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国内外近五年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Based on CiteSpace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通过批判性的分析从而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关系。CDA自提出以来就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丰厚的研究成果。CiteSpace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文献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文献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本文对近五年(2019~2023)间产出的与批评话语分析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其中,中文文献来源于CSSCI和核心期刊,共有116篇,外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127篇。通过对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分析,为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重点方向和研究路径提供了参考启示。
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is dedicated to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ideology, and society through critical analysis. Since its inception, CDA has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leading to a wealth of research findings. CiteSpace, a widely used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tool, helps researchers uncover relationship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within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organizes literature related to CDA produce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2019~2023).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omprising 116 articles, was sourced from CSSCI and core journals, while the 127 foreign articles were sourc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keywords, co-citation networks, research them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CDA literature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ources,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insights for the key directions and research paths of CDA research in China.
文章引用:吴青颖, 王宪. 基于CiteSpace国内外近五年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119-13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669

1. 引言

Fowler、Hodge、Kress和Trew等人于1979年合作完成了《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首次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1]。Fairclough于1989年的著作《语言与权力》为批评话语分析奠定了基石,使其迎来了长足的发展[2]。而后,批评话语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学术界,不仅丰富了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场景,还推动了中国学术界在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深入探索。它从诞生起就结合了社会学、语言学和哲学如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逐渐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研究话语的一个语言学分支。这为我们全面地了解某一机构语言和社会权威提供了辩证性的方法和视角,同时这些研究也为社会良好语言环境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介于批评话语分析具有跨学科属性,且随着语言学和其他各学科近些年不断取得先进成果,人们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定义有了新的见解,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上也有了新的选择。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收集了国内近5年知网上的CSSCI和核心文献116篇,国外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127篇,对其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未来国内CDA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方向。

2. 分析工具

本文借助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辅助以人工对研究数据分类总结。作为一款用Java语言编写而成的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集合作网络分析、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耦合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身,能够根据研究者输入的纯文本格式文献资料和参数设置,自动生成某一指定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3]

3. 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数据研究

3.1.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提炼。如果某一关键词在所在邻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4]。本研究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和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的关键词分析并绘制共线知识图谱。图谱中字体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国内关键词图谱显示,中文文献共生成节点132个,连线144条,密度为0.0167,其中“语料库、国家形象、媒体话语、中国实践、能源话语、意识形态、认知科学、多模态”的核心话语比较多,详细情况见图1

Figure 1. Domestic keywords co-citation network

1. 国内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而国外的英文文献共生成节点181个,连线523条,密度为0.0321,其中“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corpus-assist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edia,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olicy, constructio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y, social media”是出现频率较多的核心关键词。详细情况见图2

Figure 2. International keywords co-citation network

2. 国外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同时还总结了近五年国内和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出现的不少于5次频率的高频关键词表,详细情况见表1表2

Table 1. Table of high-frequency domestic keywords

1. 国内高频关键词表

关键词

首次发文年份

关键词数量

排序

语料库

2020

21

1

国家形象

2019

10

2

媒体话语

2019

8

3

中国实践

2020

7

4

能源话语

2019

6

5

意识形态

2019

6

6

批评隐喻

2020

5

7

形象构建

2020

5

8

新闻报道

2021

5

9

多模态

2019

5

10

热点事件

2021

5

11

Table 2. Table of high-frequency international keywords

2. 国外高频关键词表

关键词

首次发文年份

关键词数量

排序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19

60

1

Discourse analysis

2020

19

2

Discourse

2019

10

3

Corpus-assist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19

10

4

Media

2019

8

5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20

7

6

Policy

2022

7

7

Construction

2019

7

8

Critical discourse study

2019

5

9

Social media

2019

5

10

Asylum seeker

2019

5

11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19

5

12

3.2. 研究主题

3.2.1. 国内研究主题

按照同样的方法,本文将近5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主题划分为新闻媒体话语、网络话语、文化话语、广告话语、教育相关话语、翻译、智库话语、能源话语、医学相关话语等9大类,每个研究主题的具体数量统计显示如图3

Figure 3. Classification of research themes in domestic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19~2023)

3. 2019~2023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主题分类

图3可见,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主题中,新闻媒体话语数量最多,其次是网络话语和与教育理论相关的研究主题。通过对新闻媒体类话语的精细分类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新闻话语研究国外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对中国形象进行构建[5]-[9]

网络话语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另一个热点话题,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挖掘网络语言,有助于帮助语言学家分析社会网络语言现象,为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和社会身份构建提供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近五年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将目光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10] [11]

