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方向与路径
The Logic, Direction, and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abling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关键环节在于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人本性、社会性等集成优势,构筑起青年大学生了解乡村、深入乡村、服务乡村的重要渠道,搭建了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有效场域,成为了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梳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起点后,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与时俱进、强调学以致用、突出使命担当的培养方向,从厚植“大情怀”、嵌入“大思政”、借助“大数据”、依托“大平台”四个方面探究了其实践理路,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协同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to sort out the inherent logic and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mpower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tegration and coupling of the two, it is clear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training direction of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emphas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highlighting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 empower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The practical logic is explored from four aspects: fostering “big sentiments”, embed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veraging “big data”, and relying on “big platforms”, so as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曾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方向与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134-14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683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 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其中人才振兴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决定性力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域,其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之间交融耦合的逻辑起点、基本遵循与实践路径,不仅契合了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方向,还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2. 逻辑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交融耦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既是当前农村发展人口流失、人才匮乏而迫切外界提供需要充足人力资本的客观需求,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价值功能定位内在逻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耦合的时代价值是开展本研究的重要前提。

2.1.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维度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在乡村振兴的框架和内容构成中,人才振兴之所以是关键环节,是因为“人的要素及其衍生的人才资源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始点和基础性条件,也是其落脚点和评判性标尺,更是关乎其现实样态与发展走向的关键变量”[3]。人才蕴含着“人”这一最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要素,振兴难度最大、效果显现最慢,而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讨论,最后也都要回到“谁来乡村”“谁的乡村振兴”等问题上来。然而目前乡村人才振兴正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状态:一方面,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工作的开展,对当前乡村人才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考验;另一方面,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瓶颈问题[4]。乡村亟需实现人才回流与人才引进的规模化、常态化和持续化。

2.2.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5]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理应承担起建设乡村的时代责任,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建设乡村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农村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帮助下走出了农村的大环境,却不愿再回到乡村,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回到了乡村工作,但只是把将其当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发展,这就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三农人才积极投身到乡村社会中。而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6],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时代新人,让学生了解到乡村的发展进程、发展现状以及青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担任的角色,使其认识到青年学生所承担的时代责任,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力根基。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耦合的时代价值

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客观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定位的共同呼应下,两者形成交汇,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因此,无论从理论高度还是现实需要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交融耦合都有其深刻的时代价值。

一方面,有助于持续增加乡村人力资本供给。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应有之义[7]。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综合发展,塑造价值观念,有着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这就使得其自身具备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力度和实践资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其在就业观念、思想认识、精神品质等方面的培育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投身乡村、建设乡村的意识,实现思想层面的提升。

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塑造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述,往往局限在单一的教学内容与教材上,但随着时代的更迭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以乡村人才振兴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思政课提供大量优秀的实践基地与教学素材,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具体内容,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悬浮的旧观点,还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有效衔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 基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时代向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乡村人才振兴旨在培养和吸引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必须要把握好当前的大方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3.1. 坚持与时俱进,促进创新改革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具体来说,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时代的变化特征为依据,明确当前社会人才培养的标准,扩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层面的过渡;还要依据农村的发展特征和当前时代发展潮流趋势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学生服务乡村的实践水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3.2. 强调学以致用,增强育人实效

乡村振兴战略在不断推进落实的过程中,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大量的实用性人才,还需要一些能够带领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类和高精尖技能人才,这就意味着不能将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涉农高校或者是涉农学科的专属功能,而是要让各类高校各类专业的人才都能够主动投身乡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建设乡村。

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分配在专业课学习上,所以以专业课作为切入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人才发展的务本之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体现出其交互融合性,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特别要注意在思想价值正向引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意识到未来在乡村中自身职业发展可能和广阔前景,建立职业理想信念。

3.3. 突出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体现出的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情怀,与此同时,这也应该是这个时期内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9]这精准定位了青年大学生在当代中国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而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离不开乡村的振兴,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更应该做勇于承担使命、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为此,高校作为连接人才和乡村的桥梁,在承担起为乡村振兴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的同时还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塑造功能。突出当前的时代优势,让学生意识到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乡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青年应有的使命担当,鼓励学生成为勇立时代潮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4. 现实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进路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立足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有助于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合于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从现实来看,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从推进教学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系统教学力量、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上入手。

4.1. 厚植“大情怀”,推动以人为本的教学创新

目前的乡村人才培养,大多都只能做到“知农”,但关键在于“爱农”,只有真正地做到“爱农”,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投入乡村建设中,而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以乡土情怀作为文化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起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有效场域,让更多高校学生坚定初心,提升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体来说:

一方面,要依托乡土情怀强化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意识。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观念、思想认识、精神品质等方面的塑造功能,引导学生实现思想层面的提升,摒弃对乡村发展前景的错误观点,培育出一批专业能力强、职业认知正确、热爱乡村社会的青年大学生,让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加适应乡村生活,也能够唤醒农村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实现其从被动回乡过渡到主动回乡建设的转变。此外,要立足乡村热土加强学生与乡村社会的有效联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一系列乡村振兴活动,让学生在接触乡村的过程中,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做贡献,使其能够充分地了解乡村、适应乡村、热爱乡村。

