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中国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挑战。学术研究普遍将人口老龄化视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大障碍。然而,当采取一种全面的分析视角时,便能够揭示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正向互动模式。换句话说,农村的老年人可以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填补青壮年劳动力的不足,为农村的产业进步、人才培育、文化延续、生态维护和组织构建等领域做出贡献。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进程亦能为老年人带来回报,为他们提供更为优越的居住环境、更完善的制度安排及更优质的服务。为了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最大化人口老龄化的正面影响,必须科学规划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加速产业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融合步伐,打造高品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设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监测框架,并不断完善农村老龄化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
Abstract: As the issue of population aging intensifies, rural China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social struc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Academic research commonly views population aging as a significant hurdle in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adopt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reveal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model between population ag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pecifically,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can leverage their unique strengths to fill the void left by the younger labor force,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 culti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Concurrently,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 reciprocate by providing the elderly with a superior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higher-quality services. To maximize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scientifically plan a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accommodates rural population aging, expedite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with rural aging demographics, establishes a high-quality rural eldercare service system, sets up a monitoring framework for rural population aging,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s the dynamic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aging rural population.
1. 引言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特别是农村,2020年数据显示,超过23%的人口已经超过60岁,这一数字明显高于城市。随着中国城市化加速,农村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形成了所谓的“城乡倒挂”现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其政策文件中连续三年强调需推动农村全面振兴。20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农村积极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的发展。尽管老龄化常被视为阻碍农村发展的因素,但通过深入分析,也可以发现老龄化带来的积极机会。理解老年人口与农村振兴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具有重大意义。这将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考和策略方向。
2. 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为了深刻领悟到人口老龄化同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需要从更为综合的角度去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的互动发展关系,了解老龄化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机遇与挑战的内在逻辑。
2.1. 乡村人口老龄化与产业振兴的关系
农村老龄人口构成农业生产的坚实基础。首先,大多数农村老人未放弃工作,继续作为主要劳力。相比城市严格的退休制度,农业生产根据身体状况安排劳动,不少农村劳动力在身体允许情况下继续工作。其次,由于大量年轻农民工外流,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核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93亿,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增加。同时,中国平均预期寿命达78.2岁,低失能率使农村老人继续劳作成为可能。此外,农业机械化减少对体力依赖,使农村老年人持续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老龄化人口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劳动力支持,推动“银发经济”带动乡村旅游、养老、保健等产业发展,展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态势
2.2. 乡村老龄化人口与人才复兴的关系
农村人口老龄化常被视为人才流失的象征,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乡村振兴离不开老龄人口的积极作用。伴随社会老龄化,政策需全面评估农村老人群体的影响力。《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五十岁以上农民工人数减少,大部分人在五十五岁时回归乡村。这些老人与新回流的劳动者共同构成乡村人力资源的基础,可参与农耕和第三产业整合,成为人力资源恢复的关键。此外,行动不便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通过家庭式养老吸引子女返乡,子女的照料责任推动了乡村劳动力的回流,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并减缓老龄化。
2.3. 乡村老龄化人口与文化振兴的关系
乡土文化涵盖农村社会的习俗、伦理、知识素养和人际交往,构成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尊重老人和孝顺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老龄化趋势下,加强对农村老人的关心和照顾,有助于实现人口老龄化与文化振兴的积极互动。此外,农村老年人对礼仪的坚持,保障了优质文化传统的延续,他们是维持良好村风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文化复兴中,他们发挥关键作用。最后,农村老年人在“乡风文明”的监管中提升了乡村管理标准,作为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既是乡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社会公正的执行者,从而推进了乡村文化的振兴。
2.4. 乡村老龄化人口与生态振兴的关系
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优化乡土生活质量并维持良好环境,农村老年人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农业老人天然与大自然保持融洽关系,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比城市更适宜自己的健康,提升了幸福感。其次,农业老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环境影响小,有助于环保工作。此外,由于生理机能逐渐减弱,农民老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力较低,因此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较小。整体而言,农村老年人的自然衰退及其对环境的友好态度,对生态振兴具有积极作用。