教育理论相关的话题也是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一大热点话题。这些学者或是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挖掘新闻文本,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新的角度[12];或是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了日本中学教科书中有意淡化、否认甚至篡改侵略历史的语言现象,并指出这种歪曲历史的行为不利于教育日本青少年正确认识历史[13]

3.2.2. 国外研究主题

通过对近五年国际文献中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127篇文献进行主题的分类与统计,将其主题分为10大类,它们分别是:医学、移民、女性、难民、教育、网络、企业、新闻媒体、政策和反种族主义话语,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体话语、教育相关话语、女性女权相关话语和难民话语是国外批评话语分析中较为常见的研究主题。国外有关于新闻媒体话语为主题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多聚焦于国际热点事件,涵盖的种类繁多。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这些新闻媒体话语特征,探究话语背后的态度立场,分析某一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的合理性,为具体事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14]-[17]

Figure 4. Classification of research themes in internation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19~2023)

4. 2019~2023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主题分类

教育相关的话题同样是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的一大研究热点。研究者们从教育公平、教育包容性、教育性别平等等多个方面对教育话语进分析,致力于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平等性、包容性[18] [19]

性别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存在于各个领域。国外的批评话语分析中有很多关于女性话题的研究。这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不同的社会领域,探讨在这些领域中的女性身份构建、性别角色的内外空间意识、性别歧视和性别平等的意识形态[20] [21]

难民话语则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国家政策、国际关系和人权保护等多个维度的研究,具有政治意义。国外的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难民话语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探究话语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好地解释与难民有关的社会现象[22]-[24]。难民话语研究有助于引发人们的人道主义共鸣,从而促进社会对难民问题的关注,为构建更为公正的人道主义社会做贡献。

3.3. 研究方法

3.3.1. 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对选入本研究的国内外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的全面阅读和判断,将近五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分类总结为: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科学融合的方法、话语–历史分析法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图5

Figure 5. Clas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domestic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19~2023)

5. 2019~2023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分类

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且倾向于将某一具体的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从而总结出新的研究框架的分析模式。其中运用最多的两种研究方法分别是: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和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依根据关键词检索文本语料自建语料库或者根据已有语料库,对这些语料进行篇章数量、主题词、搭配词、索引行以及语义韵中节点词所在的索引行等方面的检索和分析,从而了解相关主题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时代背景,总结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25] [26]

基于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研究方法,国内研究者从语篇(text)、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和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三个维度对选择的语料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外国媒体如何通过词汇分类、文本架构、引语、信息来源社会实践等手段解读语言特征及揭示其后蕴含的意识形态[27]-[29]

由Kress & van Leeuwen在1996年创建的视觉语法以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推动形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近些年国内有不少研究者运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研究口译、美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问题[30] [31]

近些年,随着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结合,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一交叉学科逐渐发展。批评隐喻分析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32]。如汪徽、辛斌将批评隐喻分析法和语料库研究法相结合,识别语料库中的隐喻并对出现频率高的隐喻进行描述和阐释,从而探究美媒如何通过隐喻构建中国形象[33];孙毅、熊佳腾运用批评隐喻分析并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语料中的隐喻进行筛选、解释和分类,从而解读英语脱欧话语中如何通过隐喻“使那些含蓄隐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动机变得清晰明朗”[34] [35]

3.3.2. 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根据对外文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的全面阅读和判断,将近五年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分类主要总结为以下8大类: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Faircloug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Ruth Wodak话语历史分析法,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Van Dijk社会认知法,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科学结合,多方法融合,具体情况如图6

Figure 6. Clas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019~2023)

6. 2019~2023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分类

图4我们可以看到,外文文献中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中使用频率排在前三按顺序分别是: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和多方法融合分析的方法。此外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和Ruth 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法也经常在外文文献中用于批评话语分析。外文文献中运用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主要从词汇搭配分析——介词短语的使用,词汇的选择,词频,索引行,语义结构与词义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描述,探究语言形式与话语背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36]-[38]

此外,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也是国外文献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批评话语分析方式。van Leeuwen于2008年的著作Discourse and Practice. 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及Machin and Mayr于2012年的著作How to D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39] [40]。国外的研究者通过分析关注措辞、排版、颜色、图像以及包含、排除、添加和替代等话语策略,用于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并研究其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行动[41]-[44]。这些研究涉及教育、企业品牌研究、女权主义和妇女权力等领域,使批评话语分析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这一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对话语中性别权力关系、性别歧视、性别表现等议题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和批判性别问题,从而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近5年国外有关于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交媒体话语、体育话语、音乐歌曲等[45]-[47]