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扎实开展教学创新:首先,要明确为乡村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要始终坚守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乡村的未来发展相联系起来;其次,要丰富思政课程的内涵。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要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内容,在课堂中不要单一地围绕书本中的知识来进行讲述,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延伸拓展,为学生提供了解三农的机会。而且,也不能将三农知识的讲授局限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潜移默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促进课堂上讲述的理论知识“由脑入心”;最后,要积极运用课程思政的教育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渗透到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形成心系国家、坚守理想的价值追求,创新教学理念。

4.2. 嵌入“大思政”,构建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述,具有直接性、主导性、高效性,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的理性认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知识理解的不全面以及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因此必须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找到高校的人才培育同落实乡村人才振兴的契合点。促进学思践悟,构建好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类的教学活动,培养出真正能够服务乡村的高质量人才。

一方面,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相比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效能,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注重打造实践精品课、优质课。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体验到乡村的发展,搭建起学生了解乡村的有效平台,也能够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的观念;其次可以开展“三下乡”等实践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机会了解乡村,促进理论和知识的相互转换,调动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为乡村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最后,还要注重与乡村本土人才开展合作交流,这些乡土人才包括基层干部、新型农民、长期在乡村活动的企业家等等,邀请这些群体在乡村为学生上一堂田间思政课,不仅能使思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还能让学生正面了解乡土人才建设乡村的实际情况,改变学生对乡村环境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搭建好实践教学基地。实地化教育是一种将地方化知识、技能和问题编入课程的教学方法,其努力培养学生文化涵化和社会化的基本学习经验[10]。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具体来说:第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地域化开发,也就是说要以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企业、产业、文化为内容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育基地的主题与思政课主题相结合,深化教学效果;第二,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化发展,除了要抓好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依据学生的专业属性开展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让各专业的学生到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岗位上开展实践学习,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明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

4.3. 借助“大数据”,丰富立体多样的教学形式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着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和全面地展开,因此,除了要注重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开展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利用好大数据,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丰富教学形式。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收集慕课、微课等网络思政教育空间中的优质课程资源,也可以积极邀请各地优秀的三农专家、乡村社会实践者来为学生上一堂网络思政课,讲授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融入乡村振兴相关知识,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激发其对乡村振兴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在教学平台的搭建上。高校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新媒体平台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平台,利用微信、QQ、微博、抖音等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网络平台,推送有关青年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生动文章,视频等,打造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在平台上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等方式,实现有关乡村振兴教学信息的实时交流和共享,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价值意识。

最后在教学形式上,高校可以紧跟网络热点,围绕乡村编排一些“思政情景剧”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兴趣。此外,借助大数据,教师也可以尝试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也可以使用VR技术这种“拟景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观察到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在增加学生对思政课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

4.4. 依托“大平台”,形成多方协作的教学力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进程中,要想为乡村提供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扎实学识和崇高理想信念的优质人才,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还需要促进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治理,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政府+高校+乡村”的合作平台,形成系统的教学力量。

首先,注重强调政府的主体作用。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还需要调动多方力量,与此同时,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建设时,也需要调配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发挥好作用。一方面,为高校进行的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筹措资金,提供一系列的支持。鼓励更多思政课教师、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科研教学、实地调研的活动,引导其主动关注乡村、了解乡村;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制度层面的扶持,出台相关政策,将一系列乡村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育人体系中,鼓励、引进大批具有扎实学识和实践经验的思政教师,此外,还可以依托思政教育,继续打造诸如“三下乡”等特色活动,帮助其将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乡村实践中。

其次,要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维护”[11]。具体来说,高校应该以“内培”“外引”两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师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培养思政教师队伍的力度,提升整体专业素养,鼓励思政教师主动关注乡村,以乡村振兴为中心开展理论研究、课题规划与实地调研,将最新的理论政策,典型事迹融入课堂教学中,强化育人效果,还可以发展一些涉农专业人才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弥补以往的思政教师队伍三农理论素养的不足;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积极吸纳更多涉农人才壮大思政教师队伍,除了引进一些懂三农的思政教师进入高校之外,还可以定期积极邀请三农专家、乡村基层干部、地方优秀乡村企业家等进学校开展主题讲座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了解乡村社会。

最后,搭建好高校与企业以及各类社会力量的桥梁。一方面,因为高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难以直接与其他建设主体开展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就需要政府牵头各方力量,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入技术、资金促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引导农民、基层工作者加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实现各类主体的共同建设;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积极施加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导功能,围绕着协同育人、产学一体的思路,与地方企业、社会组织相对接,让有志向投身乡村的学生有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乡村社会了解的实践场所。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以高校人才带动乡土人才培育,共同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当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人本性、社会性等集成优势,构筑起青年大学生了解乡村、深入乡村、服务乡村的重要渠道,搭建了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有效场域,成为了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此,本研究首先厘清了逻辑起点,分析了未来的培养方向,要培育出既有使命担当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最后要拓宽实践路径,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未来的乡村社会一定大有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的优质人才,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注入能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2-04(1).
[3] 李海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J]. 中共党史研究, 2020(6): 17-23.
[4] 代兴梅, 张艳, 刘彦博. 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科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研究[J]. 农业经济, 2019(12): 105-107.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4.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9): 4-11.
[7] 袁利平, 姜嘉伟. 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74(1): 159-169.
[8] 张烁.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9]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 人民日报, 2021-04-20(1).
[10] 王乐. “实地化教育”评介: 让教学回到“土地”的尝试[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 144-153.
[11] 冯连军, 朱宝林.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现实困境和发展向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3):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