2.5. 乡村老龄化人口与组织振兴的关系
农村老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和基础,尤其在提高农村自治机构管理效能方面贡献巨大。他们作为社区内的长者,通过非正式方式确保社会稳定,为组织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老年人还在社会活动中担任“看护员”角色,保护乡村安全环境,增强政府、村委会和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作为乡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老年人在地方党团体领导下加入各种社团,如老年人团体,进一步强化了基层自治机构的建设。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乡村组织的振兴。
3.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挑战
3.1. 探索老龄化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21世纪的开始,全球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了深远的挑战。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减缓经济发展的步伐。例如,在消费领域,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及结构,进而对其产生负面的影响[1]在储蓄层面,老龄化也会降低人们的储蓄比例,并对此类资金的使用方式造成反面效应[2];而在劳动力部分,有观点指出,当劳动力的比重上升时,经济增速也随之提升,但相反的是,老年人的增多会导致年轻劳动者数量减少,这就制约着经济规模的扩大[3]。因为年长者往往工作效率较低,他们的贡献可能小于青年人,所以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将会使整体的工作效能有所下滑,这也给经济成长带来障碍[4];再从养老保障支出的视角来看,随著老龄化问题的深化,原本存在的“人口优势”也将逐步消退,持续扩大的养老保险费用会对政府财务状况构成压力,并对经济高速增长造成威胁[3]。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当年长者的退休生活成本增加一百分点时,国内生产总值将会降低约一点三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高龄人群的比例不断攀升,其所占比例也随之快速扩大,从而加重年轻一代的工作压力和责任感,并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制衡效应。另外,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的高龄群体占比如果再度升高一分之一的话,那么该国的国民产值就可能会减少大约零点二三个百分点的增速水平。并且,由于人到晚年的数量持续上涨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挑战——比如会导致国家整体的精神面貌变得更加沉闷无趣且缺乏创造力和进取心等等负面现象的发生,这些都会进一步拖慢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步伐。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应对日益严重的老人危机已经成为了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3.2. 对乡村复兴受到人口老龄化影响的研究
普遍来说,人口老龄化在农村经济的进步过程中起到了阻碍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消费能力的不足和农村发展动力的削弱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地区的劳工供应出现了紧缩现象。伴随着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农村的劳动者也在逐渐变老,从而引发了农村劳动者的供需不足,使得年轻人占比较低的情况愈发明显。据第三届全国农业调查数据,2016年的农耕从业者总数达到31422万,而其中的55岁以上农民的比例高达33.6%。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年龄老化速率达每年1.00%,比城市劳动力老化速率高出1.79倍[5]。大量研究表明,因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与老龄化,其技能质量也会随之下降,这对农业产出的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很多专家都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视为阻碍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其次,老年人的增加削弱了消费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其是经济进步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消费受到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而产生了负面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农民中的老年人往往拥有较低的薪资并且收入来源并不固定,他们更倾向于保持谨慎的消费态度并具有有限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望。所以,当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时,农区整体的消费水准会逐渐下降,从而造成消费者数量的减少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基于这一观点,许多学者都指出,人口老龄化使得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消费刺激力变得不够充足,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减缓乡村经济的流动,同时也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
老年化的乡村对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农民的家庭会通过世代交替的形式分配工作任务:年轻人离开家去城市打工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老人留在家里耕作农田维持生计。然而随著进城工作的中年人年纪渐长且城市的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们的工作岗位也越来越少[6]。此外,一些上了岁数的工人因为无法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挑战如户口问题和生活负担等原因决定回到故土并在此地持续劳作。相比起青壮年的劳动者来说,退休后的村民们因其身体素质下降及知识文化不足与思维方式保守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创造力和冒险意识受到制约,这成为了推动村落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阻碍之一。
4.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机遇
乡村振兴不仅能够得到农村老人的服务与支持,进而促进乡村发展,同时也能够向农村老人“回馈”,通过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政策和服务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4.1. 不断进步的农业生产体系适应农村老人需求
振兴乡村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并推动升级农业扶持措施,以实现一系列致力于提高农户福利的政策执行,从而助力农业服务的进步,并继续推动适应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农业生产的优化。2023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增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积极推广新型农业设备的研究与运用”,目的是为了给农村老年人们创造更加适宜的农业工作条件。此外,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助农、便民、富民的政策,例如《关于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全面推进农业补贴改革的通知》等等。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行,预料未来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发布,这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服务行业的增长,农业机械化的深化进程也会加快,而农村老年人们的劳动力也将会显著增加。
4.2. 农村老人的需求得到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
“适住度”被视为振兴农业的重要指标之首位。通过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来实现全面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以保障农民群众安定幸福的生活需求和生活质量要求得到满足。
4.3. 乡村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主要以农村老人为核心
