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儿童手机依恋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Mobile Phone Attachment of Rural Children in Ethnic Areas
DOI: 10.12677/ap.2024.14851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婷婷, 石玉昌: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手机依恋乡村儿童民族地区Mobile Phone Attachment Rural Children Ethnic Regions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乡村儿童使用手机的现象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对手机依恋程度并不高,解剖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结构完整,儿童拥有足够看护;少数民族地区建筑保持完好,孩子们活动场域充足;玩具丰富,合理利用民间资源,并且网络内容对网民缺乏吸引力;受到网络限制,在5G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完全覆盖,以及终端设备的丰富,网民有更多的选择。而这一现象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从身体上,减少了长时间观看手机导致的视力下降问题以及脊椎发育不良等;从心理上,抑制了手机带来的焦虑、抑郁及认知错乱;从社会性上,能够较好维持人际关系;消极影响包括信息检索不完整以及不能与时俱进。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phenomenon of rural children using mobile phon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 However, childre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not very attached to mobile phones. After analyzing the reasons behind it, it was found that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complete and children have sufficient care; the building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intact and there are sufficient places for children to play; there are abundant toys and reasonable use of folk resources, and the online content is not attractive to netizens; due to network restrictions,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not fully covered in the 5G era, and there are abundant terminal devices, so netizens have more choic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is phenomenon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clude: physically, it reduces the problem of vision loss and spinal dysplasia caused by long-term viewing of mobile phones; psychologically, it suppresses th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confusion caused by mobile phones; socially, it can better mainta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gative effects includ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failure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文章引用:李婷婷, 石玉昌 (2024). 民族地区乡村儿童手机依恋问题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8), 46-5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19

1.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乡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8.8%,乡村网民规模达到2.93亿(郑春风,2023)。随着乡村基础信息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新科技在乡村的传播和普及,大部分乡村儿童所处的社会情境正在处于剧烈转型之中,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来,越来越多乡村儿童正沉迷网络、网络阻碍乡村儿童发展的担忧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在互联网高效、便捷等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也带来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危害。沉迷网络对于农村而言主要是手机,而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青少年往往是手机成瘾的易感人群。笔者前往贵州省黎平县黄岗村,进行田野调查,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研该地区儿童使用手机的情况,结果发现当地儿童并不手机成瘾,而国内外大多已有文献都研究儿童手机成瘾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儿童手机成瘾,很少有研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儿童并未手机成瘾现象,因此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儿童手机依恋问题的社会重要性

研究儿童手机依恋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在于深入理解现代科技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以及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也日益凸显,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以及学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研究儿童手机依恋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其情感发展。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明确手机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研究儿童手机依恋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其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手机作为一种社交工具,虽然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但过度依赖手机也可能导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交技能。这将影响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进而影响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研究手机依恋问题对于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研究儿童手机依恋问题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手机依恋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后果,我们可以为政府、学校、家庭等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出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儿童摆脱手机依恋,促进其健康成长。

3. 理论依据

(一)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儿童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当儿童过度依赖手机作为其情感寄托的替代品时,便可能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依恋模式。

(二)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满足其情感需求。然而,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阻碍了儿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心理发展受阻。

4. 黄岗村儿童手机依恋问题的反馈

起初笔者发现当地小孩不论白天黑夜都与小伙伴成群结队地在外玩耍,且孩子们的手上和口袋中均未携带手机,随后笔者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口头访谈,了解当地儿童对手机的依恋程度。

(一) 手机普及程度

根据访谈结果,约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有手机,没有手机的家庭则都是只有老人在家,家中有上学儿童的家庭都有手机,其中智能手机又占所有手机的百分之九十,即少数家庭使用非智能手机。

(二) 使用手机的儿童年龄

使用手机的儿童年龄基本都在七岁以上,其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儿童是因为父母不在家,跟爷爷奶奶在家,手机一直在孩子身上。父母都未外出的儿童玩手机的现象较少。

(三) 手机使用时长

大部分儿童都并不是每天使用手机,根据监护人反馈,大部分儿童每次使用手机都能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极少数儿童每天使用手机且使用手机超过一小时。

