访高校师生座谈、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给高校师生写信或回信等方式,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知灼见一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补充,另一方面也是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在科技强国成为世界国家共同选择的同时,人才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储备力量。因此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面对充斥在网络等新媒体阵地上的不良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思潮,防止文化渗透与腐蚀,把握网络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高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论述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三重合理价值逻辑,针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建构基于红色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 价值逻辑

2.1. 涵养价值:红色资源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具有滋养心灵、培育美德、催人奋进的重要功效。红色资源一方面是对教育内容的补充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它具有认识意识形态话语权、筑牢理想信念思想支柱、营造健康向上文化氛围的重要价值。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预备力量,在网络媒体极大发展开拓眼界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许多外来的意识形态入侵。新形势下我国出现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境况。因此,将红色资源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首先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价值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其次,以坚定执着、不畏困难、追求理想为精神代表的红色资源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可以说,精心利用红色资源,有助于大学生传承革命精神,继承红色基因,更新精神储备,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追随者。最后,红色资源通过附着在一定的文化资源上以多样的文化形式呈现,直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伸向大学生群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滋养。在春风化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引领价值:红色资源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朝向

红色资源是一段段历史集合而成的伟大精神成果和宝贵物质遗产。当下消解正确历史认知的严峻挑战依然存在。而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3]。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是准确把握红色资源的根本准则。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握党的历史,要做到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党史。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核心的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硕成果。因此,坚持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知观念。将红色资源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也有助于形成共同情感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向的引领动员作用。

2.3. 指导价值:红色资源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革命事例、精神的要素总称。作为一部鲜活的教材,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们初心不改、艰苦奋斗波澜壮命史、艰苦卓绝历史的生动诠释,也是对“用什么培养大学生”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有效回答。红色资源中所表现出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不竭动力和精神之源[5]。因此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不仅有助于廓清外来不良思潮带来的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历史的模糊、错误认知,还有助于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进而坚定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春的理想信念。

3. 既存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落实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成果。与此同时,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遭受了网络等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面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遭受重大挑战[6]、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7]的现实危机。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反思

话语权主体是进行话语分析首先要研究的问题。以往教育采取以教师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先导权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好处在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畅通无阻、自上而下地影响学生,并使之内化为一种信念、外化为一种行为。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越来越开放,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大学生比教育者更善于通过获取最新资讯来化解生活困惑,思政工作者话语内容遭到漠视甚至抵制,话语权逐渐式微。同时传统教育话语传播空间较为封闭,并且话语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国际视野与开放心态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开放与自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再生产陷入新的困境进而导致话语效力逐渐呈现出弱化的倾向。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于“政治思想教育模式”,用官方政治性话语或公共话语遮蔽了非主流话语或个体性话语[8]。这样,个体的价值与独立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话语被阻隔于现实生活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这就导致话语意义弥散不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学生遂失去参与话语表达的兴趣。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话语权、话语方式、话语意义等叙事要素上,还深刻地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效果上。大学生思政教育认同指的是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主体、内容、方法、功能等各要素的承认与认可,并在此基础上自愿、自觉地遵从思政教育要求,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正在遭遇严重的效果危机,这就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以及行为的自觉执行。具体表现为:其一,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思政教育认同存在落差,主要表现在在意识层面与行为层面之间的分层。目前的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在理论层面具备高度的思政教育认同,但理论认同成果转化为实践效果的这一过程并不顺畅。其二,从教师层面来看,网络的极大发展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变大,对教师思政教育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学生更具有批判性,易于否定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理论输入,制约了学生思政教育认同的进一步提升。

4. 路径构建

4.1. 开发优质红色思政资源以涵养大学生

红色思政资源不仅具有形态各异、标识易见以及载体多样特点,更具有涵养受教育者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因此,红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能达到“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效果。总的来说,高校要想开发出优秀、有内涵的教育资源,必须坚持红色资源本身的载体性,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具体而言,可以对本校的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寻找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应当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创办史的真实写照。从战火纷飞中的朗朗读书声到艰苦建校中的上下齐心,这是高校生生不息历史的实践案例。因此,对这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作为素材运用于高校的思政课中。除了要丰富大学生课堂思政资源,还要完善大学生校园思政资源的补充。其中,可以结合校史在校园基础设施的布置中加入红色资源的渗透。比如建立展现高校办学理念,发展历史故事的红色文化墙,并在其中展览不同时期的红色图片以及老师、校友们的红色名言、奋斗故事等。

4.2. 优化红色思政资源教学以引领大学生

红色资源作为党艰苦卓绝历史的缩影,见证着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着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奋斗与担当。因此,红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能达到“见贤思齐,继往开来”的效果。总的来说,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转化效果不高的问题,必须认识红色资源本身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是指意识到红色资源物质存在背后所蕴含的经过时间洗礼的精神品质。这就要求红色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简单套用理论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之中,不仅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还应当引入新的教学方式。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改善纯理论的教学形式。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过程中合理提取红色资源中蕴含时代价值,把红色资源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结合起来。其次,思想课教育要优化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优化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去接受知识。如带学生参观红色旧址或让学生查找旧资料,更多发挥学生的探索性。

4.3. 完善红色思政资源落实以指导大学生

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的认识深刻影响其掌握知识的过程。在心理学范畴中,认识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因此,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的认识进而促进知识的掌握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故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灌输的途径外,还应当坚持并加强实践教育这一“另一条腿”。“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的理论性、实践性、持久性。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外在条件制约存在开展不多、不深入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在高校当地或者附近红色文化资源充沛的条件下,可以结合并利用相关的红色资源来开展实践活动。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根据地等。附近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英雄的红色故事和优良作风;在参观结束后回到课堂通过理论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们积极发言,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的效果。其次,在红色资源不充沛的情况下,积极发动校内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战狼2》《长津湖》的火爆反映了“红色”观影主流的趋势。高校可以通过依托学生社团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同时可以让话剧社、声乐团等社团编排、演奏符合学生特色、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作品,让学生们在演奏、观赏的过程中领悟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铮.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 人民日报, 2023-07-13(5).
[2] 黄蓉生, 丁玉峰. 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9): 3-8.
[3]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4] 习近平.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 人民日报, 2014-12-16(1).
[5] 黄蓉生, 丁玉峰. 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9): 3-8.
[6] 毛丽, 李峻.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反思与体系重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0): 52-53.
[7] 张会来. 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2014年-2018年黑龙江省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4): 155-160.
[8] 陈立言, 杨结秀. 论思想政治教育言语行为评价[J]. 学术论坛, 2011(1): 72-74.
[9] 余红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现状及提升[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43(20):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