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al Dilemmas and Pathways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868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婷婷: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农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生态意识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Awareness
摘要: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但现阶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着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保制度不健全等困境。因此,基于此背景,要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当前困境,从农民、农业、农村三重维度来探寻实现路径,不断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still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weak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farmers, sever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n imperfect rur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Therefore,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o achieve the grand goal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2050, it is essential to full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exploring the path to realization from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countrysid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governance, is conducive to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building a livable and prosperous countryside,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李婷婷.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119-12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681

1.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群众对生态美好的需要日益强烈。因此,党和国家站在事业全局高度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决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不断强化,该领域已经成为当今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从农村生态建设现状到问题治理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沈辉(2021)针对乡村振兴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做出表述,认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又承担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规划的作用”[1]。学界普遍认为农村现阶段存在的生态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正如文丰安(2020)认为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健全、乡镇企业不重视环保甚至成为环境破坏的主体”[2]。高欢、褚清清(2022)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存在意识、法律和措施方面的问题,即“在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保护法律、生态保护措施上还存在治理困境”[3]。针对如何治理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王传贵(2020)认为,“首先要借助先进科技来发展新型农业;其次要做好农村建设规划,创设优美环境,最后就是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防止环境污染转嫁,实现城乡环境立法一体化”[4]

学界在该领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依然相对严重,工业化与城镇化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乡镇企业的遍地开花及农业与农村自身的生产生活污染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5]。“生态宜居”方面问题解决难度较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建设研究还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针对农村生态建设中现实困境的研究亟需系统性梳理。因此基于此背景,要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从农民、农业、农村三重维度来探寻农村生态建设的困境与实现路径。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明确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二十大报告对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予以高度重视,提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乡村振兴不仅要求产业兴、百姓富,而且要求生态美。乡村振兴不仅要为老百姓提供安居乐业的人文生活环境,而且要为老百姓提供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乡村环境美起来、产业旺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乃至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农村群众对生态美好需要日益强烈,也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生态文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推进农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坚持生态和谐观、生态经济观的融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现实困境分析

中共中央制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农村、农业、农民三个维度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现实困境主要在于农民生态保护教育的缺失,农业发展转型带来的污染问题、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3.1.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生态责任感

作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人公,农民如果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更难落实到实践中去。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多为留守老人儿童,受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条件限制,接受国家重要生态保护理念有限,仍然延续之前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随意化,环保意识淡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为现代大多数农村的代名词[6]。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排放物处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也采用焚烧或者随意掩埋倾倒等方式,都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污染。久而久之,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也会给当地农民身体健康带来损害。

大部分农民受长期生活生产习惯的影响,缺乏在生态文明保护方面的自觉主动性和生态责任感。我国不少农村民众对生态环保与自身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不了解,对当地开展的环境治理活动漠不关心,认为即便自己能够去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但能够形成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环保意识非常淡薄[7]。传统观念如“各人自扫门前雪”,只顾自家庭院干净成了农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做法,农民家里庭院干净整洁,但农村街道公路卫生状况堪忧,公共卫生意识缺乏。

3.2. 农业生产粗放化低效益,农业污染不断加剧

3.2.1. 农业生产活动粗放化

在从事农业活动过程中,农民相关科学农业知识的欠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农村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过度开发利用。乱砍伐树木、乱采乱挖白石泥沙、滥放禽畜、放火烧山等现象不在少数;一些农民过度开垦土地、大面积放牧,导致部分地区植被遭到破坏,甚至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现象。农村植被覆盖率大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私利,偷采稀有或者是具有高药用价值的昂贵植物药材、捕杀野生动物,涉险将野生动物卖到野味市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而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未掌握先进的农耕技术与农业种植知识,他们习惯粗耕粗作,对于土地、农田的管理十分粗放,不注重土地科学养护。例如,农民在土地种植过程中,滥用化肥和农药,以为农药打得越多越好、施肥量越大土地越肥沃等错误做法,损害了土地的有机性,持续性的污染会导致土壤坏死。并且,大部分农民处理田间秸秆杂草等仍采用原始焚烧的方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农村农业源污染、水质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突出短板,如果继续延续粗放型发展方式,那么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将难以想象。