4. 近五年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点和研究方法总结

4.1. 国内外CDA研究热点之比较

通过对研究主题和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新闻媒体话语在国内和国际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都是数量占比最高且关注度最高的热点话题,其次是教育相关的话题。国内的新闻媒体话语大多集中于探究外媒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构建中国形象,还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在不同国家的影响、中国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角色、以及中国梦等话题[48]-[50]。这些新闻报道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各国对中国崛起和行动的关注和反应。国外的新闻媒体话语则多集中于国际热点事件。国内与教育相关的批评话语分析多致力于学校教育中的教材和课堂相关话语研究,国外与教育相关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入手,对教育的包容性、平等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从研究主题的种类上看,国外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主题种类更为丰富,网络话语和医学相关话语于国内和国外是共同的研究热点主题。其中,国内对于医学相关话语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收集的文本文献中包含2篇,分别探究了中医药对外传播中的形象构建和基于语言学视阈的医患会话。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多一些,包含如何构建在线肿瘤患者临床路径信息,施耐德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如何应用于护理精神研究以及批评话语分析应用于康复训练等。除去一些出现频率较高、二者共有的研究主题,国外的研究主题还渗透于难民、移民话语和政策话语,而国内的研究主题则还偏向于文化和能源话语。

4.2. 国内外CDA研究方法之比较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的分类,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共同青睐的研究方法有: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Faircloug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Ruth 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法以及将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科学相结合这5大类研究方法。就研究方法的种类上看,国外的研究方法种类较多且大部分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差距没有很大。而国内的研究方法中,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达到了总和的一半以上,使用频率排名其次的则是Faircloug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分析法,剩下的四种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占比较少。

近五年,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偏向于选择多方法融合的趋势。国内的部分研究者整合了CDA理论与其他研究方法,如人工智能算法、网络民族志观察法、语料库分析法等,以多元角度深入剖析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构建[51] [52]。国外的研究者选用的多融合性研究方法跳出了单一CDA研究框架的禁锢,综合运用了多种CDA理论和分析策略,如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Chouliaraki的分析框架、Reisigl和Wodak的DHA分析法、KhosraviNik的SM-CDS方法等。总的来说,这些CDA研究方法表现为跨学科视角,有利于研究者从多层次、多维度出发,把握话语的复杂性。

4.3. 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重点方向和研究路径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阶段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以社会变革为己任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议程随之不断变化,各阶段的议程设置更加明确,研究方法和路径也在不断演进,促进了批评话语研究的发展[53]。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CDA在这一时期关注健康话语,分析政府公告、媒体报道等,探讨话语如何构建公众对疫情的理解和应对策略,揭示话语中的权力动态和社会影响。如今,随着网络Web2.0时代的发展,CDA研究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Weibo上的文章和回复、帖子和评论互动等,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和话语机制。在中国国家发展和壮大的背景下,CDA研究者分析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及其倡议(如“一带一路”、十九大报告)的态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揭示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力动态,并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建设和外交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此外,根据CiteSpace展示的近5年的CDA研究核心关键词和研究主题,能源话语、广告话语和与教育相关的话语也是CDA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热点话题。

由于新媒体时代话语载体和传播途径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单一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论有局限性,因此中国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需要运用多方法融合和跨学科的研究框架。根据CiteSpace展示的近5年的CDA研究核心关键词和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不仅丰富了CDA的研究手段,还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促进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批评话语分析(CDA)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这是因为它涉及的研究对象(话语)和研究目的(揭示权力和意识形态)本身就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54]。在跨学科的视角下,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为CDA构建更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框架,例如,语料库语言学提供的定量分析方法,认知科学提供的实验和认知模型,社会学提供的质性研究方法等。

