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的“中庸”方案
The “Moderation” Sche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DOI: 10.12677/ass.2024.138686, PDF, HTML, XML,   
作者: 梁富超: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中学思政课中庸教学德育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Moderation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摘要: 《中庸》的合理内核与中学思政课的教学及德育现状既有内在契合性亦有排斥性。面对契合性我们要加以发扬,面对排斥性即阻碍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发展的因素则须及时纠正解决。“持中”的教学方法论原则、“以诚育人、以诚成己”的德育理念是“中庸”方案的核心。依据此方案,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因材而笃”肩负教师职责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在自我完善方面坚持“慎独”的工夫要求。
Abstract: The rational core of The Mean is both intrinsically compatible and exclusiv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In the face of compatibility, we must carry it forward, and in the face of exclusion, that is,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we must correct and solv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principle of “holding the middle”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sincerity and becoming oneself with sincerity” are the core of the “moderation” program. According to this plan,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being devoted to their aptitud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adher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rudence and independence” in self-improvement.
文章引用:梁富超. 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的“中庸”方案[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154-16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686

1. 引言

思政课教育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1]。《中庸》思想作为中华优秀的经典智慧,是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的体现,在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参考价值。遗憾的是当今思政课教师往往对于中庸智慧并不了解,并不知道其地位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探究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其德育的“中庸”方案,使“中庸”思想在思政课教学领域有所弘扬并发挥其应有价值。

2. “中庸”方法论及德育理念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春秋战国时期“中庸”一词便已被提出,但当时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理论。《中庸》最早是《礼记》当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流传至今。为更好理解“中庸”思想对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现对其思想内涵作一简单介绍。

2.1. “持中”“时中”“因材而笃”——“中庸”之方法论

“中庸”之意,一为“持中”。《说文》曰:“持,握也”。本义为拿着,在此使用其引申义保持、遵循。“中”意为无过无不及,既没有超出一定标准也没有未达要求。“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3],处理事情不偏不倚就叫“中”。“中者,天下之正道”[3],“正道”可参照《管子·立政》:“正道娟弃,而邪事日长[4]”。意为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中庸之“中”它表现的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处世道理和原则。“持中”就是对这种正道原则的坚守。“中庸”还可意为“中”之用。“庸者天下之定理”[3]。“庸”在这里是作为恒常的意思,但是在《庄子》中又有这样的论述:“庸也者,用也”[5]。可见“庸”又可以作为“用”的意思。“所谓‘中庸’就是一种可以运用的无过无不及的正确适中的原则,这种原则恒常不变,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6]。“中”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道理和原则,那么“中庸”就是“中”这种道理原则的运用,时刻坚持这一道理及原则是“持中”。

《中庸》之意,二为“时中”。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3]君子因为懂得中庸之道,因而时刻不离中庸。“做到事事、时时一样地坚持中的意念和行为,就是实现了时中的要求”[7]。可见“时中”意为时刻外还可意为“依时而中”。“所谓‘时中’,就是‘依时而中’,‘随时以处中’,强调权变”[7]。也就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中的原则和标准也在变化。“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在变,唯其如此,时刻坚守中庸之道才不会酿成错误。因此中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合理的,含有辩证思维的“中”之方法论。

《中庸》之意,三为“因材而笃”。“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3]。天诞生下万物,必定会按照其材质的不同而分别生长繁育它,按照其特性培育便能成材,而违背事物的特性,将会使其毁灭。这里“因材而笃”与“时中”一般,皆强调事物的特殊性以及相应方法论的变化。这更加凸显其辩证性质与实用价值,为其应用于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可能性。

2.2. “致中和”“以诚育人”“慎独”——《中庸》之德育理念

其一,《中庸》之致中和的道德理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3]。人的各式心绪及感情尚未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却符合礼节,就叫“和”。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时常保持理智使自己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努力做到“中和”那么就可以使得天地各得其位,万物便会生长繁荣。“致中和”展现了一幅世事无争的祥和画面:天下皆合“中”,因“中”而“和”,天地井然有序,人人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欣欣向荣、生长繁育。这便是《中庸》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前进方向和不竭动力。

