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等教育强省是服务强省建设的教育支撑,是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汇聚。对高教强省研究进行综述发现,高教强省研究涉及内涵、特征、评价以及建设策略构建。内涵可以从语义学、教育口号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角度进行界定;特征包含质量、规模以及在与国内外比较占优势的要求;评价侧重于微观、宏观以及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涉及指导理念的确立以及内外部要素的建设发力;研究方法上重视质性研究。总体来看,高教强省研究具有时代性、体系化、省域性特点。为了促进高教强省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应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进而促进省域发展;要重视量化研究与政策研究方法;要调动中西部省域的研究热情,汇聚研究高教强省的力量。
Abstract: Becoming a leading provi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education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vi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gathering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ding country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provinces reveals that it involv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l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becoming a leading province in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defined from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s, slogans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als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provinces and countri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ten focuses on micro and macro index, input and output index;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f strategies are full of diversities, involv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guiding concep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often used in this topic. Throughout the literature review, becoming a leading province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match with the era changing, systematization and have provincial features. To make the construction improved,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ppropriatel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v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vince. It need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method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quantitative and policy research methods; What’s more, it is necessary to mobilize the research enthusiasm of the central and west region in China to gather the strength for researching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provinces.
1. 引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到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在教育强国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发挥着龙头作用。在1999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强化改革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又于2007年,明晰了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1]。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与核心支撑[2]。省域高等教育是组成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骨架成分,高教强省是实现高教强国的内核要求。自2005年以来,江苏、浙江、黑龙江、陕西等省份相继提出高等教育强省这一战略目标。高教强省也是省域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省域高等教育受到本区域的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均衡态势,部分省(市)在各自区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随后印发相关政策文件深化高教强省建设,从而针对性地适应省域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例如黑龙江于2008年印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安徽省于2010年印发《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于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等。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是一个系统连续的,需要久久为功的工程,各省(市)在推动高教强省建设的过程中量体裁衣地完善高教强省建设规划。高教强省建设的学术研究可以促进政策的发展,从而促进高教强省建设。因此基于高教强省建设的相关文献,本研究梳理高教强省建设的研究内容,以期为后续高教强省的研究提供建议。
2. 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性
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性可以从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以及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要建设高教强省就需要有“强”的高等教育,这就说明了高教强省建设成功的先决基础就是发展高等教育,这就需要各省对高等教育内部学校结构、学科专业、教师等要素进行统筹,实现系统性优化,更需要各省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力。其次,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满足了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最终落脚在高等教育使省“强”这一目标上。高等教育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可以通过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高教强省政策中也不乏调整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表述,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二者和谐互动。高教强省的建设也切切实实地促进了省域社会的发展。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影响下,该省年均技术转让300余项且累计孵化企业600余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最后,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强省呼求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凝聚力量,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因而,高教强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我国教育在国际比较中占优势地位。