(四) 手机使用内容

儿童使用手机内容与是否留守有关,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的内容有:与父母联系、学习,少数会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此外还有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父母均在家的儿童使用手机则较少,有的会与父母一起刷有关本地文化的小视频,如学习侗族大歌。

经过此次观察与访谈发现,尽管全国数据统计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使用手机的频率都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多儿童沉迷于手机,但在黄岗侗寨这个问题却并不严重,该地区儿童对手机依恋程度并不高,甚至有的儿童从未使用过智能手机,笔者不禁好奇是何原因导致这一现象。

5. 地区性的手机隔离态度现状及成因分析

现如今手机依赖问题已经日趋严重,而少数民族地区却与之相反,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入研究。

(一) 内容对网民群体缺乏吸引力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在建筑上完好地保存了本地的特色,同时语言保存也相对完好,当地沟通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只有与外地人沟通才会使用普通话,并且很多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儿童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即使在学校学习了普通话,他们也只在学校中讲,出了学校都是用当地语言。上课时老师也会用本地语言,如若有同学在课上大声讲话、嬉戏打闹时,教师用普通话提醒时孩子会无动于衷,但这时使用当地语言提醒便会立竿见影,孩子马上安分守己,认真听讲。然而现在手机上发出的小视频基本都是采用普通话,儿童在看时也会感到无兴趣,因此手机上的内容对于他们缺乏吸引力,他们对手机也并不成瘾。

(二) 民族地区人口结构完整,孩子拥有足够看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康丽颖,2018)。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男女老少都喜欢聚集在一起聊天、唱歌等,儿童则大多为游戏,玩手机现象少之又少。孩子基本都由父母一辈与祖父祖母一辈一起看护,正是这种集体性的乡村结构,才使得当地儿童形成如此好习惯;此外父母的监管也限制了孩子玩手机的机会。当前很多父母都将手机当做孩子的“电子保姆”,孩子一哭便束手无策,只好拿手机去哄,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孩子一闹就拿手机。而在民族地区家长便做到了科学陪伴,营造和睦家庭氛围,帮助儿童远离手机,养成良好习惯。

对比完整结构家庭的儿童与家庭结构残缺以及留守儿童会发现,留守儿童玩手机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内容上都比家庭结构完整的儿童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于监管,老一辈又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则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是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满足了他们的这几种需求,由此可见,完整的家庭结构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如此之重要。

(三) 流量费用高,无力承担,网络环境差

在少数民族地区,村民们大多在家以农业为主,收入微薄,家庭收入难以承担高额流量费用,流量费用高已经成为制约少数他们信息消费、“互联网+”的最大路障,有的家庭为了节省流量费用使用非智能手机。此外,虽然网络逐步在升级,由原来的2G、3G到4G、5G,网络质量在日渐提升,但5G网络并未完全覆盖,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网速较慢,网络环境差,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不依赖手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 自由活动空间大,给予孩子充足活动场域

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稀疏,留给村民的自由活动空间大,寨内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民族活动丰富多彩,节日数不胜数,一年四季都在举办各种活动,每当过节,寨内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热闹非凡,氛围十分融洽,正是这些琳琅满目的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当地小孩从小生活就绚丽多彩、有滋有味,所以孩子们并不依赖手机。许多人不禁感叹,如今很多孩子童年都被手机包围,成为手机的“奴隶”,缺少了从前童年的那份快乐。反观在手机还未普及之前,孩子们的童年可谓是精彩绝伦,一根绳子、几颗石子、一片叶子、泥土都可以陪伴孩子一个上午,而现在的孩子随处可见的是手机不离手。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当地儿童的童年则并未为手机所侵蚀,一方面正得益于当地的特色建筑,宽阔的活动空间和场地,给予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条件。

6. 民族地区儿童手机依恋的二元性问题分析

手机可能已经演变成一把双刃剑,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不断出现了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周曦,2019)。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使用手机频率小确实可以避免如手机成瘾所导致的身心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一) 手机隔离对儿童发展要素支持及其积极影响

1、保持身体健康

首先可以减少长时间看手机对视力的伤害。近年来,国家极其重视近视问题,防控工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低龄化和重度化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手机对人的眼睛危害极大,尤其是儿童视网膜发育还未发育成熟,长期观看手机会引发炎症(王美琳等,2023)。