其二,《中庸》之“诚”的道德情感。《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3],诚是天道的体现。孟子亦表述过这一观点,他把“诚”归结为天的根本属性。因此“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便可理解为诚是天赋予人的道德本性,遵循诚之本性便是道,修养诚意便是教化。诚作为人的一种情感,是天道意志的体现,是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具备尽性化物,感天化地之效用。《中庸》言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3],人唯有做到诚之极致,方能知道天地之性。又言,知道天地之性就能显化自身善良本性,能显化自身善良之本性,也就能能够教化他人之本性,能够教化他人之本性,也就可以为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参”了。“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在中学思政课教学当,《中庸》之“以诚成己、以诚育人”的德育理念具备极大的道德教化价值,唯有至诚,方能“化己”,亦能“化人”。因此诚不仅成己,而且成物。

其三,《中庸》之慎独的道德要求。“道不可须臾离也”[3],道如果可以被离开也就不是道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君子在隐蔽的地方,也要谨慎地坚守德行,在无人的时候也不会言语不当,“慎独”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修养的极高要求,为高等级的工夫境界划定了一个标准。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榜样和先锋模范,需要时刻坚守道德,做到道不离身。

通过以上可知,《中庸》之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又不显呆版,即便在当今社会已久遮掩不住其智慧的光芒,他是高贵的同时又让人难以企及。冯友兰便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座右铭。在当今思政课教学及德育中有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下文所言之问题极为常见,却可以用“中庸”解决。

3. 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存在诸多问题

当今中学思政课存在着教学设计不合理、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创造性思维培育效果差、智育与德育失衡等一系列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中庸”方法论与德育理念对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通过寻找思政课教学及德育与《中庸》思想之可借鉴、衔接、融合的特殊性加以思考研究,是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德育效果的有效方法。

第一,中学思政课教师存在享受工作与尽心育才之“权责”协调不合理的情况。中学思政课教师就职后通常会面对所教授班级学生整体素质差、学生调皮捣乱的问题,这对教师责任心、使命感、以及教育能力产生了巨大挑战。如果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成效偏离最低预期,对培育所授班级学生向善向好、成为道德良好、科学素养达标的新时代青年失去信心,甚至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将会导致思政课教师丧失尽心育才之决心转而选择尽情地“享受工作”,把教学当作固定的维持“铁饭碗”的任务而不顾成效。这在思政课教师群体中是较为普遍的。

第二,中学思政课教师存在着传道授业与学生伙伴关系之“严慈”协调不合理的状况。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扮演传道授业的权威角色与学生伙伴角色处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调失衡现象。许多教师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两者皆失。理想的中学思政课教师角色应该把传道授业与学生伙伴的角色和职能有效发挥,并尽可能地顾及全体学生。但现实中中学生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及伙伴关系发生范围不容乐观。中学思政课教师既需要在传道授业时展现权威严肃形象以保证课堂纪律性,又需要在与学生相处时做到愉快交流以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传道授业与学生伙伴之“严慈”协调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时没有采取有意识的分别对待措施,往往容易与性格外向活跃的学生产生频繁交流,而那些内向沉默的学生则往往被冷落一旁,这就造成了传道授业与学生伙伴之“严慈”协调不合理。有效协调传道授业与学生伙伴之“严慈”关系,并尽可能地顾及全体学生,是一个绝大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都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中学思政课在教学设计教师上存在与课堂教学之“守变”协调不合理的问题。教学设计之“守”需要思政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依照课程内容、学生之学习状况、教师自身特点和经验认真设计教案。但是,在课堂教学之“守”方面,现今思政课教师部分教学设计却存在让人无从去“守”的问题。如某一教师在八年级下《道德与法治》的“公民义务”一课当中,把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设置为:提高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自觉性,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这就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内容套用话术转变成了“能力目标”。原因是此教学设计受制于课程标准提倡以“三维目标为导向”设计教案的条框因而思政课教师选择“编写了”本课时的能力目标。长期如此,将会使得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部分沦为形式,失去其在教师心中的必要性以及真实性。要发挥教学设计之“守”在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性作用,须注意“变”。课堂教学之“守”是指坚守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坚持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变”则是思政课教师在认真按质量和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前提下,既参照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又强调随机应变。

第四,中学思政课教师存在培养学生聚合性思维与发散思维之“一多”协调不合理问题。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聚集思维能力,“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辩证统一”[8]。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周全之后去寻求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面寻求答案。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师教学中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与掌握、重结论而轻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能做到把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以及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考虑周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常使用案例教学法多角度选择典型案例论证结论以达到引导学生思维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但是对于课本结论的探讨仅限于书中已有的结论生成过程而少有创新。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对书本结论进行周全的举例论证和思辨讲授以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但是“迄今为止的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8]。这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在中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视结论的“一”,更要尽可能地分析和推理结论形成过程的“多”。

