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位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The Influence of Father Pres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Adult Attachment
DOI: 10.12677/ap.2024.148521, PDF, HTML, XML,   
作者: 方欣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关键词: 大学生父亲在位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College Students Father Presence Adult Attachment Core Self-Evaluation
摘要: 为考察父亲在位与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关影响,采用父亲在位简化版量表,成人依恋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安徽几所高校的4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一,父亲在位、依恋安全、核心自我评价两两存在正相关关系,父亲在位和依恋焦虑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二,依恋安全,依恋焦虑在父亲在位,核心自我评价之间起一个并行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父亲在位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依恋安全、依恋焦虑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
Abstract: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ather presence and adult attach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 we used the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Father Presence Scale, th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and the Core Self-Evaluation Scale to investigate 455 college students from sev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ther presence,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while father presence and attachment anxiet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second,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attachment anxiety played a paralle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father presence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father presence directly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 level,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indirectly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 level through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attachment anxiety.
文章引用:方欣雨 (2024).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4(8), 57-6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21

1. 引言

中国人常把父亲定义为一家之长,认为父亲最重要的责任是给家里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寻找母亲的倾向。但Krampe提出子女寻找父亲同样是一种先天属性。父亲在位(father presence)最初仅指,父亲和孩子一起居住,共同生活。后来Krampe (2009)蒲少华等(2017)发展了这个概念,认为无论父亲物理空间上是否在位,无论父子关系是怎样,子女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母亲及身边人的描述,得到有关父亲的信息,并且经过整合形成一个内在的父亲形象。父亲在位指的是孩子心目中关于父亲的形象,即孩子心中父亲的亲近性和可接触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逐渐开始重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我们开始发问,父亲究竟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父亲不在位会使年轻人拥有较低的核心自我评价,进行更多自我批评(Reuven-Krispin et al., 2021)。“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被Judge & Bono (2001)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其作为一种整合性评价,会影响个体的方方面面,自尊、自我效能感、神经质、控制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核心自我评价。父亲在位水平越高,孩子的自尊水平也会越高(冯翠仙,智银利,刘秋怡,2019)。高质量的父亲在位也会使初中生拥有更健康的自我(刘阳,谢姗珊,闻素霞,2020),心理弹性水平也会更高(蒲少华,李晓华,卢彦杰,刘志军,2012)。研究发现,和父亲亲近、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更容易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认为自己更重要,对自己更有信心。

同时,成人表现出的依恋安全与焦虑也被认为与父亲在位水平有关。依恋(attachment),最初被定义为是婴孩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一种亲密联结(林崇德,2018)。后来Hazan和Shaver (1987)扩宽了依恋的范围,他认为朋友、情侣都能发展依恋关系。Sperling & Berman (1994)将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定义为,个体付出实质性努力去寻找、维持与特定个体接近的一种稳定性倾向。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型指出依恋一部分是关于依恋对象,即看护者是否可以及时在婴儿需要帮助时做出反应,一部分是关于自己的,即自我是否有价值或值得被爱,这种早期的内部工作模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内化(李真,黄紫薇,杨凤池,张辉,2019),成为个体人际互动的稳定模式。如果父亲在家庭教养中呈现一个情感温暖的状态,孩子的依恋焦虑水平会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Simard et al., 2011)。相反,父亲在位水平低会使得年轻人有较少的浪漫、承诺、激情,依恋安全水平较低(Reuven-Krispin et al., 2021)。而由父母不在位导致的依恋焦虑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表现在成人依恋关系中(Neumann, 2017)。以往研究证实大学生的依恋亲近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会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评价;反之,如果大学生越担心自己会在依恋关系中受到伤害,他们就会越发感到焦虑,同时在依恋关系中会出现难过,自责等抑郁情绪(廖文,石怡,2020)。Bowlby提出,高依恋回避、焦虑的个体,似乎没有办法对自己有一个积极正向的评价。唐海波和胡青竹(2015)证实同伴依恋只通过自我评价的中介对抑郁产生影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评价降低,利用一些外部表现来验证内心的体验,比如靠节食达到瘦身目的以提升自我评价水平(Monteleone et al., 2021)。刘晶(2021)也证实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对领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有研究表明父亲在位水平既可以直接,也可以通过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徐异,孙颖,2021周晴,2020)。李真等人(2019)具有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儿童在15年后也会有更多的依恋焦虑以及消极的自我看法。