其次避免了对脊柱的危害。儿童脊柱正在发育中,长时间接触手机且使用不恰当的姿势对于儿童的脊柱发育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很容易小小年纪就变成“低头族”。

最后能够保持良好睡眠。手机成瘾会使儿童对手机产生依赖,睡前一直玩手机就会不愿意睡觉,学生如果沉迷于电子产品带来的愉悦和欢乐中,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玩手机,而手机等产品的声光刺激又会影响学生的睡眠。

2、抑制心理问题

手机中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游戏等应用程序可能会误导儿童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导致他们过于关注虚拟世界中的反馈,忽视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和成就;同时,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会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等问题。网络世界复杂多变,儿童通过手机接触到带有暴力成分的网络游戏,可能会出现暴力倾向,这就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较少使用手机就很好地抑制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3、维持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家庭、同伴、社交技能、社交情境和心理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度依赖手机可能会导致儿童缺乏与他人的面对面交流,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交能力。在成长过程中,这些技能和能力的缺乏可能会限制他们与同龄人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此外,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影响儿童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在面对面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气来传达情感和情绪。然而,如果儿童过度依赖手机,他们可能无法通过这些非语言方式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绪,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情感交流能力。

(二) 手机隔离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

1、信息检索不完整

前新冠疫情背景下,农村儿童需要借助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网课,这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家庭中的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导致儿童远远落后于同龄人,拥有智能手机,也可以通过手机连网看视频学习或查阅相关文件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智能手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包括各种学习资源、教育应用程序和在线课程平台。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新的知识,扩大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李双成,陈兴媚,2019)。

智能手机上的学习软件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学科领域。这些软件通常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式学习内容,如游戏化学习、模拟测试等,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由于年龄较小,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视频、动画的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通过视频、动画与文字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结合,更有助于促进视觉与思维、形象与抽象的结合,加深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而对于这些较少使用手机的儿童来说,在无形中就拉大了与别人的差距,这也是他们成绩落后于城市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不能与时俱进

智能手机上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如微信、QQ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与老师、同学或学习伙伴即时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沟通能力,还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工具应用程序,如计算器、几何画板、翻译工具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支持,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他们都不能享受这些便捷,也落后于时代发展。

当前的学生一代相较于上一代,生活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而智能手机便是现代生活网络化的一个载体,人们基本上都在网上购物,购物时都是手机支付,当地则很多使用现金支付,没有利用手机这一便利性。同时在黄岗,村寨中并无卖服装、鞋子的,仅仅出售一些生活用品,如果不能在网上购物他们就只能到镇里赶集购物,十分麻烦,也没有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7. 以手机为载体加强民族地区儿童信息化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总而言之,信息化的普及并没有给黄岗地区儿童带来沉迷于网络的问题,虽然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利,能够预防长时间玩手机带来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疾病,但也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操作时代进步赋予我们的这一高科技产物,将其价值最大化,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1、继续扩大农村的产业与就业支持

扩大农村产业与就业支持可以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将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信息化的学习和实践中来,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农民不为流量费用担心,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2、加强儿童教育的虚实结合

在儿童教育中,虚实结合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虚拟教育和实体教育的优势,为儿童提供更加全面、丰富、有效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虚拟教育和实体教育的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将虚拟教育和实体教育相结合,让儿童既能够在线上学习新知识,又能够在实体课堂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体实施则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让儿童既能够在线上学习新知识,又能够在实体课堂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的生态赋能研究”(20FMZB003)。

参考文献

[1] 康丽颖(2018). 自觉的家庭教育从学会有效的陪伴开始. 教育家, (25), 23-25.
[2] 李双成, 陈兴媚(2019). 论智能手机的利与弊. 轻工科技, (2), 74-75.
[3] 王美琳, 时瑞霞, 丁婷婷, 等(2023). 2020年河北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代预防医学, (7), 1234-1239+1244.
[4] 郑春风(2023). 中国乡村儿童的手机实践与问题反思——基于童年社会学视角的田野考察. 新闻大学, (3), 15-27+ 119-120.
[5] 周曦(2019). 浅谈留守儿童手机使用问题——以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巾石乡罗文村小学生为例. 西部学刊, (19),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