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不断推进,农村老人的治理体系也在逐步健全完善。首先,不断完善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维护农村老人的经济利益,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这些组织日益规范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地区的各种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社团和基金会逐渐扩大和增强,这些组织不仅对政府的管理及服务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为农村老龄人群提供了参与乡村治理的新途径,激发了他们对乡村发展的参与热情。此外,村民自治的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尤其是村民委员会,它作为村民自治的中心,在推动乡村振兴策略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村民委员会的增强,有效地支持了农村老年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这些变化在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提高了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还强化了农村老年人的参与和自主权,确保了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保障和促进。因此,乡村治理体系的改善为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全面参与和权益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平台。
4.4. 日益完善的农村老人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老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首先,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已日益完善。根据中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最新部署,将推动针对乡镇的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并将加强日间照料、互助养老、定期慰问及老年餐厅等服务模式的推广。这一举措标志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逐渐成熟,养老院及其他新兴机构如幸福互助院和日间照料中心正在多地展开,进一步提升了其服务功能。此外,社会保险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于保护农村老年人权益至关重要。特别是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展,根据2020年的数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达到5.42亿,其中大部分为农村居民。这显示出系统支撑下的广泛参保为满足基本养老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政策制定者也关注到老年家庭的发展能力,针对新出现的社会风险,提出了精细化的老年赡养政策和优待关怀制度,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医疗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尤其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系统的封顶与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配合,已经实现了对农村人口的全面覆盖。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计划,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了更精确的照护服务。该计划尤其注重农村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显著提高了服务质量。社会保障体系的这些全面优化措施,在推动乡村复兴战略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不仅确保了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促进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乡村复兴之间的健康循环,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5.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及乡村复兴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后,我们发现在中国实施乡村复兴策略时,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机会。为充分运用人口老龄化对于乡村复兴的有益效果,助力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和平稳定,同时提升老年农民的生活质量,下述政策提议被提出。
5.1. 推广正面的老年理念
我们必须持有积极的老龄主义观点,这意味着我们要接受并且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同时也要发现其潜在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主动且预测性的方式去科学分析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机会和威胁,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的老龄主义理念。重点是调整社会对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中老年人的看法,彻底扭转人口老龄化会妨碍乡村发展这一传统认知。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和政策改革等多个领域,以便准确掌握积极老龄主义的核心意义和实践方法,最大程度发挥老龄社会的力量和潜能。
5.2. 设计出科学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处理策略
应依据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国家战略,以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利用科学手段构建出一套积极应对农村老年人问题的方案是必要的。各层级的政府部门应该对各类老年人群的需求做出响应,采取多元且具有个性的政策行动,同时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与责任,保证其计划能有一个完备的执行结构和全面的设计。积极应对规划的成功执行需要多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强化农业、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部门之间的配合,确立各自在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中的责任分工,并不断优化跨部门合作机制,以保证规划的有序执行。
5.3. 促进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相协调的产业发展
合理调节农村的产业布局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加强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开发农产品的更广阔市场。此外,应当推动农村新产业和新模式的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创造更多增收机会。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还需要加速培养适应该现象的人才,特别是开发中高龄人群的潜力,通过增加对这一群体培训的投资,建设相应的培训体系,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提升其文化和技术水平。
5.4. 打造高品质农村老年服务系统
面对老年人群体的持续扩张,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迅速进步,这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提高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与品质,扩展其覆盖面及广度,以便应对老龄化所引发的需求增大。各地方政府应当全面规划,在人流量较大且居住密度高的县城、乡镇、村庄等地区设立适应当地特点的养老中心,并扩充相关设施,强化政府在养老资源分配上的责任。其次,加快构建涵盖县级、镇级、村级的三个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向农村老人提供专业的照护服务,促进养老资源的共用。另外,增强养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必需的,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人员的工作培训和知识普及力度,充分运用“银发经济”来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以满足农村老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5.5. 构建一个高效且精确的农村老龄化监测系统
为了充分体现人口老龄化对于乡村复兴的作用,构建一个高效率且准确的监控体系是关键。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各层级政府在发展农业养老服务网络及培养专门技能人员上的监察职责,不断优化老年人口管理的策略和流程,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合适的管理措施,以保证针对农村老年人状况的精细监控和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