3.2.2. 农业产业缺乏吸引力

农业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畜牧、农作物成熟周期长,收成“靠天吃饭”,耕地面积大小等等原因都深深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益。农业经济效益低,传统的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方式在现在难以满足人民对更高标准的美好生活的要求。大量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放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务工。农民放弃种植业、畜牧业转而从事工业相关的活动,是农业产业缺乏吸引的表现之一。更多的资本流入工业行业而非农业,农业相关企业较少,也体现了农业产业缺乏吸引力。因此农民目光纷纷转投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大量土地荒废,土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搬迁至农村,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农村或主动或被迫接受这些产业,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比如造纸厂污水污染农村土壤水源,并且造纸需要在当地开发砍伐大量树木原材料,造成过度开垦,生态植被退化严重。除此之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不少农村为了发展更具有经济效应的乡村特色旅游,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过度开垦土地发展旅游业,以及游客前往带来的垃圾未能集中分类处理,白色垃圾遍布,对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挑战。

3.3. 农村生态环保设施落后,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不完善

3.3.1. 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20世纪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其核心是城乡户籍制度,国家明确将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1:3两种不同户籍……把城市与农村人为分割,使得非农业户口附带了各种特权和福利,形成了城乡不对等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8]。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三大挑战集中体现在乡村,城乡二元结构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又进一步导致了“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环境治理格局,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乡村环境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相较于城市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相关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村环保设施的质量较差,部分设施流于形式,年久失修,设施建设不够全面。比如农民生活产生的废水未能集中转移处理,生活垃圾未经过降解处理随处推积,对农村土地造成伤害。

3.3.2. 生态环境监管保护制度不完善

农村生态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生态制度的不完善,这在多个层面制约了农村生态文明的推进和发展。当前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法规很多,但一些地区欠缺针对性法律体系,立法滞后,不适用于各个治理领域,导致生态环境无法改善[9]

大部分农村乡镇在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所忽视,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农民放弃种植业转而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大量土地荒废,土地资源未能更加合理利用起来。农民为追求便捷或者经济收益而防火烧山、乱砍乱伐、滥放禽畜等现象也缺乏相关制度约束限制;另一方面,城市扩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致使不少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其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等对当地水源质量、土地土壤、空气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一些木材石油矿物等自然资源开采产业的过度开采缺乏管制,开采后的废弃残渣处理不当等问题也需要加强管理。

4.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针对农村、农业、农民三个维度的农村生态建设现实困境,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加强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完善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制度,系统性地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的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4.1. 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农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影响他们生态文明思想,思想更是影响了他们的行为。由于经济发展限制,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较低,对生态文明意识重视不够。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转变其生态环境优良跟他们无关紧要的错误认知。

政府与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日常宣讲、新媒体推文等多种渠道以及各种活动的形式,借助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时机向农民开展国家相关政策、生态法规的学习,向农民传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自觉遵守规定以及了解破坏环境后所要承担的后果,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行为。并通过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而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的普及程度,让农民在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中主动学习到生态文明思想,认识到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进保护环境的意识。

4.2. 丰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农业生产方式

4.2.1. 打造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链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引领下,农业产业发展的立足点更应该落在绿色有机农业上。各个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构建起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链。积极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尽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10]。例如,上海宝山区杨行镇北宗、杨北、桂家木三村合作社打造了宝山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小番茄采摘园,推出了“杨小茄”特色番茄IP,由此强化了品牌效应,并且发挥“离自然很近、距都市不远”的区域农旅优势,充分开发“杨小茄”特色农旅等项目。

倡导地区结合区域地理优势,尤其是一些海拔高差相对较大的农村山区,立体气候明显,适合多种特色产业带的布局,可以结合高、中、低山带分别生产适合自己地域特点的农产品,科学安排打造一年四季都有的绿色、生态、无污染、无公害健康农产品。昆明市盘龙区农业规划就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理念,他们在分析研究云南特色有机生产发展优势区域的基础上,瞄准云南高原特色将云花、云茶、云果、云蔬等云南特色有机农产品齐聚一堂,通过线下线上运营创新打造出其特色高原绿色有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