综上,根据相关理论和时政研究证明,我们认为父亲在位水平能够显著提升孩子的依恋安全水平和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因此,我们假设,父亲在位、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且成人依恋会在父亲在位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之间起一个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研究选取了安徽省5所学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一共招募大学生被试500名,在把提交时间低于120s以及正反向计分题所选明显存在矛盾的问卷标记为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55份。

本次研究收集五项人口学变量。父母在法律层面上仍存在婚姻关系被认为是父母婚姻状况正常,双亲中有一方或双方离世、双亲离婚都归为其它。

2.2. 研究材料

2.2.1. 父亲在位问卷简式版(FPQ-R-B)

父亲在位质量的测定采用父亲在位问卷简式版(FPQ-R-B),共有31个题项,分为三个高阶维度,共八个分量表,适用于18岁以上成年人,得分越高证明父亲在位的水平越高(蒲少华,卢彦杰,吴平,卢宁,2012)。本次研究Cronbach’s α系数在0.827~0.933之间。

2.2.2. 成人依恋量表(AAS)

成人依恋的评定采用Collins和Read (1990)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Th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包括亲近、依赖和焦虑三个分量表,共包含18个题目(吴薇莉,张伟,刘协和,2004)。本文参照前人的研究,将亲近和依赖维度合并为依恋安全维度(Ravitz et al., 2010)。本次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1。

2.2.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

核心自我评价的评定采用judge编订,杜建政等人修订的版本,一共10道题,有6道反向计分题,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Judge et al., 2003; 杜建政,张翔,赵燕,2012)。测得本次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

2.3.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处理,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Hayes (2013)的SPSS插件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5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4个,能够解释70.69%的方差变异,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率为23.85%,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描述性统计以及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matrix among major variables

1. 各主要变量间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


M

SD

1

2

3

4

5

6

7

1. 父亲在位总分

3.74

21.23

1







2. 与父亲的关系

3.71

16.48

0.95***

1






3. 家庭代际关系

4.11

5.73

0.70***

0.54***

1





4. 有关父亲的信念

3.13

4.82

0.33***

0.12***

0.05

1




5. 核心自我评价

3.48

6.64

0.31***

0.32***

0.30***

−0.06

1



6. 依恋安全

3.33

5.88

0.34***

0.35***

0.26***

0.01

0.43***

1


7. 依恋焦虑

2.75

5.01

−0.21***

−0.23***

−0.21***

0.14***

−0.52***

−0.42***

1

***.在0.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大学生的父亲在位,核心自我评价,依恋得分都高于理论均值。在父亲在位的几个维度中,家庭代际关系得分最高,与父亲的关系个体间差异较大。大学生的依恋安全得分高于依恋焦虑得分。

通过对父亲在位、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三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详细结果见表1,父亲在位、依恋安全、核心自我评价三者之间存在两两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13至0.427之间(p < 0.001);父亲在位、核心自我评价、依恋焦虑三者之间存在两两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23至−0.207之间(p < 0.001)。

在分析父亲在位的分维度与成人依恋及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关关系时发现,有关父亲的信念与依恋安全及核心自我评价都不存在显著相关(p > 0.001),但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 = 0.137, p < 0.001)。其他的分维度都与总体情况相同。

3.3. 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上述相关关系的研究可知,父亲在位与成人依恋及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是一致的。

本次研究选用成人依恋作为中介变量。成人依恋分为依恋安全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不能简单地把安全、焦虑总分相加来检验中介效应,所以本次研究依恋安全和依恋焦虑作为并行中介进行检验。

采用Hayes的SPSS插件PROCESS选用model4及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处理。

表2显示,父亲在位水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依恋安全水平、核心自我评价水平(β = 0.09, β = 0.05, p < 0.001),依恋安全对核心自我评价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 = 0.23, p < 0.001)。同时,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被父亲在位水平显著正向预测(β = 0.05, p < 0.001),被依恋焦虑水平显著负向预测(β = −0.54, p < 0.001)。依恋焦虑水平也会被父亲在位水平显著负向预测(β = −0.05, p < 0.001)。

Table 2.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attachment anxiety on Father Presence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2. 依恋安全,依恋焦虑在父亲在位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因变量

