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民族流淌着尊老和敬老的血液和基因[1]。当前,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重仍将持续扩大和上升。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而且老年人自身健康也面临着各种威胁,其中就包含各种心理问题。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社会角色和社会经济地位发生明显转变,健康风险陡增,健康脆弱性增加,伴随着生理机能的不断下降,各种心理问题也频繁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着力从国家和社会多个层面大力推动积极老龄化。
健康是个体追求的目标,关系到晚年生活福祉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手段,更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重要前提和题中之义[2]。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乡城人口流动不断加剧、城乡养老与健康服务资源差异日渐凸显等问题探究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健康老龄化,以积极的中国方案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村老龄化问题,需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健康的基本状况和阶段性特征,以切实掌握老年人健康需求情况,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安排、医疗资源配置和健康干预行动提供科学依据[3]。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我国“高龄少子化”人口结构问题的凸显,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数量将快速增长,叠加慢性病高发。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当前亲养分离趋势产生的农村老人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普遍。如何有效利用照护资源,强化农村老人居家照料服务,并协同化解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危机,已然成为民政与民生保障领域的迫切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作为全球普遍的人口现象,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历史发生学的视角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作为人口老龄化现实回应的人口老龄化理论也经历了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积极的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历程[4]。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人口老龄化正在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5]。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制定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并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这一战略深入实施。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制定并实行了相应的制度、机制、规划、政策措施等。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不仅专设“践行积极老龄观”一章,而且将“积极老龄观”作为灵魂和主线贯穿其中[6]。以上表明,我国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力度不断加大,工作日益深入,进程明显加快。
2.2. 老龄化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年人心理健康是许多因素杂糅的复合结果,其中不仅掺杂个人、家庭的元素,也存在社区、社会的干扰,都会导致老人的心理健康出现变化。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关系、居住现状和身体健康方面综合的影响,身体的不健康会令心理产生障碍[7]。长期的独居生活会严重破坏老年人心情,产生焦虑的心态,而适当丰富的人际圈、适当频繁的交往有利于老年人放松心情,寻找娱乐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对老人来说代替不了的是孩子的久伴,能抚慰心灵,缓解不良的情绪,并且经济支持的行为也能大大提升老人的幸福度。老人与子女同住显著地改善了晚年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消减了自卑感和无用感,明显降低了抑郁程度,减少精神问题产生的几率[8]。
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单身家庭情况下的老年人抑郁程度会更高,不合理的家庭结构同时对男性和女性群体的影响也并不相同。总体来看,家庭结构较为弱势的老年人会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单身或者弱势家庭的老人,社区应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照料,或者经济支持或者精神的慰藉,改善这一群体的养老生活[9]。基本生活能力良好、睡眠稳定、认知清晰的老年人更可能具有积极的心理。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和认知产生障碍后会大大打击老年人的信心,产生无用和无力感,且老年人伴着岁月流逝,睡眠越来越浅,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作用。老年人身体的疾病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身体上有缺陷或者困难会导致心理上压力更大,精神更加紧张[10]。婚姻状况带来的效果是极其突出的,配偶双方健全者身心的健康情况均远超过丧偶者。婚姻带给家庭众多的资源,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都大有裨益,文章证明,配偶在实际生活里充当着微小却忽视不了的人物,双方照顾着彼此的生活,支撑着对方精神,健全和谐的家庭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方[11]。社会资本产生的正向作用,即社区建设是否完善关系着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拥有的老年设施越多,能提供的社交场所越完备,越能促进交流和娱乐,从而促进身心愉悦。随着国家加快了城市化的演进,空巢老人的数量还在上升,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社区服务应该变成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柱[12]。
3. 农村老人的主要心理困境
社会的快速交替与发展,那些生活在基层乡村社会中的那些孤寡老人,他们好像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巨大的时代发展洪流之中,也并不能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幸福与便利。提及他们,我们更多想到的是身体年迈所带来的生活不便、物价上涨产生的生活贫困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健全造成的系列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被忽视。出于各种原因,包括政策、市场、家庭和社交圈,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受到足够的关注[13]。人们习以为常地将老年时期的烦恼和不适描述为“老糊涂了”、“晚上睡不好”或者“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活下去”,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心理健康问题。诸多因素致使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健康现状很不容乐观,亟待关注。
第一,安全感差,易敏感焦虑。空巢老人年龄较大,身体比较衰弱,收入低,生活上又缺乏子女的照顾,导致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比如害怕自己生病,又担心看不起病,心情总是很担忧,很不安;其次,对财产安全常有担忧的心理,因为老人们自身能力较弱,防盗防骗意识也不强,所以容易成为不法之徒窥视的对象;最后空巢老人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对子女的身体工作状况总是处于一种想了解但又了解不到的状态,所以,对子女的安全健康问题一般比较敏感。
第二,极易恐惧,孤独感强烈。空巢老人们对自己的衰老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疾病不够了解,又因为无人照顾,导致他们对死亡有极大的恐惧,其次,老人们最怕的就是孤独,以本次调查为例,农村中感到很孤独的老人占39%,不感到很孤独的占57%,还有4%的老人选择了不知道。一般来讲有孤独感的老人大多惆怅孤独,心情抑郁,行为退缩,焦虑烦躁。在调查中感到焦虑烦躁的占12%,感到情绪不是很好的占45%,并认为今年会有一些事情使自己很烦恼占的66%。因为很少与人交流,户外活动少,每天无所事事,基本靠电视机打发时间,生活寂寞单调。
第三,心理压力较大。因为子女的外出,空巢老人又重新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并且由本来应该接受照料的人变成了家里的主要照料者,所以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年轻子女的外出,空巢老人变成了主要的农业生产者,需承担沉重的农业劳动;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子女多数把孩子留在家里,老人们又重新当起了“爸”和“妈”,对孩子进行经济资助,生活照顾以及必要的教育。这些方面不管对老人的精神还是身体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第四,人格发生变化。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理论里讲到,65岁以上老人处于成熟期,其人格表现应是自我调节与绝望的冲突。而长时间的空巢生活使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下降,而陷入对未来生活的绝望中。以上就是空巢老人一些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术界的一些专家把这些问题定为空巢老人综合症。