5. 结语与展望

近五年,批评话语分析(CDA)的国内外研究在热点和方法上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国内外CDA研究者对新闻媒体、教育等核心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语言与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外媒如何构建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关注,也促进了国内学者对国际话语权的深刻反思。国外研究则主要覆盖国际热点事件,包括医学、移民、女性、难民、教育等多个领域,体现了CDA作为跨学科分析工具的广泛适用性。批评话语分析必然会走上交叉学科发展的道路,最终会与现代解释学结合,成为一门完善的学科[55]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研究者共同青睐语料库辅助分析、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多模态分析和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法。国内对语料库辅助分析的依赖较高,而国外则展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方法运用,且方法的使用频率相对均衡。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研究环境下资源分配的不同,也预示着未来国内外CDA研究方法可能出现的融合与互补趋势。尤为重要的是,近五年中,国内外学者纷纷尝试将CDA理论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这种多方法融合的趋势不仅丰富了CDA的理论内涵,也提升了其解释力和适用性,为CDA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本文的研究,或提出CDA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前景:第一点是跨学科融合深化。随着学科交叉趋势的加强,CDA将更加深入地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教育学、医学等研究领域相结合,形成更加综合的研究视角,揭示话语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动因和心理机制。其次,是数据驱动创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CDA将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实现更大规模、更精细化的语料分析和处理,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再者,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实践是CDA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CDA研究将更加注重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结合,既注重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有力支持。最后,随着CDA研究的深入,话语伦理和话语责任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者将更加关注话语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责任,探讨如何通过话语分析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CDA研究在跨学科视角下,通过多方法融合,揭示了话语背后的复杂性和意识形态。展望未来,CDA研究将继续深化跨学科融合、技术驱动创新、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实践以及话语伦理与责任的探讨,为理解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正如辛斌所言,“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议程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不断演进,研究方法和路径也在不断创新,促进了批评话语研究的发展”[56]。我们期待CDA研究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Fowler, R., et al. (1979) Language and Control.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2]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gman.
[3] 李杰, 陈超美.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
[4] 冯佳, 王克非, 刘霞. 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4(1): 11-20.
[5] 曹韦, 赵媛媛. 阿根廷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基于对“中共十九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27(3): 37-42.
[6] 程瑾涛. 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的涉华舆情研究[J]. 情报杂志, 2021, 40(11): 80-86, 146.
[7] 郭继荣, 王馨苑. 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建构——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为例[J]. 情报杂志, 2021, 40(12): 120-126.
[8] 李莎莎. 德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一项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J]. 德国研究, 2019, 34(2): 99-114, 159.
[9] 连少英, 米若玉. 《华尔街日报》对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新闻春秋, 2021(1): 40-52.
[10] 董扣艳. 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批判——微博“热搜”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97-110.
[11] 石晋阳. 网络闲话与群际偏见生产: 微博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 42(9): 73-78.
[12] 王雪, 秦晓晴. 外语教学中新闻文本的应用——评《国际新闻报道之批评话语分析》[J]. 新闻与写作, 2021(11): 115.
[13] 肖翔, 张昕.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抗日战争的批评话语分析[J]. 中国文化研究, 2020(4): 172-180.
[14] Brooks, J. and Wingard, L. (2023) Evolutions in Hegemonic Discourses of Climate Change: An Ecomodern Enactment of Implicatory Denial. Discourse & Society, 35, 312-328.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231211487
[15] Chen, A. and Eriksson, G. (2019) The Mythologization of Protein: A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Snacks Packaging. Food, Culture & Society, 22, 423-445.
https://doi.org/10.1080/15528014.2019.1620586
[16] Esposito, E. and Sinatora, F.L. (2021) Social Media Discourses of Feminist Protest from the Arab Levant: Digital Mirroring and Transregional Dialogue.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19, 502-522.
https://doi.org/10.1080/17405904.2021.1999291
[17] Kelsey, D. (2020) Psycho-Discursive Constructions of Narrative in Archetypal Storytelling: A Discourse-Mythological Approach.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18, 332-348.
https://doi.org/10.1080/17405904.2020.1802766
[18] Baker, S., Field, R., Burke, R., Hartley, L. and Fleay, C. (2020) Discursive Constructions of Equity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Imagined Worlds and the Case of People Seeking Asylum.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7, 836-854.
https://doi.org/10.1002/berj.3691
[19] Mercan Küçükakın, P. and Engin-Demir, C. (2022) A Crit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s on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Turkey. Gender and Education, 34, 940-956.
https://doi.org/10.1080/09540253.2022.2050679
[20] Lazar, M.M. and Sun, K. (2020) Cultural Dilemmas of Motherhood and Gendered Public/Private Spheres: The Case of a Remediatized Chinese Reality Show.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38, Article 100443.
https://doi.org/10.1016/j.dcm.2020.100443
