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中太白穴的临床应用探析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aibai Acupoint in Zhenjiu Jiayijing
DOI: 10.12677/tcm.2024.138265,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旭: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张 昭*:绵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四川 绵阳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太白穴临床应用Zhenjiu Jiayijing Taibai Acupoint Clinical Application
摘要: 《针灸甲乙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学进行系统总结且体系完整的一部针灸专书,对后世针灸学影响深远。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输穴,在《针灸甲乙经》中共有13处记载,主治条文有11处,包括外感疾病和脏腑疾病,涉及脾胃系、心系、肝系、气血津液系、肢体经络系及其他病证。太白穴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须辨证施治。
Abstract: Zhenjiu Jiayijing is a systematic summary and complete book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fter Huangdi Neijing,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aibai acupoint is the original point and infusion point of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 Taiyin. There are 13 records in Zhenjiu Jiayijing. There are 11 treating points, including external diseases and zangfu diseases, involv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ystem, the heart system, the liver system, the qi and blood system, the body meridian system and other diseases. Taibai acupoint has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should be treated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文章引用:李旭, 张昭. 《针灸甲乙经》中太白穴的临床应用探析[J]. 中医学, 2024, 13(8): 1757-1762.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8265

1. 引言

《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在整理和总结《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共十二卷,该书系统地论述了针灸基础理论、操作及临床疾病诊疗。目前,《针灸甲乙经》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基本内容的训诂、校勘和翻译等方面,而对腧穴理论及临床应用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1]。太白穴在《针灸甲乙经》中共有13处记载,散分布于卷一、卷三、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等处。从腧穴定位、经络循行、针灸操作、主治病症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记载,为该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2. 穴名释义

太白穴,最早记载于《灵枢》,言“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前人借用星宿、山川为之命名。星宿指太白金星,《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神名太白。”山川指太白山,为秦岭最高峰。太,同大,大也;白,肺之色,气也。说明脾为土脏,其经脉之气在此穴已经盛大,土气盛则金气生,故可化生肺金之气。周楣声在《针灸学名释义》指出:穴在第一跖骨小头后方的赤白肉际处,此处骨高肉白,以太白山比拟,寓指土能生金,脾土的水湿云气在此蒸腾气化而成肺金之气,故金气至此穴已明显如星,可与隐白互参[2]。《针灸甲乙经》中对太白穴的一处描述为“太白者,土也……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输。”说明太白穴以输代原,直接与脾相通,五行均属土,且脾脏经气流行在此由浅入深输注。结合《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及后世的穴名释义,可知太白穴可健运脾胃、调畅气机、培土生金。其命名在高度概括脾脏经脉之气流行生化特点的同时,还寓意天人相应。

3. 定位与解剖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土穴。《针灸甲乙经》言太白穴定位“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部分记载虽有“核骨之下”与“腕骨之下”的描述分歧,但经考证此分歧乃传抄错误。故后世针灸著作基本沿袭了《针灸甲乙经》中关于太白穴的定位,且变化不大。此定位与现行标准《针灸学》中太白穴的定位“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中凹陷中。”[3]基本一致。结合现代解剖学,太白穴在拇指展肌中,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展肌、短屈肌,浅层结构为隐神经、浅静脉网等,深层结构为足底内侧动、静脉及神经的分支[3]

4. 刺灸方法

太白穴的针灸操作在《针灸甲乙经》记载为:“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太白穴刺入三分,其深度约为0.3寸左右,针刺深度较《针灸学》中所描述的0.5~0.8寸稍浅。不仅是太白穴,《卷三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中记载包括大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箕门诸穴的针刺深度均为“刺入三分”。究其缘由,可能与《卷一十二经水第七》所言“足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有关,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针刺深浅应依据经络气血的多少,而现今针刺时则应保证刺中穴位的同时不误伤其血管、神经。太白穴留针时间的研究论述较少,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多留针30分钟左右。《针灸甲乙经》仅有“留七呼”的简单描述,七呼约为8~9秒钟,可能此处皮肉浅薄、肢端血管神经末梢丰富,且古代针具不似如今这般精细,针刺痛感明显,故不宜久留针。但为确保疗效,最佳留针时长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拘泥于统一的时间规定。另外,《针灸甲乙经》指出本穴既可针又可灸,灸以三壮为度。实际上,临床施灸壮数应依据病症的不同及寒热虚实变化来辨证施治。

5. 临床应用

总结《针灸甲乙经》中太白穴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反映疾病和协助诊断作用;另一方面,太白穴的主治脾胃系、心系、气血津液及肢体经络等其他病证。

5.1. 反映和协助诊断作用

《卷一十二原第六》云“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观其应,知五脏之害矣。”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脏腑原气留止和输注的地方即是原穴,原气源自肾间动气,通过三焦布散,是十二经的根本,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所系[4]。所以当脾脏发生疾病,在其原穴太白也会有所反应,如压痛、结节、凉热变化等反应。