4. 农村老龄人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老龄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表明,这一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 社会人口学因素:例如子女外出、婚姻状况等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由于子女外出工作,农村老年人通常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经济压力,如健康费用、生活费用等。这种长期的经济拮据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丧失配偶、较低的教育程度、缺乏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这种孤独感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2) 生理健康因素: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等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如视力、听力下降,动作变得缓慢等。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还可能引发他们对自己身体功能的担忧和敏感,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感到困难和挫败,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3) 社会经济水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几乎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农村地区。经济状况与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难以获得帮助,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获取必要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经济支持,经济状况不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常常难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
4) 社会角色的转变:农村老年人普遍面临着退休后的角色变迁,在农村社区中,老年人曾经扮演着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但随着年龄增长,从“我能干”到“要人养”进行转变,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导致身份危机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引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抑郁情绪。进而可能导致身份危机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5) 其他因素:信息闭塞与认知退化,缺乏现代通讯工具和信息渠道可能使老年人感到与外界脱节,加剧孤独感,认知能力的自然下降也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志愿服务,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难以获得帮助。
5. 农村老龄人心理健康建设策略与展望
针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坚持全方面、差异性的原则,实现多方参与,协同治理。明确政府、家庭和个人等不同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从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更具有针对性、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地提供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女性农村留守老人思想教育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得知,女性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男性相比较差。针对这一方面,妇女联合会可以进村下乡,通过开设女性心理健康讲堂,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授课,让女性农村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的心态。通过组织女性互助活动,帮助女性农村留守老人释放生活压力,鼓励女性农村留守老人敢于表达、抒发情绪,增强其对抗压力的自信心,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强化女性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
5.2. 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日益攀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怀,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活动,以提高身体素质。定期组织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体检,设置专家免费问诊。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针对长期未使用的村卫生室进行整修以投入使用。此外,针对某些慢性病药物,在基本的医疗安全足以得到保证的基础之上,可以开具长期处方,提高农村留守老人药物获得可及性。
5.3. 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经济稳定
经济方面的因素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前提下,政府应该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其福祉,并增加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金水平,针对留守老人给予特殊的“留守补贴”,减轻其经济负担。建立就业服务站,为留守老人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安置等服务,让留守老人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大力宣传医疗保险政策,鼓励留守老人参保,扩大参保覆盖面。
5.4. 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的需求,农村留守老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需求。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定期举办各类健康有益的老年活动,加强老人知识文化的学习,不断拓宽农村留守老人的视野,从而达到提升其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需要,建设各种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满足老人活动空间需求。大力发掘农村留守老人的个人能力,培养多样的兴趣爱好,鼓励其踊跃参加集体文化和休闲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获得满足感,不断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5.5. 加大子女代际支持力度
来自亲人的精神慰藉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是其他方面难以替代的,不管是对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孝”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子女应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于老人来说,子女的支持是其极为重要的精神慰藉,有了子女的陪伴与支持,老人才能“安享晚年”。不仅要在经济方面提供支持,更应该提供精神上的陪伴。由于各类客观原因,例如,由于工作、结婚等,不能与父母同住的子女,应该督促他们通过手机、通讯软件等与父母保持日常的联络,并鼓励他们在假期回家看望和照料他们的家人,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绪需求。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情绪,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是切实有效的措施。
5.6. 发展农村经济减少人员流动
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源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致使大量青壮年外流。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民就业帮扶力度。例如,可以在农村积极发展电商、农家乐等乡村产业,扶持农业产品进行产业链升级,建设物流设施和电子销售平台,扩大农产品的外销渠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批需要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的子女能够在本地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不用再离家寻找工作,从而解决老人没人供养的问题。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是目前突出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现阶段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人数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推动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年化,引领我国老龄心理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