3. 高等教育强省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等教育强省于中国特有国情和政策环境中孕育,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故与此相关研究多来自国内。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既是理论性问题又是实践性问题,既具共性,又具个性。学界关于高教强省的研究既有立足宏观层面的普遍性研究,又有各省份“百花齐放”的特色化探索。从发文趋势来看(见图1),高教强省的研究起始于1999年左右,此后发文数总体上逐年上升。高教强省研究的爆破期在2010年左右,随后发文数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均有相关研究成果发布,这也说明高教强省这一主题仍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Figure 1. The trend of research on becoming a leading province in higher education
图1. 高教强省研究趋势图
总结来说,学界的相关研究大多涉及四个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强省如何定义,即涉及高教强省内涵问题;二是高等教育强省具有何种特征;三是如何评价高教强省建设,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四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即涉及高教强省策略研究。当然,高教强省的研究方法也值得一探。
3.1. 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阐释
何谓高等教育强省这一问题是深入探索和无误回答其余两个问题的基石。内涵问题上的混沌迷乱将抽去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理念支柱,产生实践方向模糊甚至是脱轨偏离。
高教强省的内涵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学界尚未达成统一。部分学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对高教强省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高教强省的内涵因词性解释而异。高等教育强省的“强”可以视为形容词和动词进行内涵阐述,当“强”作为形容词解释为高等教育强的省,当“强”作为动词进行解释时,为高等教育使省强[3]。无论“强”作为形容词还是动词均是从高等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强的省与高等教育使省强本就是一个互助循环圈,圈内的圆心是高等教育。
高教强省可以说是学术发展早于政策制定的典型,高教强省最初作为学术话语在高等教育研究中被广泛提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教育口号的性质,而当高教强省作为口号时,其中必不可少会蕴含的价值取向。吴立保等从教育口号出发,着手从价值取向层面探索内涵,认为高教强省内涵包含两种价值取向。一是教育先行,二是和谐发展[4]。此外,高教强省还蕴含协调发展、需求导向、整体提升的价值取向,包含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合理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三重内涵意蕴[5]。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涵养高教强省建设的温床,因此,众多学者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及职能的发挥来界定高教强省建设的内涵。葛锁网指出高等教育强省要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突出[6]。高教强省内涵的其中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具备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7]。丁晓昌认为高教强省需要高等教育支撑社会发展、满足人民需求、形成特色高等教育文化,并且在国内外比较中占优势[8]。立足时代背景下,高教强省一是呼求高等教育自身的质、量、内在协调性与自洽性、软实力达到臻善状态,二是要求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良好发挥[9]。此外,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高教强省关键在于做强省域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而高等教育强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竞争力以及服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0]。从高等教育发展出发定义高教强省,高教强省内涵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多元性以及职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可以从三方面界定:首先,省域高等教育自身的强大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和谐互动。其次,省域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良性互动以及功能的发挥。最后,省域高等教育在国际和国内比较中占据优势地位。
3.2. 高等教育强省的特征
高教强省的特征是高等教育强省内涵的翔实阐述,是丰满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组织。高教强省需要“大”和“精”,即集中在规模和质量上,是指规模大与项目多,且具备国内、国外均有优势的一流大学与学科[11]。此外,还需要高等教育结构建设的有序性与最优组合的实现,并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2],陆连军进一步丰富性的阐述高教强省不仅要规模大、结构优、还要有以突出实力和水平为表现的质量高、以及效益好[13]。受到国际化浪潮的影响,高教强省是中外高等教育理念的整合与升华,此外还与经济强省相伴生[14]。由此可以看出高教强省建设的特征包含质量、规模与比较的意味,高教强省特征的揭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3. 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教强省的建设离不开评价指标的检验与推促,而指标的构建可以从微观、宏观以及投入产出等维度进行考虑。从微观探寻,高教强省评价指标可分解为教育规模、学生结构、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科层次、科研水平[15]。从宏观层面出发,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高等教育保障、高等教育特色六大指标可纳入建构范围[16]。宏观和微观呈现母子体的关系,高教强省评价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体系。周元武等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构建总体评价指标。宏观结构有科类、层次、形式结构;微观结构包含学科结构、课程结构、队伍结构等方面[17]。高教强省建设不仅需要从结构出发,还需要从“出”、“入”与“得”动态过程进行考量。张红红等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构建高教强省建设指标,包括人、物、财投入要素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产出要素[18]。崔玉平从省域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及速度三个方面评价省域高等教育强弱状况及其对省域发展的贡献[19]。
3.4. 高等教育强省的实施路径
关于高等教育强省的策略探究,部分学者立足于高教强省的全局建设进行策略研究,即立足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全国性环境,探索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建设完善策略以此环环相扣。也有学者从省域出发进行案例性策略研究。诚然,高等教育强省建立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基础上,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很大[20],这就决定了各省要根据省情走相对“独树一帜”的高教强省道路。立足于各省份有的放矢进行筹划,由此学界产生了关于不同省域高教强省的针对性研究。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黑龙江五省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这些省份多为高教强省战略的先行者和提灯人。虽然高教强省建设因省情而异,但处于大环境下,各省的策略具有共性。因此,由博反约地总结高教强省全局建设策略的研究以及案例性建设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教强省建设策略研究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强省指导理念,二是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建设。三是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互动。