4.2.2. 创新“互联网 + 农产品”农业销售模式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购买农产品的渠道日益丰富,微商、小程序以及众多电子平台打开了农产品的远距离销售渠道,农民的农产品积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而且随着距离运输问题的解决,不少农产品还可以走出国门,带来更多的收益。另外,直播平台的发展使越来越的农产品也可以登上直播平台,让消费者“看得见”地下单,增强农产品的吸引力。因此,要积极引入先进的产业模式,注重农产品质量和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形象,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产品品牌,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效应,推动形成生态有机农产品产业链。例如,洪湖市积极探索“网红 + 乡村振兴”新模式,充分利用好电商平台,打造起集供货、仓储、直播运营、物流于一体的电商产业链,鼓励乡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产品网络推广公益主播,将鸡蛋糕、龙虾尾、田螺、藕带等土特产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各地,促进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多流合一”。

4.2.3.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产业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疲于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纷纷将目光转向农村,利用周末、假期等闲暇时间来农村享受生活,带动了不少农村产业向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抓住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追求,充分利用起农村的自然资源,改善和美化农村居住环境。比如兴办乡村别墅、庄园和农家乐,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自由采摘体验园区,帮助城市居民体验农作乐趣,满足其贴近自然的需求。推动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将绿色生态种植、蔬菜采摘、学农实践、田间教育课程、亲子活动、农场休闲等项目深化融合,打造一条完善的旅游观光特色农业链条,提升乡村经济附加值。上文提到过的上海宝山区三村农业“杨小茄”合作社被认定为“宝山区科普教育基地”,推出了集展览展示、互动游戏体验、教育科普以及家庭旅游休闲融为一体的农业精品体验馆,提升乡村经济附加值,打造热门打卡地。

4.3. 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制度

4.3.1.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维持,需要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需要努力完善农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创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

在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方面,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卫生情况的关键,截至2024年,农村厕所改造率已经超过50%,但还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因此要继续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修建沼气池、化粪池,对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以及厕所粪物残渣的资源化利用;其次,要大力修建便民的农业灌溉蓄水池,农民灌溉作物既不需要抽溪流的水,又能集中处理农药残留物,减小对农村水源的污染;同时还应该建立统一的垃圾处理站,比如县乡村三级对接的垃圾处理站,建设集中分类降解处理的垃圾场以及更多的便民垃圾堆放垃圾库。

在农民居住环境改善方面,要合理美化改造或者建设新农村住房,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绿化建设,种植花草植被,美化乡村环境面貌。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政策倾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施策,建设美丽新农村。

4.3.2. 加强政府监管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在农村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保护制度,需要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依法治理和保护。

首先,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发展规划的立足点在于生态宜居,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管控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的进入,要完善准入机制,健全相关制度。依赖破坏农村生态来发展当地经济的行为要严格禁止,对于转移到农村的工厂进行“三废”排放实时监控,确保达标才允许排放,完善系统的水质水量监测方案,全方位地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制定相关的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对于当地乱砍乱伐、滥采焚烧等一系列威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政府应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禁止。以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督促企业绿色环保进行地生产活动。

5. 结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解决好农村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复杂艰巨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内容多,覆盖面广。因此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沈辉. 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难题与破解路径研究[J]. 生态经济, 2021(9): 196-200.
[2] 文丰安. 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可行途径[J]. 理论学刊, 2020(5): 32-38.
[3] 高欢, 褚清清.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3): 56-58.
[4] 王传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6): 121.
[5] 金书秦, 韩冬梅.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四十年: 问题演进、政策应对及机构变迁[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71-78.
[6] 毛显强, 徐艳波. 美丽中国: 同心携手共筑中国梦[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22: 85.
[7] 郭星星.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 2024(2): 35-38.
[8] 刘保中, 邱晔.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城乡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J]. 长白学刊, 2019, 35(5): 39-47.
[9] 曾凡清.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及对策探究[J]. 农业经济, 2024(4): 37-40.
[10] 王皎. 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探析[J]. 南方农业, 2021, 15(15):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