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探索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ng Five Domains Simultaneously”
摘要: 优良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之基础,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之根本,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之关键,应五育并举,多维发力,齐头并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培育高校优良学风的创新路径。本文针对四川某高校某学院本科生开展了学风建设问卷调查以从侧面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学风现状,通过深入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仔细探究了目前影响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和培育的制约因素,从而根据制约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的具体创新路径。
Abstract: 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is the basis for students to grow into talents, is the basis for universitie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is the key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We should do “Educating Five Domains Simultaneously”, make multidimensional efforts, and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main goal of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innovative path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tyle for undergraduates in a certain college in Sichuan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cademic sty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side.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data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carefully explored the constraint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in universitie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constrai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innov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ng Five Domains Simultaneously”.
文章引用:许元军, 张波. “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探索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141-14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684

1. 引言

学风通常指经过长期坚持而形成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1]。学风是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的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2]学风的好坏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优良学风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优秀青年[3]。学风的好坏决定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优良学风可以促进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有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4]。学风的好坏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优良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优良学风有助于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5]。因此,高校培育优良学风具有重要意义,应“五育并举”,多维发力,创新高校优良学风培育路径。

2. 高校大学生学风现状

青年大学生处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深受时代影响,个性鲜明,活跃且敏感,易受网络虚假信息、错误观念误导,难以静心学习,加之网络快餐文化渗透,容易沉溺于玩游戏、看小说、刷视频等事情而影响学习质量和效果,从而导致不良学风盛行。常见表现为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律性不强、体育锻炼不足、人文素养不高、劳动意识淡薄等[6]。为较为精准了解高校学风现状,笔者在四川某高校某学院本科生中开展了学风建设问卷调查,围绕学生基本情况、目前学院学风评价、专业热爱程度、是否有逃课或旷课经历、大学生逃课主要原因、是否有学习规划、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学院学风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上课不听讲的原因以及如何安排课后时间等内容进行设计,共计有683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年级有324人参与,占比为47.44%,大二年级有107人参与,占比为15.67%,大三年级有228人参与,占比为33.38%,大四年级有24人参与,占比为3.51%。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学院现有学风情况方面,认为学院学风非常好的占比为70.43%,较好的占比为25.18%,一般的占比为3.22%,较差的占比仅为1.17% (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学院现有学风情况较好,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整体学习氛围,但在优良学风培育中存在一些不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Figure 1. Diagram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cademic style of college

1. 目前学院学风评价图

3. 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和培育制约因素

3.1. 主观因素

3.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通常容易因认知不足、准备不够、心态不好而出现不积极、不努力、不适应等状况,还有部分学生因对专业认知不深、理解不到位或者受专业调剂影响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关于专业热爱程度的调查中,51.38%的学生非常热爱所学专业,41.01%的学生对专业只是一般热爱,6.15%的学生对专业没有感觉,1.46%的学生讨厌目前所学专业,而在关于大学学习计划的调查中,27.96%的学生制定了长期学习计划,59.88%的学生只有短期学习计划,7.47%的学生抱着一切随缘学校教学安排的态度,4.69%的学生没有任何学习计划。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并不深入,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热爱程度不够,多数学生可能并未认真思考过为何学,为谁学,如何学,也未认真思考过学习以外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等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导致多数学生只有短期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不长远,少数学生甚至没有任何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不明确。

3.1.2.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受社会或网络不良现象影响,部分学生对于自身要求不高,没有进取心,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态度不端正。典型情况如针对某些不感兴趣的课程,部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出现逃课或旷课行为,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应付了事,对于考试成绩满足于及格、过关即可。在关于逃课或旷课经历调查中,87.06%的学生从未逃课或旷课,7.82%的学生偶尔会逃课或旷课,3.95%的学生根据心情决定是否逃课或旷课,1.17%的学生经常逃课或旷课。在这些逃课或旷课学生中,65.34%的学生认为自习比上课效率更高,15.98%的学生认为课程不重要,去不去都一样,10.67%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4.64%的学生沉迷于游戏、恋爱、兼职等认为比课程更重要的事情,3.37%的学生因为课程老师很少点名。根据调查数据并结合实际调研分析可知,虽然只有极少数学生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出现逃课或旷课行为,但是此类行为容易导致不良风气蔓延,致使优良学风难以形成。

3.1.3. 学习方法不恰当

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的课程教学进度较快,科目繁多,内容复杂。然而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沿用高中时期的应试学习方法,还是习惯于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时刻需要老师的督促和约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缺少学习规划,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仅将课堂上非常有限的时间用于学习。同时课前预习不充分,课后复习巩固不到位,导致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内容,从而出现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跟不上课堂节奏、学习困难的情况。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原因调查中,76.46%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方法不恰当,15.28%的学生认为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6.69%的学生认为是学习能力不足,1.57%的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根据调查数据并结合实际调研分析可知,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学习方法是否恰当。除了上课不认真听讲外,部分学生既没有课前充分预习的习惯,也没有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并进行扩展学习的意识,导致学生对于课上学习内容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学习质量不高。此外,大多数学生虽然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导致自习效果并不理想。