第一,高教强省建设需要理念的引导。建设高教强省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分层分类做强高等教育[4]。除了落实科学发展理念外,还要将软实力竞争理论融入高教强省质量建设,并立足结构性竞争时代,以宏观视阈,重审高教强省结构标准[5]。高教强省建设要求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要树立科学质量观,不断开创地方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局面[21]。
第二,部分学者从高等教育内部的完善出发探索高教强省建设。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优化[22];高等教育强省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完善高等教育系统[23]。应抓好学科建设这一现代高等教育的少数关键领域,根据实际情况调减并发展新学科,促进服务学科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24]。高教强省建设必不可少的要推进治理机制的优化,推动制度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5],规范中央–省级管理权限,回应多元化、高质量的社会需求,并为高教强省建设提供资源支持[26]。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干,也是高教强省建设的阵地支撑。要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龙头,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高[27]并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示范作用,为其作鼎力支撑[28],探索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良性互动模式[29],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在高教强省建设的大格局中具有重要角色[30]。
高教强省的建设蕴含国际比较优势的要求,这就离不开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并以他山之石攻玉。高教强省建设要以学术交流为突破口,推进课程内容、办学方式国际化,要扩大开放领域,提高高等教育开放质量,增加省域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31]。此外,在国际化建设中,部分学者聚焦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建设策略,基于教育的可比性提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成功经验建设高教强省,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整合与分化、加强与其他系统的协作以及构建完备的决策系统[32]。在借鉴韩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教强省要集中优势资源、调整办学结构、做大民办教育、优化现代大学治理等策略推动高教强省[33]。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曾说:大学发展的浪漫理想源于现实基础。高教强省建设也离不开财政投入的保障,要建立政府投入持续增长的机制、完善受教育者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增加投入和盘活存量相结合的机制[22]。
第三,高教强省的建设需要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助推。在高教强省建设中,要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逐步推动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创建高校为区域创新发展服务的良好环境[23]。高教强省既是建设规划也是服务规划,需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着眼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34]。当然高教强省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还在于文化传承,以增强省域文化软实力;建立智库以提供咨询决策助力;科学研究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产业发展新动能。
3.5. 高等教育强省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多以深入思辨的质性研究方法为主来审思高教强省。研究者基于高校分类理念、科学质量观、科学发展观以及“双一流”背景探寻高教强省的价值取向、建设内涵以及建设措施;基于新时代的特色省情、国情进行策略谋划;基于系统观念为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系统协调发展,与外部社会系统和谐互动提供贤策良言。当然,部分研究者立足于量化方法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例如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并折算,通过聚类分析范式明确本省的建设地位并确定追赶策略[35]。然而,量化研究方法仅占研究方法的少数且较为集中于某一方面。高教强省研究还缺乏对政策演变的分析,这也是后续研究应该加强的部分。
4. 高等教育强省研究的特点与未来展望
4.1. 高等教育强省研究的特点
高教强省研究推进已二十余年,通过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我们能发现高教强省的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时代性。这里的时代性是指高教强省的研究随时代发展、契合时代发展。从科学发展观到立足新时代,体现了在外部环境变化中,高教强省的理念在不断更迭,也体现高教强省不仅仅立足于省域,更是对接时代,对接国家的战略建设。二是体系化。高教强省最初在学者话语中更像是教育口号,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内涵辨析以及理念指导的确定,到最后逐渐发展为策略的提出,也就是提供可以参考的实践建议,随后发展到更加细化地研究高等教育内部要素例如高校、学科、“双一流”建设等的完善来推动高教强省建设,这体现高教强省研究更加细化,参与主体也更加落实、实践性增强。三是高教强省研究具有极强的省域性特点。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明确提出“形成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以省域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建立。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受到政治经济等其他系统的影响,而我国各省域发展的差距较大,教育之间的资源投入,发展状况以及服务的省域发展目标也不同,所以高教强省建设具有特色性,学者多以所在省域为对象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策略。
4.2. 高等教育强省研究的未来展望
首先,加强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高教强省说到底是从高等教育出发,以高等教育发展推动省域建设。高等教育建设虽说要立足于各省的特点,但是也可以在可比性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建设经验,这也是满足高教强省建设中使其具备国际比较能力的重要策略。其次,扩展研究方法。高教强省研究方法大多为质性研究,缺少实证性的量化研究。高教强省建设成果的探寻不仅需要文字资料支撑,更需要从数字实证的角度提供确切的证据。此外,高教强省缺乏对政策的剖析,后续研究应从政策角度探寻高教强省建设的历程以及提出政策改进策略。最后,高教强省研究缺少汇聚力。高教强省研究以东部地区为主力军,中西部地区的相关探索较为缺少,高教强省虽是省域任务、需要立足省域,但是在跨区域发展的今天,各省份之间的建设越加紧密,高等教育联系也愈加紧密,与其说是立足省份进行高教强省建设不如说是要进一步立足于跨区域进行高教强省建设从而形成互助合力,因此高教强省就需要共同探索,若是区域内对高教强省建设的积极性不一则会使高教强省整体建设缺乏动力。因此,我们要调动各省研究高教强省的热情并以此推动高教强省建设。
5. 结论
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省域社会建设以及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界有关于此的研究囊括内涵界定、特征、评价指标确立以及策略构建,这些研究具有前瞻性,对高教强省建设具有指引性作用。高教强省研究总体体现出时代性、体系化以及省域性的特点,其后续研究应关注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的借鉴,扩展研究方法。此外,中西部省份应该积极鼓励学者开展高教强省相关研究,增加高教强省研究的力量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