[21] Maestre, M.D.L. (2021) Blurred Lines: A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Revista Espanola de Linguistica Aplicada, 34, 144-170
[22] Onay-Coker, D. (2019) The Representation of Syrian Refugees in Turkey: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ree Newspapers. Continuum, 33, 369-385.
https://doi.org/10.1080/10304312.2019.1587740
[23] Omidian Sijani, N. (2023) A 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Syrian Refugees in Canadian Newspaper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7, 415-440.
https://doi.org/10.1177/17504813231156748
[24] Yılmaz, F., Elmas, T. and Eröz, B. (2023) Twitter-Based Analysis of Anti-Refugee Discourses in Türkiye.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7, 298-318.
https://doi.org/10.1177/17504813231169135
[25] 丁立, 刘泽权. 美英典型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视角[J]. 情报杂志, 2021, 40(6): 102-110, 81.
[26] 孔德亮, 韩辉. 《泰晤士报》的新能源话语特征及镜鉴价值——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2): 47-55.
[27] 黄蔷.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偏见——以“新冠疫情”报道为例[J]. 外国语文, 2021, 37(4): 85-96.
[28] 蒋岳春. 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十九大报告的批评话语分析[J]. 外国语文, 2019, 35(4): 10-16.
[29] 李建琪, 户思社. 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废都》法译本女性形象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2): 94-99.
[30] 董梅, 袁小陆. 多模态审美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研究[J]. 外语教学, 2021, 42(1): 77-82.
[31] 李晶晶.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口译过程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42(6): 60-70.
[32] 汪徽, 张辉. 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兼评van Dijk的《话语与语境》和《社会与话语》 [J]. 外语研究, 2014(3): 13-19.
[33] 汪徽, 辛斌. 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以“美国退出TPP”相关报道为例[J]. 外语教学, 2019, 40(3): 32-38.
[34] Charteris-Black, J. 2004.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Basingstoke/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5] 孙毅, 熊佳腾. 英国脱欧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5(2): 1, 9, 137, 160.
[36] Bray, C. (2022) Cooperation and Demotion: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boriginal People(s) in Australian Print New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6, 504-524.
https://doi.org/10.1177/17504813221099193
[37] Aasen, E.M., Crawford, P. and Dahl, B.M. (2020)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Patient in Online Clinical Cancer Pathways Informa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76, 3113-3122.
https://doi.org/10.1111/jan.14513
[38] del-Teso-Craviotto, M. (2019) Emigrants in Contemporary Spanish Press: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9, Article 100296.
https://doi.org/10.1016/j.dcm.2019.04.002
[39] van Leeuwen, T. (2008)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5323306.001.0001
[40] Machin, D. and Mayr, A. (2012) How to D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Ltd.
[41] Nørgaard, N. (2021) From Black to Green with a Dash of New Nordic. The Multimodal Rebranding of a Danish Energy Company with Global Aspirations. Social Semiotics, 33, 660-679.
https://doi.org/10.1080/10350330.2021.1919015
[42] Rasoulikolamaki, S. and Kaur, S. (2021) How ISIS Represented Enemies as Ineffectual in Dabiq: A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5, 650-671.
https://doi.org/10.1177/17504813211017709
[43] Walton, E. and Dixon, K. (2020) Googling Inclusive Education: A Critical Visual Analysis.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43, 217-230.
https://doi.org/10.1080/01596306.2020.1819203
[44] Chałupnik, M. and Brookes, G. (2022) Discursive Acts of Resistance. Gender and Language, 16, 308-333.
https://doi.org/10.1558/genl.20148
[45] Chen, Y. and Gong, Q. (2023) Unpacking ‘Baby Man’ in Chinese Social Media: A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1, 400-417.
https://doi.org/10.1080/17405904.2023.2169726
[46] Jørgensen, K., Praestegaard, J. and Holen, M. (2020) Th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ies for Recovery: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a Danish Psychiatric Context.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9, 3012-3024.
https://doi.org/10.1111/jocn.15311
[47] Nartey, M. (2020) A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Ghanaian Feminist Blogs. Feminist Media Studies, 21, 657-672.
https://doi.org/10.1080/14680777.2020.1837910
[48] 胡元江, 陈洁雯. 新闻语篇的趋近化共识建构——以《华尔街日报》中美贸易摩擦话语为例[J]. 外语研究, 2021, 38(5): 12-17.
[49] 刘鼎甲.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语料库历时分析[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44(6): 52-64.
[50] 连少英, 王清雨. People’s Daily对我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报道研究[J]. 青年记者, 2020(1): 67-75.
[51] 聂浩.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对《星洲日报》相关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青年记者, 2019(30): 47-49.
[52] 徐涛. 新新媒体时代高校官微“话语交响乐” [J]. 外语学刊, 2020(4): 15-23.
[53] 苗兴伟, 赵云. 批评话语分析的议程设置与路径演进[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2(5): 1-10, 159.
[54] Fairclough, N., Mulderrig, J. and Wodak, R. (201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van Dijk, T.A., 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357-378.
https://doi.org/10.4135/9781446289068.n17
[55] 王占斌, 苑春鸣. 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J].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7(5): 60-64.
[56] 辛斌. 批评语言学: 理论与应用[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