5.2. 主治病证

依据《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腨内……交出厥阴之前……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足大指不用。”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输穴,具有调整脾之脏腑经络虚实各病证、主体重节痛的功用,涉及下肢、腹部、舌咽、心系等疾病。结合其在《针灸甲乙经》中的11处主治条文,可知太白穴的主治病证包括泄泻、脾胀、呕逆、饥不欲食、腹满、噫气、大便难、肠鸣等脾胃系病证;厥心痛、不得卧等心系病症;头痛等脑系病症,腰痛、痿痹等肢体经络病证;手足厥冷、身热、汗证等气血津液病证;两颔痛、胸肋胀、霍乱等其他病证,其治疗病证多样、范围广泛。

5.2.1. 脾胃系病证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循行经过膈肌、上达咽喉。“其别者,入络肠胃。”说明脾与胃表里相合,并与肠道相联系。食物水饮经脾气的运化,在胃肠道中消化吸收,清升浊降,以化生气血,濡养周身,可见脾胃的正常与否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太白穴为脾经原穴,通于土气,可调理脾与胃肠,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太白穴对所联系的其他脏腑同样具有调控作用。《针灸甲乙经》在卷七、卷八中指出太白穴可治疗因热病及寒气与卫气相搏而出现的脾胃系病症,主要包括腹胀满、暴泻、饥不欲食、噫气、呕吐、脾胀等。脾胃在生理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在功能上,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当机体出现热病或寒卫交争时,病邪渐次从阳入阴,深入脏腑,邪传脾胃,使其升降失司,表现为气机不利。气滞不通则腹胀满、脾胀、大便难,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头重颜痛、两颔痛甚;气机上逆则噫气、呕吐;气虚健运不能,酿生湿浊而壅滞胃肠,则饥不欲食、泄泻。如《卷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中记载“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满,两颔痛甚,暴泄善饥而不欲食,善噫,热中,足清,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苦呕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太白穴为脾经原穴,此穴化生经气且气血旺盛,针刺太白可调理气血。《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脾胀者,苦哕,四肢闷,体重不能衣。”并指出“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可知脾胀时针刺太白穴可调畅气机、恢复脾之运化。现代临床中,熊大昌[5]发现针刺太白可以运化脾气,联合足三里等穴对脾胃系其他病证亦有疗效。

5.2.2. 心系病证

足太阴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所以脾与心,经络相系,故太白穴可用治心系病症。《针灸甲乙经》记载“厥心痛,腹胀满,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取大都、太白”、“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太白,腹满善呕,烦闷,此皆主之。”可知心痛不是厥心痛的唯一症状表现,厥心痛是由于其他脏腑经络受邪,邪传于心,心经气逆而致心痛[6],因其原发脏腑以腹胀满等脾胃相关症状为特征,故此厥心痛又可称为胃心痛。脾与心,经络相系,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相互协同。若脾胃经络发生病变,其病邪之气冲逆犯心,使其气血运行不畅,或为心脉失荣,或为心脉不通,则发为心痛。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属于中医学“厥心痛”范畴,针灸治疗时可选取太白穴。有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冠心病患者的红外光谱在太白穴上有显著的波段差异[7]。证实了太白穴反映疾病、协助诊断的作用。吴春平教授通过对厥心痛患者选择在太白穴等穴位行针刺治疗,发现不仅能缓解心痛,而且能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8],说明针刺太白穴治疗此类心系病证有治病求本的意义。

太白穴可治疗不寐。不寐,又称不得卧。《针灸甲乙经》提到“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使卫气循行不能入阴所致。脾胃生化气血,为卫气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补充,当机体感受热病后,卫气被大量调动起来与病邪抗争,从而宣发不能,且气机郁闭于内,阻碍了脾胃的运化。卫气盛于阳而不入于阴,则不得卧。太白穴为脾经原穴,穴性属土,针刺该穴激发土爰稼穑的特性,使气血有源可化,气血运行有规可循,从而使卫气的昼夜循行规律正常,人能安卧。

5.2.3. 肝系病证

太白穴可用治肝系病证,如《针灸甲乙经肝受病及卫气留积胸胁满痛第四》篇中云“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说明太白穴可用于肝治疗因肝病出现气机不利的病证。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于脾胃,而气机的疏泻在于肝胆。该篇所言,当病邪之气侵袭肝脏,影响其疏泻功能时,则会出现气机不畅的症候,如胸腹胀满、疼痛、肠鸣等。因脾与肝,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木受邪,其气亢盛,则易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此时治病的首要步骤不是去治肝,而是去实脾。太白穴为脾经原穴,故针刺太白穴可使脾气充实避免被肝过度克制。

5.2.4. 气血津液病证

太白穴可治汗证。汗证属于气血津液病证,此类病证多由于外感或内伤因素使得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所致。《针灸甲乙经》提到“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可知机体感受伤寒病邪发为热病,热邪内盛,邪迫津液外泄而为汗。热病汗出后,若脉象与热病汗出症候相符合,是可以发汗的。汗本为心之液,有汗血同源之说。而汗证可取太白穴,原因在于足太阴脾经循行“注心中”,脾与心以经络相连;且脾与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血的生成与运行,同理,汗的生成与排泄也受脾的支配。针刺太白穴配伍鱼际、太渊穴可治疗热病汗出,泻法可引邪热从肌腠外出而协助退热,补法可补益中气使正气恢复,病邪随汗出而解。说明作为脾经原穴的太白穴,使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