自变量

R

调整

F

标准

回归

SE

t

R2

系数β

依恋安全

父亲在位

0.34

0.12

60.02

0.09

0.01

7.75***

依恋焦虑

父亲在位

0.21

0.04

20.30

−0.05

0.01

−4.51***

核心自我

评价

父亲在位

0.59

0.35

80.07

0.05

0.01

3.95***

依恋安全

0.23

0.01

4.60***

依恋焦虑

−0.54

0.56

−9.61***

Table 3. Bootstrap analysis of mediation effect

3.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分析


效应值

BOOTSE

BOOT CI下

BOOT CI上

相对效应值

总效应

0.10

0.01

0.07

0.13


总中介效应

0.05

0.01

0.03

0.07

48.98%

父亲在位–依恋安全–核心自我评价

0.02

0.01

0.01

0.04

22.45%

父亲在位–依恋焦虑–核心自我评价

0.03

0.01

0.01

0.04

26.53%

并行中介路径比较

0.01

0.03

−0.04

0.07


直接效应

0.05

0.01

0.03

0.08

51.02%

根据表3可知,父亲在位对核心自我评价的直接效应为0.05,相对效应值为51.02% (95%的置信区间为0.03~0.08),表明父亲在位对核心自我评价的直接效应显著;依恋安全在父亲在位对核心自我评价中的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2,相对效应值为22.45% (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4),依恋焦虑在父亲在位对核心自我评价中的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2,相对效应值为26.53% (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4)表明依恋安全,依恋焦虑在父亲在位与核心自我评价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但是依恋安全与依恋焦虑的中介作用没有显著差异(95%的置信区间为−0.04~0.07,包含0)。

综上,大学生的依恋安全与依恋焦虑在父亲在位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起到一个部分中介的作用。

4. 讨论

4.1. 父亲在位、依恋安全、依恋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父亲在位总分、与父亲的关系、家庭代际关系与依恋安全呈显著正相关,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康胜芳(2017)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证实了早期的依恋模式会逐步内化,并且显著影响成人依恋的模式。这说明,高水平的父亲在位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能够有效缓解依恋中的焦虑不安。这启示父亲应该承担起其在家庭教育中应负的责任,例如接送孩子、去学校开家长会了解孩子的情况、观看孩子的演出、参加孩子的典礼,这些不应该全都推给母亲去做。同时父亲也应该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被错误的严父模式所绑架,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每个人的权利,这不应该被嘲笑。

而有关父亲的信念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设想不一致,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有关父亲的信念得分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孩子对于父亲的依赖越强,这也会使得孩子把这种想法转移到成年后的依恋对象身上,会高估依恋对象的影响力并以其为中心,使得焦虑加剧。

父亲在位高阶维度中,与父亲的关系越好、家庭代际关系越好,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也会越高。这与蒲少华等人(2016)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父亲的在位水平越高,孩子对自己有一个较好的评价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形成自己的评价不仅取决于自己所感受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影响。而子女在成年前,对自己的评价很容易受到父母亲的影响,父亲在位的水平越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为父亲对自己的情感支持度比较高,这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孩子会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想必这也是近些年鼓励教育盛行的原因。

研究结果显示,依恋安全、依恋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分别存在正相关、负相关关系。一个积极的安全的依恋关系会使人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反之,一味地焦虑只会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缺乏自信,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这启示我们要提升对关系模式的觉察,理解健康依恋关系的互惠性、相对独立性,及时纠正自己在依恋关系中的不合理想法。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依恋模式较好的人往往也是人们眼中的成功者,或许正因为他们有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才能花更多的精力在展示自己、提升自己上,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效能感也更好(周紫珍,2019),这可能也是他们核心自我评价更高的原因。

4.2. 依恋安全、依恋焦虑在父亲在位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并行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安全和依恋焦虑均可以起到一个部分中介的作用。

一方面,依恋安全的中介效应占了39.59%,这说明父亲在位会通过依恋安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另一方面,依恋焦虑中介效应占比31.63%。父亲在位水平过低会通过增加依恋的焦虑,从而降低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

儿童早期与父母形成的依恋实质是一种工作内部表征,这种表征会逐步内化影响成年后的依恋模式。个体会从父亲与母亲的关系,父亲与自己的相处模式中构建一种模式,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人和人就是这样相处,本就如此,从而表现在成人后的依恋关系中。从认知角度来说,具有较高依恋安全水平的人会对自己和他人持一种信任态度,愿意去相信依赖他人,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因此他们能够去大胆尝试爱与被爱,他们会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和感情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保持情感的平衡。而一段好的关系,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是会给人带来安全感的,最亲密的人应该成为我们最尊重的人,我们会在这些良好的关系中获得肯定,提升自尊,有一个更好的自我评价,愿意去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努力,而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提升自我评价。