第五,中学思政课教师存在知识传授与培育道德之“智德”协调不合理的问题。现实中中学思政课教学德育任务与智育任务的完成效果往往不一致,存在着智育与德育效果失衡现象。思政课知识传授的智育任务一直以来受广大中学思政课教师所重视。但智育任务完成并不一定能达到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预期目的。其所需识记的内容是为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设立,本身并不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存在。中学思政课教学德育效果差的原因首先是教师对教学设计各环节内容处理不当、疏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没有准备充足有效的教学资源等。其次是中学思政课教师缺乏爱国情怀或优秀品德,授课共情表现力差。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师如果无法做到为人师表、身先示范,也就无法以不经意间流露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甚至中学思政课教师某些不良行为反而会起着反面教育后果。以身作则是中学思政课教师进行情境陶冶式教学法和榜样教育法、培育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法宝。最后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出现普遍重智轻德现象。许多教师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重智而轻德导致了中学生“知”与“情意”相分离,使得学生缺乏对真善美的体悟。

4. 以“中庸”方案优化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

中学思政课教学及德育面临的问题极多且复杂,解决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中庸》思想与现今许多中学思政课教学理念、思想、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有其独到之处。针对上述中学思政课教学和德育存在的一些复杂难题《中庸》思想提出了其优化方法。

4.1. “因材而笃”——正确发挥教师职责的方法

《中庸》认为:“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3]。要解决轻松工作与尽心育才之“权责”的矛盾并实现二者的统一,须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中学思政课教师教授学生须要做到“因材而笃”才能避免“倾者覆之”。当思政课教师面对所教授班级学生整体素质与优等生相异时教授方式便应随之改变。授课时应减少课堂讲授时间而更多的让学生观看学习视频;在布置作业时应降低作业难度,注重学生作业完成率;在阶段性测试时,应精心编选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试题并增加开放性题目数量。这样,思政课教师通过运用“因材而笃”教育理念降低对后进生学习要求和教师的教学难度,从而实现了轻松工作与尽心育才的统一。

而要解决传道授业与学生伙伴关系之“严慈”的统一,则要注意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时采取有意识的分别对待措施。对待性格异常活跃的学生与内向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分别树立两种形象,对待性格异常活跃的学生要注意树立教师的威严,不能因与其交流频繁而丧失教师威严的形象;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则需要与其主动的交流且尽量友好亲切。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因材而笃”、有意识地以不同方式对待不同类型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传道授业与学生伙伴角色并实现二者的“严慈”统一。

4.2. “持中”“时中”——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要做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守变”统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设计要做到“守”中有变。“守”即坚持课程标准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并致力于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但是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又需要“变”。如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为导向”只是众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理念之一而不是绝对标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不一定能全方面有所体现思政课课程标准要求,因此生搬硬套任何权威的教学理念或标准都是不可取的。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时中”原则,做到“守”中有变,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其统领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方面同样要做到“守”中有“变”。“中”的标准是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且每一事物都有其“中”的标准。因此中学思政课教师应该把语速轻重缓急的“中”和教学内容的“中”区分开来,在授课时应选择一种适中的语速授课,此外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难易程度选择一种语言组织详略程度的“中”。最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守变”的协调,又要做到“变”中有“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不变的,它体现着思政课教学的课程标准与目标、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与思路,思政课教师的个人风格习惯等,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合理性。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就是在这种“守”与“变”的探索中不断提升其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过程。

关于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一多”的统一,则需要中学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备课、设计教案时可以以“时”为线索,坚持用“时中”思想对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结论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推理,达到引导和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时中”原则要求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灌输学生以固定的绝对的知识和答案,而应该更多的注重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注重结论推理过程、多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答案、进而解决问题。坚持“时中”方法论指导,对于培育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中”又是一种聚合型思维。“‘时中’作为一个概念是由‘时’与‘中’组成的”,“中”即“持中”,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道理,是解决一切事情与问题的基本原则。在面对一些两难情况时“持中”往往是最佳选择,是解决问题的灵验方案。“时中”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聚集性思维能力、促进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3. “致中和”“以诚育人”——促进学生“智德”协调的方法

面对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效果不佳的情况,《中庸》的“致中和”的道德理想和“以诚育人”道德情感为培育中学生道德情感、促进中学生“智德”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和解决方法。