5.2.5. 肢体经络病证

脾是人体仓廪之官,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主人体四肢、肌肉。脾之运化充养了肢体肌肉,所以人体才能运动自如。太白为脾经原穴,故可治疗肢体经络病证。《针灸甲乙经》卷九提到“身重骨痿不相知,太白主之。”卷十也提到“痿不相知,太白主之。”痿证是四肢痿软不用的病证,脾与四肢在生理上的联系是脾主四肢的基础条件。正如《针灸甲乙经》卷九所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通,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了脾主四肢的重要意义。饮食水谷在胃中受纳腐熟后,必须经过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才能充养四肢形体,强调了一旦脾受病,则四肢不得水谷精微的营养而痿废不用。而《针灸甲乙经》卷十所云“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则说明了脾主肌肉的重要意义,四肢运动依赖于肌肉的收缩,而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即是脾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气血。太白穴是脾经原穴、输穴,脾脏原气在此留止和深入,故太白穴可调脾脏虚实,且输主体重节痛。所以肢体沉重,痿软不用甚至痿废不用,均为脾受邪所致,故针刺太白穴治疗痿证能有良好的疗效。

5.2.6. 其他病证

太白穴可治霍乱。霍乱由气乱于肠胃引起,《灵枢》中记载“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胃肠,则为霍乱。”脾、胃、肠通过经络循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霍乱实为脾土病,因其发病多在夏季或夏秋之交,此时节为脾土主运,太阴湿土主气;症状上以呕吐、下利并见,确认了其病位在脾胃;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感受时邪疫疠气或饮食不慎,损伤了脾胃中焦,致使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扰乱秩序,使清浊之气在人体出现上下混乱的状况。《针灸甲乙经》记载“霍乱逆气,鱼际及太白主之。”说明机体感受霍乱病邪,出现气机不利的症候,如呕吐、泄泻,可针刺太白穴以调畅气机、辟秽化浊。

6. 总结

综上,《针灸甲乙经》中对太白穴定位与现今定位“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中凹陷中。”高度相合,并在全书多篇内容中记载了太白穴的主治病证,涉及脾胃系、心系、肝系、气血津液系、肢体经络系及其他多种疾病。治疗过程中,既可单用,又可与其他腧穴合用。其中,有关汗证的针刺治疗的描述,还提出了使用针刺补泻手法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病证的不同,选择太白穴单独应用或与其他腧穴联合使用,并合理选择补泻手法,可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扩大临床应用范围。《针灸甲乙经》中太白穴的临床主治病证范围较广,其临床应用特点主要体现为:(1) 反映病邪,协助诊断。“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太白穴为脾经原穴,脾脏经气在此汇聚留止,故能反映脾脏疾病变化及协助诊断;(2)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太白穴为脾经原穴,故主治、擅治脾胃系病证;(3) “输主体重节痛”,太白穴为脾经输穴,可治疗“厥心痛”、“头重颜痛”、“两颔痛”、“身重骨痿”等病证;(4)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循行从足走腹、胸,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且上膈肌、注心中,与舌、咽相联通,故可治疗心系、肝系、气血津液系、肢体经络系等病证。而现今临床应用中,太白穴的主治范围不断扩大,太白穴还可用于治疗咳嗽、动眼神经麻痹、肩周炎、灼口综合征、腰肌劳损、颈椎病等病证[5] [9]-[11]。所以,在《针灸甲乙经》的基础上,可以在针刺、艾灸及推拿等领域进一步探究太白穴的穴性,提高临床疗效并拓展应用范围。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田丙坤, 邢玉瑞.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 2014, 34(11): 1135-1140.
[2] 周楣声. 针灸穴名释义[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48.
[3] 梁繁荣, 王华. 针灸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48.
[4] 韩兴军, 高树中. 《难经》“原气”论浅析[J]. 现代中医药, 2008(3): 4-5.
[5] 熊大昌. 太白穴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6): 87-88.
[6] 杨丽, 王彩霞. 胸痹心痛的病名演变[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5): 854-857.
[7] 周愉, 沈雪勇, 丁光宏, 等.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太白穴红外辐射光谱比较研究[J]. 中医药学刊, 2006(4): 653-655.
[8] 郝星宇, 吴春平, 高翯, 等. 吴春平教授运用《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治疗心系疾病经验[J]. 中医研究, 2020, 33(4): 46-47.
[9] 赵敏, 万健民, 苗冲, 等. 太白穴为主穴针刺治疗疼痛期肩周炎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 39(5): 985-987.
[10] 曾佳, 刘建武. 太白穴在灼口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举隅[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38(2): 313-314.
[11] 王顺, 陆贵中. 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疗效影响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 2016, 45(2):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