相反,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会因为自己的焦虑总是把心理资源和时间浪费在无用甚至有害的踌躇、猜忌、回避中,总是在担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对方是否真的喜欢自己,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自己和周边人的感情,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它会使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没有时间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会使得自我评价低入谷底,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陷入一种负性循环。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父亲在位程度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以及成人依恋在其中起的一个作用。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将父亲在位、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三者联系起来。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依恋安全、核心自我评价呈两两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父亲在位水平与依恋焦虑、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依恋安全,依恋焦虑分别在父亲在位、核心自我评价之间起一个部分中介作用。但本研究也存在几点不足,首先,本次研究仅仅只调查了安徽省个别高校的大学生,且样本数量较少,不足以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本次研究都采用的是自陈量表,被试可能由于社会赞许效应以及其他的原因没有如实报告自己的真实情况,本次研究所选取的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差异不显著,可以适当增添一些别的人口学指标进行调查。

最后,希望父亲们可以肩负起应负的责任,从而提升父亲在位的水平;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成人依恋模式,多一些安全感,少一些焦虑;希望大家都可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积极悦纳自己。

参考文献

[1] 杜建政, 张翔, 赵燕(2012). 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验证及其量表修订. 心理研究, 5(3), 54-60.
[2] 冯翠仙, 智银利, 刘秋怡(2019). 初中生父亲在位与安全感、自尊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6), 940-942.
[3] 康胜芳(2017). 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 多重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4] 李真, 黄紫薇, 杨凤池, 张辉(2019). 基于成人依恋视角下的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系统回顾.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36(2), 146-149.
[5] 廖文, 石怡(2020). 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对抑郁的影响. 心理月刊, 15(17), 120-121.
[6] 林崇德(2018). 发展心理学(第三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7] 刘晶(2021).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领悟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8] 刘阳, 谢姗珊, 闻素霞(2020). 父亲在位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41(6), 911-914.
[9] 蒲少华, 李晓华, 卢宁(2016). 父亲在位与大学生自尊关系的实证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 (6), 84-88.
[10] 蒲少华, 李晓华, 卢彦杰, 刘志军(2012).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4), 103-106, 112.
[11] 蒲少华, 刘玎, 卢宁(2017). 内在父亲: 理论及其意义. 心理科学, 40(4), 1017-1022.
[12] 蒲少华, 卢彦杰, 吴平, 卢宁(2012). 父亲在位问卷简式版的制定及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4), 438-441.
[13] 唐海波, 胡青竹(2015). 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5), 739-742.
[14] 吴薇莉, 张伟, 刘协和(2004). 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35(4), 536-538.
[15] 徐异, 孙颖(2021).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9(8), 1248-1253.
[16] 周晴(2020). 父亲在位与大学生安全感及成人依恋的关系探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4(11), 26-27.
[17] 周紫珍(2019). 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同情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18] 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644-66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8.4.644
[19] Hayes, A. F.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The Guilford Press.
[20]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2.3.511
[21] Judge, T. A., & Bono, J. E. (2001).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Self-Esteem,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Stability—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 80-92.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6.1.80
[22] Judge, T. A., Erez, A., Bono, J. E., & Thoresen, C. J. (2003). The 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Personnel Psychology, 56, 303-331.
https://doi.org/10.1111/j.1744-6570.2003.tb00152.x
[23] Krampe, E. M. (2009). 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 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sen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0, 875-897.
https://doi.org/10.1177/0192513x08331008
[24] Monteleone, A. M., Cascino, G., Martini, M., Patriciello, G., Ruzzi, V., Delsedime, N. et al. (2021). Confidence in One‐self and Confidence in One's Own Body: The Revival of an Old Paradigm for Anorexia Nervosa.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8, 818-827.
https://doi.org/10.1002/cpp.2535
[25] Neumann, E. (2017). Emotional Abuse in Childhood and Attachment Anxiety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 Predictor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6, 430-443.
https://doi.org/10.1080/10926771.2017.1299826
[26] Ravitz, P., Maunder, R., Hunter, J., Sthankiya, B., & Lancee, W. (2010). Adult Attachment Measures: A 25-Year Review.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9, 419-432.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09.08.006
[27] Reuven-Krispin, H., Lassri, D., Luyten, P., & Shahar, G. (2021). Consequences of Divorce-Based Father Absence during Childhood for Young Adult Well‐Being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 70, 452-466.
https://doi.org/10.1111/fare.12516
[28] Simard, V., Moss, E., & Pascuzzo, K. (2011). 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and Child and Adult Attachment: A 15‐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84, 349-366.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41.2010.02009.x
[29] Sperling, M. B., & Berman, W. H. (1994). Attachment in Adults: 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The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