第一,中学思政课教师要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的提升,必需树立“致中和”之道德理想并以“和”思想对待学生。首先《中庸》强调人应该通过时刻保持‘中和’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德境界,以此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致中和”能够在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时发挥重要作用,达到游刃有余的效果。“致中和”之道德理想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培育学生优良社会品德与交际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高契合性。但是当今世界又是一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培养立志投身建设伟大祖国的优秀接班人必须在资本主义和金钱的利诱下不失本心和信仰,唯有如此方可担起大任。其次,中学思政课教师要以“和”思想对待学生。在师生关系上,思政课教师应该以和颜悦色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问题和求助并给予合理解决。对待学生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方能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心悦诚服。“致中和”是修养论与价值论的统一,教师在以“和”思想对待学生时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处世道德原则和价值理想,促进了中学生优秀思想品德形成。“致中和”之道德理想通过思政课教师的自觉认可与修养、教师的言传身教,有望“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1]

第二,《中庸》强调不诚无物,唯有以诚行事做人,方才是正道,体现了以诚成己,以诚育人的德育理念。这启示中学思政课教师要时刻保持爱国热情和优秀品德,在授课过程杜绝临场做戏,做到敢于和善于表露真诚情怀、真情实感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诚挚的情怀,优秀的品质、以及理性的思辨才能形成强共情力最大限度地催化学生道德情感。其次,中学思政课教师还需以“诚”唤醒自身及学生的至善德性。以“诚”唤醒至善德性要求中学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心中具备至善之性、至善之徳,方可通过至诚来唤醒。“《中庸》的‘诚’这个含义是从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上说的。用之于修身,就要求君子效法天地的自然流行、真实无妄”[9]。思政课教师的“诚”是爱国、育才、崇道,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便是爱民、致力社会和谐、关心生民疾苦。最后,《中庸》讲“诚”是天道的属性,天总是以“诚”行道、不曾停止运行,不曾远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及学生具备优良品德后仍需一以贯之。

中学思政课教师唯有树立“致中和”之道德理想、以“和”思想对待学生,坚持以诚成己、以诚育人的德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诚”唤醒自身乃至学生的至善德性,才能发挥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4.4. “慎独”——思政课教师自我完善的方法

《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慎独”是对天道运行规律效仿下的自觉道德选择,体现修道者对道德的渴望和重视,以及对于和谐、永恒的体悟及追求。道本质上是不可以被离开的,但人们却常“背道而驰”,因此以“慎独”加强和检验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工夫修养至关重要。此外,中学思政课教师的自我完善,还需在工作上要做到坚持“持中”“时中”“因材而笃”的方法论,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在情感价值观上树立“致中和”之道德理想,坚持“以诚育人”的德育理念,以增强德育成效;坚持德育与智育并举,坚持“慎独”的道德要求,使学生“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10]。中学思政课教师唯有坚定理想信念,以“慎独”为指标要求,做到在育人中修身、在修身中育人,方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5. 结束语

《中庸》一书各个理念息息相关并构成了完整的方法论与工夫修养体系。古人通过对生命和天道运行规律的体悟发现了无过无不及的“持中”原则,并明白“中”又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着“时”的差别。并且这种处世准则和规律只能是由天道决定,人在天道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而,只能以“诚”待之并相信通过“至诚尽性”可以通天意成就圣人。“致中和”“以诚成己、以诚育人”“慎独”本质上也是对天道规则的体悟和效仿。因此《中庸》一书可视作以“天人合一”为最高标准的圣人修行手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庸》对中国人的性格、道德修养和处世原则的形成发挥着重大影响。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和德育中,“中庸”方案为思政课教学及德育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方法论。“持中”“时中”“因材而笃”的方法论,“致中和”之至高道德理想、“诚”之道德情感,以诚成己,以诚育人的德育理念,已及“慎独”的道德要求,给予了中学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无限启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
[2] 论语[M]. 张燕英,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83.
[3]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9-21, 24-25, 27, 34-35.
[4] 管子[M]. 梁运华, 校点.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8.
[5] 庄子[M]. 孙通海,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35.
[6] 王月清, 管国兴. 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经典[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195.
[7] 陶肖云. 中庸方法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09.
[8] 岳晓东, 龚放.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教育研究, 1999(10): 9-16.
[9] 谭明冉. 《中庸》诚、明关系再释[J]. 孔子研究, 2022(3): 78-87.
[10] 教育部. 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0403/t20040302_167352.html, 200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