3.2. 客观因素

教师是高校培育优良学风的关键力量,但目前高校教师存在“铸魂育人”教育理念认识不深、教书育人责任感不强、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培育。具体表现为:一是授课教师受限于繁重的科研任务,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申请项目、发表论文、评聘职称上,真正用于课程教学研究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部分授课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形式不新颖、上课内容不丰富,无法启迪学生学习思路,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二是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缺乏有效管理,课堂上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关注不够,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质量不高;三是授课教师缺乏针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和学业辅导,部分教师因为忙于科研,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较少,无法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力;四是授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深度不够,特别是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剖析不到位,讲解思路不够清晰,致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原因调查中,有20.51%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关注不够,有16.62%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内容无兴趣,不够有吸引力。在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调查中,有18.16%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授课方式,在目前学院学风存在的问题调查中,有27.19%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后对学生学业规划和指导不足,师生交流较少。分析上述调查数据并结合实际调研可知,教师课上过于专注课程讲解,对于学生课上学习状态关注不够,授课形式不够新颖,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授内容,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较少,缺少规划和指导。

3.3. 其他因素

学校层面是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培育优良学风的整体布局,优良学风培育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认识不深刻,没有形成以培育优良学风为主线、以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氛围,导致高校优良学风培育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具体表现为:高校目前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与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结合不到位,相关活动内容浮于表面、缺少内涵,学生积极性不高,活动参与不多,没有结合体育竞赛活动督促学生强健体魄,缺乏体育锻炼,没有结合文娱活动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审美素养不高,没有结合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载体,以培育优良学风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氛围,导致部分学生由于课余时间无所事事而沉迷于看小说、玩游戏、刷视频等事情上,忽视了德育、智育以外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于优良学风培育的促进作用。在课表上无课时如何安排的调查中,83.16%的学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62.81%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提升自己,35.14%的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或从事学生工作,11.24%的学生选择逛街、玩游戏或者看电影等娱乐活动,4.15%的学生选择无所事事,混日子。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结合实际调研可知,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由于未能将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与学生真正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导致吸引力不足,学生对于这些活动兴致不高,参与不多。

4. “五育并举”背景下优良学风的培育路径

针对目前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和培育存在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五育并举”,多维发力,协同发展下的优良学风培育创新路径。

4.1. 以德育为着力点,培育优良学风,必须做好思想引领、价值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阶段,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还未形成,迫切需要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尽早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促使他们深刻理解为何学、如何学,才能增强他们自觉自愿学习的内生动力。当学生在学习上具备强大的内驱力时,他们在学业上才更易取得成功,从而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在具体德育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或者党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当中,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的状态,自觉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真正意识到努力学习成才,不仅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也是国家持续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4.2. 以智育为落脚点,培育优良学风,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启智润心

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优良学风培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学识素养及智慧才能,教师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教师需要妥善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科研和教学时间,持续打磨课堂教学,做到课前充分备课,认真分析学情,课中更新授课形式、丰富上课内容、启迪学习思路、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管理,课后加强学业辅导和人生规划指导、增进师生交流,从而全方位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通过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四有好老师。此外,还可以依托各类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创新大赛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扩展学生知识界面,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主动探索学术前沿,培养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从而为培育优良学风筑牢关键一环。

4.3. 以体育为切入点,培育优良学风,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

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改善大脑功能的重要法宝。体育教育中所蕴含的公平、竞争、团结、诚实、合作和奉献等内容,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能吃苦、敢拼搏、肯奋斗的精神,可以有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将优良学风培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体育锻炼作为培育优良学风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以“积极运动,快乐学习”为主题的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愉悦心情,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习专注度。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充分发挥体育强身健心、智力开发、集体互动以及快乐体验的关键作用,从而为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培育带来积极影响。

4.4. 以美育为关键点,培育优良学风,必须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

美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其通过审美的方式,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高雅兴致、启迪思想智慧、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校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将美育巧妙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票、参加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现实美、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文化美等。促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方式积极生活,把美体现在学习、生活和其他行动中,养成热爱学习、爱护环境以及美化生活的习惯。在美好事物的积极影响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因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从而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培育。

4.5. 以劳育为着重点,培育优良学风,必须增强劳动意识、锤炼心智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于学生而言,劳动过程是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锤炼坚定意志、发扬吃苦精神、克服所遇困难的过程,学生的优良品行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将在劳动过程中练就的良好品质充分应用于学习之上,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劳动教育具体开展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场地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到开心农场等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亲自体验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劳动创造的获得感,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增强学生对于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从而进一步助力优良学风的培育。

新时代背景下,优良学风建设和培育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只有在充分了解现有学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学风培育规律,五育并举,多维发力,不断推进优良学风建设,才能真正培育形成优良的学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为国持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 辛红伟. “四轮驱动-八位一体”: 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的路径创新[J]. 新西部, 2022(8): 105-107.
[2]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 人民日报, 2017-01-02(02).
[3] 胡鹭宏. 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的方法和路径[J]. 梧州学院学报, 2022, 32(2): 97-103.
[4] 杨艳, 朱俊. 高校建设培育优良学风的保障机制研究[J]. 科教导刊, 2023(16): 4-6.
[5] 吴小军. 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7): 41-43.
[6] 殷瑾.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与优良学风培育调查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 2019, 4(9):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